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蓋茨比(世界文學名著)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言
菲茨杰拉德是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其一生中創作的最好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也是美國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時至今日,這部作品仍然以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獨樹一幟,在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中放射著異彩。
法蘭西斯·司格特·菲茨杰拉德于1896年9月24日出生在明尼蘇達州的圣保羅市。他的外祖父麥奎倫是愛爾蘭移民,做批發食品生意,頗為有錢。小司格特優越的家庭背景使他得以有機會進到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與普林斯頓大學讀書。他的父親是一位家具商,在菲茨杰拉德出生后不久便破了產,后來只好舉家從紐約遷回圣保羅市,投靠麥奎倫家。雖然菲茨杰拉德當時只有11歲,但也和家人一樣深感羞愧。父母親雙方的差異,造成菲茨杰拉德既自卑又富于幻想的性格。不過,他還是很欣賞自己具有紳士風度的父親。他對父親的仰慕之情從《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首頁上便可見一斑。
《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在1925年,20世紀20年代正是菲茨杰拉德創作的繁盛期,其創作的生命力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巔峰;同時也是美國在經濟、文化和思想意識領域發生著深刻變化的年代。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人們的行為和心理方面。當經濟重心從生產轉向消費,當賒銷的經營方式盛行,個人消費膨脹似的擴張,當中產階級隊伍迅速擴大,以及整個民族通過新技術的媒介作用和交通運輸網絡而連成一片的時候,現代性便似乎加快了它的速度。生活的風尚改變了,代溝形成了,人們的道德觀念改變了。這是一個清教主義的和飲酒被禁止的年代,也是一個心理分析、爵士音樂和少女變得輕佻的時代;這是一個向革新挑戰眷戀于往昔的田園生活的時代,也是一個新技術普遍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年代。這一革新和懷舊的混合糅雜,在20世紀20年代的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中表現得很明顯,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中也有生動的反映,尤其是在書的結尾部分尼克對故鄉中西部的回憶,寫得相當動情,很好地烘托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眷戀之情。這些深刻的變化蕩滌掉了許多美國人自認為牢牢恪守的價值觀念。人們傳統的信仰和觀念已不復存在,加之歐洲在文化方面產生的無序感和崩潰感對美國的影響,在美國社會中也產生了一種頹廢情緒和無目的感,以及文化的一種虛無意識,這些都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中得到了形象化的反映。《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對它那一時代的一種本質的概括。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一作品的故事內容并不復雜。它通過小說中的講述者尼克,講述了作品主人公蓋茨比的一個看似有真情卻最終是個虛無縹緲的夢的愛情故事。蓋茨比,一個貧窮的比達科他州的農家子弟,在肯塔基州一個軍訓營里當少尉時,遇見了一個上流社會的女子黛西,并對她一見鐘情,把她作為一個完美的理想追求著,至死不渝。他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身世,憑借著自己的英俊、聰明和敏感贏得了黛西的愛情。熱戀了一個月后,他被派遣到法國作戰,一去就是五年。黛西受不了這漫長的寂寞,結果在蓋茨比走了的第二年便嫁給了一個名叫湯姆·布坎恩的大富翁。婚后他們整日同一幫游手好閑的富人游樂享受,而且湯姆還時有外遇。貪圖錢財和享樂的生活,以及在她生女兒時丈夫仍在外面和別的女人尋歡作樂的現實,使黛西失去了少女時的純真,變得玩世不恭起來。五年后蓋茨比從國外回來,他仍然熱烈地愛著他心目中的那個黛西,追蹤著她的足跡。他買了一幢隔著桑德海灣與黛西的府邸遙遙相望的巨宅,將它當作一種富貴的標志,向黛西發出無聲的召喚。蓋茨比每日大宴賓客舉辦晚會,揮金如土,徹夜笙歌,以引起黛西的注意,勾起她往日的情思。通過蓋茨比的精心安排和尼克的搭橋,兩人終于重新相見。雖然黛西對蓋茨比仍說了“我愛你”的話,可這早已不是真情,而是她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尋找的一種刺激。所以當她駕駛著蓋茨比的汽車撞死了她丈夫的情婦時,竟毫不猶豫地把罪責推到了蓋茨比的身上;當蓋茨比為此被威爾遜槍殺后她也毫不為之所動。蓋茨比用畢生心血建造起來的夢想居然獻給了這么一個俗物,這正是主人公蓋茨比的悲劇所在。
