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師禮學則

弟子職

管仲

〔解題〕管仲(約前723—前645),名夷吾,曾輔佐齊桓公稱霸。有學者考證本篇托名管仲,實際是戰國時期齊國稷下學宮的校規學則。全文首先提出為弟子者所應具備的基本道德標準和行為總則,之后依次說明日常起居的一系列行為規范,包括作息、受教、待客、用餐、灑掃、執燭、請衽和退而自處等,從中可以窺得先秦時代理想的師生關系和師禮學范。全文以“先生施教”為弟子規范的總則,將尊師擺在首位,并要求“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通過詳盡而具體的規定,培養學生循規矩、知禮儀的習慣,將道德教育貫穿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中,以外在的禮儀形式最終達到養習成性的目的,集中體現了重視道德教育、重視禮法的價值觀念。宋代朱熹十分重視《弟子職》,稱其為“童子入學受業事師之法”,曾專門為其做注解。

先生施教,弟子是則[1]。溫恭自虛,所受是極[2]。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毋驕恃力。志毋虛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顏色整齊,中心必式[3],夙興夜寐,衣帶必飭[4]。朝益暮習,小心翼翼。一此不解[5],是謂學則。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6]。既拚盥漱,執事有恪[7]。攝衣共盥,先生乃作[8]。沃盥徹盥,汎拚正席[9],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見賓客。危坐鄉師,顏色毋怍[10]。受業之紀,必由長始[11];一周則然,其余則否[12]。始誦必作,其次則已[13]。

凡言與行,思中以為紀[14]。古之將興者,必由此始。后至就席,狹坐則起[15]。若有賓客,弟子駿作[16]。對客無讓,應且遂行[17]。趨進受命,所求雖不在[18],必以反命。反坐復業[19],若有所疑,捧手問之[20]。師出皆起。至于食時,先生將食,弟子饌饋[21]。攝衽盥漱[22],跪坐而饋。置醬錯食,陳膳毋悖[23]。凡置彼食,鳥獸魚鱉。必先菜羹,羹胾中別[24]。胾在醬前,其設要方[25]。飯是為卒[26],左酒右醬。告具而退[27],捧手而立。三飯二斗[28],左執虛豆,右執挾匕[29]。周還而貳,唯嗛之視[30]。同嗛以齒,周則有始[31]。柄尺不跪,是謂貳紀[32]。先生已食,弟子乃徹[33]。趨走進漱,拚前斂祭[34]。

先生有命,弟子乃食。以齒相要,坐必盡席[35]。飯必捧攬,羹不以手[36]。亦有據膝,毋有隱肘[37]。既食乃飽,循咡覆手[38]。振衽掃席[39],已食者作[40]。摳衣而降[41],旋而鄉席[42]。各徹其饋,如于賓客[43]。既徹并器[44],乃還而立。

凡拚之道,實水于盤,攘臂袂及肘[45]。堂上則播灑,室中握手[46]。執箕膺揲[47],厥中有帚。入戶而立,其儀不貸[48]。執帚下箕,倚于戶側[49]。凡拚之紀,必由奧始[50]。俯仰磬折,拚毋有徹[51]。拚前而退,聚于戶內[52]。坐板排之,以葉適己[53]。實帚于箕。先生若作,乃興而辭[54]。坐執而立,遂出棄之。既拚反立,是協是稽,暮食復禮[55]。昏將舉火,執燭隅坐[56]。錯總之法,橫于坐所[57]。櫛之遠近,乃承厥火[58]。居句如矩,蒸間容蒸[59]。然者處下,捧椀以為緒[60]。右手執燭,左手正櫛[61]。有墮代燭,交坐毋倍尊者[62]。乃取厥櫛[63],遂出是去。

先生將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問所何趾[64]。俶衽則請,有常則否[65]。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長其儀[66]。周則復始,是謂弟子之紀。

