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盯著那張凝聚了九年心血的成績單,分數像冰冷的秤砣墜在心頭——只差兩分。父親離家時的聲音,沉甸甸地壓了過來:“考上了,砸鍋賣鐵也供你。考不上…復讀就別指望了,認命,去學醫罷。”那雙布滿溝壑的手緊緊攥著我,渾濁眼底刻著沉甸甸的期盼。我重重點頭。家里兄弟五個,下面三個弟弟還張著嘴等著讀書,七十年代末的光景,父母的脊梁早就被生活的擔子壓彎了。復讀是奢望,路,只剩下一條:跟著親戚學醫。心底那點不甘,漸漸被另一種篤定覆蓋——懸壺濟世,以醫渡人,用這雙手,為這片土地上飽受病痛之苦的父老鄉親撐起一方安穩。前路,似乎不再混沌。
漫長的暑假,一邊等著父親聯絡中醫師傅的消息,一邊跟著下地,掙那微薄的工分貼補家用。
那天,父親領回一個與他年紀相仿的男人。“這是你奶奶娘家的侄子,叫表叔。”父親介紹道,“往后,他就是你師傅,你學醫路上的引路人。”表叔來自中醫世家,門下徒弟不少。我,將成為其中之一,心底卻暗暗較勁,認定自己必是那最拔尖的一個。簡單的拜師禮后,在父親默許的目光里,我跟著師傅離開了家。
在師傅家的半個月,上午下午是地里的農活,汗珠子摔八瓣。只有午歇和晚飯后,昏黃的油燈下,師傅才給徒弟們開講《中醫基礎理論》,把《脈訣》、《十二經絡歌》、《湯頭歌訣》塞到我們手里,要求滾瓜爛熟。知識像甘霖,浸潤著白日的疲憊。然而家中勞力告急,父親親自來接我回去。
歸家后,那份對岐黃之術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并未熄滅,只能在繁重的農活間隙“偷”時間。每個夜晚,當我在油燈下攤開書本,奶奶催促的聲音總如影隨形:“省著點!統共就這點煤油,你一人用了大半!”燈芯跳躍的火苗映著她憂心的皺紋,也灼烤著我的堅持。終于,在又一次催促后,我向父親開了口:“爹,我想去給村里守煤礦,能掙工分。”一家人盤算著生計,煤油的開銷,還有那多一份的工分,點了頭。
翌日,父親領著我去了村委會。煤礦看護工的交接手續簡單:白天給礦工記賬、給買煤的鄉親過秤收錢,晚上則獨自守在礦山,提防有人偷煤。這安排正中下懷——照明用的煤油村里管夠,四下無人,正好容我埋頭鉆研醫書。辦完手續,父親將我送到礦上,新的生活便開始了。
我到時已是下午。礦工們陸續收工,喧囂散盡,只剩煤山沉默地堆積。買煤的人也已稀少。和前任簡單交接,囫圇吃過晚飯,偌大的礦場便只剩下我一個。煤油燈的火苗在寂靜中跳躍,映亮了攤開的《十二經絡歌》。清冷的空氣里,我低聲誦念起來:
“手之三陰心肺命,從臟走手經絡定...
手太陰肺經之滙,從胸上循行臑內...
...足太陽膀胱頭上先,兩目內皆行額巔...
諸陽外行諸陰內,四肢腹背皆一類...”
拗口的歌訣在空曠的夜里格外清晰。煤堆投下巨大的、搖曳的陰影,遠處偶爾傳來幾聲犬吠或夜鳥的啼鳴。微弱的燈火驅不散周遭的黑暗,卻固執地照亮了書頁上古老的文字,也點燃了我胸腔里那份近乎孤勇的執著。在這遠離人煙的礦山深處,在煤塵與黑暗的包圍中,那些關于人體氣血運行的玄妙路徑,正一字一句,刻進我的骨血。
煤井深處積攢的三個月時光,每一寸都浸透著油燈下那三冊書卷的墨味。《十二經絡歌》的路徑,《脈訣》的玄機,《湯頭歌訣》的配伍——它們終于像刻進骨血般烙在了我腦中。煤灰浸染的紙上,也寫滿了我啃噬不動的硬骨頭,只待一股腦捧到師傅面前。
村上終于尋到替我下井的人。卸下那身沉重的窯衣,如同卸下一段蒙昧的歲月。我回了趟家,翻出窖藏的玉米與黃豆,粗糲的顆粒沉甸甸塞滿了行囊。山路蜿蜒,是我獨自一人的朝圣路,背負著整個沉甸甸的期待。三個多時辰的跋涉,日頭西斜時,師傅那座被竹林環抱的院落終于撞入眼簾。
推開那扇熟悉的柴扉,我幾乎沒顧得上喘勻氣,更沒放下肩頭沉重的糧袋。院角,師傅正彎腰侍弄著幾畦藥苗,背影在斜陽里靜默如山。他聞聲略略直起身,渾濁卻銳利的目光掃過來,只“嗯”了一聲,便順手將一把沾著濕泥的鋤頭遞向我。我立刻接過,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香撲面而來,鋤頭揮下,翻起深褐色的新土,汗水很快浸透單衣,黏膩地貼在背上,卻有一種奇異的踏實感滲入四肢百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