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民盟西北領袖杜斌丞
- 許發宏 山石 杜芳濱
- 13565字
- 2020-12-11 16:03:11
翻開近現代中華民族的革命史、奮斗史、發展史,便不難發現,所有革命家、改革家、一切愛國志士仁人,都經歷了一段或終生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發憤讀書,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艱難曲折歷程。他們廢寢忘食,殫精竭慮,在探索,在鉆研,在揚棄,孜孜不倦,永不停歇。杜斌丞也和那些革命領袖、先賢哲人一樣,自幼年起,就立志于為中華之崛起,為改變陜北家鄉、改變中國落后面貌而讀書。
菁菁學子 篤學敏思
杜斌丞,1888年5月10日(清光緒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生于陜西省米脂縣縣城城隍廟灣,乳名紹兒,兄弟四人,排行為三。
米脂縣,位于陜西無定河中游,古屬上郡,今為榆林市所轄。北承榆林,南接綏德,西鄰橫山、子洲,東靠佳縣,與山西臨縣、石樓隔黃河相望??h境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其名。米脂雖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黃土高原腹部,自古以來卻是沙漠邊緣的綠洲,高原文化的沃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有西夏太祖李繼遷、太宗李德明、景宗李元昊等12位皇帝及其先祖、多位皇后和皇室外戚,有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李鼎銘、抗日名將杜聿明,還有許多頗具影響的文化教育界的先賢精英。以傳說中的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為代表,米脂盛出美女,一曲“米脂婆姨綏德漢”的信天游早已唱響中華大地。近年來,米脂已榮獲中國“文化之鄉”“剪紙之鄉”“秧歌之鄉”“民歌之鄉”“石雕之鄉”的美譽,境內文物古跡甚多,陜北的旅游勝地,2014年獲得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頒發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千年古縣”殊榮,古城老街被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是陜西省目前唯一獲此“國字號”殊榮的老街。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米脂以及相鄰的榆林、綏德三縣,歷來是陜北23縣相對重視文化教育的縣份。私塾啟蒙教育也相對發達,一些較為富裕人家的子弟走出黃土高坡去西安、三原、太原、北京等地求學者更是屢見不鮮,以此作為開闊眼界,闖蕩世界,擺脫貧困,出人頭地的“上天梯”,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杜斌丞之父杜自敏,雖讀書好學,但不善八股時文,屢試科場而不得志,便轉過頭來嚴格督責幾個兒子好好讀書。母親馬氏,出生在米脂楊家溝一戶較為富足的人家,從小也接受過私塾教育,雖文化程度不高,但明事理,識大體,教子有方,望子成龍心切,1895年便送7歲的紹兒入縣城私塾就讀,接受孔孟之道的儒家啟蒙教育,起學名丕功,字斌丞,有時也以諧音寫作“秉誠”。私塾期間,母親對小紹兒言道:“我受盡艱辛,只盼你們兄弟都能讀書成器,做個有志氣的人,有學問的人,在社會上有作為的人。娘對你們希望很大,要學你五姨父小時讀書的刻苦自勵精神?!?
母親殷切期望杜斌丞好好讀書,杜斌丞也遵從母命,決心立志讀書,繼續就學,將來做個有作為、有出息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不負母親的殷切企盼。
正在讀小學的杜斌丞,猶如剛剛出土的禾苗,遇到一場及時雨。五姨父高祖憲從外地回鄉,創辦了一所綏德中學堂,渴求知識雨露陽光,立志拼搏書海汪洋的杜斌丞,喜從天降。1906年,進入五姨父創辦的綏德中學堂求學。
關于五姨父高祖憲的經歷和創辦綏德中學堂的往事,他的外孫女杜如樟這樣回憶說:“我的外祖父高祖憲,字幼尼,有時也寫作‘又尼’,這是外曾祖父希望他成為又一個孔仲尼,即小孔子。外祖父生長在清末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我的外曾祖父叫高樹榮,字桂生,也是陜西著名教育家。外曾祖父曾中過解元,不知是清政府還是地方當局給米脂高家門前豎了個旗桿,旗桿上有一面旗幟,所以米脂人稱高家院為旗桿院。外曾祖父雖中了解元,但是他拒絕做官,政府幾次給他官職都被他謝絕了,可是當地遭災的時候他就積極出面賑災。外曾祖父除專心讀中國的經書之外,還讀了許多西方新的自然科學書籍,對醫學、天文、歷法、數理、機械論著都有研究。為了研究,他還學外語,他的英語是自學的,平時自學有困難,便主動找了個英國傳教士,交上朋友。