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7評論第1章 《孟子》導讀
遺編一讀想風標
黃俊杰
一
孟子(約公元前三七一至前二八九)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不屈的靈魂,孟子的思想是兩千年來東亞知識分子“永恒的鄉愁”,《孟子》這部經典共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是孟子與他的學生及同時代人心靈對話的真實記錄。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的新時代里,孟子的智慧穿越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仍然強有力地召喚著現代讀者進入他的精神世界,與他進行親切的對話,并懷抱現代的問題向孟子叩問二十一世紀的新啟示。
二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要進入孟子的思想世界,最好的切入點就是本于孟子所說“知人論世”之旨,先了解孟子這個人和他的時代。
孟子是孔子(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之后偉大的儒家圣哲,他深受孔子的啟發,并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居,他宣稱“乃所愿,則學孔子”,他希望學習的是孔子作為“圣之時者也”的典范。
孟子生于風狂雨驟、歷史扉頁急速翻動的戰國時代(前四○三至前二二二),他所面對的是飲鴆止渴、追逐權力的國君,目光如豆、助紂為虐的臣子,不顧人命、殺人盈城的武將,以及見利忘義的商人,下層人民則在戰國風云變幻之中苦于虐政,輾轉呻吟。孟子身處歷史變局之中,深感“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他心系哀苦無告的老百姓,他以“不得已”的心情,奔走呼號,鼓吹各國國君起而踐行“王道”,為人民救難拔苦,登斯民于衽席之上,他致力于創造一個“定于一”的“王道”政治新局面。
孟子面對時代變局展現他強韌不屈的生命特質,他以“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承擔與氣魄,批判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斥責那些南征北討的將領應該被處以極刑:“善戰者服上刑”,他也駁斥“楊朱為我,是無君也”,認為墨子鼓吹“兼愛”,是“無父也”。從《孟子》這部將近三萬五千字的經典的字里行間,我們讀出了孟子所懷抱的不能自已的心靈,也看到了古典中國一個知識分子的人格與風格!
三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世界中,最居核心地位的就是“王道”政治思想。在孟子的論述里,所謂“王道”與“霸道”相反,施行“王道”的統治者以德服人,以民為本,而“霸道”的統治者則是以力服人,心中沒有人民。在孟子的時代,各國國君猶如賭徒,汲汲于鞏固權力、擴張領土,至于人民的苦痛則絕不系于心。孟子痛感戰國時代“霸道”政治之殺人無數,起而游說各國國君施行“王道”政治,成為“大有為之君”,一統天下。
“王道”政治如何實現呢?孟子為他的時代及后世的國君指出了一條平坦而易行的道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堅信:每個人生下來就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心”,他稱之為四種“善端”。孟子說,包括國君在內每一個人只要善自保存并加以“擴充”(用孟子的話)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善端”或“良知”,就可以興發不忍心,看到他受苦受難的“不忍人之心”,國君只要將這種“不忍人之心”加以“推恩”,加以“擴充”,就可以落實“不忍人之政”,也就是孟子理想中的“仁政”。
四
孟子與東亞各國的儒家知識分子一樣,不僅致力于解釋世界,更有心于改變世界。從上文所說孟子所謂的“不忍人之政”乃以“不忍人之心”為基礎,我們就可以看到孟子思想世界之內外交輝的特質。孟子主張外在的政治秩序只不過是內在的道德秩序的延伸與“擴充”,因為心物合一、內外一如。現代學者當然可以質疑孟子忽略了政治領域的獨立自主性,也可以質疑孟子的政治哲學不免落入“化約論”的困境,但是,孟子“王道”政治論實以他的“性善”論為基礎。孟子堅信:世界的轉化與改變,只有從自己的轉化與改變開始。
因此,孟子與東亞各國儒家學者都非常重視教育,并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事實上,孟子的教育思想正是他的思想世界中最為重要而精彩的組成部分。
儒家思想傳統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是“人之可完美性”。孔子雖然只簡單地提到“性相近,習相遠”,但是,孔子對人性中“自我”的光明面充滿肯定,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他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與德性自主。孟子更進一步論述人之性善的理論依據,他說:“仁義禮智根于心”,肯定人之道德意識乃由內省而非外爍,每個人只要充分發展生而具有的“良知”、“良能”,就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正因為對于“人之可完美性”的充分肯定,所以孟子主張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心靈的喚醒”的過程。孟子主張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善苗,只要時時加以滋潤,使其茁壯成長,就可以成為成德之君子,因此,所謂“教育”并不是一種由外而內的灌輸,反而是一種內向反省的喚醒的事業。正如孟子所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的目的正是在于找回業已放矢的“良知”或“良心”。通過“心”的喚醒與淬煉,孟子主張的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標,其實就是從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啟動一種“無聲的革命”。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里,各級教育之標準化、數量化、商品化趨勢日甚一日,建制化的學校教育訓練所著重是學生畢業后的“可雇用性”(employability),學生也逐漸成為某種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而學校教育也終不能免于淪為某種程度的“異化勞動”。在這樣的教育新形勢之中,孟子注重學生內在生命的成長的教育哲學,就好像空谷足音,特別值得珍惜并從其中開發它的現代新啟示。
五
大約一千年前,北宋時代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一○二一至一○八六)非常心儀孟子的人格與思想,他醉心于孟子的“大有為”政府的理想,他誦讀《孟子》時曾賦詩云:“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是的,孟子的人格、風格與思想,兩千多年來穿越時空,召喚著東亞各國的知識分子,進而對《孟子》這部經典作出新的詮釋,以呼應他們自己的時代所提出來的挑戰與問題。孟子的民本政治理想在近代中國面臨歷史變局的時刻發揮關鍵的作用,康有為等人引用來作為接引西方民主政治的本土思想資源。孟子的“王道”政治理念,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也曾被孫中山引用來告誡明治維新成功后走在歷史十字路口的日本人:揚棄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霸權”文化,而回歸孟子所代表的東方“王道”文化的正軌。
孟子其人雖已遠逝,但是《孟子》這部經典卻為二十一世紀乃至未來的知識分子,開啟一個看似遙遠實則親近、看似陌生實則熟知的思想世界。讓我們以崇敬而謙卑的心,從《孟子》這部經典中汲取二十一世紀所需的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