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密碼:歷史深處的成見、意見和預見
最新章節(jié)
- 第7章 人心惟危:王朝轉彎變量
- 第6章 豪華團隊:李隆基成敗基因
- 第5章 逆鋒走筆:武則天的斗爭哲學
- 第4章 守正出奇:李世民兵法精要
- 第3章 示之以正:李世民的工作方法
- 第2章 前言:看見另一個唐朝
第1章 一面歷史的多棱鏡(代序)
梁衡
我大學是學歷史檔案的,出校門后卻一路干了新聞。我的學生小丁,先當央視記者,后又跟我攻讀新聞,沒想到他出校門十多年后卻捧了一本歷史書稿來向我求序。看來歷史真是一座繞不開的山,一面躲不開的鏡子。
說歷史是一座大山,是因為它上有密林,下有寶藏,你永遠也看不透、挖不完、識不盡。說它是一面鏡子,是因為社會在變,有永遠換不完的照鏡角度,見仁見智,奧妙無窮。
這本書的名字叫《盛唐密碼》。漢唐向來被稱為中國史上的極盛王朝,冠以“盛”字,自然有它的道理。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經典的人和事都已被塵封垢埋。于是除了到地下去考古,還有一種考古就是到書堆里去。中國有一個好的史學傳統,當朝有史官記實,后朝必為前朝修史,這樣層層相疊,只就其主干部分就留下了二十五史,凡兩千七百多萬字,還不算野史及個人的實錄筆記。如果一個人每天讀三千字,要近三十年才能看完,普通人窮其一生也做不到。所以就專門有一種職業(yè):史學家,或一些業(yè)余“好讀分子”,常到史海里去打撈,幫助我們去見識深海龍宮里的寶貝。史海汪洋,作者這里只選了唐朝這一小塊水域,一網上來,就足夠你眼花繚亂拍案稱奇了。
歷史是鏡子,是因為它總能照見現實;而也只有從現實出發(fā)帶著問題去治史才能提升我們當下的行為能力和認知水平。都說現在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恰恰作者學了新聞、干過新聞,又從政多年,于是兩相參照,他眼里的歷史便像是一把牛頓手里的多棱鏡。當年牛頓在這把鏡子下,第一次驚奇地發(fā)現太陽光并不是單一的白色而是七色,赤橙黃綠青藍紫;作者也驚奇地發(fā)現這一頁頁史書并不是平面的,里面不但有深溝大壑,還居住著許多歷史老人,他們現身說法,與我們切磋現實。
比如權力的平衡和監(jiān)督,是古往今來都要面對的政治難題。一般來說,我們大小單位都是一把手說了算,你看古代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皇帝的言行有實錄,身后有評價(謚號),史書有論定,被罩在一張無形的大網中。不但在制度上設有“諫官”,專門挑刺,提問題,在官德上也推崇誠實敢言的風氣,所謂“武死戰(zhàn),文死諫”,說真話死也光榮,名留青史。唐太宗算是權力至高無上、威信至高無上的人物了。一天,他忽然想看看史官對他的記錄,不行,房玄齡振振有詞地阻止說“史官不虛美,不隱惡”;他要打獵避暑,不行,監(jiān)察御史馬周立即上疏反問,連太上皇李淵都還在城里熱著,你怎么敢出去涼快?他要玩?zhèn)€寵物,不行,被魏徵刻意拖延,釀成他的鷂子死在袖筒中的“慘劇”。更不用說貞觀時期開始形成的“五花判事”機制,中書省議論軍國大事,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分別署名,許多國策大事都要多次討論聽取不同意見才能拍板。
如人才使用也是個共性問題。李世民是“不合法”地奪太子位后稱帝的,卻能團結眾多來自敵壘,曾反對過他的人。諍臣魏徵,此前跟隨太子建成時曾勸早除李世民,后來又當面頂撞新皇上,經常自作主張解讀政策,但他的官位卻不斷升遷;能臣王珪,玄武門事件后被流放,又很快召回擔任諫議大夫,出任黃門侍郎,配合房玄齡考核選拔官員。李世民只用一個凌煙閣上畫像的小動作,就調動了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榮譽感;又隨時嚴厲地斥責小人。有一次他在宮中的一棵樹下散步,說了句:好樹!在一旁的大臣宇文士及馬上對這棵樹大加稱贊。他板起臉斥責道:“魏徵常勸我遠離佞人,我一直不知道所指是誰,原來就是你啊。”
當我們隨著作者一頁一頁地解讀史書里的密碼,你就會感到這個盛唐真不是十年八年即可造就的。特別是作者善用現代視角觀察歷史,用現代語言翻譯歷史,如“危機公關”、“戰(zhàn)爭動員”和“預期引導”等這些現代概念,都可以和一千多年前的史實嚴絲合縫。歷史真是驚人地相似。
當年朱熹到一個新地方上任,地方鄉(xiāng)紳跪迎道旁,他一下轎說的第一句是:“你們帶縣志來沒有?”留下了成語“下轎問志”。可見史書是從政者須臾不可離開的一面鏡子。就像現代女人愛美,手包里離不開的照面鏡。當然,一般人看書也不必總是那樣正襟危坐、興亡有責,本書隨意當作故事來讀也是一次有趣的在歷史密林中的穿行。
是為序。
2022年清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