這個傳教士是一位學者,名叫李提摩太,李提摩太對外曾祖父英語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外曾祖父在家辦有家學,所以外祖父就和他的那些侄子們、兄弟們一起在家里讀書學習,受外曾祖父的思想影響較大。外祖父晚年時曾經寫文章說:‘吾青年時之成長,世界觀之形成,受兩位大師之影響耳。一位乃桂生先生;一位乃古愚先生。桂生先生者,乃吾之先父高樹榮先生也。古愚先生者,乃吾之恩師劉古愚先生也。兩位宗師之思想、學識、啟迪傳授吾輩,兩位宗師之人品、道德耳濡目染吾輩。吾之諸多主張與實踐與二位一脈相承,且有所發展也。吾不止主張變革,且主張革命。吾參加同盟會,與同志共謀辛亥起義。’這就是說外祖父思想成長受這兩位老師影響最大。劉古愚是陜西咸陽人,也是著名儒學大家,時有‘南康北劉’之稱譽,即南方有康有為,北方有劉古愚。而且他在教育思想上有很多東西是很先進的。外祖父就讀涇陽味經書院時,劉古愚對他是很看重的。外祖父經常到古愚先生的書屋去討教,兩人交談甚歡,有時竟然忘記了吃飯。劉古愚對外祖父的評價也很高。1892年外祖父高祖憲參加鄉試,應試文章痛言國是,謂甲午中日之戰,中國敗北是官場腐敗、國貧民弱所致,應遵自強不息之古訓,取法西洋,勵精圖治,富國強兵以雪國恥。文章詞嚴義正,洋洋灑灑,深得房考楊宜瀚的賞識,而主考徐坤擔心此文觸怒朝廷,未敢錄取。堂薦時爭論激烈,外祖父由此而有盛名。1902年他再次參加鄉試,考中舉人,遂任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史地教習。成為陜北人士任教于宏道高等學堂第一人。宏道高等學堂是我國教育史上一顆璀璨明珠,影響遐邇,所以陜北人認為高祖憲能在宏道高等學堂任教,比他大哥高祖培在北京當京官還要榮耀。1905年外祖父高祖憲在陜北創辦了綏德中學堂,任監督(校長)。綏德中學堂,是外祖父本著教育救國的思想去做一種嘗試。因為在清朝末年,對青少年的教育都是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這些東西,學生、青少年都是一心想著去參加科舉,將來出人頭地,能夠光宗耀祖。外祖父辦這個綏德中學堂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勤學愛國’四個字作為辦學的宗旨,宣傳讀書是為了將來拯救國家。他發表了一篇‘開學勖詞’,也就是現在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具體文字是這樣表述的:‘鴉片之役,列強知我積弱可欺,鯨吞蠶食,瓜分豆剖。大好河山,淪為異族,神明華胄,降為奴班。禍莫慘于亡國,哀莫大于心死。凡我黃帝子孫,必須勤學進取,崇文崇禮,尚實尚武,樹立完全之人格,為愛國之志士,任救國之先驅,使我五千年之文明古國,一洗東亞病夫之羞,崛起于東方,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這個‘開學勖詞’,激勵了全學堂師生為救國救民而讀書的自覺意識和刻苦精神。不過外祖父這時期傳授的讀書救國,還是在宏道書院接受的康有為、梁啟超、劉古愚維新改良思想。當時在這個學堂里讀書的第一批學生里面有我們所熟悉的,后來做了西北大學校長的馬師儒、民主斗士杜斌丞。馬師儒稱外祖父為姑父,杜斌丞是外祖父的外甥。外祖父的兒子,也就是我的舅舅高建白年紀小一點,他是預備生。他們在一起讀書,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進了這個學堂和私塾不一樣:一個是知道了自己今后的責任,讀書是為了救國,為了富國強兵,再不是為了自己金榜題名;再一個就是感到老師非常親切,不再是私塾老師打板子,整天叫死記硬背。外祖父提出要讓學生‘樂而學之’,不要‘畏而學之’。這個中學堂除了讀經書之外,還學一些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也很重視身體的鍛煉。外祖父當時提出要崇文、崇禮、尚實、尚武,就是要使學生全面發展。所以,這個新型的學堂對于當時生活在陜北比較封閉條件下的青少年來說,好像一下子眼界開了,思想境界一下子放得很遠了。杜斌丞和馬師儒后來曾回憶說,他們自從進了綏德中學堂,接受了愛國、科學、民主的啟蒙教育,就走上民主救國的道路。這就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一個起跳板,或者說是起步點。”
杜如樟還回憶說:“杜斌丞的母親和我的外祖母是親姐妹,她倆接觸很多。杜斌丞進入綏德中學堂后,外祖父十分看重他篤志好學,常以愛國報國思想啟發引導他,刻苦讀書學習,長大后承擔救國責任。有一天,杜斌丞的母親到外祖父家里就說:‘紹兒最近有很大變化,知道為啥讀書了,再不叫老師教訓,挨老師手板子了?!业耐庾娓妇透嬖V她說:紹兒這娃看起來不像有些孩子那么聰明伶俐,可是他善思、善讀,喜歡打破砂鍋璺(問)到底,這很好。他現在看起來是一個‘牛皮燈籠’,將來說不定就是一個‘玻璃燈籠’,有些人小時候好像聰明伶俐,但不一定將來成才。教育子弟,要使娃娃們樂而學之,不能使他們畏而學之。要培養娃娃們有壯志,德才兼備,體魄雄健。不但要有知識,還要學會運用知識。有些學生博聞強識,但不善思明辨,則小時候書念得好,也未必然。紹兒篤志好學,敏于思辨,任俠好義,將來說不定很有出息。杜斌丞母親聽了這些話,回家都給紹兒講了。杜斌丞聽了很高興,大受鼓舞,立志苦學,將來救國?!?