——《管子·弟子職》

* * *

[1]是則:一作“則之”,意思是以此(先生施教)為準則。

[2]“溫恭”二句:以溫順恭敬的態度虛心受教,才能得到最多教益。

[3]“顏色”二句:意即外表整潔端正,內心必須符合規范。顏色,面容,外表。式,規范,即合乎規范。

[4]“夙興”二句:意即早起晚睡,而衣帶整齊。夙,早。飭,整齊。

[5]解:一作“懈”,懈怠。

[6]蚤作:早起。蚤,同“早”。

[7]“既拚”二句:打掃干凈,洗手漱口,做事嚴謹有度。拚(fèn奮),掃除,假借字,本字為“坌”。恪,恭敬,謹慎。

[8]“攝衣”二句:整頓衣服,服侍先生洗漱。

[9]“沃盥”二句:(先生)洗漱完畢,撤下洗漱用具,灑掃,整理好講席。沃,澆水。汎拚,意即灑掃。汎,當作“汛”,灑水。

[10]“危坐”二句:坐姿端正,面向老師,不能隨便改變表情。危坐,即兩膝跪地、聳起上身的坐姿,表示嚴肅恭敬。鄉,同“向”,面向。怍,改變(表情)。

[11]受業:接受教誨。紀,次序。長,年長者。

[12]“一周”二句:(受業從年長者開始)只是在第一個周期中是如此,其后則不必。

[13]作:起,站起來。第一次誦讀時起身,是在開始此事時表達的恭敬態度。

[14]“思中”句:要謹記以合乎中和之道為綱紀。

[15]“后至”二句:后到的學生入席就坐時,旁邊的人應該起身相讓。狹坐,即坐在兩邊,離得很近,使空間狹窄。

[16]駿作:迅速起身。

[17]“對客”二句:讓,推辭,避開,這里指失禮。應,應答。遂行,一邊跟著行走。

[18]所求:指客人所求。

[19]反:同“返”,即返回復命,向(客人)說明。復業:繼續學習。

[20]捧手:拱手,表示敬意。

[21]饌饋(zhuàn kuì篆愧):(為先生)準備餐具,進獻食物。饋,準備餐具、食物。

[22]攝衽(rèn認):挽起衣袖。衽,此處指袖子。

[23]“置醬”二句:擺放食物的時候,陳列的膳食位置不能有差錯。錯,同“措”,即放置。悖(bèi備),混亂,錯誤。

[24]“必先”二句:上鳥獸魚鱉等肉食之前,一定要先上蔬菜和羹湯,而羹和肉食應該分別擺放。胾(zì自),切成大塊的肉。

[25]“胾在”二句:肉遠而醬近,餐具食物要擺成方形。

[26]“飯是”句:飯要最后上,吃完飯用餐就結束了。卒,完畢。

[27]告具:稟告(飯菜)已全部上齊。

[28]三飯二斗:三碗飯兩斗酒。斗,酒器。

[29]“左執”二句:左手拿豆,右手拿匕。手持“虛豆”和“挾匕”,是添飯所用。豆,古代食肉用的器具。挾,或為“(jiā夾)”,即筷子之類的餐具。匕,取飯用的勺子。

[30]“周還”二句:輪流添飯,注意看飯吃完的人。貳:再,意謂添飯。嗛(qiàn歉):食物已盡。

[31]“同嗛”二句:如果同時有兩人飯碗俱空,以年齡長幼為序添飯,如此周而復始。齒,年,指長幼次序。

[32]“柄尺”二句:如果飯勺為長柄,添飯時不必跪,這是添飯的規矩。貳紀,添飯夾菜的規矩。

[33]徹:撤除(食具)。

[34]“趨走”二句:盡快為先生送上漱口水,清掃并收拾祭品。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漱:指盛漱口水的器具。斂,收拾,收起。

[35]“以齒”二句:以年齡長幼為序坐好,盡量靠前席而坐。

[36]“飯必”二句:飯必須用手捧,湯不能用手拿。

[37]“亦有”二句:也可以兩手撐在膝蓋上,不能把手肘放在桌面上。隱肘,指肘部全放在桌上,即完全伏在桌面上。

[38]循咡覆手:飯后用手擦拭嘴周圍。咡(ěr耳),嘴邊,耳口之間。

[39]振衽:即抖動衣襟。掃席:清理坐席。

[40]作:站起。

[41]摳衣:即提起衣服。降:指退席。

[42]鄉:同“向”,即回到(席間)。

[43]“各徹”二句:各自撤去自己的食物,賓客也一樣。徹,撤除,撤去;饋,這里指食物。

[44]“既徹”句:撤去餐具收藏好。并,一說或為“屏”字,藏去。

[45]“凡拚”三句:灑掃的方法,就是在盤中裝上水,把衣袖挽至肘上。攘(rǎnɡ嚷),捋。袂,衣袖,袖口。

[46]“堂上”二句:意謂在寬敞的堂屋中可以揚手把水灑開,而在狹窄的房間就該握手掬水而灑。

[47]箕:簸箕。膺:當,對著。揲(shé舌):簸箕的舌。“膺揲”意指把箕舌對著自己。

[48]“入戶”二句:進門以后站著,舉止不能有差錯。貸(tè特),同“忒”,失誤。

[49]“倚于”句:把掃帚放靠在門邊。

[50]“凡拚”二句:意謂灑掃的規矩,是要從西南角開始。奧,西南角。

[51]“俯仰”二句:弓背打掃時不能碰到其他東西。俯仰磬折,都是指打掃時的動作。磬(qìnɡ慶)折,背彎起來像磬一樣。磬,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拚毋有徹,打掃時不能觸動其他東西。徹,動。

[52]“拚前”二句:打掃時從前往后,退著掃,把掃出的垃圾聚攏在是在屋里。

[53]“坐板”二句:以木板排除垃圾,讓箕舌對著自己。板,一說當為“扱(xī吸)”,收取。葉,即揲(shé舌),箕舌。適己,對著自己。

[54]“先生”二句:先生如果起身站立(自謙之舉),弟子則表示不敢當。

[55]“既拚”三句:灑掃完后返回站立,才合乎禮儀。協,合。稽,考。暮食復禮,意謂為敬先生,晚上吃飯要同早上用一樣的禮。

[56]昏:黃昏。隅坐:坐于席角的旁邊。古代席地而坐,尊者正席,卑者坐于旁位。

[57]“錯總”二句:錯,放置。總,把柴束在一起,作為火炬。橫于坐所,指橫著放在坐前,不妨礙別人的行動。

[58]“櫛(zhì至)之”二句:觀察火燭燃燒剩下部分的長短,然后取燭來接續更換。櫛,火燭燃燒的余燼。遠近,即長短。

[59]“居句”二句:把接續用的燭火按原樣放好,柴束間要留好空隙。居,放置。句,(原來)放燭的地方。矩,方法。蒸,細小的木柴,也指以麻秸、竹木等制成的火炬,火炬間留下能容細小柴木的空隙,是為了便于燃燒。

