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計劃_eA
回復 書友20240704193357811: 土地產出多少還是有點的,只要“殺無谷人”,只要下定決心“該殺未殺之人滿坑滿谷”,北方還是可以建立秩序的。這事皇帝不能對自己的子民干,只有裝不知道跑路。
還有主要分布在北方的藩王,糜爛的衛(wèi)所,皇帝是沒有辦法直接動手強硬對抗的。讓流民,藩王,軍官,發(fā)配到北方的無能文官互相殺,最后有機會就出來收拾局面,沒機會就獻出大位給蠱王跑臺灣當安樂公,反正這種情況下滿清入主中原的機會小很多就得。
書友20240704193357811 : 當初我看大明劫的時候就很意外,電影說是孫傳庭分地,但其實有個謬誤和反常識的是,當時的氣候條件,孫傳庭應該知道當時的北方土地除了山東以外,都不長糧食,所以我現(xiàn)在想通過本書告訴讀者一個現(xiàn)實情況就是,佃農不是導致明朝亡天下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氣候異常
3樓 2025-07-05 13:45:54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書評詳情
全部回復
捻軍其實就是一種竹竿長矛式的槍矛騎兵,而僧格林沁的麾下是換裝了西式快槍的火槍龍騎兵,所謂的八旗弓騎兵,在清中期以后,即便他們再怎么強調馬箭技術的強大,他們自己的八旗子弟已經覺得這種東西不如火槍先進了。
后面八里橋之戰(zhàn),僧格林沁手里的騎兵,其實就是一支火繩槍騎兵,再次駁斥謠言,滿清八旗根本不是輸在熱武器上,他其實是輸在了冷兵器上!
一群不會馬箭的八旗,身上穿的還是棉甲之類的東西,被印度錫克騎兵用刀矛扎碎的,這就是真實歷史!
當時趙率教從山海關出兵,被伏擊,袁崇煥在干嘛?他得不到情報?
在入塞之后,他袁崇煥所帶的明遼軍兵馬數(shù)量是鐵騎九千,也就是傾巢而出,加之精銳戰(zhàn)兵,共計三萬。
三萬大軍見了滿清不過是四到六萬人馬,竟然對峙不過幾個時辰,最后并未交戰(zhàn),什么戰(zhàn)事都沒有,一場小規(guī)模的斥候戰(zhàn)斗也沒有,只是對峙,眼睜睜看著清兵從眼皮子底下過去,這算什么?
三萬明遼軍的戰(zhàn)斗力,可不虛這五六萬清兵的我提醒一下。
明軍的戰(zhàn)兵戰(zhàn)斗力,還是遼軍,絕對是能打的,至少能拖到其他軍隊趕到。
當時侯世祿的五千兵馬已經趕到薊州,比袁崇煥還早,但他是怎么做的?
他到后言稱“遼兵足用,不必麻煩宣府”,隨后將他調去了通州,雖然將侯世祿調去通州,但給明廷打的呈文報告上是言將侯世祿調派去往了三河。
不止是侯世祿的人馬,明廷當時調派來了還有各地戰(zhàn)兵,數(shù)目絕對不下數(shù)萬,這些都是戰(zhàn)兵,了解明清戰(zhàn)爭的人都清楚,戰(zhàn)兵是什么兵,戰(zhàn)斗力如何,這里不多講。
你袁崇煥三萬遼兵本就是能打但不一定能勝,卻要將侯世祿以及諸多援軍俱一遣散,到底是為了什么?侯世祿是帶了不少宣府騎兵的!
本身明廷調派到來的援兵,你袁崇煥說調走就調走,有問過兵部嗎?這是你麾下的兵官嗎?朝廷危難的勤王之師,雖然委任你統(tǒng)轄,但你調撥到遠離戰(zhàn)場的地方去,這是想干嘛?
還有這一帶并不缺后勤糧食,不要拿后勤來說事,薊鎮(zhèn)附近都是明朝補給線能夠維持的地帶,不是遼西走廊!
說了這么多,你敢信袁崇煥不是漢奸嗎?我說他是害了大明的魁首,難道有誤?說話!袁粉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