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計算機控制技術
最新章節:
封底
本書采用新體系、新內容、新技術,在作者編寫的“十一五”規劃教材《計算機控制系統(第3版)》基礎上,遵循“新工科”理念,與時俱進,為滿足近幾年新增專業(如機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或有關領域和行業對學習計算機控制新技術的迫切需求而重新編寫。本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工程應用,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各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作者30多年教學與科研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國內外計算機控制系統設計中所采用的最新技術編寫而成。書中講述了計算機控制技術在現代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云計算、邊緣計算和分布式控制系統等領域或行業的最新應用研究成果。全書共10章,主要內容為: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發展過程、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組成、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分類、過程輸入/輸出通道、現代數控技術和工業機器人、云計算和邊緣計算、自動駕駛技術、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控制算法、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軟件設計、現場總線與工業以太網控制網絡技術、計算機控制系統的電磁兼容與抗干擾設計、分布式控制系統的設計。全書內容豐富,技術先進,結構合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注重工程應用技術。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各類自動化、機器人工程、自動檢測、機電一體化、人工智能、電子與電氣工程、計算機應用、信息工程等專業的本科教材,同時可以作為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也適合作為從事計算機控制系統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 封底 更新時間:2022-12-14 19:13:25
- 參考文獻
- 習題
- 10.6.2 控制器性能評估和監控流程
- 10.6.1 概述
- 10.6 工業控制系統性能評估和監控
- 10.5 DCS的安全性
- 10.4.7 與監視控制功能相關的數據結構
- 10.4.6 歷史數據庫系統
- 10.4.5 實時數據庫系統
- 10.4.4 B/S結構的監控軟件
- 10.4.3 DCS監控軟件中的開放式數據庫接口技術
- 10.4.2 分布對象技術
- 10.4.1 DCS的圖形用戶界面
- 10.4 DCS軟件系統的關鍵技術
- 10.3.11 DCS的軟件設計
- 10.3.10 8通道脈沖量輸入板卡(8PI)的設計
- 10.3.9 16通道數字量輸出板卡(16DO)的設計
- 10.3.8 16通道數字量輸入板卡(16DI)的設計
- 10.3.7 4通道模擬量輸出板卡(4AO)的設計
- 10.3.6 8通道熱電阻輸入板卡(8RTD)的設計
- 10.3.5 8通道熱電偶輸入板卡(8TC)的設計
- 10.3.4 8通道模擬量輸入板卡(8AI)的設計
- 10.3.3 DCS控制卡的硬件設計
- 10.3.2 現場控制站的組成
- 10.3.1 DCS的基本構成
- 10.3 DCS的硬件和軟件系統設計
- 10.2.3 第四代DCS的典型產品
- 10.2.2 第四代DCS的體系結構
- 10.2.1 第四代DCS形成的原因
- 10.2 第四代DCS的體系結構和典型產品
- 10.1.7 DCS的發展歷程
- 10.1.6 控制系統的人機界面
- 10.1.5 控制系統的組成
- 10.1.4 過程控制的執行
- 10.1.3 過程控制方法
- 10.1.2 過程測量方法
- 10.1.1 分布式控制系統的產生
- 10.1 DCS概述
- 第10章 分布式控制系統的設計
- 習題
- 9.6.2 軟件的容錯設計
- 9.6.1 硬件故障的自診斷技術