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1907年,19歲的杜斌丞背著書箱,遠走千里,南下關中,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學堂。三原,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渭河以北,為省會西安的北大門,距西安僅僅36公里,向來交通四通八達,農業經濟繁榮,渭北平原商業集散地,和涇陽、高陵并稱為“關中白菜心”。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優越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經濟環境,“白菜心”地區教育、科技、文化先進,名列全省前茅。特別是清末以來,新學逐漸興起,興辦新式學堂,西安創辦關中書院,三原設立宏道、味經、崇實、正誼四所致學嚴謹、享譽西北的著名書院,以及基督教會舉辦的崇真書院和美麗書院。宏道書院是陜西的書院旗幟,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弘治七年(1494)。這年,三原籍明廷兵部尚書王恕、進士王承裕父子關學翹楚,協力將縣城僧舍改建為宏道書屋,次年改建為書院。光緒二十六年(1900),宏道書院與味經、崇實書院合并,更名為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倡導新學,注重經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儀祉、吳宓、張奚若、范紫東、張季鸞等一批海內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驅及專家學者。
杜斌丞入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前兩年,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已在陜西知識分子中傳播開來,在他入綏德中學堂的1906年這年春天,同盟會陜西第一批會員井勿幕在三原主持召開了同盟會陜西支部第一次全體會員大會,正式成立了同盟會陜西支部,給陜西民主革命帶來了新起色。這年秋,井勿幕又在日本組織成立了同盟會陜西分會,促進陜西人民的反清斗爭。發行刊物,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成為留日學生革命活動的重要內容,《秦隴》《關隴》《夏聲》刊物應運而生,秘密寄回陜西,傳至國內,大量鉛字代印。一時間陜西高等學堂、師范學堂、宏道學堂進步師生私下看到后廣為傳播,閱讀者甚多,和革命黨人一起,共同推動全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活動。
1908年10月,發生了震驚陜西的蒲城縣知縣李體仁鎮壓學生革命民主宣傳活動的“蒲案”,打死學生原斯健,打傷數人,激起陜西乃至全國各界強烈反應。三原宏道學堂首先罷課,聲援蒲城革命師生,點燃了反抗的烈火。接著全省各地知識分子紛紛抨擊地方當局鎮壓學生運動的反動行徑。省城的師范學堂、高等學堂、陸軍學堂等校師生代表,集聚省教育總會集會抗議。陜西在京的一些開明官員,由原宏道書院畢業的京官進士晏安瀾領銜,聯名上奏參劾李體仁,在陜西各界和北京、上海等地進步師生及民眾聲援反抗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將李體仁革職,歷時5個多月的蒲城學潮取得勝利,極大地激發了陜西民主革命熱情和斗爭勇氣,有力地促進了陜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
生性俠義的杜斌丞,一進入宏道學堂,正趕上剛剛掀起的這股民主革命浪潮,非能無動于衷,同宏道學堂的一些革命師生接受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聲援“蒲案”師生。
高祖憲創辦綏德中學堂半年后帶著馬師表等11名學生,前往日本考察,其間他加入同盟會?!捌寻浮焙笏麖娜毡究疾旎貒?,帶去的學生中有留日本就學的;也有回國參加民主革命的??疾旎貒母咦鎽棧谓逃谌甑缹W堂,并開始策動民主革命活動。杜斌丞向五姨父問教于留日學生的政治思想動向。五姨父高興地說:“我也想知道你們這些年輕人的政治思想狀況?!倍疟筘┖敛华q豫地回答五姨父:“同學們的政治思想不一致,有些同學認為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之說意在?;剩⒎钦嬲龕蹏G宄y治中國260多年,現在欺騙人民,妄圖茍延殘喘,那是辦不到的。同學們認為真正的救國之道只有革命一途,必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主共和國。秋瑾、鄒容為愛國革命而犧牲,鼓舞了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我認為秋瑾、鄒容是偉大的愛國英雄,凡我中華兒女都應當向他們學習?!蔽逡谈嘎犃?,甚為高興,對杜斌丞講:“倡維新之說者,有出于?;实?,也有出于愛國的。前者終將被人民所唾棄,后者終必走上革命的道路。章太炎先生給我們作了很好的提示與指導。據我所知,豫、晉、秦、隴的留日學生紛紛參加孫中山創辦的中國同盟會,足見革命潮流奔騰之勢。因為孫中山先生揭橥的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為救亡建國的唯一典則,真理所在,萬眾歸趨。但有隱憂者二:一曰部分同志對孫先生聯絡反清幫會的政策不愿執行;二曰會內文人相輕,不能團結合作。”五姨父還將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節抄本交給杜斌丞閱讀,并將節抄本一段話用紅筆點出:“今日中國,正是萬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如果革命家自己相爭,四分五裂,豈不是自亡其國?近來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國,兄弟的見解卻是兩樣,外人斷不能瓜分中國,只怕中國人自己瓜分起來,就是不可救了?!倍疟筘┱f過:“五姨父的這段話,對自己影響很深,數年后尚能背誦?!?