[60]“然者”二句:燃燭的人應在下面燒,要拿著碗接著燭火余燼。然,即“燃”的本字。椀(wǎn碗),同“碗”。緒,燭火燃燒后的余燼。

[61]正櫛:修整火燭的余燼。

[62]“有墮”二句:一人所指燭火燃盡時,另一人要接替他,交接時不要背對尊者。墮,指燭火燃盡毀滅,一說通“惰”,疲憊。倍,同“背”。

[63]厥櫛:那些余燼。

[64]“敬奉”二句:為先生準備枕席時,應問清先生睡覺時腳在哪邊。趾,腳。

[65]“俶衽”二句:第一次鋪床時要詢問,以后固定下來就不用問了。俶(chù處),開始。衽,臥席。

[66]長:增益。儀:同“義”,義理,義蘊。

學記

〔解題〕《禮記》是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總結,也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論著。《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名作,它對學校制度、學校禮儀、教師素養、教師作用、學習方法以及教育的意義、原則、方法等問題作了全方位的論述,對后來的影響甚巨。其中的很多論述,確立了中國文化傳統關于教育觀念的基本原則。比如,關于教師的能力和地位,文章認為“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對教師的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視教師如長如君,也是對為師者的極高尊崇。文章對教師的地位給予了高度的肯定,這是后來歷代帝王禮敬師者的理論依據。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聞,不足以動眾[1]。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4]。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5],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6]其此之謂乎!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7];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8]。”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9],術有序[10],國有學。比年入學[11],中年考校[12]。一年視離經辨志[13],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14],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15],強立而不反[16],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17]。”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18],示敬道也;《宵雅》肄三[19],官其始也;入學鼓篋[20],孫其業也[21];夏楚二物[22],收其威也;未卜禘[23],不視學,游其志也[24];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25];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26]。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27]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28]。不學操縵[29],不能安弦;不學博依[30],不能安詩;不學雜服[31],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32]。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33]。《兌命》曰:“敬孫務時敏[34],厥修乃來[35]。”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36],多其訊,言及于數[37],進而不顧其安[38],使人不由其誠[39],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40],其求之也佛[41]。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42],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43],當其可之謂時[44],不陵節而施之謂孫[45],相觀而善之謂摩[46]。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47];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48],燕辟廢其學[49]。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50],強而弗抑[51],開而弗達[52]。道而弗牽則和[53],強而弗抑則易[54],開而弗達則思[55]。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56],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57]。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58]。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59],罕譬而喻[60],可謂繼志矣。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61],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62]。”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63]。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64]:當其為尸[65],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66]。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67];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68],及其久也,相說以解[69]。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70],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71],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72],力不能問,然后語之[73];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74]。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75]。良弓之子,必學為箕[76]。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77]。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78]。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79];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80];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81];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82]。君子曰:“大德不官[83],大道不器[84],大信不約[85],大時不齊[86]。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87],或委也[88]。此之謂務本。

——《禮記·學記》

* * *

[1]“發慮”四句:發布憲令以求善良之士,可以贏得小的聲譽,卻不足以感動眾人。發,起發,開始。慮,謀慮,思考。法,法則,一說為憲令之意。善良,德行好的人。(xiǎo小),小。聞,聲聞,聲譽。

[2]“就賢”三句:接近賢德之人,親近跟自己疏遠的人。就,接近。體,親近。

[3]“君子”二句:君子如果想要教化百姓,美化風俗,就必須從興學施教開始。

[4]“玉不琢”二句:喻指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器:用具,器物。知道:明白道理。

[5]君民:君長其民,即為君者統治百姓。

[6]“《兌(yuè月)命》”二句:《古文尚書·兌命》里說,應始終想著學習。

[7]反:反省。

[8]學(xiào笑)學半:教育別人時,其中一半的好處是會令自己的學業受益。第一個“學”是動詞,教育。第二個“學”是名詞,學習。

[9]黨有庠(xiánɡ祥):鄉里有學校。黨,古時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百家為黨。庠,學校,鄉學。

[10]術有序:“術”同“遂”。“遂”是古時較“黨”更高的行政區劃,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遂”,遂設學校名為“序”。

[11]比年:每年。

[12]中年:隔一年,即下一年。中,間隔。

[13]離經:斷開經文的句讀,解析經意。辨志:判別其心意的趨向。

[14]論學:在學問上有所得而能自為論說。取友:擇善為友。

[15]知類:懂得類比、依類推理。

[16]強立而不反:遇事不惑,不違反師道。

[17]“蛾(yǐ以)子”句:意謂蚍蜉時時學習銜泥,終能成大土堆。蛾,“蟻”的古字,昆蟲,即蚍蜉。術,學習。

[18]皮弁祭菜:官員身著朝服舉行祭禮。皮弁,天子朝服,這里泛指朝服。祭菜,以芹藻之菜(取其諧音“勤早”)行祭禮,表達對先師的禮敬。

[19]《宵雅》肄三:學習《小雅》中的三篇,即《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這些都是君臣之間宴樂時相互慰問的詩篇,是初學者學習的篇目)。宵,小。肄,學習。

