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考入陽高二中之通知書

勁顫顫的那個黃糕

肥丹丹的湯

豬肉豆腐真是個香

饞壞了隔壁的大姑娘

咕嚕嚕的那個咽

慢慢地的嘗

肚子吃得圓溜溜吆

讓人實在想

——題記

據(jù)清朝房裔蘭編修的《陽高縣志》記載,陽高縣地處山西省最北端,為三省交界之地,北與內(nèi)蒙古的豐鎮(zhèn)、興和,東與河北的陽原、山西的天鎮(zhèn),南與山西的廣靈、靈丘,西與山西的大同新榮區(qū)、大同縣接壤,境內(nèi)三面環(huán)山,北為云門山,西為采涼山,南為六棱山,中部形成南北兩個盆地。最高的六棱山,海拔2420米。境內(nèi)有桑干河、吾其河、白登河、黃水河的黑水河。

陽高縣為歷朝軍事重鎮(zhèn),西漢置高柳縣,屬代郡。東漢末縣廢,代郡治遷至陽高。晉復(fù)置,仍稱高柳。北魏永熙年于縣置高柳郡,北齊時郡縣俱廢。遼置長青縣,屬大同府。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白登縣,以白登河流貫其間,故名。元至元二年(1265)廢白登縣為鎮(zhèn),入大同縣。尋復(fù)置縣,屬大同路。明洪武初縣廢。故治在陽高縣南二十五里白登村。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陽和衛(wèi),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宣德元年(1426)徙高山衛(wèi)來此同治,屬大同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設(shè)大同東路。清初改陽和衛(wèi)為陽高衛(wèi),屬大同府。順治六年(1649)大同府來治(八年復(fù)還故治)。雍正三年(1725)改為陽高縣,屬大同府。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本縣南部山區(qū)建立了陽高縣抗日政府,屬晉察冀邊區(qū),1948年全縣解放。1993年7月,陽高縣屬山西省大同市。

陽高縣文化積淀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豐富。全縣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5個,其中國家級3個(人類發(fā)祥地之一的許家窯人遺址、規(guī)模空前的古漢墓群、氣勢恢宏的明代建筑云林寺),省級文物1個(距今2000多年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長城)。自然資源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有50年代毛澤東主席親筆批示的大泉山水土保持典型,北岳恒山最高峰一六棱山主峰黃羊尖腳下的漢白玉石林、羅文皂怪坡、夏季滴水成冰的秋林冰洞、春季杏花綻放的雪海長廊等奇異美景舉不勝舉,民間藝術(shù)“二人臺”唱晌京城,聲名遠揚。

陽高人民純樸友善、誠實守信、熱情好客、開拓進取,清朝時隨著著名的晉商潮流,陽高縣人民走南闖北,在內(nèi)蒙古及蒙古國都是創(chuàng)下了令人羨慕的業(yè)績,“紅頂商人”靳偉——“沒毛狼”在雁北十三縣、張家口、集寧、包頭、呼和都有自己的店鋪。而改革開放以來,陽高人民勵精圖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濟取得了較快的發(fā)展。

本小說主人公的名字,采用了陽高縣各時代的諧音,作為名字,如陽高縣—楊高獻、陽和—楊和、陽高—楊高、辺仁—道人、常青—長青、高柳、白登,而其他配角的名字全部采用詞牌名,如錦花香、南歌子、謝池春、解佩令、虞美人。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感受到陽高縣深厚的歷史底蘊,讓讀者體味到陽高縣人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奮斗歷程。

——代序

第一章考入陽高二中

第一節(jié)、通知書

公元一九八零年七月,陽高縣城關(guān)鎮(zhèn)南關(guān)村一個普通的四全院里。

“媽,我考上陽高二中了,考了全縣第二名,這是通知書。”楊和手舉著《錄取通知書》中跑進來。

正在洗衣服的張翠娥趕忙起身,用圍裙擦了擦手的水,

“吆,是嗎,我家的娃子就是不一般,考了全縣第二名。”

“總分300分,第一名299分,我打了298分!”楊和指點著通知書上面的分?jǐn)?shù),“我不小心,把一個小數(shù)點加錯了。”

“你平時就粗心,丟東落西的。不過也行,媽晌午給你吃油炸糕,大喜事,”

東房的李二嬸聽到后,也跳出來詢問:“大軍(楊和的小名),考住了?”張翠娥趕忙把通知書給李二嬸遞了過去,李二嬸反著就把通知書接了過去。

“真好,楊和這孩子是個好材地,將來一定能考上大學(xué),不像我家冬牛不愛學(xué)習(xí),哎,不說他了。”李二嬸把通知書還給了張翠娥,“你看看,我斗大的字不識半個,看了個什么勁氣!今天得吃油糕,你家油夠不夠,不夠我那兒還有點。”

“夠,夠,他二嬸,讓冬牛晌午也過來吃糕!”

