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原來是這樣(白金升級版)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遠古時代的英雄
很久很久以前,距今上萬年,中國大地之上,仍是一派原始自然景象,天造草昧,荊榛未開。高山丘陵、平原高原、江湖沼澤,仍保持著原始的蠻荒模樣。溫暖濕潤的氣候,帶來充足的陽光與豐富的降水,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高大的樹木夾雜著低矮的灌木,枝藤交錯,野草叢生,點綴著形形色色的花朵隨處可見。禽鳥蟲蛇走獸,游蕩其間,人類看上去并不占有絕對的優勢。
然而憑借思想這一無敵利器,人類巧妙地利用種種工具,依靠團結與協作,漸漸脫穎而出,成為地球生物圈之主宰。
盡管如此,彼時之人,生存境況之惡劣,仍為今人所難想象。僅有簡陋之居所,寒磣之衣物,窳(yǔ)劣之器具,夏與烈日爭,冬與嚴霜爭,與洪水爭,與毒蛇猛獸爭,非勇敢堅強者無以生存。華夏之文明,便是在此惡劣之環境下,初露熹光。
由于歷史久遠,史料缺失,要恢復遠古歷史的面貌,幾乎是不可能。當然,中國有一些神話故事,只是與印度、埃及、巴比倫、希臘等文明古國相比,不僅神話故事少得可憐,也毫無系統可言。在這些神話中,包括中國人所熟知的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神話故事產生的時間并不早,在早期歷史文獻中,極少被提及。可見華夏文明自一開始,就與神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也是中國文明區別于其他古國文明的特點之一。
大家都知道,孔子曾說過一句有名的話:“敬鬼神而遠之?!边@句話的背后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在孔子之前的數千年里,中國人對鬼神的態度就已是如此。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早期出現的神祇(qí),都不是人格化的,而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上古時代的神,譬如天神、地神、河神、山神等,可以享受人的祭祀,卻始終沒有神的面貌,沒有偶像崇拜。誰也不知道神長什么模樣,似乎也沒有人去關心這個問題。對于那時的中國人來說,只要知道敬畏神,能從神那里得到啟示就足夠了,沒必要與神過分親密。
不推崇鬼神,勢必就要立起人世間的英雄。
華夏文明從一開始,就充滿英雄崇拜的味道,英雄們的偉大業績,總是激勵著子孫后代,“祖先崇拜”的思想由此發端。
下面先說說對華夏文明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幾位英雄人物。
中國上古史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是哪三位呢?史料的說法五花八門。呂思勉先生寫的《三皇五帝考》,羅列出六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天皇、地皇、人皇;第二種說法是天皇、地皇、泰皇;第三種說法是燧人、伏羲、神農;第四種說法是伏羲、神農、祝融;第五種說法是伏羲、女媧、神農;第六種說法是伏羲、神農、黃帝。
這里我選用第三種說法,即三皇為燧人、伏羲、神農。除了這三人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人物,就是有巢氏,他之所以沒有在“三皇”之列,大約是因為年代過于久遠。他是最早的一位英雄,用古人的說法,叫作“圣人”。
從這四位英雄的名字里,我們隱隱地發現,他們的英雄事跡并不在于武功,而在于開創了技術革命、開啟了文明之光。
先來看看第一位英雄人物:有巢氏。
關于有巢氏,先秦《韓非子》一書中,有一段記錄,文字并不深奧,我把原文引述如下: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能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
嚴格地說,有巢氏不能叫名字,它與燧人氏、神農氏一樣,都是稱呼。為什么稱呼他為“有巢氏”呢?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房產大亨,“巢”就是房子、巢室、居所。這個人的功績可不得了,在他之前人類沒有房屋的概念,那么他們都住在哪兒呢?要么露宿,要么住樹上,要么住在洞穴里。我們可以想象那種艱難的生存狀態,風吹雨淋日曬倒不是真正的威脅,當時大自然還沒有被開發,到處都是毒蛇猛獸,試想晚上睡覺時,爬進幾條蛇,或者來只猛虎獅子的,人就只能成為動物的美食。要是把現代人往原始叢林一扔,在那待幾個晚上,與蟲蛇為伴,恐怕沒幾天,都準得失眠癥,誰能放心睡個安穩覺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有時在睡夢里,會夢到從某個高處跌下來,或者突然掉到什么地方,這時我們就會有身體反應,小腿會不由自主地蜷縮起來。有科學家認為這是人類對遠古生活的一種回憶,當時住在樹上,睡著時很容易掉下來??赡苓€有另一種情況,就是腿突然被蛇咬上一口,引起條件反射。在風餐露宿的年代,這真的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這個時候,有巢氏出現了。