[20]鼓篋(qiè切):擊鼓警示眾人,開篋拿出所要修習的經文,是古時入學的儀式。篋,小箱子。

[21]孫(xùn訊):通“遜”,恭順。下同。

[22]夏(jiǎ甲)楚:古代學校用荊條等抽打犯規者的工具。夏,木名,亦作“槚”。楚,荊。

[23]卜禘(dì帝):占卜以確定諦祭的日子。禘,大祭。

[24]游:優游縱暇,即給學者充分的時間培養其志氣,不急切。

[25]“時觀”二句:意謂(教育者)應時時觀察而不說,直到學者有想要透徹理解而不得、想要充分表達卻不能的狀態,然后再啟發他們。

[26]“幼者”二句:意謂年幼者只需聽從老師的講解而不要追問,學習有先后次序,不要逾越。躐(liè獵),逾越。

[27]“凡學”三句:凡是學習,做官要先學會做事情,做士要樹立志向。

[28]退息:學者疲倦暫時休息。

[29]縵:琴瑟之弦。

[30]博依:廣為比喻,這里是就詩的比興而言。

[31]雜服:冕服、皮弁之類的衣服,這里指與服飾相關的禮儀。

[32]“藏焉”四句:是對為學的幾種要求,即將學業放在心上,時時修習,休息時不忘學習,游玩時也時時學習。藏,懷抱。修,修習。

[33]輔:輔助的人,即朋友。反:違反,即前文所說“強立不反”之意。

[34]“敬孫”句:敬重圣賢之道,遜順學業,時時練習,迅速行動。敏,迅速。

[35]“厥修”句:所學會有成。厥,其。修,修習。

[36]呻其占畢:看著經書念,故意找些問題為難學生。呻,吟誦。占,看。訊,問。

[37]言及于數:(不解義理)言談中動輒稱有法象。數,法象。

[38]“進而”句:只是往前講,多吟誦經文,而不顧學生是否領悟。

[39]由:用。

[40]悖:違背。

[41]佛(fú服):同“拂”,違背。

[42]刑:成,成功。

[43]豫:同“預”,預防。

[44]可:可以,適當。時:合時,及時。

[45]陵節:超過限度。施:教。

[46]摩:觀摩,切磋。

[47]捍(hàn漢)格:堅不可入的樣子,抵觸。勝:克服。

[48]“燕朋”句:輕慢的朋友會使人違背師長的教導。

[49]“燕辟”句:燕游邪辟會荒廢學業。

[50]道而弗牽:引導而不強迫。

[51]強而弗抑:勉勵而不強推。

[52]開而弗達:啟發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講解。

[53]和:(師生關系)和諧。

[54]易:(學生)和易,易成功。

[55]思:(使學生)善于思考。

[56]失則多:失之于(想要的)太多。

[57]止:停止,不求繼續進取。

[58]“長善”句:發揮其長處,補救過失。

[59]微而臧:義理微妙且解釋精善。臧,善,好。

[60]罕譬而喻:少用比喻卻能使人明白。喻,曉暢,明白。

[61]長:長官,君長。

[62]“三王”句:三王、四代無不慎重擇師。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四代:虞(舜)、夏、商、周。

[63]嚴:尊敬,尊重。

[64]“是故”句:所以君主對兩種人不以對待普通臣子的方式來對待他們,意即尊重這兩種人。

[65]尸:祭主,即代死者受祭祀的人。

[66]北面:面向北行禮,是臣拜見君主或弟子拜人為師所行的大禮。古代老師的座位是坐北朝南,學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

[67]庸:把自己學習上的所得歸功于老師。

[68]節目:樹枝交接出堅硬而文理不順的部分,此喻學習時的難點。

[69]相說以解:使兩邊脫離而分開。說,當讀為“脫”,即脫離。

[70]從容:即舂容,用力撞擊。

[71]記問:記誦詩書等以待問,有死記硬背之意。

[72]“必也”句:一定要傾聽學生的問題(由此入手為學生解說)。

[73]“力不”二句:(如果)學生沒有能力提問,也可以告訴他。語,解說,告訴。

[74]舍之:放棄它(指問題)。

[75]“良冶”二句:優秀冶金匠的子弟,一定先學習制作裘皮(以此明白如何柔合金鐵的道理)。

[76]“良弓”二句:優秀弓箭匠的子弟,一定先學習制作簸箕(以此明白如何彎折弓弦的道理)。

[77]“始駕”二句:意即剛開始駕駛馬車的馬,先讓它跟在車后跑(等它習慣了再開始拉車)。

[78]比物丑類:比較事物而觸類旁通。丑,比。

[79]“鼓無”二句:鼓聲不屬于五聲之列,但五聲離開了鼓聲就不和諧。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五聲。

[80]“水無”二句:水不在無色之列,但五色離開了水就不能顯色。章,明,分明。

[81]“學無”二句:學問不在五官之列,但是為官離開學問不行。

[82]“師無”二句:老師不在五服親屬之列,但是五服至親離開老師就不親,意即弟子離開了老師的教誨就不能認識到親情的重要。五服,古代喪服分為五等,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以此區分親疏之別。

[83]大德不官:德行最高的人不擔任具體官職。

[84]大道不器:圣人之道并不適用于具體事務。器,有形的具體事物,與“道”相對。

[85]大信不約:最有誠信的人并不約誓。約,約誓。

[86]大時不齊:天時變化中的物候變化并不一致。

[87]源:源頭,這里指河為海的源頭。

[88]委:水流所聚之處,下游,這里指海在河的下游。

三王教世子

〔解題〕世子是國家未來的繼承人,他們的教育也因此備受重視。本文闡述的是三王教育世子的原則,即通過禮樂的方式使得學生內外兼修,同時又能取得受教育者心悅誠服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見,上古時代世子教育的重心是修養和禮儀,教育過程是“潤物細無聲”式的浸潤與感化,注重對其心靈的塑造和精神境界的培養,而并非以知識傳授為目的。世子的施教者包括太傅、少傅等,他們的職責是傳道。世子既有師,也有保,這樣能夠盡可能地保證他們的身心全面發展。

凡三王教世子[1],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2],恭敬而溫文。立大傅、少傅以養之[3],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4],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5]。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則有保[6],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

——《禮記·文王世子》

* * *

[1]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君主。世子:天子或諸侯的嫡長子,即有繼承權之子。

[2]懌(yì義):喜悅,和順。

[3]大傅:與“少傅”均為官名,負責教導太子。大,通“太”。

[4]審:詳究,細察。

[5]審喻:明白地告知。喻,知曉,明白。

[6]保:輔導天子和諸侯子弟的官員。

侍坐之禮

〔解題〕本文講述學生侍坐時的基本禮儀。很多行為要求在今天看來仍不過時,比如,聽老師講課,容色要恭謹端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與別人雷同者,就不要再站起來回答。向老師請教,必須站起來恭恭敬敬地侍立一旁認真聽講。老師呼喊,必須立刻答應,不能拖延推諉。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1],戒勿越。虛坐盡后[2],食坐盡前[3],坐必安,執爾顏[4]。長者不及[5],毋讒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6],毋雷同。必則古昔,稱先王[7]。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8]。請業則起,請益則起[9]。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10]。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11]。

