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農業技術落后。16世紀的西歐,農業中已經開始使用新式生產工具,在耕作技術上已廣泛采用三圃制和多圃輪種制,大封建主的莊園經濟正日趨解體,而此時的西班牙,因收復失地的多年戰爭,在經常遭受入侵的威脅下,農業的發展水平還未能達到歐洲其它地區所達到的水準,休耕制非常普遍而且“從未實行過三圃輪作制”,其耕作技術的落后可由此窺見一斑。西班牙土地本來豐饒而肥沃,農產品也豐富多樣。但這時的糧食不但不能供應本國手工業者生產部門的需要,而且還不足維持農民生活上的消費。
工業發展緩慢。政府對工商業各部門所實行的經濟政策,嚴重阻礙了本國工商業的發展,使西班牙民族經濟陷入困境。
首先,專制君主為充裕國庫,實行重稅政策。其中尤以“阿爾卡巴拉”賦稅制度最為殘酷而有害。這種稅制早已有之,但在16世紀中葉,卻發展到規定從國外輸入谷物可以免稅,而卡斯提等地農民反而必須繳納收入10%的谷物稅。在整個16世紀,阿爾卡巴拉隨著手工業、商業和農業等經濟部門的發展而增加,它的幽靈始終追隨著西班牙的手工業者、商人,農民及手工工場主,促其破產。如從1537-1584年的短短47年,阿爾卡巴拉就增加達4倍多。僅卡斯提一地,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的100年中,賦稅就增加了5倍。在當時歐洲各國都在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條件下,這種現象可謂非常罕見。
其次,西班牙君主為充裕國庫,采取了另一項反動措施,即把重要的工業原料出口以增加稅收。這保護了封建大貴族的利益,卻給本國工商業以致命的打擊。它一方面使西班牙國內工商業原料短缺而昂貴,因而商品成本昂貴,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西班牙所生產的工業品較法國貴四倍多,比英國就貴得更多了。另一方面,原料大量出口英、法、意等國,經過輾轉加工成商品,可獲二至三倍的厚利,再轉向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銷售,這使西班牙工業品不僅失去了國外市場,連國內市場也在不斷縮小至喪失,這就進一步扼殺了西班牙的民族工商業。
因此,從16世紀下半葉開始,西班牙工商業急劇衰落和萎縮。工業方面,16世紀下半葉各種手工行業普遍衰落。如紡織業,在16世紀下半葉,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呢絨紡織業幾乎全部停頓,全國呢絨的產量竟減到原有的1/5。以西班牙全國呢絨工業中心地塞維爾為例,在16世紀廿年代末五十年代中,這里擁有近16000余家紡織作坊,工人總數達130000名左右,織機多達16000多部。這種呢絨工業的發展和英國一樣具有民族工業的性質。但此時,僅剩下300-400部毛絲織機了,毛紡織業縮小至初期的1/5。又如在絲綢業生產中心托勒多城內,16世紀中期有著3000家生產絲織品的作坊,從事生產的工人就達30000名。這里的產品以質地優良,顏色穩定,在歐洲享有盛譽。但到16世紀下半葉,從整個絲綢供求的數量上,則只能供應本國需要的1/5了。其他制造業如皮革、武器、制糖等也一落千丈,這時商業部門的情景更是十分凄涼,從16世紀后期到17世紀中葉,西班牙不僅國內市場凋敝,而且批發貿易的5/6落入外國商人手中,其殖民地貿易的9/10被外國商人所占有了。與此同時,對美洲的貿易額卻達到了高峰。海外的需求量顯然已超出了西班牙的工業能力,不得不從其他國家尋求新的供給來源,因而“西班牙本身差不多成了一個漏斗,通過這個漏斗,別國的產品流入了加勒比地區、墨西哥以及新格拉納達高地這些終點”。殖民地市場的喪失,對西班牙的民族工業可謂致命的一擊,使西班牙失去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極好時機,已經萌芽的資本主義關系也被扼殺。
此外,西班牙的工業機構也受黃金大量涌入的影響。表現為,城市工業很早就轉向高檔商品的生產。派克曾這樣講到塞維爾:“跨大西洋貿易使塞維爾成為歐洲最吸引人的市場之一,但塞維爾的工業從未能生產足夠多的商品供應這個市場。甚至最高度發展的紡織業也不能滿足本城和海外貿易的需求。此外,很強調奢侈品的制造。塞維爾的工業,傾向于高質量的產品,投合精英們--貴族和富商的過度需求。這里講的是16世紀塞維爾繁榮時的情況,但它衰落的一個因素已經出現了:放棄或減少低檔商品的生產,專注于高檔商品,因高檔商品利潤高,符合工匠的利益。這是特定條件下市場調節的結果,但也由此漸漸割斷了市場與廣大群眾的聯系,使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成為不可能。
