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國史大綱(全2冊)
《國史大綱》是一部中國通史,力求簡要,舉其大綱,刪其瑣節。在不到1000頁的篇幅里,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又顯示了作者駕馭繁復歷史的偉力,整書綱舉目張,簡繁得當。《國史大綱》縱論中華傳統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之演變發展,兼及中外形勢,以求我國家歷史之通貫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闡其一脈相承之統系,指陳吾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錢穆先生著述本書于抗戰期間,在國家危亡中,讀書人以筆為戎,以“歷史最完備之國家”為著述之深厚根基,洋洋灑灑近80萬言,蕩氣回腸,以激揚國人之民族精神,因應現實,更作為抗戰建國之鏡鑒。
- 八 抗戰勝利建國完成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對世界新使命之開始 更新時間:2019-09-10 11:22:27
- 七 三民主義與抗戰建國
- 六 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
- 五 辛亥革命以後之政局
- 四 戊戌政變與辛亥革命
- 三 晚淸之廢科舉興學校
- 二 晚淸之變法自強
- 一 晚淸之政象
- 第四十六章 除舊與開新淸代覆亡與民國創建
- 三 湘淮軍與咸同中興
- 二 洪楊之亂
- 一 乾嘉之盛極轉衰
- 第四十五章 狹義的部族政治下之民變淸中葉以下之變亂
- 三 政治學術脫節後之世變
- 一 明末遺民之志節
- 第四十四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士氣淸代乾嘉以前之學術
- 四 清代之武功
- 三 清代政制
- 二 清代對待漢人之態度
- 一 清代帝系及年曆
- 第四十三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 三 南明之抗戰
- 二 明末流寇
- 一 滿洲興起至入關
- 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 第八編 清代之部
- 四 宋明學者主持之社會事業
- 三 宋明學者之講學事業
- 二 宋明學術之主要精神
- 一 貴族門第漸次消滅後之社會情形
- 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 三 南方江浙一帶之水利興修
- 第四十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 二 北方社會所受外族及惡政治之摧殘
- 一 黃河與北方之水患
- 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 三 南北政治區域之劃分及戶口升降
- 二 文化方面
- 一 經濟方面
-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自唐至明之社會
-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 一 明初的幾項好制度
- 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下)
- 三 廢相後之閣臣與宦臣
- 二 傳統政治之惡化
- 一 明代帝系及年曆
- 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
- 七 元代之士人與科舉制度
- 六 元代之僧侶
- 五 元之軍隊與禁令
- 四 元代之稅收制度與經濟政策
- 三 元代之政治情態
- 二 元代帝系及年曆
- 一 蒙古之入主
-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蒙古入主
- 第七編 元明之部
-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歷
- 五 南宋之財政
- 四 南宋與金之和戰
- 三 金滅北宋
- 二 遼帝系及年歷
- 一 金起滅遼
-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 三 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
-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
- 一 熙寧新黨與南人
- 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 三 熙寧新法
- 二 慶曆變政
- 一 學術思想之新曙光
-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慶曆熙寧之變法
-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兩個弱點
- 四 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 三 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
- 二 宋初中央新政權之再建
- 一 北宋帝系及年歷
- 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 第六編 兩宋之部
- 五 中國之南北分裂
- 四 中原民眾之疾苦
- 三 契丹之興起
- 二 五代十國
- 一 流寇與唐室之傾覆
-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
- 三 唐中葉以後之朝士與朋黨
- 二 唐中葉以後之宦官
- 第二十九章 大時代之沒落(續)
- 一 唐中葉以後之藩鎭
- 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唐中葉以後政治社會之各方面
- 二 安史之亂以後
- 一 安史之亂以前
-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
- 二 政府組織之無限止的擴大
- 一 政權之無限止的解放
- 第二十六 章盛運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與士人之腐化
- 二 自府兵到方鎭與禁兵
- 一 由租庸調製到兩稅制