- 9.6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容錯設計
- 9.5.2 CPU軟件抗干擾技術
- 9.5.1 數字信號輸入/輸出中的軟件抗干擾措施
- 9.5 抗干擾的軟件措施
- 9.4.7 瞬變電壓抑制器及其應用
- 9.4.6 壓敏電阻及其應用
- 9.4.5 正確連接模擬地和數字地
- 9.4.4 反射波干擾及抑制
- 9.4.3 采用雙絞線
- 9.4.2 抗共模干擾的措施
- 9.4.1 抗串模干擾的措施
- 9.4 抗干擾的硬件措施
- 9.3.2 可靠性設計技術
- 9.3.1 可靠性設計任務
- 9.3 計算機控制系統可靠性設計
- 9.2.5 電源隔離
- 9.2.4 信號的安全隔離
- 9.2.3 信號的分配隔離
- 9.2.2 信號的轉換隔離
- 9.2.1 信號的傳輸隔離
- 9.2 抑制電磁干擾的隔離技術
- 9.1.5 控制工程中的電磁兼容
- 9.1.4 構成電磁干擾問題的三要素
- 9.1.3 電磁噪聲的分類
- 9.1.2 電磁噪聲干擾
- 9.1.1 電磁兼容技術的發展
- 9.1 電磁兼容技術
- 第9章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電磁兼容與抗干擾設計
- 習題
- 8.5.6 工業互聯網平臺
- 8.5.5 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
- 8.5.4 工業互聯網技術體系
- 8.5.3 工業互聯網發展現狀
- 8.5.2 工業互聯網的內涵與特征
- 8.5.1 工業互聯網概述
- 8.5 工業互聯網技術
- 8.4.3 EPA
- 8.4.2 PROFINET
- 8.4.1 EtherCAT
- 8.4 常用工業以太網簡介
- 8.3.4 PROFIBUS
- 8.3.3 LonWorks
- 8.3.2 CAN和CAN FD
- 8.3.1 FF
- 8.3 常用現場總線簡介
- 8.2.7 幾種實時以太網的比較
- 8.2.6 實時以太網模型分析
- 8.2.5 實時以太網
- 8.2.4 工業以太網的優勢
- 8.2.3 工業以太網通信模型
- 8.2.2 工業以太網技術
- 8.2.1 以太網技術
- 8.2 工業以太網概述
- 8.1.4 現場總線網絡的實現
- 8.1.3 現場總線標準的制訂
- 8.1.2 現場總線的特點和優點
- 8.1.1 現場總線的產生
- 8.1 現場總線概述
- 第8章 現場總線與工業以太網控制網絡技術
- 習題
- 7.10.4 主要組態軟件介紹
- 7.10.3 組態軟件的功能
- 7.10.2 組態軟件的特點
- 7.10.1 人機界面
- 7.10 工業控制組態軟件
- 7.9.3 數據處理
- 7.9.2 非線性標度變換
- 7.9.1 線性標度變換
- 7.9 標度變換與數據處理
- 7.8.6 滑動平均濾波
- 7.8.5 低通濾波
- 7.8.4 加權平均濾波
- 7.8.3 算術平均濾波
- 7.8.2 中值濾波
- 7.8.1 程序判斷濾波
- 7.8 常用數字濾波算法與程序設計
- 7.7.4 SCADA系統中的Web應用方案設計
- 7.7.3 Web客戶端技術
- 7.7.2 Web服務器端技術
- 7.7.1 Web技術概述
- 7.7 Web技術
- 7.6.4 工業控制領域中的OPC應用實例
- 7.6.3 OPC DA規范
- 7.6.2 OPC關鍵技術
- 7.6.1 OPC技術概述
- 7.6 OPC技術
- 7.5.2 驅動程序的分析與設計
- 7.5.1 驅動程序采用的技術
- 7.5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驅動程序設計
- 7.4.4 腳本引擎技術
- 7.4.3 網絡通信技術
- 7.4.2 多線程
- 7.4.1 COM和ActiveX技術
- 7.4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的關鍵技術
- 7.3.2 μC/OS-II內核調度基本原理
- 7.3.1 軟件系統平臺的選擇
- 7.3 現場控制層的軟件系統平臺
- 7.2.2 實時多任務系統的切換與調度
- 7.2.1 實時系統和實時操作系統
- 7.2 實時多任務系統
- 7.1.3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的技術指標
- 7.1.2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的設計策略
- 7.1.1 計算機控制系統應用軟件的分層結構
- 7.1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概述
- 第7章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軟件設計
