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9章 注釋
- 第8章 總統職位(1969—1972)
- 第7章 1968年的競選和大選
- 第6章 普通公民(1961—1967)
- 第5章 副總統(1953—1960)
- 第4章 眾議員和參議員(1947—1952)
第1章 出版說明
理查德·尼克松,1953年到1961年擔任美國第34任副總統,1969年到1974年擔任美國第37任總統,1974年時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內辭職的總統。
尼克松是冷戰時期一位有特色的美國政治家。他深受丘吉爾鐵幕反共演說的影響,以堅持反共的意識形態聞名。尼克松是以一個頑固反共的政客身份起家的,踏入政壇后,通過加入眾議院非美活動委員會,提出蒙特—尼克松法案,加入赫脫委員會以及對希斯案件窮追不舍的調查,在美國公眾面前樹立了一個“堅定反共分子”形象。可以說,反共是他幾十年來根深蒂固的一貫本色。
在這部美國前總統的回憶錄中,尼克松重點描述了他從政的歲月,尤其是他1969—1974年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的政治生涯。他在任職期間實施了一系列與蘇聯緩和的政策,減緩了蘇美之間的各種競爭壓力。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打開了兩國關系的大門,成為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位美國總統,這被公認為他執政六年期間的最大成就。他在美國國內還提出許多有利于民眾的改革,推行廢除種族隔離,為有色人種在美國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也為之后種族歧視觀念的廢除奠定了基礎。
尼克松必然受到他的執拗偏見的局限,但本書提供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仍是值得一讀的,尤其是尼克松的筆記,口授日記記錄,對會議、談話或事件的口授錄音,同外國首腦的談話備忘錄等。因此,有分析地研讀尼克松的著作,對于了解美國的對外政策思想脈絡、總結冷戰時代的國際政治歷史、認識今后的世界發展趨勢,都是有裨益的。
毋庸置疑,尼克松的政治主張反映的是美國的利益,代表的是美國政府的意志。在書中,他對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越南的統一運動、中國和蘇聯的外交政策等,有不同程度的偏見和貶損。相信讀者能以批判的眼光對待尼克松對于這些歷史事件的解讀。
本書第一章至第五章由伍任翻譯,鄭文華、黃雨石、梁人校訂。第六章由裘克安、胡思旅、李淼、陳輝、陶潔、馬德林翻譯,馬清槐、余叔通、曾越麟、范道豐校訂。第七章由馬兗生、翟一我、楊德翻譯,董樂山、鄭文華、黃雨石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