“不啦、不啦,油不夠過來取啊!。”

在一邊玩肥皂泡的妹妹梅子,跑過來要看通知書,“你懂得啥,到旁邊玩去。”張翠娥把通知書工工整整地疊了起來,放回了家。

衣服一會兒洗完了,張翠娥把衣服晾干在鐵絲上。這時楊和的父親楊高獻扛著鋤頭回來了,胳膊肘兒夾著一把苦菜。

“回來啦,大軍考了全縣第二名,能上陽高二中。”

“哦。”楊高獻平淡地回了一句,“為啥不考第一名!”下半句很低,誰也沒有聽到。

“晌午咱們吃油炸糕,我收拾完就做飯去。他爹你買點黑糖,包糖糕。”

“行了,炸上五、六個實片糕算了,咱們吃黃糕,省點油。”

“你這摳屁股唆指頭的人,你們楊家祖輩和土喀喇打交道,兒子考了第二名,連點油也舍不得。”

楊高獻沒有言語,哼著一段曲子慢慢地出去了。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尊一聲駙馬爺細聽端的。曾記得端午日朝賀天子,我與你在朝房曾把話提……

張翠娥把糕面用溫水粉好以后,“二軍(楊和的弟弟)幫媽生火,我切菜。”一會兒,土豆和茄子都已切好,她還另外的打了五顆雞蛋。

土豆和茄子燴到鍋底后,她開始的在荊片子(陽高縣一種用高梁桿或者竹子做成的炊具)撒糕面粉,先用右手抓起一把糕面,然后雙手慢慢地搓勻,糕面從指縫隙一點點地掉下來,直到糕面粉全部落到荊片子上。

十分鐘后,她掀起鍋蓋,用筷子劃了幾下,“熟了,勁顫顫的黃糕,好糕。”

她用籠布將蒸熟的糕兜兒了出來,放在一個大瓷盆里,在提前準(zhǔn)備好的水盆里沾了一下手,隔著籠布快速地在糕面上踩了幾下,然后手在水里再沾幾下,又隔著籠布快速地在糕面上踩了幾下……

她用手沾了點麻油,抹在了那塊黃糕上面,揪了兩小塊抹了一點咸鹽,給了二軍和梅子一人一塊。

“吃個油個卷,饞壞灶王爺;吃個油個卷,賽過活神仙,吃吧,你姑姑給的糕面就是好。”

楊高獻把黑糖買回來后,張翠娥已經(jīng)揪好記子(對未完工的面食稱呼),他趕忙洗手、幫助包糖餡糕。

為了讓糖盡快融化,張翠娥把包好的糖餡糕趕快放進大瓷盆里,蓋好。

張翠娥拿出一大玻璃瓶,里面大約一斤多麻油,那是去年秋天用自家的油菜籽換的,那可是全家人的油水,平時根本舍不得吃。

她往鍋里倒了半斤,感覺有點少,又加了一小股。

吃了油個卷的二軍拉風(fēng)箱更加有勁了,鍋里的油開始冒出了小泡。

“油冒小泡了,開了。”于是兩口子一個往鍋里放糖餡糕,一個往外面撈,炸好的油糕上面均勻的分布金黃色的泡,有的泡還往外冒熱氣。

張翠娥把第一的炸好的油糕,挾到一個碗里面,“大軍,快點過來,把這第一個順氣糕吃了。”

起出三兩用完的油,她又趁著油鍋炒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

“他二嬸,讓冬牛過來吃油炸糕。”

“不過去了,我家的今天是好飯鋼絲面。”

經(jīng)不住二軍的死纏硬磨,終于把冬牛拉了過來。

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他老子。一家五口人加上冬牛,把42個油糕、一盤西紅柿炒雞蛋、半盆土豆?fàn)Z茄子消滅了精光。

版權(quán):紅袖添香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瑞丽市| 杂多县| 海原县| 嘉祥县| 剑河县| 松江区| 舞阳县| 灵山县| 合水县| 五寨县| 尚志市| 济阳县| 泸州市| 蓬溪县| 寿光市| 涞水县| 安国市| 安龙县| 台山市| 荣昌县| 修文县| 申扎县| 郁南县| 武隆县| 通城县| 遂平县| 桐庐县| 漠河县| 衡水市| 蒙阴县| 阳泉市| 顺昌县| 武安市| 金乡县| 普定县| 沙坪坝区| 茌平县| 大足县| 日土县|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