他是個很聰明的人,嘗試改善居住環境,便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用木頭建起了房屋。如果放在今天,這確實稱不上一件難事,因為我們有了各式各樣的工具,有斧頭、有鋸子、有鐵釘。可是那個年代啥也沒有,只有石器,光是要把一棵大樹砍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類的意志最終戰勝了物資條件的匱乏,有巢氏用最簡陋的工具,蓋起了最原始的房屋。那時房屋是什么樣子,我們也不太好想象,肯定是很難看的。不過沒有關系,虎豹豺狼來了,被阻擋在房子外面,張牙舞爪卻無可奈何。
房屋的出現,確實是人類一次巨大的革命,改造自然的步伐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按照韓非子的說法,有巢氏因而“王天下”。我想當時根本還沒有“天下”的概念,頂多就是在有巢氏生活圈附近的人,紛紛跑來向他學習蓋房子,他因此被推為首領。
統治的權柄,并不在于武力,而在于智慧。睡覺是件大事,有巢氏讓大家睡上了安穩的覺,因此被尊為“圣人”,實際上就是英雄。他確實是一個英雄。有了房屋后,人類才有了安全的居所,這是獲得與動物界戰爭優勢的開始。人類社會,是從征服動物開始的。
征服動物界,是一場漫長的戰爭。
即便有了房屋作為防御性的居所,人類的生活環境仍然危機四伏。黑夜里隱藏著巨大的威脅,多數動物在夜晚的行動能力要遠遠超過人類。地球有一半時間在黑暗中,不能戰勝黑暗,就不能戰勝出沒于黑暗中的兇猛動物?;鸬某霈F,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之一。
嚴格說來,火并不是人類的發明,自然界早已存在。酷熱會引發森林起火,雷擊、火山噴發等都會產生火。然而自然之火并不是什么時候都有的,出現的機會很低。有沒有辦法人工取火呢?
在美國電影《荒島余生》中,湯姆·漢克斯扮演的那個當代魯濱孫,落難到了一個海島上,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鉆木取火,其間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一個當代人,在懂得鉆木取火的原理后,要憑借原始的工具生起一堆火仍然是困難重重,更何況上古的人連這個原理都不曉得。
燧人氏的稱號,與有巢氏一樣,是以發明成就來命名,因為當時還沒有姓名稱謂。有巢氏就是有房子的家伙,而燧人氏就是能取火的家伙。燧人氏怎么知道鉆木取火呢?我想在燧人氏之前,肯定已有很多人嘗試過了,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鉆木取火,可能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界的觀察,比如說石塊猛的相擊時,會有火花。只是這種稍縱即逝的火花,根本不可能保存下來。
有這么一種傳說,燧人氏見到鳥啄樹木,有時會有火花閃出,他由此受到啟發,開始鉆木取火的試驗。就像我們前面說過的,現代人用更好的工具鉆木取火都十分不容易,更何況是久遠之前的人。燧人氏的試驗,一定失敗了無數次,次數一定不會比愛迪生試驗電燈泡少。他不斷地打磨石頭,試驗各種木頭,終于有一天,木頭被點燃了。
可惜歷史沒有記下那一天的日期,那是一個偉大的時刻。
他成了中國的普羅米修斯,但并非是從天上盜火,而是在人間取火。
人工取火,是人類擺脫野蠻、邁向文明的關鍵,其意義比建造房屋更大。在自然界中,不少動物也會營造巢穴,比如小鳥、蜜蜂都能筑巢,但只有人類做到了自主取火。正是這個原因,燧人氏被列入“三皇”之列,而有巢氏沒有。從此,夜晚不再是一片漆黑,火光照亮了大地,光明不再只屬于白晝。
火不僅僅用于照明,還有更深刻的意義。人工取火,使得人類在與動物界的戰爭中,獲得了一個勝利的法寶,用火可以驅趕毒蛇猛獸,可以在夜晚作戰,它本身就是戰爭的利器。
另外,火還為人類帶來了兩大變革。
其一,是帶來健康的熟食,不再像動物那樣吃生的食物。這點在《韓非子》一書中也有提道:“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當時的人并不懂得病菌之類的名詞,但他們已經發現,生食經常導致疾病,用火煮熟的食物則更為安全?;鸬某霈F,帶來了飲食的革命,這點是動物界所無法做到的。
其二,使冶煉金屬成為可能。從火的發明到冶煉金屬的成功,應該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沒有火,就無法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時代。隨著金屬冶煉的成功,人類便成為地球生物的主宰者。
與有巢氏、燧人氏相比,伏羲的傳說就更多了。
伏羲又稱為庖犧氏或包犧氏,從這個名字來看,大致可以推斷出他的主要貢獻?!扳摇弊秩绻鰟釉~解,就是“烹調”;如果做名詞解,就是“廚房”。“犧”就是牲畜,是人工飼養的牲口。
在人類早期,食物的獲取,無非兩大途徑:其一是采摘野果;其二是捕殺動物。在人口數量相當少的時候,食物并不緊缺,大自然有豐富的供給。隨著人類不斷地征服動物界,生存空間不斷拓展,人口也變多了,這時食物就成問題了。
樹上的果實,會隨著季節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時候多,有的時候少,供應是不穩定的。而對動物的捕殺,也使得動物的數量在減少,狩獵到的食物也變得不穩定。因此人工飼養成為穩定的食品來源,在這個過程中,伏羲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據說伏羲是個大發明家,除了畜牧之外,還發明結網打魚的方法,用獸皮縫制衣服等。然而,他的貢獻絕不僅僅在于物質層面,而是上升到精神層面。在遠古英雄中,伏羲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哲學家。
