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中國共產黨的忠實朋友(代序)
馬文瑞 劉瀾波 王炳南 孔從洲 常黎夫
1947年10月7日,中國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動家杜斌丞先生,在蔣胡匪幫的屠刀之下壯烈犧牲了。
在為實現中國民主革命長期共同的斗爭中,杜斌丞先生與我黨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那秋水般純凈的革命品德和松柏般不屈的獻身精神,時時引起我們的深切懷念。
“革命的教育家”
杜斌丞,陜西省米脂縣人,生于1888年。1917年畢業(yè)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部。在京學習時期,他痛感北洋政府腐敗無能,懷著愛國主義的熱忱,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和主張深表贊同。
1917年秋,杜斌丞回到文化落后、風氣閉塞的陜北家鄉(xiāng),任榆林中學教務主任兼史地教員,次年擔任校長。榆林中學是當時陜北23縣僅有的一所中等學校,由于創(chuàng)建伊始,沿襲舊制,讀經尊孔,死氣沉沉。杜斌丞苦心擘畫,銳意革新,聯系各方,籌措經費,擴建校舍,購置圖書儀器。為了開創(chuàng)新的學風,提高教學質量,他從北京聘請學識淵博、思想進步的人士魏野疇、李子洲(魏和李是陜西我黨組織創(chuàng)建人)、呼延震東、王森然、朱橫秋等來校執(zhí)教,講授和傳播新文化運動、中國革命和馬列主義思想等。為了撙節(jié)學校開支,他自俸儉薄,每月只拿50元薪金;而聘請教師,有的月薪高達130元。由于學校倡導學生自由思想、自由辯論,學術組織相繼成立,學術空氣日益活躍,全校生氣勃勃,面目一新,成為陜北最早推行進步的文化教育和傳播革命思想的學府。杜斌丞積極提倡并大力資助學生外出深造,投身革命。劉志丹、謝子長、霍世杰等一大批人都是從榆中肄業(yè)或畢業(yè),出外投考軍事政治學校的。他先后贊助籌辦了綏德、延安、米脂等地的師范學校、中等學校和榆林職業(yè)學校,推薦了很多榆中學生分赴陜北各縣,促進男、女完小的創(chuàng)建和地方教育的發(fā)展。
十年樹人,成績斐然。周恩來同志說杜斌丞是“革命的教育家”,這是恰如其分的評價。
“站在長線上”——走共產黨的道路
在大革命的影響下,杜斌丞越來越不滿軍閥統(tǒng)治,幾次出外考察。1927年2月,他作為陜北各界人士的代表前往西安,參加西安解圍慶祝活動。在那里,他參加了西安各界追悼李大釗大會,出席了馮玉祥的軍事擴大會議,積極支持馮玉祥出兵潼關,會師鄭州,策應北伐。他經常和中共陜甘區(qū)委負責人魏野疇、李子洲,以及共產黨員黃平萬、楊明軒、劉志丹、史可軒、劉含初等在一起晤談;還多次會見馮玉祥部總政治部主任、共產黨員劉伯堅和馮玉祥的蘇聯軍事顧問烏斯曼諾夫、賽福林等人。這使他眼界大為開闊,政治思想起了深刻變化。他對學生和青年意味深長地說:“你們要站在長線上(共產黨),不要站在短線上(國民黨);要站在前線上,不要站在后線上。”他自己首先“站在長線上”,而且堅持不懈,至死不渝。
這年,杜斌丞還到武漢、南京、上海等地考察。他看到了工農運動的蓬勃興起,也目睹了蔣介石“四一二”背叛革命,對共產黨人、革命工農的血腥鎮(zhèn)壓,更促進了他的革命思想的發(fā)展。在上海,他曾想經海參崴去蘇聯,由于蔣介石“清黨”,受阻未成。后來的兩三年間,他寓居北平,除協助勘查陜西水利事業(yè),賑濟陜北災民等活動外,精心讀書,研究國是。他曾對友人說:“中國沒有因為民國而進步,國民卻因民國而遭難。”又說:“中國革命的前途取決于人民大眾的崛起,而人民大眾的崛起,完全依賴于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這期間,軍閥混戰(zhàn),兵連禍結,政治愈加黑暗,人民陷入更深的苦難。1929年,河北省主席徐永昌曾邀杜斌丞出任職務,他對友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婉詞謝絕。
倡議“西北大同盟”
1930年秋,楊虎城率部入關主陜,電邀杜斌丞由北平返陜,從此杜成為楊的重要決策人物之一。
杜、楊早年結識,并有深交。1922年陜西靖國軍失敗,楊虎城部退到榆林,因慕名拜訪了杜斌丞。后由杜介紹楊與魏野疇相識。魏對杜、楊產生了很大影響,也為魏、楊之間和杜、楊之間后來的合作共事奠定了基礎。