《了不起的蓋茨比》在描寫愛情與理想時有一股哀傷的細流隱隱地滲透在字里行間,表露出作者對美國的失望。
正如作者在一封信里所說的:“這部小說的重心是放在‘幻想的破滅上’——正是這種幻想才使得這世界那么鮮艷,你根本無須理會事情的真與假,只要它們沾上了那份魔術似的光彩就行。”而正是因為罩上了這層魔術似的光彩,這部小說才更強烈地顯示出其深刻性和其悲劇的意識。作品中一方面存在著一個愛情和夢幻的世界,一個事件被遏止住,過去懸浮于其中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個充滿迷失的無根可尋的怪誕形象的世界。從兩個世界的這一混合存在中,菲茨杰拉德提取出現代主義文學的兩個基本要素:在這兩個世界中,一個是被賦予永久性神話色彩的現代歷史的世界,在那里當他親吻著黛西的時候,時間的鐘表就像蓋茨比壁爐架上的鐘表一樣倒走了回來;另一個是歷史被閹割的世界,被割裂為碎片而沒有明顯的秩序,一個現代荒原(“死灰谷”便是對人們縱情享樂于其中的這一迷亂世界的象征)。這兩個世界形成的張力和模糊性一直持續到終章,這是該作品在內容上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
《了不起的蓋茨比》之所以成為一部不朽的名著,與其形式和寫作上的特點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凡對海明威和福克納的小說風格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兩人的小說風格完全不同:前者用詞簡樸,句式潔凈,后者用詞華麗,句式繁復;前者客觀簡約,后者抒情鋪陳;前者的小說世界是個純化了的世界,后者的卻是一個撲朔迷離的世界。而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則好像是集兩人之所長于一身,創作出了一個客觀與抒情、現實與夢幻、理想與象征、順敘與倒敘、鋪陳與簡約等手段并用的和諧統一體,使這部作品的語言和形式具有了極其豐富的意蘊和內涵。這是從比較的觀點來看。從作品自身看,它在寫作上也有許多特點:一、用不多的筆墨把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刻畫得惟妙惟肖,鞭辟入里,比如作者對喬丹·貝克的一段描寫:“喬丹·貝克本能地避開那些聰慧精明的男人,現在我明白了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認為立在那些覺得她不可能做出任何背離社會準則和道德的事的人中間,她要安全得多。她無可救藥般地不誠實。她從來不能容忍自己處在不利的位置,以這一不情愿為前提,我想她從很年輕的時候起就開始學會了玩弄手腕和推諉事由,以便既能對世界操一種冷嘲熱諷的微笑,又能滿足她那堅實活潑的肉體的欲求。”這段文字多么辛辣地揭示出了那種自私高傲的女子的靈魂。二、看似極隨便輕松的一筆,卻有著豐富的意蘊。譬如:“這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我們這排高高地俯瞰這座城市的燈火通明的窗戶,一定讓在街頭眺望的人感到了,人類的秘密也有一份在這里吧,我也是這樣的一個過路人,舉頭望著詫異著……我既在事內又在事外,既被永不枯竭的五彩繽紛的生活所吸引,同時又被它排斥著。”輕松一筆便形象地帶出了作者整部作品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方法。三、善于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感受。這種描寫在作品中處處可見,恕譯者在這里不再舉例。四、細節描寫不僅生動含情,而且很好地揭示了主題。譬如:“……我和黛西站在一塊兒望著那位電影導演和他的女明星。他們兩人依然在那棵白李樹下,他們的臉兒正挨近到一起,隔在他們中間的只剩下一縷淡淡的薄薄的月光。我驀然想到,他也許整個晚上都在慢慢、慢慢地向她俯下身去,直到剛才的那般挨近。就在我注視著的當兒,我看見他又將身子彎下了最后一點兒,吻到了她的面頰。
“‘我很喜歡她,’黛西說,‘我想她長得很可愛。’
“但是毫無疑問,這幕場景的其他部分都刺痛了她,因為它不是一種姿態,而是真情實感。”通過這段細節描寫,我們可以加深對黛西一切都是逢場作戲、缺乏真實情感之品性的了解。
簡言之,《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文學中的一部偉大作品,希望讀者在欣賞這部原版的世界文學名著的同時,也能喜歡這個中文譯本。
王晉華中北大學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