- 習題
- 6.7.4 雙輸入單輸出模糊控制器設計
- 6.7.3 模糊控制器設計
- 6.7.2 模糊控制系統的組成
- 6.7.1 模糊控制的數學基礎
- 6.7 模糊控制
- 6.6.3 數字前饋-反饋控制算法
- 6.6.2 前饋-反饋控制的結構
- 6.6.1 前饋控制的結構
- 6.6 前饋-反饋控制
- 6.5.2 副回路微分先行串級控制算法
- 6.5.1 串級控制算法
- 6.5 串級控制
- 6.4.3 擴充臨界比例度法
- 6.4.2 采樣周期T的選取
- 6.4.1 PID參數對控制性能的影響
- 6.4 PID參數整定
- 6.3.3 PID算式的改進
- 6.3.2 PID算法的仿真
- 6.3.1 PID算法
- 6.3 數字PID算法
- 6.2.2 PID調節的作用
- 6.2.1 概述
- 6.2 PID控制
- 6.1.3 對象特性對控制性能的影響
- 6.1.2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
- 6.1.1 計算機控制系統被控對象的傳遞函數
- 6.1 被控對象的傳遞函數與性能指標
- 第6章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控制算法
- 習題
- 5.10.4 特斯拉(Tesla)
- 5.10.3 谷歌Waymo
- 5.10.2 英特爾(Intel)
- 5.10.1 英偉達(NVIDIA)
- 5.10 自動駕駛平臺技術
- 5.9.2 系統分類
- 5.9.1 設計目標
- 5.9 自動駕駛汽車的決策與控制技術
- 5.8.3 高精度地圖技術
- 5.8.2 導航與定位技術
- 5.8.1 傳感器技術
- 5.8 自動駕駛系統的感知與定位技術
- 5.7.2 自動駕駛系統的基本技術架構
- 5.7.1 自動駕駛系統的三個層次
- 5.7 自動駕駛系統架構
- 5.6.2 車載感知系統組成
- 5.6.1 自動駕駛環境感知
- 5.6 自動駕駛環境感知和車載感知系統組成
- 5.5.4 橫縱向協同控制
- 5.5.3 縱向控制
- 5.5.2 橫向控制
- 5.5.1 汽車運動控制概述
- 5.5 汽車運動控制
- 5.4.2 自動駕駛汽車電子電氣架構
- 5.4.1 硬件平臺概述
- 5.4 自動駕駛汽車硬件平臺
- 5.3.2 汽車線控系統
- 5.3.1 汽車線控技術概述
- 5.3 汽車線控技術
- 5.2.3 中國自動駕駛分級
- 5.2.2 NHTSA與SAE自動駕駛分級
- 5.2.1 自動駕駛技術架構
- 5.2 自動駕駛技術架構與分級
- 5.1.4 自動駕駛的行業案例
- 5.1.3 自動駕駛閉環控制系統
- 5.1.2 自動駕駛的功能體系架構
- 5.1.1 自動駕駛系統架構
- 5.1 自動駕駛技術概述
- 第5章 自動駕駛技術
- 習題
- 4.8.6 APAX-5580/AM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的應用
- 4.8.5 APAX-5580/AMAX-5580應用軟件
- 4.8.4 APAX-5580/AM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的優勢
- 4.8.3 APAX-5580/AMAX-5580邊緣智能與I/O一體化控制器的主要特點
- 4.8.2 AM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
- 4.8.1 AP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
- 4.8 APAX-5580/AM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
- 4.7.2 安全威脅分析
- 4.7.1 安全概述和目標
- 4.7 邊緣計算安全與隱私保護
- 4.6.3 智能工廠
- 4.6.2 自動駕駛汽車
- 4.6.1 智慧城市和無人零售
- 4.6 邊緣計算應用案例
- 4.5 邊緣計算軟件架構
- 4.4.2 邊緣存儲架構
- 4.4.1 邊緣計算與前沿技術的關聯和融合
- 4.4 邊緣計算的基礎資源架構技術
- 4.3.2 邊緣計算的基本特點
- 4.3.1 邊緣計算的基本結構
- 4.3 邊緣計算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 4.2.2 邊緣計算的模型
- 4.2.1 邊緣計算簡介
- 4.2 邊緣計算概述
- 4.1.5 云計算的服務模式
- 4.1.4 云計算的總體分層架構
- 4.1.3 云計算的總體架構
- 4.1.2 云計算的基本特點
- 4.1.1 云計算概述
- 4.1 云計算
- 第4章 云計算和邊緣計算