- 第二十五 章盛運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稅制度與兵役制度之廢弛
- 三 唐代之府兵制
- 二 唐代之租庸調製
- 一 唐代之貢舉制
-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盛唐之進士府兵與農民
- 二 地方政治之整頓
- 一 宰相職權之再建
-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盛運之下之政治機構盛唐之政府組織
- 五 貞觀之治
- 四 唐代帝系及年曆
- 三 煬帝之誇大狂
- 二 隋代國計之富足
- 一 隋代帝系及年曆
- 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運之再臨隋室興亡及唐初
- 第五編 隋唐五代部
- 五 隋唐時期佛學之中國化
- 四 北方之道佛衝突
- 三 魏晉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 二 東漢以下之道教與方術
- 一 古代宗教之演變
-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瀰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 三 西魏的府兵制
- 二 北魏均田制
- 一 五胡時代的情況
- 第二十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在五胡及北朝
- 五 兵士的身分及待遇
- 四 南渡之士族
- 三 西晉之戶調製與官品占田制
- 二 農民身分之轉變
- 一 漢末之荒殘
- 第十九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在西晉及南朝
- 六 郡姓與國姓
- 五 北方的門第
- 四 當時之婚姻制度與身分觀念
- 三 南渡後之僑姓與吳姓
- 二 學校與考試制度之頹廢
- 一 九品中正制與門閥
-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 四 北齊北周文治勢力之演進
- 三 魏孝文遷都及北魏之覆滅
- 二 北方之漢化與北方儒統
- 一 北朝帝系及年歷
- 第十七章 北方政權之新生命北朝
- 三 南朝門第之衰落
- 二 南朝王室之惡化
- 一 南朝帝系及年歷
-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齊梁陳
- 四 胡人之漢化與胡漢合作
- 三 五胡十六國大事簡表
- 二 十六國前後形勢之大概
- 一 五胡十六國撮要
-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長期紛亂五胡十六國
- 二 東晉一代之北伐與內亂
- 一 東晉帝系及年歷
- 第十四章 長江流域之新園地東晉南渡
- 六 新宗教之侵入
- 五 文化中心之毀滅
- 四 懷湣被虜與人心之反映
- 三 胡人之內地雜居
- 二 西晉王室之弱點
- 一 西晉帝系及年歷
- 第十三章 統一政府之迴光返照西晉興亡
- 六 三國帝系
- 五 思想界之無出路
- 四 新政權之黑暗
- 三 離心勢力之成長
- 二 舊政權之沒落
- 一 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 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三國時代
- 第四編 魏晉南北朝之部
- 三 東漢與西羌
- 二 西漢與匈奴
- 一 兩漢國力之比較
-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秦漢國力與對外形勢
- 六 東漢士族之風尙
- 五 門第之造成
- 四 黨錮之獄
- 三 太學淸議
- 二 東漢之察舉與征辟制度
- 一 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東漢門第之興起
- 五 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 四 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 三 東漢之外戚與宦官
- 二 東漢之王室
- 一 東漢諸帝及年歷
-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
- 八 王莽受禪與變法
- 七 漢儒之政治思想
- 六 士人政府之出現昭宣元成一段
- 五 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
-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開始
- 三 西漢初年的士人與學術
- 二 西漢初年的政府
- 一 西漢初年之社會
-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由漢武帝至王莽
- 四 平民政府之產生
- 三 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 二 國家民族之摶成
- 一 秦漢帝系及年歷
-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秦代興亡與漢室初起
- 第三編 秦漢之部
- 六 平民學者間之反動思想
- 五 貴族養賢
- 四 士氣高張
- 三 學術路向之轉變
- 二 儒墨兩家之興起
- 一 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 二 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 一 戰國年歷及分期
- 第五章 軍國鬥爭之新局面戰國始末
- 五 春秋時期之一般文化狀態
- 四 霸政衰微後之大夫執政
- 三 齊桓晉文之霸業
- 二 霸前時期之形勢
- 一 春秋年歷及分期
- 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秋始末
- 第二篇 春秋戰國之部
- 四 幽王見殺與平王東遷
- 三 西周勢力之繼續東展
- 二 周初之封建
- 一 西周帝系及年歷
-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西周興亡
- 四 殷周關係
- 三 殷人文化之推測
- 二 殷人居地之推測
- 一 殷代帝系及年歷
-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時代
- 四 虞夏大事
- 三 夏代帝王及年歷
