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退守南方可不可行
首先建州女真有成熟的煉鐵技術,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八旗軍按照編制是六萬左右。這還不包括還未被征服的葉赫部。再加上更北的野人女真,整個北方純粹的女真兵就接近十萬人了,人口四五十萬肯定是有的。
我個人傾向是直接放棄北方不太合適,從上帝視角來看,北方災害根本就是個大坑,最后只能是遍地起義軍。
平叛最大的問題就是要雙線作戰,后金幾次入關大量殲滅明軍野戰主力,導致起義軍無法壓制。北方天災也破勢后金必須南下劫掠才能維持政權。
退守南方是可行的,但是不能一開始就跑路,中央不在北方對九邊的掌控力肯定是會下降的。起碼要打贏幾次,練出幾萬精兵才能跑到南方。
直接放棄北方會導致后金迅速膨脹,后金在遼東都可以入關跑到江蘇劫掠,占據北方后長江以北都算不上安全。
也許有人會考慮入關后女真兵戰力會迅速退化,這個可以參考蒙元,后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漢人內戰,后金慢慢整合蒙古和北方漢人,至少又是一個大遼。
而且小冰河天災也會往南方轉移,除非科技碾壓,不然直接放棄北方,想收復一代人根本做不到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吧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吧
捻軍其實就是一種竹竿長矛式的槍矛騎兵,而僧格林沁的麾下是換裝了西式快槍的火槍龍騎兵,所謂的八旗弓騎兵,在清中期以后,即便他們再怎么強調馬箭技術的強大,他們自己的八旗子弟已經覺得這種東西不如火槍先進了。
后面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手里的騎兵,其實就是一支火繩槍騎兵,再次駁斥謠言,滿清八旗根本不是輸在熱武器上,他其實是輸在了冷兵器上!
一群不會馬箭的八旗,身上穿的還是棉甲之類的東西,被印度錫克騎兵用刀矛扎碎的,這就是真實歷史!
我個人傾向是直接放棄北方不太合適,從上帝視角來看,北方災害根本就是個大坑,最后只能是遍地起義軍。
平叛最大的問題就是要雙線作戰,后金幾次入關大量殲滅明軍野戰主力,導致起義軍無法壓制。北方天災也破勢后金必須南下劫掠才能維持政權。
退守南方是可行的,但是不能一開始就跑路,中央不在北方對九邊的掌控力肯定是會下降的。起碼要打贏幾次,練出幾萬精兵才能跑到南方。
直接放棄北方會導致后金迅速膨脹,后金在遼東都可以入關跑到江蘇劫掠,占據北方后長江以北都算不上安全。
也許有人會考慮入關后女真兵戰力會迅速退化,這個可以參考蒙元,后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漢人內戰,后金慢慢整合蒙古和北方漢人,至少又是一個大遼。
而且小冰河天災也會往南方轉移,除非科技碾壓,不然直接放棄北方,想收復一代人根本做不到
剛好現在沒事干,我給作者和幾位讀者的爭論全面系統的梳理一下。你回復我可以不要故左右而言他也不要直接給我扣帽子,一條條回復好嗎?有理有據有節大家都是文明人。回復指向性要明確,梳理清楚。不要自說自話。如果我的觀點有缺漏或者錯誤不足的話歡迎指正!但如果小小的缺漏不足以完整否定我的論證的話請你也不要以偏蓋全。直接來個全面打倒。
作者的終極目標就是重建大明,南遷是重要手段或者說作者認為這是一步妙棋。崇禎二年穿越的崇禎三年就決定遷都。很多讀者認為這是一部臭棋。
作者的論據大概包括以下幾點:九邊相對自主的防御體系。用不著皇帝天子守國門;北方漕運負擔嚴重,不如直接跑南方;明朝初年本身就是在南方京都,還于舊都不是個壞事。;朱元璋殺盡江南百萬兵,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江南的管控很嚴格。南方經濟重心重要財賦之地,所以南遷很有必要。
讀者觀點就不講了。因為我反駁你的時候會一一提到的。
一:九邊制度依賴中央權威背書,九邊雖設總兵、巡撫、總督分級指揮,但重大決策(如出兵、議和、軍餉調配)均需朝廷批準。嘉靖時期俺答汗兵臨北京城下,九邊諸將不敢擅動,全賴嘉靖帝下詔勤王才組織反擊 7。崇禎末年,因朝廷威信崩塌,九邊將領或降清(如吳三桂)或擁兵自重(如左良玉),證明中央權威是維系邊防體系的核心紐帶。皇帝棄都等于瓦解民抗意志1644年崇禎自縊消息傳至九邊,大同總兵姜壤、宣府總兵王承胤等立即降清,山海關外僅剩吳三桂孤軍。史載"帝星隕落,將士無主"正是民心潰散的寫照 。北宋靖康之恥前,宋欽宗南逃遭李綱怒斥:六軍父母妻子皆在京師,愿以死守!"--帝王棄國門即宣告政權精神死亡。天子守國門"的實質是政治威懾九邊是軍事框架,皇帝是凝聚民心的符號。符號崩塌,框架必潰。你忽略了人心的作用。(對越自衛反擊戰,古月老師去前線慰問將士。大家都知道古月不是他。而且去了也不給他們多發一毛錢,但人家慰問之后就是士氣暴漲,)
