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知識就是力量。Scientia potentia est。與人們通常認為的不同,最早寫下這句拉丁文的不是弗朗西斯·培根,而是年輕時曾做過他秘書的托馬斯·霍布斯。這句話出現在他的著作《利維坦》中。雖然《利維坦》被視為西方現實主義政治哲學的開山之作,霍布斯筆下知識的“力量”卻與“權力”關系不大。相反,知識只是“微小的權勢”。而且“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不是很顯著,因而也不易被人公認。而且除開在少數人身上以外,連小權勢都不是,在這些人身上也只限于少數事物。因為學問的本質規定它除開造詣很深的人以外就很少有人能知道它。”[1]
浮士德顯然是造詣頗深的少數人,因此也擁有知識帶來的“微小權勢”:他是威騰堡學院眾人矚目的學者,年輕學生追捧他的熱情,絲毫不遜于如今的追星族;做醫生的時候,浮士德治好了數不清的疑難雜癥,所到之處,人們把他的話奉為圭臬。被稱作“博士”的浮士德,顯然是受人尊重的。
可是浮士德并不滿足于知識帶來的“微小權勢”。畢竟,作為神學學者,他需要服從上帝的權威;作為醫生,面對死者他也回天乏術;而邏輯學、法學、經濟學這些學科,也不過是執行先人制定的一系列規則罷了。浮士德希望凌駕于一切之上,既可以主宰人,也可以主宰自然萬物。于是他以自己的靈魂為籌碼,與地獄之君交易,換來了二十五年“無所不能”的生活。
這二十五年不乏輝煌時刻:連德意志君主都對他有所耳聞,畢恭畢敬地請他大展身手。可是獨自坐在書房里時,浮士德也時常感到不安,無數次質疑自己是不是踏上了一條不歸路,質疑自己的靈魂還有沒有得到拯救的可能。最終,二十年期滿,浮士德的靈魂即將在煉獄中忍受永無止境的折磨。過往的輝煌都成了浮云,驚恐而絕望的浮士德被惡魔收去了靈魂。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是一部很典型的宗教倫理劇。在馬洛的年代,浮士德自然是教人們篤信上帝、不要動邪念的反面教材。不過今天的我們身上,是不是多少有些浮士德博士的影子呢?或許我們并不信仰浮士德的上帝,但是我們是不是也在某種程度上像浮士德那樣,希望知識、學識帶給我們多一點、再多一點的力量呢?我們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個人命運、馴服大自然,或者戰勝各種疾病。我們擁有的知識越來越多,借此取得的成就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是否也需要對某種更高的“力量”保有一份謙遜和敬畏呢?
畢竟,知識只是“微小”的力量。
[1]《利維坦》,漢譯世界名著叢書,黎思復、黎廷弼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