杜斌丞初到陜西,對楊虎城部入關后一些官員酒食征逐、安逸享樂的傾向大為不滿。本想離去,經李壽亭挽留,終于向楊虎城推心置腹地說明,這次回陜,“要治陜,不是為了做官”的宗旨,從而言歸于好,協力共事。杜斌丞在公開講話中常以“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古訓為戒,歷述辛亥革命以來陳樹藩、劉鎮(zhèn)華、宋哲元等軍閥的惡行,希望十七路軍一定要勵精圖治,在陜西有所作為;并且提出首先要抵御蔣介石瓦解吞并異己的獨裁統(tǒng)治。他說:“一個楊虎城,一支十七路軍,斗不過蔣介石,遲早要被吃掉;只有西北大聯合,進而促進南北大聯合,才能對付蔣介石。”由此產生了杜斌丞、楊虎城和鄧寶珊三人謀取甘肅、寧夏、新疆,聯絡青海的意圖,即后來廣為流傳的所謂“大西北主義”。杜斌丞當時的主張,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回漢一家,陜甘一體,打通新疆,聯合蘇聯,南北團結,反蔣救國”24個字。他還形象地說這是“打開后門”(聯合蘇聯)和“關住前門”(拒蔣介石于潼關之外)。
為此,1931年7月,杜斌丞以潼關行營高級參議身份,赴甘肅各地考察。聯絡和爭取甘肅地方各股武裝力量,同楊虎城建立了關系。同年11月,吳佩孚由四川竄入蘭州,甘肅保安司令雷中田發(fā)出擁吳出山,主持大計的通電。蔣介石為形勢所迫,不得不借楊虎城部入甘平亂。楊乘機派所部十七師師長孫蔚如以潼關行營參謀長名義進軍甘肅,杜斌丞以高級參議身份隨軍入甘。由于地方武裝勢力的響應和配合,不一月而攻克蘭州,趕走吳、雷。孫蔚如出任甘肅宣慰使,杜任秘書長,襄理省政。
1932年4月,蔣介石任命邵力子為甘肅省主席,9月,收買了駐天水的楊部警備師師長馬青苑反楊,迫使孫蔚如部撤出蘭州,移駐天水。蔣得手甘肅之后,對杜斌丞許愿封官,盡力拉攏,杜斌丞不為所動,辭職而去。
聯共反蔣抗日
1933年,蔣介石控制甘肅后,以追擊紅軍為名,命令在甘肅天水的孫蔚如部和陜南蔣的嫡系胡宗南部互換防地,把楊虎城在甘肅的軍隊全部趕到“剿共”前線。這時,杜斌丞明確提出聯共反蔣抗日的主張,博得楊虎城、孫蔚如的贊同。
1933年春,杜斌丞推薦孫蔚如部參謀武志平代表楊虎城部,與在川陜邊區(qū)的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在通江地區(qū)會晤,取得聯系,訂立協議。同年10月,杜斌丞又親赴漢中,在中共陜南特委的協助下,與紅四方面軍繼續(xù)保持聯系。因而,從1933年至1934年之間,雙方沒有發(fā)生軍事沖突,從而使紅四方面軍得以集中兵力對付四川之敵,并由陜南得到一些急需物資和藥品的補充。從而粉碎了蔣介石妄圖使十七路軍與紅軍互相拼殺、兩敗俱傷的陰謀。
1935年10月,黨中央長征到達陜北。12月初,為了爭取東北軍、西北軍共同抗日,毛澤東同志派汪鋒同志為代表,持他分別寫給楊虎城、杜斌丞、鄧寶珊三人的親筆信到西安。行前,周恩來同志囑咐汪鋒到西安先找杜斌丞先生。汪到西安后曾多次同杜會晤、懇談,杜對黨的信任和主張深表感動和贊助。黨在西安成立秘密的“中共西北特別支部”,領導開展西北群眾救亡運動。楊虎城委托杜斌丞負責和特別支部的徐彬如、謝華等同志聯系。杜積極掩護和支持他們的活動,杜還介紹了許多進步人士和青年學生參加我地下黨領導的“西北各界救國聯合會”。杜斌丞和東北的革命人士、東北軍的愛國將領,也建立了友好關系。他認為東北軍與西北軍“聯合則生,分裂則亡”。他注意隨時揭穿蔣介石挑撥和制造東北軍與西北軍之間鬧摩擦的陰謀事件,他堅決主張“西北人民要支持東北軍打回老家去!”對張、楊之間和東北軍與西北軍之間團結互助的關系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西安事變第二天,杜斌丞就接任了改組后的陜西省政府秘書長,承擔著繁重的政務,聯系各方人士,積極推行張、楊提出的八項主張,促使全省政令統(tǒng)一,秩序井然。他是“政治設計委員會”的委員,他還代表楊虎城參加了周恩來同志領導的由紅軍、東北軍和西北軍三方面組成的“聯合辦公廳”的工作。他多次與周恩來同志單獨晤談,交換意見,聆聽指示。他很快接受了黨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認定“共產黨站得高,看得遠”,喊出了“跟著共產黨走”的響亮口號;在許多地方人士中起了積極作用。正如南漢宸同志所講的,在黨外人士中“首先接受黨的主張的總是斌丞!”彭德懷同志也說:“有識之士,就是那個杜胡子(斌丞)!”