- 習題
- 3.10 機器人操作臂位置軌跡追蹤控制
- 3.9.3 工業機器人的分布式控制
- 3.9.2 工業機器人的集中控制
- 3.9.1 工業機器人系統體系結構設計
- 3.9 工業機器人系統體系結構
- 3.8.5 工業機器人傳感系統
- 3.8.4 工業機器人智能伺服驅動和控制器單元
- 3.8.3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的特性、要求與分類
- 3.8.2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分層結構
- 3.8.1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
- 3.8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與軟硬件組成
- 3.7.2 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
- 3.7.1 工業機器人的種類
- 3.7 工業機器人的種類與應用領域
- 3.6.3 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特征與表示方法
- 3.6.2 工業機器人的組成
- 3.6.1 工業機器人的定義
- 3.6 工業機器人概述
- 3.5.2 開放式數控系統的概念和特征
- 3.5.1 開放式數控系統產生的歷史背景
- 3.5 開放式數控系統
- 3.4.2 CNC系統的工作原理
- 3.4.1 CNC系統的組成
- 3.4 CNC系統的組成與工作原理
- 3.3.2 點位控制系統的結構
- 3.3.1 點位控制與點位/直線切削控制的異同
- 3.3 數控機床點位控制與點位/直線切削控制
- 3.2.2 按伺服系統的控制方式分類
- 3.2.1 按機床的運動軌跡分類
- 3.2 機床數控系統的分類
- 3.1.4 計算機數控系統的工作過程
- 3.1.3 數控機床的加工特點及應用范圍
- 3.1.2 數控機床的組成
- 3.1.1 數字技術的基本概念
- 3.1 數控系統概述
- 第3章 現代數控技術和工業機器人
- 習題
- 2.11.4 脈沖量輸入/輸出通道
- 2.11.3 數字量輸出通道
- 2.11.2 數字量輸入通道
- 2.11.1 光電耦合器
- 2.11 數字量輸入/輸出通道
- 2.10.5 AD5410/AD5420與STM32F103的接口
- 2.10.4 AD5410/AD5420的數字接口
- 2.10.3 AD5410/AD5420的應用特性
- 2.10.2 AD5410/AD5420的片內寄存器
- 2.10.1 AD5410/AD5420的引腳介紹
- 2.10 12/16位串行輸入D/A轉換器AD5410/AD5420
- 2.9 模擬量輸出通道
- 2.8.4 AD7091R與STM32F103的接口
- 2.8.3 AD7091R的數字接口
- 2.8.2 AD7091R的應用特性
- 2.8.1 AD7091R的引腳介紹
- 2.8 12位低功耗A/D轉換器AD7091R
- 2.7 模擬量輸入通道
- 2.6.4 32通道模擬量輸入電路設計實例
- 2.6.3 模擬開關
- 2.6.2 采樣/保持器
- 2.6.1 信號和采樣定理
- 2.6 采樣和模擬開關
- 2.5.3 系統誤差的自動校正
- 2.5.2 量程自動轉換
- 2.5.1 模擬量輸入信號類型
- 2.5 量程自動轉換與系統誤差的自動校正
- 2.4.3 標準結構
- 2.4.2 標準內容
- 2.4.1 IEEE 1451簡介
- 2.4 IEEE 1451智能變送器標準
- 2.3.3 調節機構
- 2.3.2 執行機構
- 2.3.1 概述
- 2.3 執行器
- 2.2.3 溫度變送器
- 2.2.2 差壓變送器
- 2.2.1 變送器的構成
- 2.2 變送器
- 2.1.4 常用傳感器
- 2.1.3 傳感器的應用領域
- 2.1.2 傳感器的基本性能
- 2.1.1 傳感器的定義、分類及構成
- 2.1 傳感器
- 第2章 過程輸入/輸出通道
- 習題
- 1.6.9 5G實現“萬物互聯”的愿景
- 1.6.8 綜合自動化系統的實現
- 1.6.7 智能控制
- 1.6.6 預測控制
- 1.6.5 人工智能
- 1.6.4 自適應控制
- 1.6.3 最優控制
- 1.6.2 采用新型的DCS和FCS
- 1.6.1 基于可編程控制器(PLC)的計算機控制系統
- 1.6 計算機控制系統采用的技術和發展趨勢
- 1.5.3 外部總線
- 1.5.2 內部總線
- 1.5.1 微處理器與微控制器
- 1.5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總線技術
- 1.4.10 嵌入式控制系統(ECS)