漕運是維系北方的生命線,非單純負擔
明代九邊駐軍40萬,年耗糧餉占全國財政60%以上,皆依賴漕運輸送。若遷都南京,北方防線斷糧,九邊不攻自潰。嘉靖朝漕運總督王宗沐直言:"無漕則無九邊,無九邊則無京師。"遷都南方將引發更嚴重的經濟失衡
南宋定都臨安后,北方淪陷區稅收斷絕,朝廷全賴江南賦稅,最終導致"東南之富抽干,西北之險不固"。明末若南遷,北方經濟徹底崩潰,滿清可輕易整合其人力物力,重現"以北方資源碾壓南方"的歷史循環。漕運是國防投資!這玩意兒不能單看省錢不省錢啊。(扶貧也花錢呀,很多地方還吃力不討好,那我們能不扶貧嗎?三線建設也花錢啊?還不怎么掙錢呢,我們能不搞嗎?)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西安、洛陽,意圖遷都北方,因太子病逝未果。其擔憂正是"南京偏安,難以控馭朔漠"(老朱自己都覺得南京不合適,想遷都,只是沒完成。)
朱棣遷都北京是吸取宋元教訓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實現"華夷一體",朱棣效仿此制:"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永樂十四年六部奏疏)1 。南宋定都杭州后,終未能收復中原一寸之地,此為明初君臣共識
南京作為留都的實質是備份永樂保留南京機構,是為預防"北京失守可退守江南",非認可其作為大一統都城的地位。南明弘光帝定都南京僅一年即亡,印證其割據屬性
明初定都南京是權宜之計,朱棣北遷方奠定百年國本。(開國定都南京是先例明太祖晚年要遷都你怎么不提這個了?朱棣北遷你怎么不提了?這不是先例?合著跟明朝那些官員一樣有利于自己的祖制就大書特書不利于的就視而不見,對吧?)。京師之地是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的多重考量不是光看哪有錢就往那跑的。
明末江南已非洪武朝可比朱元璋靠武力鎮壓江南士紳(如蘇州重稅、禁止蘇松人任戶部官),但到萬歷朝,江南士紳通過東林黨掌控朝政,竟能驅逐皇帝稅使(如蘇州民變殺稅吏)
南遷朝廷必成江南士紳傀儡南明弘光帝定都南京后,實權落入馬士英、錢謙益等江南官僚手中。清軍南下時,錢謙益獻城投降時稱:"江南文脈豈可斷送?"-﹣士紳優先保全自身利益
江南財富難以轉化為中央戰力明末江南80%財富掌握在東林黨關聯士紳手中,崇禎多次加征遼餉遭抵制。即便遷都,朝廷仍無法有效征稅(參照南宋"經總制錢"引發民變)明初屠刀可壓江南,明末皇室威信盡失
南遷實為自投羅網(而且你的論據也很不恰當,隨便拿個殺盡江南百萬兵作為論證,那運輸大隊長日記里明明殲敵一億怎么還虎?臺灣了?)本身就不能徹底掌控,還貿然跑過去合流送人頭呢!
棄北疆者必失天下
.地理決定論:無燕山屏障則騎兵可直搗中原(北宋開封之鑒);
.資源逆轉論:北方人力+戰馬+礦產的組合碾壓南方財富(蒙元滅宋);
.民心速朽論:皇帝棄國門=宣告政權精神死亡(崇禎死而明軍降如潮)
戰略本質:作者提議的南遷實為棄北疆、賭江南、求偏安",卻冠以"重建大明"之名。這不完全就是沐猴而冠嗎?
當時趙率教從山海關出兵,被伏擊,袁崇煥在干嘛?他得不到情報?
在入塞之后,他袁崇煥所帶的明遼軍兵馬數量是鐵騎九千,也就是傾巢而出,加之精銳戰兵,共計三萬。
三萬大軍見了滿清不過是四到六萬人馬,竟然對峙不過幾個時辰,最后并未交戰,什么戰事都沒有,一場小規模的斥候戰斗也沒有,只是對峙,眼睜睜看著清兵從眼皮子底下過去,這算什么?
三萬明遼軍的戰斗力,可不虛這五六萬清兵的我提醒一下。
明軍的戰兵戰斗力,還是遼軍,絕對是能打的,至少能拖到其他軍隊趕到。
當時侯世祿的五千兵馬已經趕到薊州,比袁崇煥還早,但他是怎么做的?
他到后言稱“遼兵足用,不必麻煩宣府”,隨后將他調去了通州,雖然將侯世祿調去通州,但給明廷打的呈文報告上是言將侯世祿調派去往了三河。
不止是侯世祿的人馬,明廷當時調派來了還有各地戰兵,數目絕對不下數萬,這些都是戰兵,了解明清戰爭的人都清楚,戰兵是什么兵,戰斗力如何,這里不多講。
你袁崇煥三萬遼兵本就是能打但不一定能勝,卻要將侯世祿以及諸多援軍俱一遣散,到底是為了什么?侯世祿是帶了不少宣府騎兵的!
本身明廷調派到來的援兵,你袁崇煥說調走就調走,有問過兵部嗎?這是你麾下的兵官嗎?朝廷危難的勤王之師,雖然委任你統轄,但你調撥到遠離戰場的地方去,這是想干嘛?
還有這一帶并不缺后勤糧食,不要拿后勤來說事,薊鎮附近都是明朝補給線能夠維持的地帶,不是遼西走廊!
說了這么多,你敢信袁崇煥不是漢奸嗎?我說他是害了大明的魁首,難道有誤?說話!袁粉們!
最后一次強調,反復回答這種軍盲和歷史文盲的問題,實在很累和低效率,建議棄書!(?ò?ó)你個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