西安事變后,尤其在楊虎城被迫出國后,杜斌丞對十七路軍的團結和前途至為關懷。他常親自和孫蔚如、趙壽山、李興中、孔從洲等人共商部隊的抗日和教育問題,他要求部隊一定要和八路軍加強團結,堅持抗戰(zhàn)。抗戰(zhàn)勝利后,他多次對孔從洲語重心長地說:蔣介石打內戰(zhàn),絕不能參加,萬不得已時,要當機立斷。為這支部隊以后起義走上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衷心擁護新民主主義
1937年至1938年,孫蔚如任陜西省主席,杜斌丞任省政府秘書長。他和當時我黨代表林伯渠同志建立了良師益友般的深厚情誼,并和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歷任負責人以及中共陜西省委,一直保持密切聯系,在國共兩黨商談陜甘寧邊區(qū)劃界和八路軍在陜北駐防地區(qū)時,他從中做了對黨有利的工作,他積極爭取陜北內戰(zhàn)第一線上的國民黨軍高桂滋、高雙成部。
他對許多地下工作同志如張?zhí)K、徐彬如、謝華等,在工作上、生活上盡力給予支持幫助。他從危難中解救侯外廬等同志,使之免遭國民黨特務的毒手。在這之前,他曾對被敵人逮捕的劉志丹、劉瀾濤、張德生等同志和處于困境的謝子長、馬文瑞等同志給以積極的營救、掩護和資助。他對平津失守后流亡來陜的大批學生和知識界知名人士十分關切,用省政府名義收容接待,給予充足路費,分別送他們回家或去延安,或赴敵后。
杜斌丞在省政府舉辦的戰(zhàn)時行政人員訓練班的一次講話中,響亮地喊出:抗戰(zhàn)到底,一定勝利。他針對國民黨說:“黨派(指國共兩黨)已經形成了堅強的抗戰(zhàn)陣營,作出了持久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決策。這個陣營、這個戰(zhàn)略是不允許破壞的,也是任何人破壞不了的。”他還引用宋之亡,亡于奸臣弄權;明之亡,亡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歷史教訓,要大家警惕漢奸賣國賊誤國。杜斌丞的講話振奮了人心,打擊了投降分子的陰謀活動。
1938年4月,杜斌丞卸陜西省政府秘書長職,虛應省政府委員名義。蔣介石對他極力拉攏,要胡宗南登門拜訪,表示殷勤,許以軍事委員會參議之職,按時酬贈高薪,遭到斷然拒絕。省黨部兩次送上國民黨員入黨登記表,被他兩次撕毀。我黨同志曾經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說:“共產黨員,組織決定加入國民黨,可以是假的;如果我加入了,假的也被他們利用為真的了。”
杜斌丞勤于學習,善于獨立思考,常常能提出自己的見解。1938年中文版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剛出版,林老就親自送他一本,兩次約談心得體會。1940年,張文彬同志由延安赴南方,路經西安,特意送他一份還是黨內文件的《新民主主義論》講話稿。他閉門謝客,精心細讀,異常興奮,到處宣講:“中國的革命從此有了明確的道路和方針。這就是毛先生指出的新民主主義。除此別無道路。”
為抗日民主運動堅貞奮斗
1940年7月16日深夜,國民黨特務闖入杜斌丞家中,以搜捕共產黨為名,抓走家里的用人和客人,他憤而宣布與國民黨政府斷絕關系:不上衙門,不做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官。從此以后,他專心致志于抗日民主運動,南北奔走,為促進西北與西南民主運動的結合,發(fā)展大后方的民主事業(yè),作出了寶貴貢獻。
