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追尋與自我(代序)
創作是個人的藝術表現。
這道理簡單,便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我坐在寫字臺前,我想在作品中表現出“我”來,這個“我”應該是獨特的,應該是有別于其他作家的。
然而,我們寫出的作品卻往往是一個調子的,往往是一種語境中的,往往是雷同的。
這是受外在的影響所致。寫作總是要受外在影響的。
我們的社會是飛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時代是千變萬化的時代。
還記得兒時生活的大城市,響著叮叮鈴聲的有軌電車在街上穿行。鋪著青石的小街小巷里,排列著青瓦的平房與閣樓。多戶人家合居在一個院落。夏日的夜晚,街巷兩邊擺著竹凳與躺椅,坐著和躺著搖著蒲扇的人們。冬天的夜晚,從玻璃窗看出去,高高的工廠煙囪夢魘般地聳立在夜空中……
而今身居的大城市,無數座大廈高樓如同積木般堆立著。街道上,汽車排著長長的隊,有時很緩慢地移動著。夜晚,五彩的霓虹燈跳閃著,夜空染著一片片的深玫瑰色光暈。
中華民族已有幾千年文明史,傳統文化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積淀在我們的精神中,那是我們心靈的根脈。以儒釋道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深邃而廣博;以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為代表的中國文學,偉大而具有高度。
而我們走進了現代,科學的發展使我們的一切與世界接軌,西方的思想潮流、現代的文學潮流,裹挾著形形色色的理論洶涌而來,變形、荒誕、魔幻……正合著現代人內心的紛雜。
那么豐富的世界,那么豐富的文化遺產,那么豐富的社會變化,如何不影響我們的創作?
而我的具體創作,如何將這外在的影響,藝術地表現在一個文本之中?
文學創作的世界是寬廣的,應該能供任何創作者走出一條路來。然而你一旦走出去,便發現你要走的路前面總有先行者,無數條路上有著無數的先行者。行走的“我”迷失了,寫出來的作品總有著別人的色彩,總有著別人的形式,總有著別人的調子,總有著別人的思想。
似乎眼前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
前面的路,有的路是熱鬧的。熱鬧的路是大路,是人走得多的路。每一段時期都有這樣的路。正因為走的人多,得到的贊嘆和掌聲也多,走的人也就走得興高采烈,走得手舞足蹈:沒有寂寞,沒有孤獨,沒有漂泊感,沒有忍受感。那是合乎時尚的路,那是合乎機緣的路。走上那一條路是容易的,不用猜謎,不用選擇;揀人多的地方去擁,找聲音大的地方去奔,尋眼光集中的地方去走。
在那條路上走,很難尋找到自我。一切是流行而時尚的。
流行和時尚的根本是從別人那兒借來的,是和別人共通的。
也許你一時走得很順,但你會發現你行走的力量,乃是借了別人的力量,而憑你自己的力量你寸步難行。你只能安慰自己說,似乎沒有人是全新的,似乎沒有人能具有絕對的自我,似乎所有人都在別人的陰影里。
其實文學作品只要是你寫出來的,只要有你的生活,只要有你的經驗,就能算是你的。每一篇作品從某一點來說,都是獨特的,除了抄襲。而從另一點來說,每一種作品,哪怕是再偉大的作品,也都有前人之跡可尋。然而,獨特和模仿還是可辨的。
只有你把自己的所悟所感都投入作品中,把你感悟的一切都化入自我,你從模仿到繞開,從繞開到化解,你立定你自己的中心,你心無旁騖,你視獨創為根本,用你的方式,注入你的經驗,反映你的情感,表現你的思想,是你對人生的認識,是你對人生的體悟,是你化生活內容歸于樸素、歸于自然的形式。這形式不管是繁還是簡,不管是柔還是剛,不管是大還是小,不管是尖銳還是和緩,不管是高歌還是低吟,有了這形式你才能有獨特的自我。如此說著是容易的,其實是多么難,你從許許多多條路中追尋一條自己的路,也許只有大幸運者才能達到,才能顯露,才能真正地表現出來。即便是卡夫卡,生前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懷疑,直到去世后他那獨特的作品才被人們接受,并成為經典。這太艱難了,也太幸運了。
也許無數個作家中,只有一兩個真正創新了;也許無數創新的作家中,只有一兩個才完全顯現了自我;也許無數個顯現了自我的作品中,只有一兩篇才得到了成功。
如何尋找到那個“我”?我自然會受各種影響,我是一個各種影響塑造的我,我又如何表現出藝術的自我來?