——《禮記·曲禮上》

* * *

[1]坐: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后跟上。

[2]虛坐盡后:沒有事情的時候,坐得盡量靠后些。虛坐,沒事時的坐法。

[3]食坐盡前:用餐時坐得盡量靠前。食坐,吃飯時的坐法。

[4]執爾顏:顏色要端莊。執,把持,這里是堅守的意思。爾,你的。

[5]及:提及。

[6]剿說:抄襲別人的言論為己說。

[7]“必則”二句:說話一定要以歷史事實為根據,也可引述先王之言為根據。

[8]對:回答。

[9]“請業”二句:向先生請教書本中的問題,要起立。請先生把不明白的地方再講一遍,也要起立。

[10]“父召”三句:父親召喚時,不可用“諾”來答應。先生召喚時,也不可用“諾”來答應。應該用“唯”來答應,同時起立。

[11]“侍作”二句:在所尊敬的人身邊陪坐,要盡量靠近,不要使自己的席端留有余地。

入學尊師

班固

〔解題〕《白虎通義》是東漢章帝時白虎觀經學會議的資料匯編,也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之作,由班固撰成。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著有《漢書》。本篇引用相關的儒家經典,總論入學及尊師。關于學習,古人認為十五歲以前要學文字和計算等基礎知識,十五歲以后則要學經籍,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道德修養和思想認識。關于尊師,文章列舉歷代王者和圣人的尊師之事,表明尊師為先王之道,又強調學生必須前往老師處求學,彰顯尊師之制。這里所引的古代典籍,以《禮記》為主,兼及《論語》等,可見漢人的尊師重教,皆以先秦時代古禮古制為標準。

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大學何[1]?以為八歲毀齒[2],始有識知[3],入學學書計[4]。七八十五,陰陽備,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學,學經籍。學之為言覺也[5]。以覺悟所不知也。故學以治性,慮以變情[6]。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8]故《曲禮》曰:“十年曰幼,學。”[9]《論語》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10]

又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是以雖有自然之性,必立師傅焉。《論語讖》曰[11]:“五帝立師[12],三王制之[13]。”帝顓頊師綠圖,帝嚳師赤松子,帝堯師務成子,帝舜師尹壽,禹師國先生,湯師伊尹,文王師呂望,武王師尚父,周公師虢叔,孔子師老聃[14]。天子之大子,諸侯之世子,皆就師于外者,尊師重先王之道也。故《曲禮》曰:“聞有來學,無往教也。”[15]《易》曰:“匪我求童蒙[16],童蒙求我。”《王制》曰:“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太學在郊。”[17]又曰:“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18]、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19],皆造焉[20]。”小學,經藝之宮[21]。大學者,辟雍鄉射之宮[22]。

——《白虎通疏證·辟雍》

* * *

[1]大學:即太學,國學,設立于京師的最高學府。

[2]毀齒:兒童乳牙脫落,更換恒牙。

[3]識知:見識,此指孩子懂事。

[4]書計:文字與籌算。

[5]覺:領悟,明白。

[6]慮:思考,謀劃。

[7]“故玉”二句:語出《禮記·學記》,參見前面《學記》一文。

[8]“百工”二句:各種工匠要在自己的作坊里完成工作,君子則要在學習中求致其道,語出《論語》。肆,作坊,集市。

[9]“十年”二句:人出生后至十歲叫“幼”,應該學習,語出《禮記·曲禮上》。

[10]“吾十”二句:語出《論語·為政》。立,有所成就。

[11]論語讖(chèn襯):漢代讖緯之書,已亡佚。

[12]五帝: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帝王,一般認為是指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唐堯、虞舜五位。

[13]制:遵從。

[14]“帝顓頊(zhuān xū專須)”十句:列舉了前代“圣王”從師學習的事跡。顓頊,上古“五帝”之一,號高陽氏,相傳為黃帝之孫。湯,即成湯,商開國之君。文王,即周文王姬昌。武王,周武王姬發,文王之子,西周的建立者。

[15]“聞有”二句:語出《禮記·曲禮》,所引原文為:“禮有來學,無往教也”,意謂依禮,學生應該主動到老師處求學,沒有老師去學生那里施教的。

[16]匪:同“非”,不是。童蒙:啟蒙時期的孩童。

[17]“小學”二句:語出《禮記·王制》,意謂小學設在王宮的東面,大學設于郊外。

[18]群后:四方諸侯。太子:天子或諸侯的嫡長子,即有繼承權之子,后代改稱諸侯之子為“世子”。

[19]元士:天子之士稱元士。

[20]造:到,去。

[21]經藝:儒家經書的總稱,又稱“六藝”。

[22]辟雍:周時天子所設之學為“辟雍”,后來各個朝代都有辟雍,是尊師重教的場所。鄉射:古時飲酒射箭的禮儀。鄉射有二:一是州長春秋在州學中以禮會民習射;一是在三年大比貢士之后,鄉大夫、鄉老與鄉人習射。

庠序之學

班固

〔解題〕本文主要講述庠、序之學。庠、序是鄉、里一級的學校,即基層的教育機構。其中有德高望重的人來教育青少年,教育的內容有知識技能和孝悌仁義等。基層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使普通民眾知曉人倫,實現全社會“無不教之民”的理想,達到教化的目的。