五姨父和杜斌丞的一席對話,真實體現了二人思想境界的升華。而這種升華過程和環境卻有所不同,杜斌丞是在國內,五姨父是在日本。
關于高祖憲的思想轉變,杜如樟也作了較為符合客觀實際的敘說:“沒有中舉,外祖父就開始不大相信維新改良主義學說了。綏德中學堂創辦起來之后,1907年,他帶了11位學生,我知道的一位是馬師表,也叫馬正庵,一起去日本考察。當時我們中國人看到小小的鄰居日本,怎么一個明治維新就一下子強盛了起來,我們這個泱泱大國怎么還受人欺負,所以他們都要親自去日本看看。1905年后,我們中國大批有識之士聚集在那里,有孫中山、黃興,也有陜西井勿幕等。外祖父和考察的一批人員結識了同盟會許多人士,按照同盟會誓詞進行了宣誓,加入了同盟會。他們就和同盟會的會員們一起到農田、農家去考察,到工廠去考察,還到學校去考察??疾煲院笏麄兙陀X得,我們一定要走一條民主革命的道路,要團結一切反清的團體一起組織成同盟會,想辦法搞民主革命。外祖父創刊《秦隴報》,自撰發刊詞。他和在日本的陜西籍同盟會會員募集了好多錢,買了日本的紡織機器,打算回國后辦實業,辦紡織廠。但是回國后始終沒有辦起來,因為當時考慮不周,陜北閉塞,又不產棉花,離產棉區的關中路途遙遠。慶幸的是另外一件事辦起來了,那就是牧場。牧場辦在同官(今銅川)、耀縣、延安、米脂等縣,建成陜西第一批牧場。第一批牧場辦起來以后,我的外祖父任廠長,經理是同盟會的一位會員,也是一位著名民主革命人士,他名鄒炎,字子良。外祖父還派杜斌丞、馬師表去代辦業務,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啟蒙和辦實業實踐砥礪。牧場辦起來后,牧養了很多新品種羊群,牧場后來就成為陜西辛亥革命的基地了。”
杜如樟還說:“高祖憲對宏道學堂是很有感情的,宏道學堂在我們中國教育史上也是很有影響的一個學堂,像劉古愚這樣的大儒,還有其他的一些先賢也在這里任教授課。這個學堂培養了很多在中國民主革命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于右任、朱佛光、茹卓亭、王授金、李儀祉、張季鸞、楊曦堂、張奚若等等。高祖憲在日本考察一年多,加入同盟會,創辦《秦隴報》,回到陜西,一邊接受同盟會的任務,搞革命活動;一邊在宏道學堂任教。據杜斌丞后來給其表弟講:‘我和五姨父常在一起交流,顯然和在綏德中學堂的話題有所不同,我們都成了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忠實信徒了?!?
