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花間詞得名于《花間集》。《花間集》是我國第一部詞選集,為五代十國時期后蜀開國功臣趙廷隱之子趙崇祚在廣政三年(941)所編集。詞集得名于花間詞人張泌的《蝴蝶兒》詞“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
《花間集》收詞人十八人,作品五百首,共十卷。詞作的年代從唐開成元年(836)至花間派重要詞人歐陽炯作序的廣政三年(941),有一個多世紀。其中收錄最多的是晚唐詞人溫庭筠的作品,共六十六首。
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興起,都是外部條件和內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花間詞的出現,也是如此。
唐朝自“安史之亂”后,國勢日頹,社會動亂,面對衰敗的時世,廣大文人志士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希望能找尋出靈魂寄托的最佳方式,借此獲得擺脫一切禁錮之后的輕松。而普羅大眾在沒有安定感的社會現實面前,也急需心靈的慰藉,使自己能在焦躁、慌亂、不安的狀態中求得一種平衡。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以及人們強烈的內心需求下,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瑣細化的軟性文學應運而生。
中唐以后,南方因為少經離亂,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市民階層逐步壯大,追求世俗享樂的意識迅速膨脹,進而成為一股聲勢巨大的文化潮流,這更促進了軟性文學的快速發展。正如哲學家李澤厚在其著作《美的歷程》中所言:“盛唐以其對事功的向往而有廣闊的眼界和博大的氣勢;中唐是退縮和蕭瑟,晚唐則以其對日常生活的興致,而向詞過渡。這并非神秘的氣運,而正是社會時代的變異發展所使然。”
花間詞的特點大旨在香軟靡艷間,花間詞人在選材上,把視野完全轉向裙裾脂粉,花柳風月;在內容上,言情不離傷春傷別,場景無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園曲徑;在藝術上,則是文采繁華,輕柔艷麗。
花間詞人的代表是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的晚唐詞人溫庭筠。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于“倚聲填詞”的文人,其詞多寫花間月下、閨情綺怨,形成了以綺艷香軟為特征的詞風,其構思精巧,語言含蓄,聲律和諧,風格突出,更是為后世花間詞人所效仿,因此被尊為“花間詞派”鼻祖。
溫詞風格在前,花間詞始終離不開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它是綺筵公子、繡幌佳人的繾綣深情;是小橋流水、瀲滟清明的秀麗風光;是眉黛青顰、口脂滿香的浪漫格調;是瀟湘蝕魂、人神相愛的傳奇之戀。
花間詞是一個精致易碎的青花瓷,優雅而感傷。這個青花瓷與眾不同,而那些含著無限深意的詞牌便是它獨一無二的標志。《浣溪沙》,如西子浣紗般顫動心扉;《更漏子》,滴滴答答流逝的是時光,更是相思;《采蓮子》,采擷的不僅僅是蓮子,也是氤氳的情愫;《南鄉子》,南國旖旎風光,入了眼,亦入了心;《女冠子》,女冠言笑晏晏,更是嫵媚妖嬈。
輕輕翻開花間詞卷,食指與中指之間,便是千年之前窸窸窣窣的往事。或許,花間詞中那些繾綣深情,正是你前世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