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抑郁癥
最新章節
- 第15章 缺愛的孩子,大概率成為不會愛的父母
- 第14章 被同學霸凌后,媽媽說“他們只是鬧著玩”
- 第13章 想靠婚姻逃離原生家庭,卻陷入新困境
- 第12章 初二那年,母親和我開始被家暴
- 第11章 抑郁后,家人說“我是吃飽了撐的”
- 第10章 兒子抑郁后,我學著做一個父親
第1章 序言 我們的孩子怎么了?
提到“少年”一詞,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青春、陽光和美好”,卻往往忽略了藏在背后的隱秘與苦痛。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整個社會壓力急劇增加并且整體從家庭向孩子不斷下移。我2007年進入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工作時,患者大多還是患各種神經癥和抑郁癥的成年人。到如今的這十多年間,門診和住院病房中抑郁和情緒不穩的青少年越來越多。
青少年正處于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階段,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自我意識的急劇發展以及學業等各方面的壓力,本身就容易誘發情緒的巨大波動。再加上很多父母被社會的競爭壓力所裹挾,對孩子的教育日益功利化,缺少溫情和包容。因為評價標準單一,功利性教育會讓孩子產生更多自我批評,而這種自我攻擊恰恰就是青少年抑郁的核心影響因素。
被忽視或被言語和軀體暴力對待的孩子,在生命早年就已經備受創傷,再過早地開始進入成人化的競爭和“內卷”中,這只會不斷加重他們的自我否定和無價值感,讓他們更加敏感和自卑。
孩子精神壓力的臨界點一旦被壓垮,就會精神崩潰,出現異常,而抑郁則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現之一。
青少年抑郁癥的病因主要包括4個方面:1.遺傳因素;2.家庭因素;3.社會因素;4.應激事件。其中,家庭因素是導致青少年罹患抑郁癥的重要因素,因為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缺少家庭支持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應激事件的影響。
對家庭關系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癥與父母婚姻關系破裂之間存在明顯關系,女孩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離異的困擾而出現抑郁癥。
關于教養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嚴厲懲罰、過度干涉和保護將導致或加重青少年的抑郁癥狀,而給以更多的關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溫暖,將能減輕青少年的抑郁癥狀或減少患病的概率。
一個孩子長大成人,要經歷好幾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有要完成的心理發展主題。
脆弱無助的嬰兒期,需要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嬰兒完全依賴于照料者提供的良好環境,才能健康長大,而父母作為照料者,本身也是孩子成長環境很重要的一部分。
母親可以說是嬰兒的全部世界。如果嬰兒的母親情緒溫和穩定,全心地關注、關心嬰兒,對他的需求很敏感,嬰兒的每次哭泣都能得到母親的回應,那么嬰兒感受到的世界就是溫暖的、安全的、可信賴的。因為只要他需要,就會有人來關心、幫助他,他也會覺得自己的任何感受都是合理的,可被接納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自信且待人友好,做事有自己的內在標準,不會為了得到肯定而去刻意迎合外界。
如果母親情緒不穩,抑郁、冷漠或以自我為中心,對嬰兒的哭聲不耐煩,不能及時回應甚至還會責罵嬰兒,這都會讓嬰兒感到無助,感到沒有人關心在意他,就會使得他們不理解、不接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會對自己的需求感到內疚,也很難去信任別人。這個簡單的母嬰互動例子,足以證明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多么重要的影響,而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同樣重要。
在學步期,孩子需要獲得自由探索世界的自主感和勝任感,母親是否能夠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和給予鼓勵;在俄狄浦斯期,孩子需要建立自我認同和規則意識,母親能否適度退出并引入父親的引導和參與;在有弟弟妹妹時,父母能否依然關心大孩子的需求;在之后的學齡期和青春期,父母能否持續對孩子的情緒給予關注,幫助其答疑解惑,克服困難,能夠做到給予足夠支持的同時又不過度控制。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既要隨時在身邊關懷、幫助和支持他,又需要給他足夠的自由去探索,給她自主決定的空間,讓他能夠成為自己。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過程。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學習和成長的內在動力,如果父母本身性格穩定,溫和可靠,對孩子寬松包容,只要能順應孩子60%的需求,孩子就能在自身動力的驅動下健康長大。而那些性格暴躁、容易焦慮或本身就有人際交往困難的父母,很難給孩子一個安全、穩定、溫暖、包容的環境,他們還會把自己的焦慮和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孩子要么忽視,要么過度控制,要么責罵、毆打。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性格缺陷或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對他們未來的人際交往造成阻礙,進一步加重他們的困境和痛苦。用恰當的方式撫養孩子對于他們來說是件困難和復雜的事情。他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很難超越自身的局限。如果他們愿意通過心理咨詢或其他方式獲得人格的改善和成長,將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家庭環境。
其實抑郁癥只是一種精神疾病,就跟我們平時聽說的心臟病、高血壓等病一樣,需要接受正規的治療,而且我們一直倡導的就是早發現早治療,這個病越拖越難治。
因為對抑郁癥的病恥感,患者很可能不愿意就醫,患者家屬也很難接受,因而拖延治療,加重病情;對抑郁癥的污名化很容易導致周圍人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從而釀成悲劇。
這樣的例子在本書的故事中隨處可見,比比皆是。
說了這么多,我相信大家會跟我有同感,我們需要這本《少年抑郁癥》。這本書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而是通過患者及其家人的故事,讓大家看到抑郁癥患者的真實世界是什么樣的。每個故事后面我都做了一些簡單的科普性表述,都比較通俗易懂,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了解這個病癥。
大家總說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但是如今,我們的很多孩子真的不快樂。孩子們在患病過程中因為自己或家人的病恥感,得不到及時治療,得不到理解和幫助,痛苦找不到出口,只能在黑暗中艱難掙扎。
本書中的孩子都是最終努力走出黑暗的人,所以,他們的聲音更應該被聽見。
別再問孩子怎么了,而是我們怎么了。
希望未來這本書能夠被更多人看到,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癥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在什么樣的成長環境下會增加罹患抑郁癥的概率,作為父母應該如何跟孩子相處,孩子患抑郁癥之后該怎么辦,父母該怎么辦,等等。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幫助患者。我所希望的,其實遠不止這些,也不是單靠一本書就能實現的。
這本《少年抑郁癥》如果可以作為一個起點,借此星火燎原,幫助到更多的人,也就不辜負我們作為醫者的初心了。
于宏華
原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