- 二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 一 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
-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 第一編 上古文化三代之部
- 書成自記
- 引 論
-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 出版說明
- 新校本說明
- 關于本書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關于本書
- 新校本說明
- 出版說明
-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 引 論
- 書成自記
- 第一編 上古文化三代之部
-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 一 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
- 二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 三 夏代帝王及年歷
- 四 虞夏大事
-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時代
- 一 殷代帝系及年歷
- 二 殷人居地之推測
- 三 殷人文化之推測
- 四 殷周關係
-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西周興亡
- 一 西周帝系及年歷
- 二 周初之封建
- 三 西周勢力之繼續東展
- 四 幽王見殺與平王東遷
- 第二篇 春秋戰國之部
- 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秋始末
- 一 春秋年歷及分期
- 二 霸前時期之形勢
- 三 齊桓晉文之霸業
- 四 霸政衰微後之大夫執政
- 五 春秋時期之一般文化狀態
- 第五章 軍國鬥爭之新局面戰國始末
- 一 戰國年歷及分期
- 二 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 一 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 二 儒墨兩家之興起
- 三 學術路向之轉變
- 四 士氣高張
- 五 貴族養賢
- 六 平民學者間之反動思想
- 第三編 秦漢之部
-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秦代興亡與漢室初起
- 一 秦漢帝系及年歷
- 二 國家民族之摶成
- 三 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 四 平民政府之產生
-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由漢武帝至王莽
- 一 西漢初年之社會
- 二 西漢初年的政府
- 三 西漢初年的士人與學術
-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開始
- 五 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
- 六 士人政府之出現昭宣元成一段
- 七 漢儒之政治思想
- 八 王莽受禪與變法
-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
- 一 東漢諸帝及年歷
- 二 東漢之王室
- 三 東漢之外戚與宦官
- 四 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 五 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東漢門第之興起
- 一 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 二 東漢之察舉與征辟制度
- 三 太學淸議
- 四 黨錮之獄
- 五 門第之造成
- 六 東漢士族之風尙
-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秦漢國力與對外形勢
- 一 兩漢國力之比較
- 二 西漢與匈奴
- 三 東漢與西羌
- 第四編 魏晉南北朝之部
- 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三國時代
- 一 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 二 舊政權之沒落
- 三 離心勢力之成長
- 四 新政權之黑暗
- 五 思想界之無出路
- 六 三國帝系
- 第十三章 統一政府之迴光返照西晉興亡
- 一 西晉帝系及年歷
- 二 西晉王室之弱點
- 三 胡人之內地雜居
- 四 懷湣被虜與人心之反映
- 五 文化中心之毀滅
- 六 新宗教之侵入
- 第十四章 長江流域之新園地東晉南渡
- 一 東晉帝系及年歷
- 二 東晉一代之北伐與內亂
-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長期紛亂五胡十六國
- 一 五胡十六國撮要
- 二 十六國前後形勢之大概
- 三 五胡十六國大事簡表
- 四 胡人之漢化與胡漢合作
-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齊梁陳
- 一 南朝帝系及年歷
- 二 南朝王室之惡化
- 三 南朝門第之衰落
- 第十七章 北方政權之新生命北朝
- 一 北朝帝系及年歷
- 二 北方之漢化與北方儒統
- 三 魏孝文遷都及北魏之覆滅
- 四 北齊北周文治勢力之演進
-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 一 九品中正制與門閥
- 二 學校與考試制度之頹廢
- 三 南渡後之僑姓與吳姓
- 四 當時之婚姻制度與身分觀念
- 五 北方的門第
- 六 郡姓與國姓
- 第十九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在西晉及南朝
- 一 漢末之荒殘
- 二 農民身分之轉變
- 三 西晉之戶調製與官品占田制
- 四 南渡之士族
- 五 兵士的身分及待遇
- 第二十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在五胡及北朝
- 一 五胡時代的情況
- 二 北魏均田制
- 三 西魏的府兵制