- 1.4.9 復雜流程工業控制系統
- 1.4.8 網絡控制系統(NCS)
- 1.4.7 工業過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流程CIMS)
- 1.4.6 現場總線控制系統(FCS)
- 1.4.5 監控與數據采集(SCADA)系統
- 1.4.4 分布式控制系統(DCS)
- 1.4.3 監督計算機控制(SCC)系統
- 1.4.2 直接數字控制(DDC)系統
- 1.4.1 數據采集系統(DAS)
- 1.4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分類
- 1.3.2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軟件
- 1.3.1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硬件
- 1.3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組成
- 1.2.2 計算機控制系統
- 1.2.1 常規控制系統
- 1.2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概念
- 1.1 計算機控制理論的發展過程
- 第1章 緒論
- 前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
- 第1章 緒論
- 1.1 計算機控制理論的發展過程
- 1.2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概念
- 1.2.1 常規控制系統
- 1.2.2 計算機控制系統
- 1.3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組成
- 1.3.1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硬件
- 1.3.2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軟件
- 1.4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分類
- 1.4.1 數據采集系統(DAS)
- 1.4.2 直接數字控制(DDC)系統
- 1.4.3 監督計算機控制(SCC)系統
- 1.4.4 分布式控制系統(DCS)
- 1.4.5 監控與數據采集(SCADA)系統
- 1.4.6 現場總線控制系統(FCS)
- 1.4.7 工業過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流程CIMS)
- 1.4.8 網絡控制系統(NCS)
- 1.4.9 復雜流程工業控制系統
- 1.4.10 嵌入式控制系統(ECS)
- 1.5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總線技術
- 1.5.1 微處理器與微控制器
- 1.5.2 內部總線
- 1.5.3 外部總線
- 1.6 計算機控制系統采用的技術和發展趨勢
- 1.6.1 基于可編程控制器(PLC)的計算機控制系統
- 1.6.2 采用新型的DCS和FCS
- 1.6.3 最優控制
- 1.6.4 自適應控制
- 1.6.5 人工智能
- 1.6.6 預測控制
- 1.6.7 智能控制
- 1.6.8 綜合自動化系統的實現
- 1.6.9 5G實現“萬物互聯”的愿景
- 習題
- 第2章 過程輸入/輸出通道
- 2.1 傳感器
- 2.1.1 傳感器的定義、分類及構成
- 2.1.2 傳感器的基本性能
- 2.1.3 傳感器的應用領域
- 2.1.4 常用傳感器
- 2.2 變送器
- 2.2.1 變送器的構成
- 2.2.2 差壓變送器
- 2.2.3 溫度變送器
- 2.3 執行器
- 2.3.1 概述
- 2.3.2 執行機構
- 2.3.3 調節機構
- 2.4 IEEE 1451智能變送器標準
- 2.4.1 IEEE 1451簡介
- 2.4.2 標準內容
- 2.4.3 標準結構
- 2.5 量程自動轉換與系統誤差的自動校正
- 2.5.1 模擬量輸入信號類型
- 2.5.2 量程自動轉換
- 2.5.3 系統誤差的自動校正
- 2.6 采樣和模擬開關
- 2.6.1 信號和采樣定理
- 2.6.2 采樣/保持器
- 2.6.3 模擬開關
- 2.6.4 32通道模擬量輸入電路設計實例
- 2.7 模擬量輸入通道
- 2.8 12位低功耗A/D轉換器AD7091R
- 2.8.1 AD7091R的引腳介紹
- 2.8.2 AD7091R的應用特性
- 2.8.3 AD7091R的數字接口
- 2.8.4 AD7091R與STM32F103的接口