鄉曰庠[1],里曰序[2]。庠者,庠禮義[3];序者,序長幼也[4]。《禮五帝記》曰:“帝庠序之學,則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善如爾舍。明令必次外,然后前民者也[5],未見于仁,故立庠序以導之也。”古者教民者,里皆有師,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為里右師,其次為左師,教里中之子弟以道藝[6]、孝悌、仁義。立春而就事[7],朝則坐于里之門,余子皆出就農而后罷。夕亦如之,皆入而后罷。其有出入不時,早晏不節[8],有過,故使語之,言心無由生也。若既收藏[9],皆入教學,其有賢才美質,知學者足以聞其心,頑鈍之民,亦足以別于禽獸而知人倫。故無不教之民。孔子曰:“以不教民戰,謂棄之。”[10]明無不教民也。

——《白虎通疏證·辟雍》

* * *

[1]鄉:縣以下的行政單位,周制以一萬兩千家為一鄉,后代各有不同,漢代以萬家為一鄉。庠:學校,特指鄉學。

[2]里:鄉以下的行政單位,周制以二十五家為一里,后代的里則有五十家、七十二家、八十家等,因時代而不同。序,指里一級的學校。

[3]庠:教導,教養。

[4]序:按次序排列。

[5]前民:引導人民。

[6]道藝:學問和技能。

[7]就事:開始這項工作(指學校的教學活動)。

[8]晏:晚,遲。節:法度,規則,這里指按時。

[9]收藏:收集蓄藏,這里指收獲完畢,農事結束。

[10]“以不”二句:以未經教導的人民去戰斗,就等于無情地拋棄他們。語出《論語·子路》。

王者尊師

班固

〔解題〕本文講述為王者應該尊重“授受之師”,即自己的老師。天子不以臣下之禮來要求其師,就是要以此凸顯對老師的敬重。這也是承自《禮記》的觀點。尊師重道的思想,于此代相傳承。

王者有暫不臣者五[1],謂祭尸[2],授受之師[3],將帥用兵,三老,五更[4]。不臣祭尸者,方與尊者配也[5]。不臣授受之師者,尊師重道,欲使極陳天人之意也[6],故《禮·學記》曰:“當其為師,則不臣也。當其為尸,則不臣也。”不臣將帥用兵者,重士眾為敵國,國不可從外治,兵不可從內御,欲成其威,一其令。《春秋》之義,兵不稱使,明不可臣也。不臣三老、五更者,欲率天下[7],為人子弟。《禮》曰:“父事三老[8],兄事五更。”

——《白虎通疏證·王者不臣》

* * *

[1]不臣:不以臣屬來對待,表示格外尊重。

[2]祭尸:祭祀時代死者受祭的人。

[3]授受:傳授與接受,這里指為王者傳授知識的老師。

[4]“三老”二句:古時設三老五更之位,以年老致仕者擔任,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以示尊老之意,也備以顧問。

[5]尊者:指受祭的死者,即逝去的祖先。

[6]極陳:詳盡徹底地講解。

[7]率:作為表率。

[8]父事:將其當作父親一般對待。

釋奠釋菜議

王儉

〔解題〕本文是王儉的一篇奏議。王儉(452-489),字仲寶,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齊名臣,博學多識。本文的主題是釋奠、釋菜所用樂器、禮器等問題。釋奠、釋菜是古已有之的立學、入學之禮,也是體現統治者尊師重教的重要形式,但儀典的具體形式和細節,沒有明文規定,所以在具體實施中也是因時代而異的。當時專門負責相關事務的官員無所適從,長于禮學的王儉對釋奠的樂器和祭禮的規格進行了說明和辨析。

《周禮》:“春入學,舍菜合舞[1]。”《記》云:“始教,皮弁祭菜[2],示敬道也。”又云:“始入學,必祭先圣先師。”中朝以來[3],釋菜禮廢,今之所行,釋奠而已[4]。金石俎豆[5],皆無明文。方之七廟則輕[6],比之五祀則重[7]。陸納、車胤謂宣尼廟宜依亭侯之爵[8];范寧欲依周公之廟[9],用王者儀;范宣謂當其為師則不臣之[10],釋奠日,備帝王禮樂。此則車、陸失于過輕,二范傷于太重。喻希云[11]:“若至王者自設禮樂,則肆賞于至敬之所[12];若欲嘉美先師,則所況非備[13]。”尋其此說,守附情理[14]。皇朝屈尊弘教[15],待以師資,引同上公[16],即事惟允[17]。元嘉立學[18],裴松之議應舞六佾[19],以郊樂未具[20],故權奏登歌[21]。今金石已備[22],宜設軒縣之樂[23],六佾之舞,牲牢器用[24],悉依上公。

——《南齊書·禮志上》

* * *

[1]舍菜:即“釋菜”,也稱“舍采”、“舍菜”、“釋采”。古代學子入學之時以蘋蘩等物祭祀先圣先師的禮節。合舞:伴以歌舞。

[2]皮弁祭菜:見前《學記》注[18]。

[3]中朝:這里指西晉,因東晉偏安江左,所以稱原來建都中原的西晉為中朝。

[4]釋奠:在學校設置酒食奠祭先圣先師,一種很隆重的典禮。《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鄭玄注:“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

[5]金石:鐘、磬一類的樂器,這里泛指祭禮用的樂器。俎(zǔ組)豆:俎和豆,是祭祀、宴享時用的兩種盛放食物的禮器,這里泛指祭禮用的禮器。

[6]七廟:指帝王在供奉祖先的宗廟舉行的祭祀,是隆重的祭禮。

[7]五祀:五種祭禮,祭祀五行之神。

[8]陸納:字祖言,吳郡人,東晉大臣,官至左仆射、尚書令等,事見《晉書·陸曄傳》附《陸納傳》。車胤(約333-401):字武子,東晉大臣。宣尼廟:即孔子廟,漢平帝曾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后世因此稱孔子謂宣尼。亭侯:爵位名,食祿于亭。