為陜西光復呼號
1908年,伴隨著春暖花開、新年伊始的腳步,被孫中山譽為“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再次從日本回到陜西。他為了有效地團結革命力量,聚集革命黨人,聯絡會黨首領,創辦牧場,開礦冶鐵,建立秘密革命據點。這年重陽節期間,井勿幕等20余名革命黨人、會黨首領,分頭秘密前往黃陵恭祭軒轅黃帝,以表愛國之決心,宣讀祭文,表明“驅除韃虜,光復故物,掃除專制,建立共和國體”的政治主張,誓言“共赴國難,艱苦不辭”,表明陜西革命黨人思想和行動趨向一致。鑒于“蒲案”而引起的陜西人民群眾反清活動如暗流涌動,省內同盟會員日益劇增。這年冬,在井勿幕的積極活動下,遍及關中各縣的同盟會員20余人,在西安市鐘樓附近的開元寺舉行秘密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同盟會陜西分會(亦稱陜西同盟會),選舉李仲特(蒲城人)為會長,焦子靜主管盟會內務,井勿幕負責與外省聯絡。會議正式決定聯絡會黨、新軍和刀客等力量,推動陜西革命,與全國形勢相配合,遙相呼應,陜西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而三原、涇陽、高陵、蒲城、富平等縣更成為革命運動的重點地區?!按航喯戎保R分子、在校師生更是成為這一運動的宣傳者、鼓動者、助燃劑。
正在宏道學堂就讀的杜斌丞,耳濡目染,他好像已經覺察到陜西民主革命的浪潮即將水花四濺,洶涌奔瀉;也好像覺察到陜西革命猶如沉睡已久的火山,即將噴漿四溢,烈焰萬丈。他除了和師生們一起聲援“蒲案”受害學生之外,冷靜沉思陜西乃至中國政局之現狀,自費訂閱了在日本東京出版的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以及陜西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的《夏聲》雜志等進步刊物,關心時政,尋求富民強國之道。
1909年是陜西新軍對抗清軍嶄露頭角的一年,在陜西同盟會組織聯絡協調下,各路會黨、新軍、哥老會共同聯手開展反清斗爭,其成員具有強烈的反清思想,嚴密的組織紀律,很強的戰斗力。所有新軍整編成為混成協(旅),營連下級軍官和士兵中哥老會成員幾乎占了半數以上。陜西同盟會決定以哥老會首領張云山(鳳崗)開的“通統山”為基礎,與哥老會共組“同盟堂”,商定以“通統山,同盟堂,梁山水,桃園香”四句做聯絡隱語。1910年7月9日,陜西同盟會、哥老會和軍學各界代表有井勿幕、錢鼎(定三)、胡景翼(笠僧)、李仲三、張云山、萬炳南等30余人,號稱“三十六兄弟”,在西安大雁塔秘密聚會,歃血為盟,共圖大舉,并成立了反清統一組織“三合會”,并宣誓:同心同德,絕不三心二意,如有違背,神靈鑒察。同盟會、哥老會、新軍三方面力量的緊密聯合,成為第二年辛亥革命在陜西迅速發動并取得勝利的組織基礎。
在陜西反清運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下,以三原宏道學堂在校師生為代表的陜西知識分子中,也有不少同盟會員,并建有革命團體。陜西同盟會發起了一次次宣傳輿論活動,投身到宣傳洪流中的杜斌丞,1909年家遭不幸,結發妻子常氏病歿,暑期他回米脂省親,適逢二哥杜守功經商失敗,富豪逼債,難為得母親終日以淚洗面。他安慰二哥又安慰母親說:“媽,不要傷心難過,我們會想辦法。為富不仁的財主壓迫勞苦者,天下到處皆然,受害的不止我們一家,只有把中國的社會根本改造過來,勞苦者才有翻身出頭的日子。”母親明事理,識大體,反過來又安慰兒子,鼓勵兒子“好好讀書,不忘救國大事”。省親回校的杜斌丞,直到陜西辛亥光復之前,他邊讀書,邊參加新思想的宣傳活動,關注著陜西革命的風向。他多次給家鄉青年學生、鄉黨寫信致書,介紹外邊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形勢,鼓勵他們放開眼界,高瞻遠矚,走出溝壑梁峁封閉的陜北世界,出外求學進取。
辛亥革命前夕,陜西革命黨人聯絡刀客方面取得成效,全省同盟會員發展到近千人,并在思想上、組織上做好了發動起義、光復陜西的準備。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特別是四川人民的保路運動,更是影響到陜西,加速了陜西革命的爆發。當時西安城流行著“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黃河泛、漢江泛,淹了清水(指清政權)不見面”等唱衰清朝統治的民謠,甚至還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復燃城鄉。清廷陜西地方官一時驚恐萬狀,不得不一面對外封鎖消息,一面加緊西安“滿城”的防備。調運新式槍炮,增強八旗兵勇,整修城墻,將部分新軍調往外縣,以分散新軍力量。又調駐外縣巡防隊進駐西安,以保省城。派出密探暗中偵察監視新軍動向,逮捕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戰火未開,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已達白熱化程度,反清起義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消息傳來,三秦大地異常振奮,陜西當局驚恐萬狀,唯恐生變,企圖把新軍全部限期、分批調出西安。革命黨人立即決定,搶在新軍調離前的10月22日舉事。這天是個星期天,一大早,錢鼎、張鈁(伯英)、張鳳翙、張云山、萬炳南等陜西革命骨干30余人聚集西安西郊人跡罕至的林家墳召開緊急會議,共商起義事項,會議推舉張鳳翙為起義總指揮,錢鼎為副總指揮,即日發動起義,響應武昌義舉,會議決定兵分三路攻入城內。