- 2.9 模擬量輸出通道
- 2.10 12/16位串行輸入D/A轉換器AD5410/AD5420
- 2.10.1 AD5410/AD5420的引腳介紹
- 2.10.2 AD5410/AD5420的片內寄存器
- 2.10.3 AD5410/AD5420的應用特性
- 2.10.4 AD5410/AD5420的數字接口
- 2.10.5 AD5410/AD5420與STM32F103的接口
- 2.11 數字量輸入/輸出通道
- 2.11.1 光電耦合器
- 2.11.2 數字量輸入通道
- 2.11.3 數字量輸出通道
- 2.11.4 脈沖量輸入/輸出通道
- 習題
- 第3章 現代數控技術和工業機器人
- 3.1 數控系統概述
- 3.1.1 數字技術的基本概念
- 3.1.2 數控機床的組成
- 3.1.3 數控機床的加工特點及應用范圍
- 3.1.4 計算機數控系統的工作過程
- 3.2 機床數控系統的分類
- 3.2.1 按機床的運動軌跡分類
- 3.2.2 按伺服系統的控制方式分類
- 3.3 數控機床點位控制與點位/直線切削控制
- 3.3.1 點位控制與點位/直線切削控制的異同
- 3.3.2 點位控制系統的結構
- 3.4 CNC系統的組成與工作原理
- 3.4.1 CNC系統的組成
- 3.4.2 CNC系統的工作原理
- 3.5 開放式數控系統
- 3.5.1 開放式數控系統產生的歷史背景
- 3.5.2 開放式數控系統的概念和特征
- 3.6 工業機器人概述
- 3.6.1 工業機器人的定義
- 3.6.2 工業機器人的組成
- 3.6.3 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特征與表示方法
- 3.7 工業機器人的種類與應用領域
- 3.7.1 工業機器人的種類
- 3.7.2 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
- 3.8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與軟硬件組成
- 3.8.1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
- 3.8.2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分層結構
- 3.8.3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的特性、要求與分類
- 3.8.4 工業機器人智能伺服驅動和控制器單元
- 3.8.5 工業機器人傳感系統
- 3.9 工業機器人系統體系結構
- 3.9.1 工業機器人系統體系結構設計
- 3.9.2 工業機器人的集中控制
- 3.9.3 工業機器人的分布式控制
- 3.10 機器人操作臂位置軌跡追蹤控制
- 習題
- 第4章 云計算和邊緣計算
- 4.1 云計算
- 4.1.1 云計算概述
- 4.1.2 云計算的基本特點
- 4.1.3 云計算的總體架構
- 4.1.4 云計算的總體分層架構
- 4.1.5 云計算的服務模式
- 4.2 邊緣計算概述
- 4.2.1 邊緣計算簡介
- 4.2.2 邊緣計算的模型
- 4.3 邊緣計算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 4.3.1 邊緣計算的基本結構
- 4.3.2 邊緣計算的基本特點
- 4.4 邊緣計算的基礎資源架構技術
- 4.4.1 邊緣計算與前沿技術的關聯和融合
- 4.4.2 邊緣存儲架構
- 4.5 邊緣計算軟件架構
- 4.6 邊緣計算應用案例
- 4.6.1 智慧城市和無人零售
- 4.6.2 自動駕駛汽車
- 4.6.3 智能工廠
- 4.7 邊緣計算安全與隱私保護
- 4.7.1 安全概述和目標
- 4.7.2 安全威脅分析
- 4.8 APAX-5580/AM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
- 4.8.1 AP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
- 4.8.2 AM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
- 4.8.3 APAX-5580/AMAX-5580邊緣智能與I/O一體化控制器的主要特點
- 4.8.4 APAX-5580/AM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的優勢
- 4.8.5 APAX-5580/AMAX-5580應用軟件
- 4.8.6 APAX-5580/AMAX-5580邊緣智能控制器的應用
- 習題
- 第5章 自動駕駛技術
- 5.1 自動駕駛技術概述
- 5.1.1 自動駕駛系統架構