藝術創作的一切都可以變化,手法、形式、主題、人物、虛構、寫實、語言,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隨時而變。但有一點最基本的是無法變的,那就是獨特性,即獨創性。一旦模仿而共通,不管相通于多偉大的作家,不管相近于多偉大的作品,不管披上了多么炫目的色彩,都擺脫不了平庸。外來的資本能衍生出經濟的繁榮,外來的制度能改變社會的結構,但借來的藝術創作,不管別人如何贊嘆和拍掌,骨子里總含著嘲諷。
追尋自我的路是孤獨的。
只能是孤獨的。
站在孤獨的路邊,為孤獨的行人贊嘆和拍掌,本身的心境也是孤獨的,也需要耐得住寂寞,也需要耐得住熱鬧的誘惑。
真正確立了自我的作家并不多,乃是有大天分者,乃是大幸運者。走完那一步需要更多的學問、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感悟、更多的思想、更多的哲學、更多的經驗、更多的技巧、更多的生活體驗。根本的是能化一切為自我,化得干凈,化得完全,化得精粹。根本的是需要有一種自我的力量,自我獨特的人生建造起獨特自我的力量,自我獨特的人生體悟,自我獨特的哲學乃至宗教的中心思想。這樣才有力量化那一切外來的影、外來的技、外來的氣、外來的形,才能真正化魔為我,才能真正確立自我。回復一個完完全全的我,一個透透明明的我,一個自自在在的我。而通向這一個目的的,乃是長長的、深深的過程。其間,你自己必須是寬泛了,你自己必須是博大了,你自己必須是深刻了。你自己有了真正的力量,才能采百家之神,融百家之長,才能體人生之博大,悟人生之根本,皆化為自我。
你必須達到超越。
重要的是,孤獨的路未必是真正通向本我的路。寂寞身后事。永遠不停下來看一看、猶豫一下的,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傻子。可能是最大的成功者,但更多是無望的失敗者。
時時拓寬自我追尋的那條路。避開所有的誘惑。一直往前走,永不停步。哲人常常是這樣說著話。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一盤錄像,那盤錄像上有著我的形象,我活動著的形象,同乎鏡子又異乎鏡子里的形象。一瞬間,我覺得陌生。我覺得那是作為自我形象的陌生。那就是我嗎?在那錄像中,我周圍的友人都顯得真,顯得熟悉,唯獨那個我,卻顯得假,顯得陌生。我只是憑習慣憑常識認得那便是自己,那便是我。
偶爾讀自己的作品時,也往往會有一個念頭浮起來:那便是我寫的嗎?那便表現了我嗎?于是對整個自己追尋自我的路生出了一種疑惑,我究竟在哪里?那稱之為本我的也許永遠只是一種跳閃著的誘惑,同樣是一種虛幻的誘惑。在我追尋的時候,它永遠會如星星一般在遠處閃著亮。
也許在我不再追不再尋的時候,它就在我的身邊。它便成了我自己。于是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
也許那完完全全的自我只在一種理想中,只在一種想象中,在一種追尋的過程中。然而你還是可以對每一篇你寫出來的作品問一聲:從本質上來看,它是屬于你的嗎?真正是屬于你的嗎?你一生中有一篇完全屬于你自己的作品嗎?有一篇真正表現了你自我的作品嗎?
我只有永遠走下去的一條路。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