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名家名言

2012年,我曾接受“企鵝經典叢書”編輯邱小群女士的邀約,翻譯了英國著名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的《叢林故事》(The Jungle Book)和《叢林故事續篇》(The Second Jungle Book,女兒冷樅協助我翻譯了續篇中的三個故事),并結集成一本書出版,采用了故事集中的名篇《老虎!老虎!》作為書名。今年4月15日,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真人電影The Jungle Book(中文譯名《奇幻森林》)在北美和中國同步上映。這部影片就是根據吉卜林的短篇小說集《叢林故事》改編而成。也是機緣巧合,恰逢此時,我翻譯的《叢林故事》得以再版。

《奇幻森林》上映后,在十歲兒子的要求下,我們幾乎是在第一時間觀看了這部電影。影片改編和拍攝得非常好,可謂一部真人表演和CG(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動畫)動物無縫接合,充滿奇幻、恐懼、危險、搞笑和溫情的感人大片。影片表現了莫格里這個由狼撫養長大的人類男孩,受到了森林中那只曾受人傷害的老虎謝爾汗的威脅。謝爾汗發誓要鏟除莫格里,在追捕過程中,謝爾汗先是撲殺了莫格里所在狼群的首領——阿凱拉。為了逃脫謝爾汗的追捕,莫格里跟隨他的嚴厲導師——黑豹巴吉拉和冒險途中偶遇的好友——棕熊巴盧,踏上了一條精彩紛呈的自我成長的探險之旅。在旅途中,莫格里遇到了一些對他心懷叵測的叢林動物,包括巨蟒——卡阿,她用迷人的聲音和眼神迷惑莫格里,使他險些遭到她的捕獵;還有花言巧語的猩猩路易王,他試圖通過威逼利誘迫使莫格里說出致命的“紅花”——火焰的秘密。當森林不再是安全的家園,莫格里毅然從人群中取來“紅花”,經過周密的布置和計劃,終將老虎謝爾汗燒死,完成了屬于一個男孩子的成長冒險之旅。

而原著《叢林故事》是吉卜林的代表作,也是他最有影響和最受歡迎的作品。與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的兩部《愛麗絲》一樣,吉卜林把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設定在一個會說話的動物世界背景之內。假設自己是動物,以動物的口吻寫作,吉卜林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被兒童讀者群這個團體接納的途徑。《叢林故事》一共收錄了七個故事,其中有四篇是互不相關的故事,另外三篇則是以狼孩莫格里為中心人物的系列故事。“吉卜林把莫格里的傳說故事穿插放入其他一些更加寫實的動物故事篇章中間,上演了一出夢想與現實相結合的好戲。”[1]莫格里系列故事中的莫格里是印度一個樵夫的兒子,年幼時被老虎謝爾汗叼走,后被母狼收養,成為狼群中的一員,并在老棕熊巴盧的訓導下,學會了在叢林里生存的“叢林法則”。雖然有慈愛的狼媽媽的撫養,忠誠的狼兄弟的陪伴,黑豹巴吉拉以及狼群首領阿凱拉的保護,叢林里還是危機重重:灰人猿“狹鼻猴”掠走了莫格里,在巨蟒卡阿的全力協助下,巴盧和巴吉拉得以救出了莫格里;一心想吃掉莫格里的老虎謝爾汗不斷前來搗亂,在謝爾汗的鼓動下,狼群中其他狼開始排斥莫格里,莫格里借助從人類那里取來的“紅花”保全了自己,并離開了狼群,返回人群居住的村莊。后來在狼群首領阿凱拉和自幼與他一起長大的同窩狼灰兄弟的協助下,莫格里動用自己放牧的牛群的力量,踩踏死了老虎謝爾汗。不過,由于自小生長在狼群里的特殊經歷,莫格里也沒能很好地融入人類社會。在《老虎!老虎!》這篇故事末尾,莫格里在獵殺老虎謝爾汗之后返回村莊時,村民們稱他為“巫師”“狼崽子”“魔鬼”,也將他驅逐出了人類社會。

由此可見,電影《奇幻森林》的情節和原著《叢林故事》的內容還是有很大出入的。原著中沒有“路易王”這個角色,只是由一群沒有任何組織紀律性、不遵從“叢林法則”的灰人猿把狼孩莫格里劫持到了一座人類廢棄的王宮。原著中的卡阿是一條遵守叢林法則并挽救了莫格里的巨蟒,而在影片中卻變身成想要捕獵莫格里的反面角色。出入最大的要屬老棕熊巴盧了,原著中的巴盧是莫格里的人生導師,是從小教他叢林法則的忠厚的朋友;影片中的棕熊巴盧是莫格里在探險旅程中偶遇的,巴盧利用莫格里為他取用崖壁上的蜂蜜,并在歷險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生死相隨的友誼。原著中的黑豹巴吉拉機智狡猾,對莫格里寵愛備至;影片中的巴吉拉卻變身為莫格里嚴厲的老師,兼有原著中老棕熊巴盧的角色特質。原著中的狼群首領阿凱拉雖然在老虎帶領的一批年輕狼的逼迫下,喪失了狼群首領的地位,但他并沒有死,反而在莫格里獵殺老虎謝爾汗時幫了大忙。有關老虎謝爾汗,雖然原著和影片中他被獵殺的方式不同,但結局都一樣。當然,殖民時期有關印度的文學中,“獵殺老虎”經常被當作大英帝國制服印度和南亞人民的隱喻。雖然英國著名作家、反極權主義的先鋒人物喬治·奧威爾曾稱吉卜林為“帝國主義的吟游詩人”[2],但是《叢林故事》中老虎謝爾汗的被獵殺是否含有這種支持殖民征服和擴張的隱喻,我們不得而知。