- 5.1.2 自動駕駛的功能體系架構
- 5.1.3 自動駕駛閉環控制系統
- 5.1.4 自動駕駛的行業案例
- 5.2 自動駕駛技術架構與分級
- 5.2.1 自動駕駛技術架構
- 5.2.2 NHTSA與SAE自動駕駛分級
- 5.2.3 中國自動駕駛分級
- 5.3 汽車線控技術
- 5.3.1 汽車線控技術概述
- 5.3.2 汽車線控系統
- 5.4 自動駕駛汽車硬件平臺
- 5.4.1 硬件平臺概述
- 5.4.2 自動駕駛汽車電子電氣架構
- 5.5 汽車運動控制
- 5.5.1 汽車運動控制概述
- 5.5.2 橫向控制
- 5.5.3 縱向控制
- 5.5.4 橫縱向協同控制
- 5.6 自動駕駛環境感知和車載感知系統組成
- 5.6.1 自動駕駛環境感知
- 5.6.2 車載感知系統組成
- 5.7 自動駕駛系統架構
- 5.7.1 自動駕駛系統的三個層次
- 5.7.2 自動駕駛系統的基本技術架構
- 5.8 自動駕駛系統的感知與定位技術
- 5.8.1 傳感器技術
- 5.8.2 導航與定位技術
- 5.8.3 高精度地圖技術
- 5.9 自動駕駛汽車的決策與控制技術
- 5.9.1 設計目標
- 5.9.2 系統分類
- 5.10 自動駕駛平臺技術
- 5.10.1 英偉達(NVIDIA)
- 5.10.2 英特爾(Intel)
- 5.10.3 谷歌Waymo
- 5.10.4 特斯拉(Tesla)
- 習題
- 第6章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控制算法
- 6.1 被控對象的傳遞函數與性能指標
- 6.1.1 計算機控制系統被控對象的傳遞函數
- 6.1.2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
- 6.1.3 對象特性對控制性能的影響
- 6.2 PID控制
- 6.2.1 概述
- 6.2.2 PID調節的作用
- 6.3 數字PID算法
- 6.3.1 PID算法
- 6.3.2 PID算法的仿真
- 6.3.3 PID算式的改進
- 6.4 PID參數整定
- 6.4.1 PID參數對控制性能的影響
- 6.4.2 采樣周期T的選取
- 6.4.3 擴充臨界比例度法
- 6.5 串級控制
- 6.5.1 串級控制算法
- 6.5.2 副回路微分先行串級控制算法
- 6.6 前饋-反饋控制
- 6.6.1 前饋控制的結構
- 6.6.2 前饋-反饋控制的結構
- 6.6.3 數字前饋-反饋控制算法
- 6.7 模糊控制
- 6.7.1 模糊控制的數學基礎
- 6.7.2 模糊控制系統的組成
- 6.7.3 模糊控制器設計
- 6.7.4 雙輸入單輸出模糊控制器設計
- 習題
- 第7章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軟件設計
- 7.1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概述
- 7.1.1 計算機控制系統應用軟件的分層結構
- 7.1.2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的設計策略
- 7.1.3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的技術指標
- 7.2 實時多任務系統
- 7.2.1 實時系統和實時操作系統
- 7.2.2 實時多任務系統的切換與調度
- 7.3 現場控制層的軟件系統平臺
- 7.3.1 軟件系統平臺的選擇
- 7.3.2 μC/OS-II內核調度基本原理
- 7.4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的關鍵技術
- 7.4.1 COM和ActiveX技術
- 7.4.2 多線程
- 7.4.3 網絡通信技術
- 7.4.4 腳本引擎技術
- 7.5 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驅動程序設計
- 7.5.1 驅動程序采用的技術
- 7.5.2 驅動程序的分析與設計
- 7.6 OPC技術
- 7.6.1 OPC技術概述
- 7.6.2 OPC關鍵技術
- 7.6.3 OPC DA規范
- 7.6.4 工業控制領域中的OPC應用實例
- 7.7 Web技術
- 7.7.1 Web技術概述
- 7.7.2 Web服務器端技術
- 7.7.3 Web客戶端技術
- 7.7.4 SCADA系統中的Web應用方案設計
- 7.8 常用數字濾波算法與程序設計
- 7.8.1 程序判斷濾波
- 7.8.2 中值濾波
- 7.8.3 算術平均濾波
- 7.8.4 加權平均濾波
- 7.8.5 低通濾波
- 7.8.6 滑動平均濾波
- 7.9 標度變換與數據處理
- 7.9.1 線性標度變換