-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瀰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 一 古代宗教之演變
- 二 東漢以下之道教與方術
- 三 魏晉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 四 北方之道佛衝突
- 五 隋唐時期佛學之中國化
- 第五編 隋唐五代部
- 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運之再臨隋室興亡及唐初
- 一 隋代帝系及年曆
- 二 隋代國計之富足
- 三 煬帝之誇大狂
- 四 唐代帝系及年曆
- 五 貞觀之治
-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盛運之下之政治機構盛唐之政府組織
- 一 宰相職權之再建
- 二 地方政治之整頓
-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盛唐之進士府兵與農民
- 一 唐代之貢舉制
- 二 唐代之租庸調製
- 三 唐代之府兵制
- 第二十五 章盛運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稅制度與兵役制度之廢弛
- 一 由租庸調製到兩稅制
- 二 自府兵到方鎭與禁兵
- 第二十六 章盛運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與士人之腐化
- 一 政權之無限止的解放
- 二 政府組織之無限止的擴大
-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
- 一 安史之亂以前
- 二 安史之亂以後
- 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唐中葉以後政治社會之各方面
- 一 唐中葉以後之藩鎭
- 第二十九章 大時代之沒落(續)
- 二 唐中葉以後之宦官
- 三 唐中葉以後之朝士與朋黨
-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
- 一 流寇與唐室之傾覆
- 二 五代十國
- 三 契丹之興起
- 四 中原民眾之疾苦
- 五 中國之南北分裂
- 第六編 兩宋之部
- 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 一 北宋帝系及年歷
- 二 宋初中央新政權之再建
- 三 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
- 四 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兩個弱點
-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慶曆熙寧之變法
- 一 學術思想之新曙光
- 二 慶曆變政
- 三 熙寧新法
- 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 一 熙寧新黨與南人
-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
- 三 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
-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 一 金起滅遼
- 二 遼帝系及年歷
- 三 金滅北宋
- 四 南宋與金之和戰
- 五 南宋之財政
-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歷
- 第七編 元明之部
-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蒙古入主
- 一 蒙古之入主
- 二 元代帝系及年曆
- 三 元代之政治情態
- 四 元代之稅收制度與經濟政策
- 五 元之軍隊與禁令
- 六 元代之僧侶
- 七 元代之士人與科舉制度
- 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
- 一 明代帝系及年曆
- 二 傳統政治之惡化
- 三 廢相後之閣臣與宦臣
- 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下)
- 一 明初的幾項好制度
-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自唐至明之社會
- 一 經濟方面
- 二 文化方面
- 三 南北政治區域之劃分及戶口升降
- 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 一 黃河與北方之水患
- 二 北方社會所受外族及惡政治之摧殘
- 第四十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 三 南方江浙一帶之水利興修
- 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 一 貴族門第漸次消滅後之社會情形
- 二 宋明學術之主要精神
- 三 宋明學者之講學事業
- 四 宋明學者主持之社會事業
- 第八編 清代之部
- 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 一 滿洲興起至入關
- 二 明末流寇
- 三 南明之抗戰
- 第四十三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 一 清代帝系及年曆
- 二 清代對待漢人之態度
- 三 清代政制
- 四 清代之武功
- 第四十四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士氣淸代乾嘉以前之學術
- 一 明末遺民之志節
- 三 政治學術脫節後之世變
- 第四十五章 狹義的部族政治下之民變淸中葉以下之變亂
- 一 乾嘉之盛極轉衰
- 二 洪楊之亂
- 三 湘淮軍與咸同中興
- 第四十六章 除舊與開新淸代覆亡與民國創建
- 一 晚淸之政象
- 二 晚淸之變法自強
- 三 晚淸之廢科舉興學校
- 四 戊戌政變與辛亥革命
- 五 辛亥革命以後之政局
- 六 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
- 七 三民主義與抗戰建國
- 八 抗戰勝利建國完成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對世界新使命之開始 更新時間:2019-09-10 1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