1907年,《叢林故事》的作者吉卜林不僅成為英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而且是迄今為止該獎項最年輕的獲獎者。瑞典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頒獎詞這樣描述:這位世界著名作家(吉卜林)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象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吉卜林還被譽為短篇小說藝術創新之人。除短篇小說之外,吉卜林還創作過長篇小說,并有眾多散文、詩歌傳世。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就曾這樣稱贊過吉卜林:“我了解吉卜林的書……它們對于我來說,從來不會變得蒼白,它們保持著繽紛的色彩,它們永遠是新鮮的。”

1865年,吉卜林出生在印度孟買。父親是一位藝術家,當時在英屬印度的孟買藝術學校任建筑雕塑學教授。母親愛麗絲·吉卜林是當時著名的蘇格蘭“麥克唐納氏四姐妹”之一(四姐妹因嫁給有名望的丈夫而聞名于世)。吉卜林的童年有印度家仆陪伴,他們給他講故事、教他學當地語言,那是一段充滿溫情的美好時光。1871年,不滿六歲的吉卜林被送回英國接受教育,接下來的六年時間里,他被托養在一位退休海軍軍官家中。十二歲時,吉卜林進入德文郡的聯合服務學院學習,他在那里除了學習軍事知識之外,還喜歡讀丁尼生[3]等人的詩,自己也開始嘗試進行創作。1882年畢業后返回印度,先后在拉合爾的《軍民報》和阿拉哈巴德的《先鋒報》做編輯和記者。在印度工作期間(1883—1889),吉卜林發表了第一本詩集《機關打油詩》(1886)和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山里的平凡故事》(1887),并進入了創作高產期,1888年吉卜林出版了六部短篇小說集。

1889年被《先鋒報》解聘之后,他決定前往大英帝國的文學中心——倫敦。他乘船從印度出發,取道中國、日本、美國,在途中寫了許多旅行札記,被收錄在《從大海到大海》等文集里,并使他在抵達倫敦一年之內,就被譽為“當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當時英國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就曾稱贊吉卜林是“盡善盡美的天才”[4]。1892年,吉卜林與已故密友沃爾科特·巴萊斯蒂爾的妹妹卡羅琳·巴萊斯蒂爾結婚,婚后移居美國,在佛蒙特州布萊特爾博羅小鎮度過四年幸福而多產的時光,《叢林故事》和《叢林故事續篇》正是在這段時間創作完成的。1896年,吉卜林攜家人離開美國,返回英國。

1899年英布戰爭爆發后,吉卜林由于支持英國政府的擴張政策,聲譽大大下降。這段時間他隱居英國鄉村,繼續創作兒童文學作品。晚年,由于喪子之痛,吉卜林的創作題材多與戰爭創傷、病態心理和死亡有關。1936年,吉卜林因病去世。英國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在初譯《叢林故事》之時,根據叢書體例要求,我在“吉卜林協會”網站上搜索到了大量吉卜林為原著所做的注釋,增補到譯本中。比如在《叢林故事》中,就添加了吉卜林為原著做的五十多條注釋,內容大多與故事中動物的名字有關。這可以算作此譯本的一個特色。

此外,再版的《叢林故事》還收入了吉卜林的父親約翰·洛克伍德·吉卜林(1837—1911)為兒子的書繪制的經典插圖,也為此書增色不少。

楊立新

2016年5月于國際關系學院

品牌:二十一世紀新媒體
譯者:楊立新
上架時間:2023-08-07 15:55:43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
本書數字版權由二十一世紀新媒體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新绛县| 谷城县| 桐柏县| 南开区| 山西省| 当涂县| 桐庐县| 屏南县| 巩义市| 剑河县| 凤冈县| 山东| 东阳市| 莱芜市| 邢台市| 乌恰县| 达州市| 咸丰县| 石城县| 眉山市| 浏阳市| 收藏| 岑溪市| 安康市| 比如县| 通海县| 淮滨县| 东乌珠穆沁旗| 京山县| 正镶白旗| 伊金霍洛旗| 中西区| 遂平县| 温宿县| 武隆县| 腾冲县| 白朗县| 三都| 吉安县|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