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中文版序——尋找石頭:一場生命的朝圣
自從《少有人走的路》第一部登上暢銷榜那天起,我們就有了一個構想,希望能將斯科特的所有作品都引進國內。于是輾轉多方,終于聯系上了斯科特的家人,他們聽到計劃后歡欣鼓舞,當即表示同意。
一拍即合,我們以為一切就此搞定了。
但很快,就收到了一封郵件,發件人是斯科特的兒子。他用無比遺憾的語氣告訴我們,他剛剛發現父親去世后,其所有著作的版權,并不在他們任何一個子女手中,甚至連去向都不知道。
當然,我們最終還是找到了版權的所有者,并且順利引進,但小斯科特的那封郵件卻在我們心中留下一個謎。斯科特作為心理學大師,在西方世界地位超然,被稱為“圣人”,尤其是他對愛、婚姻、親子關系分析得非常透徹,影響了數以萬計的家庭。但現實中,他和自己子女的關系顯然并不完美,他不僅沒有將蘊含巨大財富的版權留給孩子們,甚至都沒有告知一聲,這種疏離不禁引發了我們的猜測:斯科特與孩子的關系到底如何?他身上的那些美好標簽,又有哪些其實另有真相?
拿到版權后,我們帶著對于斯科特的諸多疑問,開始了翻譯與編輯。而在這本《尋找石頭》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最為真實的斯科特。
《尋找石頭》是斯科特及妻子莉莉在英國旅行、尋找史前巨石的全紀錄,而且又是他作品中極少見的散文文體。一開始,我們多少有些擔心,很怕其無法承擔《少有人走的路》這個重量級系列的收尾重任。但事實證明,這是一部沉淀一生、足夠讓人驚喜甚至震撼的作品,它是那么鮮活、純粹,以至于從字里行間,都能聽見斯科特血脈流淌的聲音,以及心靈的顫動。
他們的旅行與其說是在尋找石頭,不如說是在探尋人性之謎、生命之謎。正如斯科特所說:“為謎著迷的體驗是雙重的。一種是破解謎題的快樂,一種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快樂。”
這本書的核心就是一連串的謎,關于這次特殊旅行之謎,關于婚姻之謎、信仰之謎、人類理性之謎、金錢之謎、上癮之謎、衰老之謎等。書中,斯科特對自己的了解與不解,對人性的洞察與困惑,對衰老的坦然與焦慮,以及對為人父母的愛與哀愁等,都深深打動了我們。
在旅途的混亂中,他尋找到了生活的真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被看見,也不是所有看得見的問題都會有答案。”
在談及浪漫時,他說:“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有著殘酷的結局,而殘酷的結局,卻并不妨礙事物本身的美好。”
在古跡“朗·梅格和她的女兒們”處,看著孤獨站立的“母親石”,斯科特感嘆:“父母子女一場,終要分離,成為彼此有著血緣關系的局外人。”這一刻,他不再是那個冷靜與理智的心理學家,而只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父親,以其強大的共情能力,說出了世間萬千父母的感受。但斯科特更是清醒的,他明白這世間所有父母與孩子,就和眼前的石頭一樣,終究要漸行漸遠,父母必須按捺住萬般不舍,縮回想要控制孩子的手,并忍受孩子離去的痛苦。“雖生已離,未死先別,父母心,斷腸人。”而也是在這一刻,我們忽然明白了,小斯科特那封郵件背后的原因。這謎底并非是冰冷的,而是一種透徹后的選擇。斯科特坦言,自己很愿意贈予孩子財富,讓他們可以選擇希望的生活方式,但不準備將事業的權杖塞在他們手中,因為父母的好意,也可以成為一種專制,束縛孩子。所以,形式上的遠離與回避,卻飽含著為人之父的深情。
在談及衰老時,他說:“身體衰老,恰是為靈魂的往生做著準備。”
在談及死亡時,斯科特對復雜的墓葬儀式不屑一顧:“人們在生死問題上總是矛盾的,既相信靈魂永恒,又明顯地貪生,希望肉身不死。”但對于死亡本身,他卻表達出了一種豁達的敬畏:“我對死亡的浪漫想法,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我們短暫存在的意義。”
……
以上種種,讓我們在編輯書稿時,感動得數度流淚。可以說,斯科特是在尋找著石頭的秘密,我們則是尋找著關于他的秘密。最終,大家都找到了答案。
斯科特說:“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朝圣之旅,或者說,如果我們能以發現的眼光去生活,它就變成了一種朝圣。”
尋找石頭,是發現之旅,也是朝圣之旅。
在寫下這篇序言的時候,一條新聞剛剛爆出:英國最為著名的索爾茲伯里巨石陣,其石料來源之謎已被揭開。看,人類對于石頭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對于心靈的探索也同樣如此。因此,《尋找石頭》雖然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最后一部,但無論是斯科特還是他留下的思想,也都將繼續成為心理學領域的路標,引發后人無限的追尋和探究。
謹以此序,感謝M.斯科特·派克為心理學做出的巨大貢獻,感謝《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所有讀者,無論身處何路,只要我們未曾停止過思考,便終能再次相遇。
涂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