[9]范寧(339-401):字武子,東晉大儒,官至豫章太守,事見《晉書·范汪傳》附《范寧傳》。

[10]范宣:字宣子,陳留人,東晉大儒。

[11]喻希:字益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東晉時人。

[12]肆賞:過分的獎賞,濫行獎賞。

[13]況:比附,比方。備:完備。

[14]守附情理:符合情理。守,遵守,遵循。

[15]皇朝:本朝,這里指南齊。弘教:弘揚教化。

[16]上公:晉以太宰、太傅、太保為上公,這里指地位尊崇。

[17]即事惟允:就事情而言是恰到、公允的。

[18]元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422-453),此處代指宋文帝。

[19]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東人,南朝宋人,史學家,注《三國志》,曾為國子博士。六佾(yì藝):周代樂舞的規格,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佾,樂舞的行列。

[20]具:完備,齊全。

[21]登歌:祭典、朝會時,樂師登堂所演奏的歌。

[22]金石:鐘磬一類的樂器,這里泛指樂器。

[23]軒縣:陳列樂器,三面懸掛,是諸侯樂器的規格。縣,通“懸”。

[24]牲牢:祭禮用的牲畜。

論先圣與先師

長孫無忌

〔解題〕本文節選自唐代長孫無忌的一篇奏議。長孫無忌(596-659),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太宗、高宗時期名臣。本篇討論的是關于祭祀孔子師徒的禮儀問題。長孫無忌據儒家經典和東漢鄭玄的注解認為,“圣則因天合德,師則偏善一經”,孔子的地位曾為先圣,但高宗永徽時期改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降低了孔子的地位。有鑒于此,長孫無忌上疏請求改變祀孔之禮。

按新禮,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又準貞觀二十一年詔[1],亦以孔子為先圣,更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與顏回俱配尼父于太學[2],并為先師。今據永徽令文[3],改用周公為先圣,遂黜孔子為先師,顏回、丘明并為從祀[4]。謹按《禮記》云:“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5]鄭玄注云:“官謂詩書禮樂之官也。先師者,若漢禮有高堂生[6],樂有制氏[7],詩有毛公[8],書有伏生,可以為師者。”又《禮記》云:“始立學,釋奠于先圣。”鄭玄注云:“若周公、孔子也。”據禮為定,昭然自別。圣則因天合德[9],師則偏善一經。漢魏已來,取舍各異。顏回、夫子,互作先師;宣父、周公,迭為先圣[10]。求其節文[11],遞有得失[12]。所以貞觀之末,親降綸言[13],依《禮記》之明文,酌康成之奧說[14],正夫子為先圣,加眾儒為先師,永垂制于后昆[15],革往代之紕謬[16]。而今新令不詳制旨[17],輒事刊改,遂違明詔。但成王幼年,周公踐極[18],制禮作樂,功比帝王。所以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為六君子。又說明王孝道[19],乃述周公嚴配[20],此即姬旦鴻業[21],合同王者祀之。儒官就享[22],實貶其功。仲尼生衰周之末,拯文喪之弊,祖述堯舜,憲章文武[23],弘圣教于六經[24],闡儒風于千代。故孟軻稱生靈已來,一人而已。自漢已來,奕葉封侯[25],崇奉其圣,迄于今日,胡可降茲上哲,俯入先師[26]?又且丘明之徒,見行其學,貶為從祀,亦無故事[27]。今請改令從詔,于義為允[28]。其周公仍依別禮,配享武王。謹議。

——《全唐文》卷一三六

* * *

[1]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年號(627-649)。

[2]尼父:即孔子,孔子字仲尼,父是對男子的美稱。

[3]永徽:唐高宗李治的年號(650-655)。

[4]從祀:陪祭,配享。

[5]“凡學”二句:語出《禮記·文王世子》。指入學時以酒食向先圣先師行奠祭之禮。

[6]高堂生:復姓高堂,名伯,西漢魯(今山東曲阜)人,專治古禮。

[7]制氏:《漢書·禮樂志》載:“漢興,樂家有制氏,以雅樂聲津,世在大樂官。”

[8]毛公:大毛公毛亨或小毛公毛萇,毛萇為西漢趙(今河北邯鄲)人,傳毛亨所傳《詩》,相傳源自孔子學生子夏。西漢傳《詩》四家,惟有毛詩流傳下來。

[9]因天合德:盛德與天相合。因,親近。

[10]宣父:即孔子,漢平帝曾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后世稱孔子為宣尼。迭:輪流。

[11]節文:禮節,儀式。

[12]遞有得失:各有得失。遞,交替。

[13]綸言:《禮記·緇衣》有“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后以綸言代指帝王詔令,此指唐太宗的詔令。

[14]奧說:奧秘的學說,即前文提到的鄭玄注《禮記》時所說的周公、孔子為先圣。

[15]后昆:后代,后嗣。

[16]紕謬:也作“紕繆”,即錯誤。

[17]制旨:制和旨,都是帝王的命令。

[18]踐極:即位,登極。

[19]明王:圣明的君主。

[20]嚴配:祭天時以先祖配享。

[21]姬旦:即周公,姬姓,名旦。

[22]儒官就享:這里指孔子與周公享有同樣的祭祀禮。

[23]“祖述”二句: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語出《禮記·中庸》。祖述,效法、遵循前人所說所為。憲章,效法典章制度。

[24]“弘圣教”句:孔子編訂六經,弘揚圣人的教導。圣教,指堯、舜、文王、武王、周公之說。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

