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開車 做人 中國夢(自序)
8歲那年的一天,忽然聽到大街上一陣喧嘩,我立刻沖了出去,眼見得一個大家伙駛過,人們在喊:“汽車啊,快來看,汽車啊……”這就是汽車呀——隆隆作響,空氣中還彌漫著汽油的味道,比生產隊的馬車跑得快多了!
10歲那年,轉到父親工作的地方上學,跟在一位老師的屁股后面,爬上了一輛車,說是客車,卻是拉貨的敞篷車,叮叮咣咣,上百千米的路,時而泥濘,時而顛簸,等到了目的地,我已經吐得一塌糊涂。第一次坐汽車落下一個印象:這汽車還真是好看不好坐呢!
長大后我參了軍,提了干,還帶過一個新兵連,一個連的新兵絕大多數分配到了汽車連,日后這些司機見面就親熱地喊我指導員,還多次把駕駛座讓出來,嚷著要教我開汽車。我可沒興趣——不可能為別人開車,也不可能擁有自己的車,學會開車有啥用?
時間一晃就是幾十年,幾十年間社會發展、時代巨變。年近六旬,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剩下的歲月就是為自己、為家人服務,必須與時俱進,理所當然享受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該學車、買車、開車了!于是,苦戰5個月,駕照到手;于是,“思迪”開到家門口,讓母親瞧瞧,讓父親坐坐,讓老人在晚年也感受一下汽車時代的幸福生活。
有車,自然方便多了,走親、訪友、旅游、購物……當然,利用率最高的是接送孫女上學,除了假期和周末,幾乎一天不落。
光陰荏苒,彈指之間已然十年,十年的日常生活與車密不可分。有車的日子很快樂,有車的日子很幸福,除了生活上的便利,開車的經歷也讓我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些寬容不能用于自己》是我寫的第一篇行車之悟,出乎意料,很快被幾家報紙刊登;繼而《有理讓三分不是示弱》被收入專著;緊接著《停車如做人》在《新民晚報》見報后,不但被多家報刊轉載,還引起眾多網站的關注。我明白了:我國已經發展到汽車時代,汽車進入千家萬戶,怎么開車實在是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汽車逐步進入普通家庭,從一個側面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富裕程度,反映了社會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迅猛激增的汽車上路所引起的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也日漸增多,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迫切需要。社會的文明和諧離不開交通安全,離不開交通文明。我是社會一員,我是一個開車人,有必要、有義務把自己這么多年來開車經歷和感悟寫出來,為建設道路交通的文明和諧,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說到中國夢,不由想起兒時的夢想。那時候人們掛在嘴邊上的話是“共產主義是天堂,社會主義是橋梁”,向往的幸福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記得有一位基層干部介紹美好未來時說:“到了共產主義也有‘瓜菜代’,當然了,那時候的‘瓜菜代’只一丁點兒白菜,別的凈豬肉……”那時候做夢也不敢想自家擁有汽車,可如今汽車開進家門了。毋庸置疑,社會物質文明程度已經達到或超過了當年人們的預期,但按照現代人的追求,現代社會的文明不過是站在中國夢的新起點上。我們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一個經濟富國、政治大國、文化強國、軍事強國、美麗中國、和諧世界。這個美好、和諧的未來,離不開道路交通的發展,包括交通基礎、交通工具、交通環境、交通秩序等。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維護、遵守交通法規,尊重、珍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建立、健全文明和諧的交通秩序,就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具體行動。而實現良好的交通環境和交通秩序,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每一個社會成員,尤其每一個開車的人都是責無旁貸的。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開車是一場修行》,提倡在開車的日子里改造自己,升華精神境界;在改造自己的過程中開好車,文明安全出行。這看似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個人行為,但如果能變成大家的共識,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不但文明和諧的交通環境、交通秩序能夠變成現實,而且對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大有裨益,從而為創建文明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在開車的日子里,我根據自己的感悟陸續碼出了一些文章,或宣傳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或呼吁開車人提高自身素養,或交流開車、用車的心得體會,篇篇充滿正能量,其中多篇見諸報紙、雜志與網絡。出于奉獻社會的愿望,我把這些文章編輯成冊,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讀到。書中收入的文章都是本人親感實受,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點亮心中的紅綠燈”,強調遵章行駛,突出安全行車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開車是一場修行”,說說思想改造,有車了更應該有“車德”;第三部分“開車的人最應該學些什么”,介紹一些用車的基本常識。希望讀者能夠從這些文章中讀出些什么、悟到些什么。
中國夢是每一個國人的夢,實現中國夢也是我的心愿。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就是我的心愿。做中國好司機,“開車做人中國夢”,與各位讀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