1941年,他先到桂林,與李濟深、朱蘊山、李任仁等人商議南北團結,堅持抗戰(zhàn),推動民主運動的方案;后到重慶,加入了當時秘密的“中國民主革命同盟”和“民主政團同盟”。1943年,他由重慶到昆明,當時民盟組織在昆明已經公開。他與華崗、周新民同志密切聯系,與張奚若深交,并參加了當地的民主活動,廣泛接觸西南聯大、云南大學的一些著名人士,結識了李公樸、聞一多、吳晗、曾昭掄、楚圖南、羅隆基、潘光旦、潘大逵、馮素陶、楊春洲、張?zhí)旆诺热耸俊K腰h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八路軍的英勇抗戰(zhàn)事跡翔實地告訴大家;同時憤慨地揭露蔣介石、胡宗南在西北的黑暗統(tǒng)治,聞之者耳目為之一新,無不感奮。他在昆明期間的活動卓有成效。這年冬天,他到成都與民盟主席張瀾會晤,針對民盟內部成分復雜、思想混亂的狀況,向張瀾明確地表示:青年黨不是民主黨派中的一支力量,它們靠不住,對它們不可信任;要很好地團結沈鈞儒和他領導的救國會,推動民盟向正確的方面走。
1944年10月,杜斌丞、楊明軒、王菊人、郭則沉等人成立民盟西北總支部籌備委員會,提出親蘇、友共,努力實現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1945年2月,正式成立了民盟西北總支部,提出不反蘇、不反共、不反人民,愿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奮斗的吸收盟員標準,拒絕托派分子和其他政治面貌不清者入盟。到1945年底,西北民盟已經有了很大發(fā)展,在陜西20多個縣、市和甘肅、寧夏等地建立了組織。根據周恩來同志建議,杜斌丞、楊明軒促使《秦風日報》和《工商日報》出聯合版,使兩報聯合版成為很有影響的西北民盟機關報。在這一切活動中,他十分注意依靠共產黨的領導。他在民盟內部講:“西北民盟唯一有利的條件是與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接近,可以得到友黨有力的協助;我們必須堅決地依靠中共,并在工作上與其保持密切的聯系,才能取得斗爭的勝利。”
1945年,蔣介石采取“調虎離山”的陰謀手段,妄圖把杜斌丞調到重慶羈縻起來,委以軍事委員會參議,卑躬偽善,一再接見。杜斌丞剛正不阿,仗義執(zhí)言。他痛斥時弊,暢談民主為人心所向,國命所系,不容抗拒。這就是董老詞中說的“共推國士謀能斷,屢作罪言安復危”。
1945年10月,民盟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杜斌丞被增選為民盟中央委員,并被推選為中央常委兼西北總支部主任委員。次年1月,舊政協在重慶開幕,杜以民盟代表團政治顧問的身份參加。他對蔣介石不抱任何幻想,竭誠擁護中共主張。許多進步人士稱贊他是真左派,真正的民主主義者。許多人希望他留下來,共同從事民主運動,也擔心他回西北會出危險。但杜斌丞表示他是西北人,離開西北對革命的作用就小;西北需要人,再危險也要回去。他還特別向我中共領導同志表示:“國家到這個關頭,我怎么能坐到后方不動?西安是延安的大門,我不去進行抵抗,就太便宜了敵人。我想了很久,我熟悉那里,我應該回去!”
堅持斗爭終以身殉
1946年2月間,杜斌丞從西南回陜,立即在《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發(fā)表公開談話,宣布他決心為中國早日實現民主政治斗爭到底,揭露國民黨當局對結束一黨專政,實施民主憲政是不甘心的;指出今日世界和中國,民主潮流澎湃洶涌,沛然莫之能御;只要大家一致促進民主憲政之實現,誰也阻止不住。
杜斌丞的公開談話在各階層人士中引起強烈反響,也戳痛了蔣、胡匪幫反革命的心窩。他的寓所周圍布滿了特務,跟蹤、盯梢,寸步不放。我黨領導和許多朋友要他去陜北或赴香港;民盟總部也電邀他到南京去。但他認定他的去留應取決于工作。他說:“蔣介石在關中屯集重兵,關中人民所受擾害達于極點。為了個人安全把已進行的解放工作半途而廢,對不起關中父老,也對不起共患難的同志。”他鎮(zhèn)定地對親友說:“革命不能讓恐怖嚇倒,斗爭就難免有犧牲!”
