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生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言
小說《扶生》是一部關于器官捐獻、弘揚大愛的長篇小說。作者是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陜西交通作協的副主席,曾在公安、衛生、交通等多個政府部門任職,創作了十幾部文學作品,一些作品已經制作成了電子書、有聲書和影視作品。《扶生》這部小說是用文學的形式來宣傳器官捐獻,解讀器官移植,在國內還鮮有涉獵。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通過一起醫鬧事件,展開了一個撲朔迷離、感人至深的故事。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刻畫,彰顯了張仲黎、周琴虹等一批醫務工作者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和無私無畏的大愛情懷;講述了在器官移植工作中默默無聞、救死扶傷、為生命接力、與時間賽跑的眾多醫務工作者和器官捐獻協調員所經歷的心路歷程和責任擔當;弘揚了郝云琪、楊劍等一批公安干警大智大勇、不徇私情、任勞任怨的職業情操。書中提到的“施予受”和“移植運動會”在現實社會中就有真實原型,他們用大愛傳遞著生命接力的意義。書中還涉獵“黑診所”“醫患矛盾”等,都有媒體報道過的事件原型,切中時弊,觸目驚心,令人反思;揭示出這些阻礙器官移植事業健康發展的毒瘤,將其徹底清除,才能使器官移植的發展道路更加平坦暢通。
器官移植手術是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唯一救治手段,我國每年有30萬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等待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只能做大概2萬例?!皼]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手術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個他人自愿捐獻的有活力的器官。器官捐獻是人間大愛,是一種善舉,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在我國,由于移植管理體系建設滯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器官移植事業備受國際社會詬病。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國進行了移植事業的艱辛改革。從2007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頒布,標志著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改革開始步入法制化軌道。2009年,原國家衛生部聯合中國紅十字會共同探索器官捐獻體系建設,并于2010年試點開展公民自愿器官捐獻工作,經過幾年探索與實踐,取得成功的經驗,2013年宣布在全國范圍推廣。2014年12月3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向世界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公民自愿器官捐獻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器官移植來源,全社會宣揚大愛捐獻精神,開啟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歷史發展新階段。也是從這一刻起,我們迎來了移植事業發展的春天,中國正式走向世界移植舞臺,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贊賞。
“十年磨一劍”,“今日看三山”。正如2018年3月,由聯合國等機構共同發布的《踐行倫理道德會議宣言》寫的:“全球踐行倫理峰會認可中國禁止使用死囚器官和禁止外國患者在中國接受器官移植手術這兩方面的改革。中國的器官移植改革體現了世衛組織關于公正、透明和公平的指導原則,具有指導意義。”《宣言》還說:“器官移植的‘中國模式’的最大特點,是中國政府的強力支持和黃潔夫教授領導下專家團隊的持續努力,這一點值得世界各國學習參照。”這一宣言是對我國器官移植工作的肯定。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世界的器官移植均受到嚴重影響或停擺,但在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仍然正常運轉與開展,特別是我國器官移植專家發揮集體智慧和創新精神,確定了“高選擇性、高防護性”新冠肺炎肺移植手術原則,截至2020年7月21日,已成功開展了6例新冠肺炎導致的終末期肺纖維化肺移植手術。這是中國對世界抗擊新冠肺炎的探索和貢獻。也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新冠肺炎患者“應救盡救”、不惜一切代價挽救生命的“政治承諾”。
“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蹦壳?,我國的器官移植事業與人民群眾對移植醫療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還存在供需矛盾,“任重道遠”。這項事業需要全社會的理解、關注和支持。希望有更多文學藝術工作者關心這項事業,用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和宣傳手段讓老百姓了解器官捐獻,認識器官移植,走出談“移”色變的困境。我僅以我們基金會的“一念生,一生緣”為此書作序的結束語,愿大愛灑滿人間。
黃潔夫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院長
原衛生部副部長(正部長級)
20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