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96評論第1章 中文新譯本序(2018)
斯諾基金會 西安·斯諾(斯諾之女)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諾穿過國民黨的防線,進入華北地區的紅色區域。作為記者,他想去那里自由地探尋真相。在這片他逐漸了解并熱愛的土地上,他目睹了諸如饑荒爆發這樣的慘狀。他后來記述道:“在中國各地,貧苦的農民因為苛捐雜稅,被趕出了土地。在長年干旱的地區,數百萬人窮困潦倒,賣兒賣女成了常有之事。”他還寫道:“收受賄賂、貪污腐敗的官員隨處可見;非法沒收、不經審判就拘禁處決的情況司空見慣;鎮壓工會和普遍的仇外情緒都是常態。”[1]
要前往西北蘇區,須得穿過蔣介石政權的重重封鎖,這段旅程因而險象環生。但是斯諾有很多問題想要找到答案。中國共產黨是些什么人?他們的目標是什么?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都制訂了哪些計劃?他們是否真的準備聯合蔣介石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答案,也從未有外國記者進入過蘇區。
此前,斯諾在中國生活了七年,遇到了許多對現政權喪失信心的中國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和各界愛國人士。許多人認為國民黨背叛了中華民國創始人孫中山的原則。作為燕京大學講師,斯諾還結識了許多地下學生運動的成員,他們組織了廣泛的反政府示威游行活動。
1936年,對日戰爭一觸即發,而蔣介石并未采取明確的抵抗態度。如果紅軍與蔣介石聯合起來保衛中國,那會是怎樣的情況?謠言、假設和虛假的信息四處彌散。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宣傳?哪些是謠傳?斯諾下定決心要前往保安。共產黨人在長征后將臨時首都設在那里,斯諾要與他們直接進行交流。他想向外界報道他所看到的事實、聽到的聲音——然后人們可以形成自己的觀點。
斯諾于1905年出生于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城,該城在美國被稱為“索證之州”——這個別稱也是斯諾銘記心中的理想。他想以親眼所見,盡可能準確地進行報道。在他看來,那就是記者的工作。“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要對歷史的發展提出任何指向性的見解,就必須努力挖掘他人真正關心的事,了解他們如何感受和思考自己的問題以及自己在世界的地位。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我們對歷史的走向缺乏概念,我們所說的國際社會便要大打折扣,更別說和平了。”[2]
這是見證者對事件的敘述,也是他們在特定時間記錄的傳記故事。斯諾在共產黨的蘇區居住了四個月的時間,他盡可能多地收集了包括毛澤東人生故事在內的大量資料。《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因此成為中國歷史關鍵轉折點的獨特記錄。在這個過程中,那些以勇氣和正直來報道所見所聞的新聞工作者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埃德加·斯諾在他1968年撰寫的序言中曾寫道(摘錄):
“本書所描述的旅行及事件發生在1936年和1937年。當時居住在北平的我,于1937年7月完成了手稿,耳邊伴隨的就是日本軍隊在城墻外發出的炮火聲。那年7月,中國大地上的槍聲開啟了抗日戰爭的序幕,抗日戰爭由此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組成部分。這槍聲同樣也預示著共產主義在中國的最終勝利,它徹底改變了過去所謂的‘共產主義陣營’內外的力量平衡。
“1936年,我已經在中國生活了7年。作為一名外國記者,我曾四處走訪,掌握了一些漢語知識。此書是我撰寫的最長的一篇關于中國的報道。如果說它比其他多數報道更有用,那是因為此書不僅是講究新聞時效的‘獨家報道’,而且還記錄下了許多歷史久遠的史實內容。它還贏得了同情的關注,這也許是因為西方列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希望中國會有奇跡出現。他們夢想著民族主義的新生,這將使日本陷入困境,使之永遠不可能實現其真正的目標——對西方殖民地構成威脅。
“其他的一些情況也使本書具有更加長久的價值。我在一個特別合適的時刻,在長年戰爭的間歇期,見到了毛澤東及其他一些領導人。他們留給我大量的時間,并以前所未有的坦率提供了個人或非個人的信息,這些信息是如此豐富,任何一位外國記者都無法完全吸收。1939年我第二次拜訪毛澤東之后,西北地區所有紅軍根據地都被后方的國民黨軍隊封鎖,游擊區也被周圍的日占區切斷。接下來的五年,因為沒有外國記者能夠抵達紅都延安,所以這些報道仍然是唯一的信息源。
“當然,本書大多是從黨派的角度來審視歷史,但這正是創造了它的人們走過的歷史。它不僅為非中國讀者,而且也為全體中國人民——包括除了共產黨領導人自身以外的所有人——展現了對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真實記錄,同時,它也是反映中國3000年歷史中為進行最徹底的社會革命而長期斗爭的第一個史實故事。
“1937年,當《紅星照耀中國》首次在英格蘭面世時,書中提供的大部分材料幾乎沒有文獻資料來源。隨著大量新信息的出現,我通過本人的努力及他人的幫助,對原文進行了許多改進,盡量減少它的不足。
“本書在引用或復述他人的言論時,一般都保留了原始文本的措辭——這是為了避免篡改先前的歷史資料的原因——即使是與現在已知的更為可信的信息存在沖突。本書所有的事件、主要的旅行記錄、訪談和傳記——包括毛澤東的傳記——均未作改動。
“在保留初版原貌的基礎上,我對本書印刷、拼寫上的錯誤或與事實細節有所出入的部分做出了校正,部分二手材料已被證實有誤的,我已將其刪除或更正,而非讓已知的錯誤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