1946年7月,李公樸、聞一多在昆明先后遇害,杜斌丞巋然不動,怒斥敵人:“李公樸、聞一多代表的是真理,強權決不能毀滅真理,我們只怕沒有人來發(fā)揚真理,并不怕蔣介石毀滅真理。”
1947年3月20日,胡宗南侵占延安的第二天,就采取極其卑鄙的栽贓誣陷手段,逮捕了杜斌丞。在敵人牢獄中和法庭上,他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痛斥特務的鬼蜮伎倆,指斥內戰(zhàn)之爆發(fā),應由國民黨反動派完全負責。
杜斌丞十分關懷同時被捕的難友。通過看守監(jiān)牢的士兵,轉遞了他寫的《牢中慰問同難王菊人同志》五律一首:
國家正多難,南冠到此城。
望門思張儉,慷慨感侯生。
我志非石轉,君心比月明。
衷懷誠怛怛,自足慰吾情。
杜斌丞身陷囹圄,不忘革命。通過被他感化過來的看守人員,與民盟組織取得聯系,繼續(xù)指導民盟工作。他寫信鼓勵革命的同志,不要被敵人的反動氣焰嚇倒,要堅持斗爭直到勝利。當他得知解放軍威逼潼關的消息后,喜賦詩詞,可惜保留很少,殘缺不全。其中一首七絕僅存的后三句是:“漢家旌旗滿潼關。為問元戎今何在,不掃樓蘭誓不還。”一首五律今存的后四句是:“人恨秦暴虐,群望漢旌旗。我有擎天手,與子以為期。”
1947年秋,解放戰(zhàn)爭進入大反攻階段。蔣介石圖窮匕見,10月7日,杜斌丞先生在西安的玉祥門外慷慨就義,終年60歲。噩耗傳出,在全國廣大進步人士中激起很大悲憤。中共發(fā)言人嚴正揭露了蔣介石匪幫的反動屠殺政策。民盟主席張瀾發(fā)表談話,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嚴正抗議,并將案情訴諸全國和全世界。毛澤東同志親筆寫下“為人民而死,雖死猶生”的挽詞,董必武、彭德懷、賀龍、吳玉章、謝覺哉、習仲勛、沈鈞儒、柳亞子、高崇民等許多黨內外領導同志和著名人士寫了誄詩、悼詞、挽聯等悼念文字,贊揚他力爭民主的豐功偉績和獻身革命的大無畏精神。遠在香港的柳亞子先生也寫悼詩,傾訴了人民的憤懣:“桃李春風愿未違,赤心報國幾艱危。臨安三字沉冤獄,構檜無端殺岳飛。”詩人同時預告了歷史的宣判:“一炬咸陽期不遠,盡殲丑虜報仇來。”
在就義前兩天,杜斌丞在寄出的獄中書中寫道:“自思30年來,無日不為民主而奮斗,反動誣陷,早在意中;個人死生,已置度外。彼獨裁暴力,雖能奪我革命者之生命,絕不能阻撓人類歷史之奔向光明,終必為民主潮流所消滅也。惟望人民共起自救,早獲解放自由,則死可瞑目矣。請轉告諸生至友,共同努力,以期實現合理平等之社會國家,則公理正義,自可伸張于天地之間。”
1948年10月7日,陜甘寧邊區(qū)各界在延安舉行了隆重追悼杜斌丞先生殉難一周年大會,當時正在指揮向蔣胡匪幫勝利進軍的西北野戰(zhàn)軍司令員彭德懷同志寫的挽詞是:
秦嶺巍峨,悼先烈舍身成仁,光耀西北,永垂不朽;
黃河怒吼,看三軍氣沖云霄,直搗長安,胡賊難逃!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1952年12月21日,杜斌丞遺體安葬在西安南郊烈士陵園(現為西安南郊陵園)。
杜斌丞先生的一生,是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參加革命到獻身革命的一生,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英勇奮斗的一生。早在1937年,毛澤東同志就稱贊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忠實朋友”。周恩來同志也評價他是“魯迅式的共產黨員”。一些老同志則頌揚他是“非黨的布爾什維克”。杜斌丞先生的確當之無愧。
(選自1980年10月8日《人民日報》,文字略有刪節(jié)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