[25]奕葉:累世,代代。

[26]“胡可”二句:怎么能將孔子這樣的上哲降到先師之列呢?上哲,具有超凡德行與才智的圣哲。

[27]故事:慣例。

[28]允:允當,得當。

明代的經筵

〔解題〕從漢唐以來,國家遴選知名學者為帝王講學,在歷史上稱“經筵”。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提高帝王的政治素質和執政能力。宋代程頤認為:“天下重任,惟宰相與經筵:天下治亂系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經筵制度在中國一直保留到明清時期。

明初無定日,亦無定所。正統初[1],始著為常儀[2],以月之二日御文華殿進講[3],月三次,寒暑暫免。其制[4],勛臣一人知經筵事[5],內閣學士或知或同知[6]。尚書、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及學士等侍班[7],翰林院、春坊官及國子監祭酒二員進講[8],春坊官二員展書,給事中御史各二員侍儀[9],鴻臚寺、錦衣衛堂上官各一員供事[10],鳴贊一贊禮[11],序班四舉案[12],勛臣或駙馬一人領將軍侍衛[13]。

禮部擇吉請[14],先期設御座于文華殿[15],設御案于座東稍南[16],設講案于案南稍東[17]。是日,司禮監先陳所講《四書》、經、史各一冊置御案[18],一冊置講案,皆《四書》東,經、史西。講官各擇撰講章置冊內[19]。帝升座[20],知經筵及侍班等官于丹陛上[21],五拜三叩頭(后每講止行叩頭禮)。以次上殿[22],東西序立[23]。序班二員,舉御案于座前,二員舉講案置御案南正中。鴻臚官贊進講。講官二員從東西班出,詣講案前[24],北向并立。東西展書官各至御案南銅鶴下,相向立。鴻臚官贊講官拜,興[25]。東班展書官詣御案前,跪展《四書》,退立于東鶴下。講官至講案前立,奏講某書,講畢退。展書官跪掩書,仍退立鶴下。西班展書官展經或史,講官進講,退,如初。鴻臚官贊講官拜,興。各退就東西班,展書官隨之,序班徹御案講案[26]。禮畢,命賜酒飯。各官出至丹陛,行叩頭禮。至左順門,酒飯畢,入行叩頭禮。

隆慶元年[27],定先一日告奉先殿,告幾筵[28]。是日,帝詣文華殿左室,展禮先圣先師[29]。講章于前兩日先進呈覽。萬歷二年[30],定春講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講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不必題請[31]。

——《明史·禮志九》

* * *

[1]正統: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1436-1449)。

[2]著:明文規定。常儀:常規。

[3]御:與帝王相關的動作或器物。這里指皇帝到文華殿聽講。進講:臣子為帝王講解知識和典故。

[4]制:制度,規定。

[5]勛臣:功臣。知:主管,負責。

[6]內閣學士:明初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之后內閣學士相當于宰相。

[7]尚書: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最高長官。都御史:都察院的最高長官,負責糾察百官。通政使:明代通政使司的最高長官,掌管帝命出納、公文出入、四方奏報與申訴。大理卿:大理寺的最高長官,負責刑獄審理。侍班:即入直。臣子在帝王身邊隨侍值班。

[8]翰林院:掌管制誥文字、編修國史與翻譯外文。春坊官:太子官署。國子監:明清時期掌管教學和考試的最高學府。祭酒:古代學官名。

[9]給(jǐ擠)事中:職官,掌管皇帝的顧問工作。侍儀:典禮時在帝王身邊侍立。

[10]鴻臚寺:官署名。負責在大典時的禮儀引導工作。錦衣衛:明代特有的中央機構,掌管皇帝的保衛和儀仗,另有偵查、緝捕和審問等特權。堂上官:明代時各衙署的長官要在大堂上處理公務,故稱堂上官。

[11]鳴贊:鴻臚寺的屬官,掌管典禮唱贊之事。《明史·職官志三》:“鳴贊典贊儀禮。凡內贊、通贊、對贊、接贊、傳贊咸職之。”贊禮:在大典中宣讀行禮節目,以便禮儀能夠進行。

[12]序班:明朝設置的一種文官官職,屬鴻臚寺。負責朝會、宴饗等活動中的一些工作。《明史·職官志三》:“序班典侍班、齊班、糾儀及傳贊。”舉案:舉起托盤進奉食品。

[13]駙馬:三國時魏國何晏以皇帝女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之后,帝婿都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不是實官。領:兼任。

[14]擇吉:擇選吉日。

[15]御座:皇帝的寶座。

[16]御案:皇帝的書案。

[17]講案:講官放書的幾案。

[18]司禮監:明朝特有的一種國家機構,太監掌事。

[19]講章:講義。

[20]升座:登上座位。

[21]丹陛:宮殿前的臺階涂紅色,故稱。

[22]以次:按次序。

[23]序立:按品級站立。

[24]詣:到。

[25]興:站起來。

[26]徹:撤去。《儀禮·士冠禮》:“徹筮席,宗人告事畢。”

[27]隆慶元年:為公元1567年。隆慶是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

[28]幾筵:幾席。

[29]展禮:行禮,施禮。先圣先師:一般指孔子。有時也指周公、孔子,或孔子、顏回。

[30]萬歷二年:為公元1574年。萬歷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

[31]題請:奏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重庆市| 平塘县| 大竹县| 扶余县| 濮阳县| 玉林市| 灵武市| 会泽县| 织金县| 永平县| 乡城县| 崇左市| 吴旗县| 尼木县| 兴化市| 德州市| 五华县| 乐山市| 理塘县| 武宣县| 苏尼特右旗| 漠河县| 舟山市| 安丘市| 玛沁县| 色达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东明县| 奈曼旗| 中超| 东源县| 陵水| 阿勒泰市| 绵阳市| 万盛区| 高碑店市| 沙雅县| 太康县| 中宁县|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