政府支出不合理。政府的支出大量用于軍事和官僚機構,使得發展經濟的資金缺乏23。
西班牙在羅馬教皇支持下,為了稱霸歐洲不惜重金裝備了一支歐洲無雙的軍隊,并以兩倍、三倍的規模不斷擴充軍隊。從十六世紀初到十七世紀中葉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內,西班牙就象一個螺絲被緊緊擰在戰爭這架龐大的機器上,十六世紀的君主窮兵黷武。查理一世時,供應的軍隊達15萬人以上,先后同土耳其、法國(十六世紀20-40年代)以及德國的新教諸侯(十六世紀40年代)開戰;腓力二世時又長期對英國發動戰爭,出兵干涉法國內戰,與土耳其重新較量于地中海長達20余年(1560-1581年)及被稱作“八十年戰爭”的對尼德蘭人起義的鎮壓(十六世紀60年代到1648年,中間只有一小段間歇),“三十年戰爭”爆發(1618年)后,西班牙仍是一個極活躍的角色;此后的腓力四世(1621-1665年在位)再次與法國、瑞典開戰。
大規模頻繁而遷延的戰爭主要依靠雇傭兵,龐大的軍費支出耗去西班牙大量的財富。僅裝備“無敵艦隊”就花去380萬杜卡特金幣,為準備對英戰爭,1588年“無敵艦隊”的花費即達1000萬杜卡特。腓力二世統治西班牙的最后幾年中,戰爭成了歐洲政治的同義語,西班牙政府全部開支中的3/4被用于戰爭或用于償還上次戰爭所欠的債務。1598年腓力二世死時,筑起1億杜卡特的債臺,僅其利息差不多相當全部賦稅的2/3,因此政府一再宣布財政破產。曠日持久的戰爭,使西班牙再也沒能從這一世紀人力物力的過渡的、無效的浪費中恢復過來。“
財富通常是支撐軍事力量的基礎,而要獲取和保衛財富又總是需要軍事力量。然而一個國家如果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資源不是用于創造財富,而是用于軍事目的,將會導致國家的衰落。盡管西班牙擁有了大量的財富,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使地區擴展過大、戰線拉得過長,致使發展及其有限的經濟無法承受過于龐大的軍費,對外擴張得到的潛在好處被付出的巨大代價所抵消。國家一旦由一個“支出超出正常收入二、三倍的政府來管理,還能指望有什么好結果嗎?”雖然西班牙的衰落在十七世紀中葉后才全面、充分暴露出來,但造成衰落的因素卻在幾十年甚至百年前已深深根植在社會中了。
(2)物價上漲過快
貴金屬過多輸入對西班牙經濟造成的最大危害,也許還是價格革命及其在歐洲各地(從南往北)發生的時間差,即價格革命首先在伊比利亞半島、在歐洲南部發生,然后往北擴展,結果歐洲南部的物價首先上漲,根本無法與北部的產品競爭,給歐洲南部(包括法國南部和意大利)的工業生產帶來沉重打擊。這也是促使歐洲南部的工業日益轉向高檔商品生產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一段話既說明由于美洲金銀源源不斷地首先進入西班牙,使西班牙最早出現通貨膨脹并持續維持在高價位對西班牙的不利影響,同時也說明了西班牙的不利之處如何促進了歐洲的商品流通。在西班牙:“從白銀的角度看價格處在較高的水平。在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歐邊緣的那些國家--波羅的海國家、巴爾干國家、列萬特(及遙遠的東方國家)--同一商品的價格相對較低。這是一個很大的價格體系……在這體系中,用白銀來衡量的貨物價格離西班牙越遠的地方越低。”
(3)外貿依存度過大
西班牙的實體經濟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對外貿易卻靠軍事擴張和殖民掠奪而保持較快的發展,但是對外貿的過渡依賴,最終使得國家的經濟缺乏穩定的基礎。
遠程貿易有個規律,即“單一品種利潤遞減律”,這是因為在貿易競爭存在的形勢下,每個競爭者都會追逐利潤最高的商機;而任何一種商品,它的利潤率越高,經營者就越多,其結果是這種商品的利潤率就會下降。因此要想在遠程貿易中站穩腳跟,必須有相當靈活的反應機制,隨時調整經營策略,捕捉最佳的商業機會。但是如前所述,西班牙的生產能力和政治體制都使它不可能具備這種能力。西班牙維持貿易優勢的唯一手段是軍事,但是隨著國力衰退,西班牙軍隊也威風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