會議剛一結束,10時左右,西安辛亥起義已爆發,革命軍進攻銳不可當,清旗兵應對不暇,措手不及,很快退至滿城。革命軍幾乎沒有遇到什么頑強抵抗,很快占領除滿城以外的西安城。當晚,革命軍定名為“秦隴復漢軍”,張鳳翙為大統領。第二天,大統領張鳳翙下令秦隴復漢軍圍攻滿城,守城五千清旗兵負隅頑抗,經一天激戰,滿城洞開,西安全城光復。大統領張鳳翙光復當天發布光復文告,宣布清王朝260多年在陜統治結束,并歷數罪狀。號召各州、縣響應革命,派遣省城革命師生到各地宣傳革命,組織民團,光復地方。西安光復的槍聲,向世人宣告了陜西是全國響應武昌起義的最早兩個省份(陜西、湖南)之一。西安光復的消息傳到渭北,三原城內爆竹聲聲,杜斌丞和宏道學堂師生更是情不自禁,熱淚盈眶,奔走呼號,歡呼勝利。
辛亥革命第二年,成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很快,又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新生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權被扼殺于搖籃之中,代之以北洋軍閥統治,張鳳翙也當上了陜西都督。
高祖憲嫡孫高振儒采訪中講道:“陜西光復后,我的祖父任都督府秘書長、關中道觀察使、關中道尹等職,道臺府就在現在西安市的東木頭市。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曾是陜西省民盟辦公地點。1912年,全國形勢也稍安定了,我祖父把家眷從米脂縣老家接到西安,住在東木頭市的道臺府。局勢穩定了以后,中華民國政府表彰辛亥革命以來有貢獻的人士。我祖父高祖憲就獲得了兩枚嘉禾勛章。”
高祖憲嫡孫高振祥在采訪中也講道:“父親高元白是杜斌丞的表弟。他緬懷杜斌丞時說:杜斌丞在三原宏道學堂求學五年時間,經歷了由維新改良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轉換,經歷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經歷了陜西光復的革命洗禮,也看到了社會各界人民群眾要求和向往歷史變革的迫切愿望,他將孫中山倡導的民族、民權、民生舊三民主義民主革命綱領視為拯救中國的根本之道,奉若真理,成為孫中山先生的忠實崇拜者、追隨者?!?
1912年,杜斌丞畢業于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前夕,原先打算趁著革命勝利大好時光,去北京繼續求學,但因其兄生意破敗給家庭造成的困難窘境,便打消了繼續求學的念頭。畢業后,回到陜北,在綏德中學堂任教一年。
求學北京高師
1912年9月,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簡稱北京高師)開始分設預科、本科和研究科。預科學期為一年,本科為三年。本科設國文部、英語部、歷史地理部、數學物理部(簡稱數理部)、物理化學部(簡稱理化部)、博物部。1913年7月,杜斌丞以任教一年的微薄積蓄,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歷史地理部。入學后被推舉為校友會雜務股、衛生股干事,服務于學校公益事宜。
杜斌丞北京求學的第二年,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無暇東顧之機,以對德宣戰為借口,出兵占領德國在山東的地盤,取代德國在山東的侵略地位。然而,袁世凱政府竟然宣布“局外中立”,并劃出戰區,供日軍作戰,聽任其武裝占領青島及膠濟鐵路全線。杜斌丞和全國民眾一樣,深感憂慮,憤憤地說:“以世界之大,竟毫無公理所存,民貧被富欺,國弱難外交,只能任人欺凌宰割。”氣憤之余,以愛國之情,救國之志,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今中外歷史書刊,探求救國救民之道。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草案》內容一時透露出來,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與聲討。杜斌丞憂心忡忡,如石壓心,憤憤不平。這時,辭卸關中道尹的高祖憲攜眷移居北京,杜斌丞時常前去五姨父高祖憲家傾訴愛國衷腸,五姨父何嘗不是同樣的心情。
高振儒在采訪中這樣講道:“1914年6月,袁世凱免去張鳳翙陜西都督一職,調他去北京任閑職,又派陸建章竊取陜西政權。爺爺高祖憲不滿陜西某些人物多方取悅袁世凱,就憤然辭去關中道尹等職。1915年2月上旬,高祖憲攜家眷離開西安,2月13日(農歷除夕)到達北京。那時交通不便,路途艱苦。一家五口(我的爺爺、奶奶,以及他們的三個子女:高建白、高佩蘭、高元白)在旅途經歷了好多天,最后乘一段火車,才到達北京。在火車站迎接的有高祖憲的大哥高祖培、弟弟高祖光,還有杜斌丞和馬師儒(字雅堂)。第一個上車迎接的是杜斌丞,見我奶奶叫了聲五姨,我奶奶給高建白、高佩蘭、高元白介紹說,這是你們的斌丞表兄。又上來一個年輕人叫我奶奶五姑。奶奶介紹說,這就是你們雅堂表兄,雅堂就是馬師儒。下車后我爺爺和他的大哥、弟弟見面后,全家五口人坐上洋車到租好的房子,房子就在北京的棉花二條,是個四合院。到了新居,杜斌丞、馬師儒就迫不及待地問我爺爺西安局勢怎么樣?爺爺說,袁世凱竊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愛國者反對他,求官者逢迎他。陜西省和其他省大致都是這種狀況?!?
