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68章 后記:行到《沐雪》盡,待看《玄云》起
- 第67章 殘雪離披山韞玉 新陽杳靄草含煙
- 第66章 江外群山如畫圖 輕煙殘雪入荊吳
- 第65章 西山物候仍余雪 南國芳菲更有春
- 第64章 余雪依林成玉樹 殘霙點岫即瑤岑
- 第63章 湖添水色消殘雪 江送潮頭涌漫波
第1章 序:雪花開始
世間很多事起于機緣巧合,而落在相會必定有時。我與又洛素未謀面,也很可能相逢而不相識。但是對于這個名字,卻并不陌生。作為報社主要領導和《兵團日報》的《國學兵團》欄目的創始人,這個欄目我是每期必看,并且都會認真核閱。又洛常常投來稿子,而且多是古文,其中《建黨九十八周年賦》《建軍賦》我還專門作過修改。我曾向編輯打聽,才知又洛是位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在辦公廳任職,國學底蘊深厚,詩詞賦俱佳。從此,我開始關注這個名字,并希望有機會認識這位年輕人。又洛在書中第四章第三篇《元禮仙舟行色好子猷雪棹去心輕》中引用了《世說新語》里面“賓主不交一言”的故事,對于文章的賞鑒,就像王徽之和桓子野那樣,是一種純粹的欣賞或喜歡,就像書中所說:“這是一種多么高級的友誼!這是一種多么神圣的相交!一切只因為音樂,一切只為了音樂……這樣的欣賞是干凈的、清爽的、純粹的、高貴的、脫離低級趣味的,也是屬于那個名士時代的永遠的紀念?!边@樣說來,對于又洛,也算是早已熟知了。這次又洛請我作序,我當然欣然應允了。
中國擁有悠久燦爛、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強大推動力。作為當代人,其日常思維方式、行為舉止、價值追求,或多或少都會打上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F在喜歡國學喜歡古文的人日漸增多,在年輕人中“漢服熱”“古風熱”漸漸興盛,又洛就是這樣一個頗為喜歡古文的年輕人,這一點在《沐雪》這本書中也可以充分顯現。這是一本角度比較有趣的書,整本書圍繞一個“雪”字來寫,僅從形式上來看,雪開六瓣,書分六章,在全書65篇文章中,每個章節每篇文章都用一句歷代詩人吟詠“雪”的詩句點題開篇,用心之細致,布局之周詳,由此可見一斑。這又是一本充滿感情的書,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對于“雪”的喜愛和思考,既有流于心聲的清詞麗句,也有旖旎絢麗的華彩篇章,更有翔實豐富的文獻史料,尤其是很多詩句點綴其間,既增加了文章的靈動感,又產生一種阻力之美,以防止陷入平易流滑,使人初讀之下有一種人為設置的“拗折”阻力,細細咀嚼,卻是別有一番耐人尋味的余韻悠長,是在保持形式美的情況下做到了兼顧內涵美的。
全書雖然以“雪”為題,卻并不僅僅局限于就“雪”論“雪”,而是以雪為圓點和中心,向文史哲各個方面揮發拓展。歷代詩人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雪”的,所以雖然以歷代詠雪詩句作為篇名,但是每一篇都是不同的主題和內容。而且歷代詠雪詩眾多,作者也在這其中作了有意篩選,以類聚,以群分,分別歸入不同的章節中。此書在化用前人詩句時盡量做到了“鍛煉無痕”,而在行文落筆中常常會閃現自己的見解和思考,比如生活的品質與追求,人際交往的價值與尺度,生命的意義與追逐,皆有可圈可點之處。從“晚來天欲雪”到“終南望余雪”,六個章節可以用“盼雪”“賞雪”“品雪”“悟雪”“邊雪”“融雪”來概括,章與章之間是遞進而流動的,情感的濃度是由無到有,由淺到深,由悟言一室到策馬邊關,由涓涓細流到茫茫江河,最后戛然一聲,雪融文終。文中的雪,有文人雅趣,有將相胸襟;有兒女情長,有英雄熱淚;有莼鱸之思,有衛霍功勛。雪中的文,有西方哲思,有詩意棲息,有儒學理念,有道家風骨,有禪宗逸趣。又洛找到了一種傳統文化的“正確打開方式”,在一定意義上講,《沐雪》使傳統文化的形態實現了豐富和再造,書中的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古人眼中的自然的雪,又洛賦予了它多姿多彩的現代生活和當代人特有的社會和哲學思考,使我們能夠暢游在傳統與現實之間,在傳統中感悟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倫理思考、價值觀念和時空想象,在現實中又看到古人的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精神圖騰,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洛雖然年輕,但涉獵廣泛,功底深厚,他因枝以振葉,沿波以討源,書中確有真知灼見,不時閃爍出智慧之光。
由于用典和詩性的詮釋,書中的語言多了幾分典雅整飭,但作者取譬用事信手拈來,遣詞造句巧慧得體,盡量使那些古典的思緒在表述出來的時候,顯得通俗易懂,做到“語不甚深,言不甚俗”。就像明代謝榛《四溟詩話》里品論《古詩十九首》那樣“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略不作意”。從中,可見又洛對傳統文化的獨到感悟以及超出常人的文字駕馭能力,這是堅持博覽篤學所致的境界。
在今天,隨著的物質生活日漸發達,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漸提高。從傳統文化中發掘智慧,尋找屬于那個時代的精華又能啟發和激勵當代,并且能夠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中華新文化,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又洛在這方面作了可喜的探索。文化成就未來,遺產不可忘懷。這本書的出版,對于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感受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這本書有青春之感和青年之思,在意識、情感、精神、性格方面的表達,讓我們感受到年輕人特有的活力、遠大的襟懷和生活的情韻,體現出又洛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對于寫作,又洛是敬畏的、熱忱的,也是勤奮的,希望又洛以此為起點,以更大的敬畏、熱忱和勤奮,創作出更多的形式新穎、思想深刻、讀者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王瀚林2020年3月于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