- 7.9.2 非線性標度變換
- 7.9.3 數據處理
- 7.10 工業控制組態軟件
- 7.10.1 人機界面
- 7.10.2 組態軟件的特點
- 7.10.3 組態軟件的功能
- 7.10.4 主要組態軟件介紹
- 習題
- 第8章 現場總線與工業以太網控制網絡技術
- 8.1 現場總線概述
- 8.1.1 現場總線的產生
- 8.1.2 現場總線的特點和優點
- 8.1.3 現場總線標準的制訂
- 8.1.4 現場總線網絡的實現
- 8.2 工業以太網概述
- 8.2.1 以太網技術
- 8.2.2 工業以太網技術
- 8.2.3 工業以太網通信模型
- 8.2.4 工業以太網的優勢
- 8.2.5 實時以太網
- 8.2.6 實時以太網模型分析
- 8.2.7 幾種實時以太網的比較
- 8.3 常用現場總線簡介
- 8.3.1 FF
- 8.3.2 CAN和CAN FD
- 8.3.3 LonWorks
- 8.3.4 PROFIBUS
- 8.4 常用工業以太網簡介
- 8.4.1 EtherCAT
- 8.4.2 PROFINET
- 8.4.3 EPA
- 8.5 工業互聯網技術
- 8.5.1 工業互聯網概述
- 8.5.2 工業互聯網的內涵與特征
- 8.5.3 工業互聯網發展現狀
- 8.5.4 工業互聯網技術體系
- 8.5.5 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
- 8.5.6 工業互聯網平臺
- 習題
- 第9章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電磁兼容與抗干擾設計
- 9.1 電磁兼容技術
- 9.1.1 電磁兼容技術的發展
- 9.1.2 電磁噪聲干擾
- 9.1.3 電磁噪聲的分類
- 9.1.4 構成電磁干擾問題的三要素
- 9.1.5 控制工程中的電磁兼容
- 9.2 抑制電磁干擾的隔離技術
- 9.2.1 信號的傳輸隔離
- 9.2.2 信號的轉換隔離
- 9.2.3 信號的分配隔離
- 9.2.4 信號的安全隔離
- 9.2.5 電源隔離
- 9.3 計算機控制系統可靠性設計
- 9.3.1 可靠性設計任務
- 9.3.2 可靠性設計技術
- 9.4 抗干擾的硬件措施
- 9.4.1 抗串模干擾的措施
- 9.4.2 抗共模干擾的措施
- 9.4.3 采用雙絞線
- 9.4.4 反射波干擾及抑制
- 9.4.5 正確連接模擬地和數字地
- 9.4.6 壓敏電阻及其應用
- 9.4.7 瞬變電壓抑制器及其應用
- 9.5 抗干擾的軟件措施
- 9.5.1 數字信號輸入/輸出中的軟件抗干擾措施
- 9.5.2 CPU軟件抗干擾技術
- 9.6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容錯設計
- 9.6.1 硬件故障的自診斷技術
- 9.6.2 軟件的容錯設計
- 習題
- 第10章 分布式控制系統的設計
- 10.1 DCS概述
- 10.1.1 分布式控制系統的產生
- 10.1.2 過程測量方法
- 10.1.3 過程控制方法
- 10.1.4 過程控制的執行
- 10.1.5 控制系統的組成
- 10.1.6 控制系統的人機界面
- 10.1.7 DCS的發展歷程
- 10.2 第四代DCS的體系結構和典型產品
- 10.2.1 第四代DCS形成的原因
- 10.2.2 第四代DCS的體系結構
- 10.2.3 第四代DCS的典型產品
- 10.3 DCS的硬件和軟件系統設計
- 10.3.1 DCS的基本構成
- 10.3.2 現場控制站的組成
- 10.3.3 DCS控制卡的硬件設計
- 10.3.4 8通道模擬量輸入板卡(8AI)的設計
- 10.3.5 8通道熱電偶輸入板卡(8TC)的設計
- 10.3.6 8通道熱電阻輸入板卡(8RTD)的設計
- 10.3.7 4通道模擬量輸出板卡(4AO)的設計
- 10.3.8 16通道數字量輸入板卡(16DI)的設計
- 10.3.9 16通道數字量輸出板卡(16DO)的設計
- 10.3.10 8通道脈沖量輸入板卡(8PI)的設計
- 10.3.11 DCS的軟件設計
- 10.4 DCS軟件系統的關鍵技術
- 10.4.1 DCS的圖形用戶界面
- 10.4.2 分布對象技術
- 10.4.3 DCS監控軟件中的開放式數據庫接口技術
- 10.4.4 B/S結構的監控軟件
- 10.4.5 實時數據庫系統
- 10.4.6 歷史數據庫系統
- 10.4.7 與監視控制功能相關的數據結構
- 10.5 DCS的安全性
- 10.6 工業控制系統性能評估和監控
- 10.6.1 概述
- 10.6.2 控制器性能評估和監控流程
- 習題
- 參考文獻
- 封底 更新時間:2022-12-14 19: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