1915年12月,袁世凱悍然復辟帝制,自稱“中華帝國皇帝”,黃袍加身,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位,全國人民憤怒聲討。陜西革命黨人為響應云南發動的“護國運動”,掀起“反袁逐陸”斗爭。他們秘密集會,商討決定組織討袁義勇軍,推舉康毅如為臨時總司令,李養初、吳希真、李秋軒分任東、西、南路軍總司令,曹世英、高峻為北路軍總司令。在長安、藍田、乾縣、華陰、華縣、白水設立據點,聯絡黨人,積聚人馬、槍支,待機大舉發動。不幸事泄,王紹文等18人于1916年3月18日被陜西當局陸建章殺害于西安,世稱西安“十八烈士”,其他各地革命黨人也相繼遭到瘋狂逮捕和屠殺,康毅如等人被迫離陜,東、西、南三路舉義失敗,唯獨北路的反袁逐陸斗爭不斷高漲。十八烈士遇害六天后,3月24日,郭堅、耿直、曹世英、高峻等在山西反袁總司令李岐山策應下,在渭北白水縣豎起“西北護國軍”旗幟,以“維持共和,再造神州”為號召,通電討袁逐陸,隊伍很快壯大到數千人,由韓城、合陽進入陜北,計劃東渡黃河,聯合山西反袁軍直搗北京,推翻袁世凱統治,但因晉軍阻攔未能成行。郭堅等又率軍南下,返抵富平美原鎮,討伐陸建章。渭北各地黨人紛紛響應,陜西反袁斗爭進一步擴大。渭北的三原、涇陽、蒲城、富平等數縣向來為關中政治、經濟中心地帶,也是民黨活動中心區域,陸建章分派重兵駐守各縣,并任命陳樹藩為陜北鎮守使兼渭北“剿匪”總司令,由同州(今大荔)移防蒲城,伺機進攻郭堅等部,同時派其子陜西第一旅旅長陸承武率精兵號稱“中堅團”3000余人,配備炮、騎、機槍開赴渭北一帶巡防,大有蕩平渭北,一舉消滅郭堅等部之勢。不料,陳樹藩駐富平游擊營長胡景翼聯合劉守中、張義安、鄧寶珊等革命黨人,反戈一擊,于5月7日夜間發動兵變,樹旗反陸,經一夜激戰,消滅“中堅團”,活捉陸承武,起義軍推舉胡景翼為陜西護國軍總司令。胡以“有旅長(陳樹藩)在”而不受,將陸承武交給陳樹藩,胡景翼這一高招爭取了陳樹藩。第三天,陳樹藩移兵三原,通電就任陜西護國軍總司令,宣布陜西獨立,并以其子陸承武之生命安全為條件,迫使陸建章離陜。陸建章看到全國反袁斗爭日益高漲,自己在陜難以立足,遂與陳樹藩達成“獻城贖子”協議,5月26日離陜,結束了他在陜“陸屠夫”惡名的罪惡統治。
高祖憲移住北京安頓下來,時刻關心著全國及陜西政局的發展,他經常邀請陜西、山西、北京等地一些反袁人士來到延安會館“閑聊”議事。陜西護國反袁逐陸自然成為平日的主要話題。杜斌丞和兩位表弟也就成為會館的“??汀保菂⑴c“閑聊”的年輕人。其間,一位名叫惠友光的重要人士從日本回國,出入高祖憲的住處和延安會館。在采訪中,陜西省政協原秘書長惠世武講道:“惠友光也是陜西民主革命的先輩,陜西省清澗縣人,和我是同村、同姓和同宗。他的原名叫師溫,字友光,有時也稱又光。”惠世武還講道:“辛亥革命勝利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成果,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南京臨時政府和參議院也遷往北京,新生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權被扼殺于搖籃之中,而代之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隨著革命形勢的急轉直下,同盟會內部也發生了嚴重分化。孫中山主張‘社會革命’‘實業救國’,黃興則產生了‘功成身退’的意向,同樣提出要‘奮發經營實業’,宋教仁則醉心于‘議會斗爭’,于1912年8月組建國民黨。其他一些同盟會元老也各懷心意,打起小算盤。袁世凱這位前清‘皇臣’,對民主革命的破壞以及對同盟會的分裂以至癱瘓更是變本加厲。這一切,對陜西的革命力量的團結,政治形勢的發展也必然產生消極影響。當時陜西同盟會一部分革命黨人就認為,‘推翻政府,所志已遂’‘兵革可不復用,從此雍榮樽俎,百度維新’,也像黃興一樣抱著‘功成身退’的想法。這樣一來,有出國留學的,有歸隱田畝的,有投身教育的,像李仲特、孫仁玉共同創辦了馳名的秦腔劇團‘易俗社’。還有以張鳳翙為代表的另一部分革命黨人則經不起袁世凱的威脅利誘,很快背叛革命宗旨,投靠袁世凱,唯袁是從。辛亥革命后政治軍事形勢突然逆轉,孫中山率革命黨人揭起反袁旗幟,發動‘二次革命’,進行‘護國’運動,但失敗了。孫中山不得不于1914年再次東渡日本,在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惠世武又講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正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和社會學的我的同宗先賢惠友光,在東京結識了孫中山。惠友光聰明、好學,知識淵博,一接觸,孫中山便非常喜歡他。