《易經》是這樣描寫這位圣人的:“古者庖犧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彼难劢绮粌H僅局限在人自身,而“觀象于天”“觀法于地”,探尋天理,探尋人與宇宙的關系。
伏羲是第一個用“數”與“圖”的方法去理解宇宙萬物的人,從這一點上說,他確實充滿哲學家的氣質。八卦就是八個卦相,每卦由三個爻(yáo)構成,“—”代表陽爻、“--”表示陰爻。八卦分別是乾、坤、震、巽(xùn)、坎、離、艮(ɡèn)、兌,分別代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通俗一點說,這是一種樸素的宇宙模型。
在古代傳說中,伏羲又被描述成人首蛇身的怪物,為什么會是這種形象呢?有一種說法十分合情合理,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與一個字有關,這個字就是“道”。我們注意一下“道”字的寫法,上面是“首”字,下面是“辶”,這個文字構成,像不像“人首蛇身”呢?伏羲是得道之人,古代的道,就是宇宙真理,他就是“道”的化身,因而后來居然被描繪成人首蛇身之形象,實在可笑至極。
一部人類的發展史,也是對宇宙真相不斷探索研究的發展史。沒有哲學思想,就談不上什么文化,因此伏羲對宇宙開創性的思索,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在中國的古文獻中,像“有巢氏”“燧人氏”“庖犧氏”這些詞,都包括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三位英雄的稱謂,第二層意思就是他所在的氏族。伏羲的這一氏族,即“庖犧氏”興起一段時間后,走向沒落,原因很簡單,其他氏族在文明上后來居上,進而取代了庖犧氏的地位。
取代庖犧氏的,是神農氏。
《易經》記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這里的神農氏,我的理解仍是兩層意思:最初是一個人的稱謂,后來是一個氏族的名。古代的族群能獲得多大的影響力,與其擁有的技術水平是密切相關的。在伏羲的畜牧革命后,神農氏又引導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即種植業的革命。
講到這里,我想說一個話題。
多數人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多是春秋戰國之后的各個王朝。事實上,自秦以后,中國文明進入了一個發展相當緩慢的階段,巨大的技術變革、深刻的思想變革并不多。反倒是從上古時代到秦以前,中國文明充滿了創造力,產生了無數技術與思想的奇跡。這是讀史者不可不關注的一個問題。
種植業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糧食問題獲得了最終的解決。事實上,直到今天,給我們提供糧食的,仍然主要是種植業。人工種植是不是神農氏的首創呢?應該不是。神農氏的農業革命,是耕種方法與農具的革命,使得大規模的種植成為可能。
在《淮南子》一書中,有這樣的寫法:“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贏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qiāo)高下?!痹诖酥?,盡管有畜牧業作為補充,但人類的食物仍然嚴重依賴于野生的動植物資源,野果可能有毒、動物可能染上瘟疫,即便煮熟了,也會威脅人的生命安全。而五谷則是安全性很高的食物。神農氏何以使得大規模耕種成為可能呢?他認真地研究了地形、氣候、土壤對種植物的影響,使得種植成功率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他還大力改進農業工具,據《易經》載,神農氏“斲木為耜(sì),揉木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耒耜是古代一種像犁的翻土工具,耜是用來起土,耒是耜上的木曲柄。在古代,耒耜也泛指農具。
神農氏是第一流的植物專家,他不僅推廣種植業,還是中醫藥之祖師。在自然界中,有許多植物具有解毒、治病的功效,在神農氏之前,可能草藥的功效就被人所認識,但是并沒有系統的發展。神農氏是第一個專心致志研究草藥的人,古代很多文獻都寫到他“嘗百草”的故事,為了試驗草藥的藥性,他把自己當作試驗品。這種嘗試是十分危險的,他也因此多次中毒,據說有一次,在一天之內,就中毒多達七十次。有一種說法,稱神農氏是死于中毒,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中國的醫藥學,實際上也是奠基于神農氏。
可以說,在當時的中國,神農這一氏族,掌握了最先進的技術,因此成為眾氏族的首領。神農氏族的領袖地位,維持了十七代之久。
在神農時代,由于文字還未產生,對此時期發生的故事,我們仍然知之甚少。后世關于神農的文獻,也不一定真實有據。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巨著《史記》中,對漫長的神農氏統治時代并未有詳細記載,《史記》的開篇,實際上是從神農氏族最后一個領袖炎帝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