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最新章節
- 第29章 湖北人說話怎么了?(3)
- 第28章 湖北人說話怎么了?(2)
- 第27章 湖北人說話怎么了?(1)
- 第26章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2)
- 第25章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1)
- 第24章 湖北人文況味,我有我的特點(3)
第1章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1)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交匯的自然環境是怎樣孕育了湖北人?湖北的區域很大,不同區域里生活的湖北人也有很大的個性差別。但其區域內的民間文化生態卻具有很強的一致性,與外部周邊地區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區域文化的形成與這一地區的自然經濟環境、人文背景都有很大的關系,因而解讀湖北人,有必要對其地理環境和歷史人文做一個大致的巡禮。
1.地理區域屬中國的正中
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組成了一個形似公雞的不規則圖形,不規則就意味著很難說清中國的正中心在哪個位置。但要問哪一個省到全國各地最近,連小孩也會說是湖北。從地圖上看,湖北是北上北京,南下廣州,東去上海,西到西藏,而且也都不遠不近。
那么,湖北究竟是南方還是北方?北京的人說湖北是南方,廣州的人說湖北是北方。如果以淮河為界,湖北應當算是南方,而湖北以南的人則認為自己是北方人。
湖北既沒有東部地區率先發達的優勢,又不屬于國家重點開發的西部地區。因此,一段時間以來,在這個經濟至上、談論“前途就是錢途?”的時代語境里,湖北沉默得簡直失語,平凡得幾近被人輕視。
實際上湖北真正處于中國的正中,南有廣東、江西,北有河南、河北,東有安徽,西有四川,所以這個地方兼具了東西南北的特性,冷起來凍死人,熱起來熱死人,也可說是南方,也可說是北方。但習俗更接近南方。
就習俗和性格來看,河南的信陽人似乎更像湖北人一點,而湖北的襄樊人則同河南人要相似一些。因此,河南人把湖北人叫蠻子,湖北人則把河南人叫侉子。
作為湖北省會城市的武漢則把這種地域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夏天熱起來的時候,恨不得把人給烤干。而到了冬天,因為南方沒有暖氣,所以感覺室內外溫度差不多。北方雖說冷,但別人有火炕和暖氣啊,北方外面雖然冰天雪地,一進室內卻是溫暖如春,熱氣撲面;南方的其他地方雖說不暖和,但也不至于像武漢那么冷到透徹心骨。
因此,湖北人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中部人,不南不北,不東不西。湖北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也有南方人的聰慧。湖北人兼具南方人和北方人許多優點和缺點。湖北人具有全國大部分地方人的特點。然而,在近一段時間的地域文化熱里,湖北人似乎成了不受歡迎的群體。
最近出現不少對“湖北人”的評論性文章,大都是對湖北人的批評、指責。一個姑娘去一家公司面試,對方一見簡歷的籍貫欄寫著湖北,就趕忙說:“我們已經招完了?!边@不僅是個例子,更是上升為普遍現象,湖北人究竟怎么了?
有人說是湖北人太奸猾了,有的人認為湖北人太野蠻了……其實湖北人的這些特性在其他地方的人身上都有,只是湖北人兼具了南北的性格,而更顯眼罷了。
眾所周知,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塑造特定的國民性,換句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湖北的區域很大,不同的區域里生活的湖北人有很大的個性上的差別,因此,湖北的地域性格很難一言蔽之。比如地道的武漢人與地道的荊州人、宜昌人、仙桃人、孝感人、天門人、恩施人、黃石人等等不同地方人對比,他們的個性差別真是太大了。
但要明確的是,湖北省的文明程度、湖北的文化、湖北的整體風貌肯定不是全部由地道的湖北人創造的。一直覺得,對一個國家也好,對一個區域也好,精英創造文化,平民創造習俗。因為有了屈原,湖北人可以驕傲地談楚文化;因為黃牛峽人對牛的依戀和對豐收的渴盼,所以有了祭牛習俗。
很多人僅僅抓住“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這句俗語來談“湖北人”,每每很難深入,談來談去就膚淺了。如果去考證一下,你會發現,這句古語里的“湖北”的區域和人群,與現在的“湖北”行政區劃的區域和人群早已有天壤之別。戰爭、遷徒、交融、碰撞,使得生活在湖北省這個行政區域里的人,被稱為“湖北人”的人,有了新的特質。
大多數人所談的湖北人,其實就是在談武漢本地人,他們對湖北的了解很蒼白??傮w來說,由于地域居中,湖北人是比較寬容的,能接受新生事物,也不排外。用作家方方的話來說,叫做“既有北人之蠻,亦有南人之狡”。
的確,湖北文化東西結合、南北雜糅的特征十分明顯。即以飲食為例。湖北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閩粵,厚重似徽魯,其代表作“豆皮”即有“包容”、“兼濟”的文化特點。湖北人在體格、性格上也兼東西南北之長。他們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彪悍,比上海人樸直,比廣東人會做官,比山東人會經商,比河北人會作文,比江浙人會打架??傊悄芪哪芪?,能官能商。
2.九省通衢的顯赫地位
“漢口不特為楚之咽喉,亦為九省之通衢”。歷史上,湖北武漢就是中國內陸的商貿中樞。
打開中國地圖不難發現,湖北恰好在其他中部五省的半包圍之中,坐擁神州中央。“湖北通,則中部通;中部通,則全國通。”湖北是連接東西、縱貫南北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樞紐。
從地理位置看,湖北處于橫貫東西的長江中游,縱穿南北的京廣鐵路,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匯點,“九省通衢”的交通便利使湖北“通江達海貫南北”,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替代的先天地理優勢。省會武漢位置居中,與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慶、西安等大城市的距離都在1200公里左右,“得中獨厚”,輻射四周,可謂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其區位之顯要一覽無余。
豐富的礦產資源與水電能源為湖北提供了充足的工業原材料和能源動力。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的中國處于重點建設中,武漢受到重點“優待”,成為這一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
湖北處于長江經濟帶、京廣沿線經濟帶的中接點上,中部崛起帶的核心,可對周邊經濟區形成強大的輻射與吸納,極易產生擴散與積聚的經濟傳導效應。這決定了湖北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戰略大支點作用和較強的節點傳導效應。
湖北不僅自古就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武漢是全國性的糧食、棉花、油脂大型中心批發市場。作為湖北的“二老”之一,“湖北是典型的老農業基地”。美中不足的是,近幾年,在這個地處魚米之鄉,水資源最為發達的城市,竟出現了老百姓“喝珠江水,吃廣州糧”的現象。
工業是湖北的優勢產業,湖北是中國近代制造業的重要發祥地,當年“漢陽造”聲名甚至遠播海外。直到1980年代中期,以重工業為主的較完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工業基礎在國內仍屬領先。但近幾年來有一種現象讓湖北人反思:包括世界知名企業在內的投資者來到武漢,對武漢的區位優勢很滿意,卻不愿意在武漢辦企業。經過多年探求,湖北人現在終于看到了問題的實質,那就是武漢工業配套環境欠差所致。
湖北省是科教大省,有明顯的人才智力優勢。以武漢為中心的湖北,其綜合科研與教育實力在全國僅次于北京、上海,武漢是全國高校第三大聚集區,科研院所比肩而立。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全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是國家科技部批復建立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許多高新技術如光纖通訊、激光、生物工程、計算機軟件等居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