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實行帝制,1916年為‘中華帝國元年’。孫中山反對復辟帝制。受孫中山委托,惠友光回國組織反對袁世凱活動。他一回到北京,住在杜斌丞五姨父高祖憲家里。惠友光回來時,還帶來了于右任、宋伯魯給高祖憲的對聯各一副?!庇谟胰蔚膶β撌牵骸熬葒鸾袷?,讀書為庶民。”“今圣”,當然是指孫中山先生。宋伯魯的對聯是:“氣平得事久,心曠得春多。”其實就是贊頌高祖憲為國為民與勸解安慰高憲祖不必為陜西之事過于心煩。宋伯魯是陜西咸陽人,康梁維新運動中的重要人物。這樣,杜斌丞和惠友光就由相識、相知到相誠、相信。杜斌丞經常向惠友光請教一些關于當時中國社會政治方面的問題,惠友光給他作詳細解釋,惠友光也多次詳細地給杜斌丞介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主革命思想。惠友光比杜斌丞長四歲,再加上惠友光有革命的經歷,又漂洋過海歸來,知多見廣,杜斌丞非常尊重惠友光。對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和惠友光聯絡各方,以武力反對袁世凱軍閥統治活動深表敬佩和贊譽。惠友光講解三民主義民主革命思想,對杜斌丞后來的世界觀的形成,對他追求民主,重視教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杜斌丞思想又得到了升華。
1916年6月6日,復辟當了83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一命嗚呼。另一個北洋軍閥頭子段祺瑞執掌北京政府實權,任內閣總理。這時,慣于投機鉆營的陜西護國軍總司令陳樹藩原形畢露,出于個人野心,迫不及待地于6月7日撤下不到一個月的護國旗幟,首先向全國通電宣布取消陜西獨立,效忠北洋政府,公然稱頌袁世凱為“中華共戴之尊”“民國不祧之祖”。他提出對袁的葬禮要“格外從豐”,對其遺屬“從厚優待”。陳樹藩的無恥行徑令陜西和全國人民鄙夷齒冷,但段祺瑞卻對這個趨炎附勢的小軍閥格外賞識。6月10日,段祺瑞北洋政府任命陳樹藩為漢武將軍,督理陜西軍務。從此,原屬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中做出過一些成績的陳樹藩,成了北洋皖系軍閥的忠實爪牙,成了段祺瑞所控制的“督軍團”的中堅分子。從1916年6月到1921年7月,陳樹藩在陜西統治了五年時間,施行了極其殘暴的手段,致使陜西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受到極大摧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杜斌丞和兩個表弟馬師儒、高建白,面對袁世凱死后的中國和陜西黑暗局勢,十分惋惜辛亥革命勝利成果付之東流。他們對一些革命黨人投機鉆營的行為十分痛恨,但對孫中山選擇的民主革命道路仍然堅信不疑。
杜如樟在采訪中評價說:“杜斌丞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讀書期間,正是辛亥革命后新文化運動開始,在他五姨父和惠友光的指點幫助下,他在這里閱讀新文化運動領軍人物的一些書籍、雜志,這些對他的思想形成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像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這四大領軍人物的書籍、文章他幾乎都讀了,接受了很多新東西。他結交了很多朋友,和他一起讀書的同學中,很多人都越來越傾向于民主思想,這一時期也是杜斌丞家國情懷教育救國思想確立階段?!钡?,杜斌丞即將面臨畢業,走出校門,哪兒才是自己應該去的方向,他一直在思考著,他和表弟一起也征求五姨父的意見,甚至一起坐下來,正兒八經地商量,選擇過多種方案,如從政、從醫、從教、從軍、出國留學等等。五姨父認為,其他去向都可以考慮,唯有從政一項他斷然否定。他說:“中國目前政壇如此黑暗邪惡,軍人當政,內腐外辱,你有再大的拳腳也無法施展,與其做個仰人鼻息的跟屁蟲,不如回家種幾窩洋芋蛋蛋,現在的中國真正需要的是人才。這些人才首先是要有人智,是要有頭腦、有智慧、有抱負,干些扎扎實實,救民于水火的事情。人才從哪里來?靠那些軍閥、政客、地痞是不行的,就是要靠像你們這些從高等學堂畢業出來的人才去辦教育,辦各種專業技術教育,當然,有條件的也可以留洋深造,向外國學習,但留學那總是少數人才能有機會,不能解決中國的人才教育培養問題?!?
杜斌丞很好地理解了五姨父的一席忠言相告。正如他回答五姨父時所說:“啟發民智,乃救國之首途。”他是這樣說的,也是親自踐行的,他最終選擇了走“教育救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