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青春期孩子的18場關鍵對話
- (韓)尹多玉
- 5895字
- 2022-03-10 18:03:35
關鍵對話1
自我懷疑成為日常
跟一個完全陌生的老師能說什么呢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是否愿意發出求助信號非常重要,這意味著他們是否具備建立基本人際關系的能力。
請父母不要忽視孩子伸出的求助之手,好好傾聽他們的心聲吧!
家中有處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定都有過看孩子臉色的經歷吧。有時只是和孩子說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他們卻突然大發脾氣,中斷對話,什么也聽不進去;有時一整天都擺著一副臭臉,什么話也不肯說。每當碰到這些情況時,父母只能一邊擔心孩子,一邊小心翼翼地觀察他們的情緒起伏。想必所有的父母都忘不了在某一天,“那個原本整天圍繞在自己身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用閃閃發亮的雙眼看著這個世界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到了青春期,變成了一個沉默不語的孩子”。
來心理咨詢室的孩子當中有很多“雙唇緊閉”型的,和他們交流真的很不容易。有時候,我也會因為找不到打開他們心房的鑰匙而交流失敗,只好讓他們回去;有時候,即使找到了鑰匙,但是,或者因為時機不對,他們還沒有做好分享心事的準備,或者因為他們還不確定要不要相信眼前的這個大人,我只好等待下一次機會。
我曾對一個跟朋友離家出走過幾天的初一學生進行心理指導,那是由孩子的班主任托付的。初中生活剛開始不久,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下決心離家出走呢?讓他覺得不滿或想要逃離的事物是什么呢?他想要的又是什么呢?雖然我很想傾聽孩子的內心,并給予他適當的幫助,但是在心理咨詢室的一個小時里,他一直低著頭,什么話也不說。換個立場去感受孩子的心情,他經歷離家出走后,坐在學校心理咨詢室里,和第一次見面的老師又能說些什么呢?我想,反正硬逼他開口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如就讓他自在地坐在那里。
雖然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感覺自在,但是我還是希望通過陪伴盡可能地給他舒服的感覺。我沒有輕率地要求他坦露心聲,但也沒有對他置之不理,以免讓他產生被晾在一旁的感覺。我并不知道他何時會改變想法,所以在那一小時中,會不時地對他說“感覺有些事困擾著你,老師希望能幫你解決困擾”“老師希望能幫助你,讓你更適應學校生活”“老師會幫助你的”“老師希望可以幫助你”之類的話。那天的心理咨詢幾乎沒有取得什么進展就結束了,我告訴他,“等你想要說的時候,老師會在這里的”,隨后就讓他離開了。幾個月之后,我在走廊上碰到了那個孩子,他帶著笑容看向我,并對旁邊的朋友說:“哎,你如果有什么困擾,也可以去找那個老師進行心理咨詢,她說會幫助我們呢!”
相信許多父母都聽到過“一定要和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多聊天”“在孩子的青春期階段,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很重要”之類的建議,但是現實情況是,父母并不知道如何與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對話。大部分的情況都跟我們所了解的有出入,即使是相似的情況,用學到的方法照本宣科地去處理,結果也往往事與愿違。想要和孩子好好聊聊,孩子卻露出驚訝的眼神,甚至毫無反應地回到自己的房間;彼此越講越激動,一怒之下什么傷人的話都脫口而出,反而惡化了彼此的關系。在這些時候,“對話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對話之前,父母必須先想清楚兩個問題:自己和孩子是怎么互動的?溝通時的障礙在哪里?
孩子在溝通過程中,受到父母言語的傷害越多,越容易沉默寡言,要讓他們再次袒露心扉就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如果在溝通時,他們還被父母或者身邊的人欺騙的話,那么想要與他們展開交流就更難了。
在學校進行心理咨詢的好處是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孩子,在孩子發出求助信號時能及時地陪伴在他們身邊,給予他們走出困境的力量。我們想要培養孩子主動求助的習慣,就必須在彼此間多增加些名為“關心”的養分。雖然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詢都會有正面的效果,但是孩子是否知道發出求助信號非常重要。知道尋求幫助的孩子,往往更愿意對他人敞開心扉,具備建立基本人際關系的能力。當孩子尋求幫助時,身邊是否有人關心并傾聽他們的經歷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影響。父母可以好好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因為太忙、太累或是覺得不太重要,而在無意中忽略了孩子伸出的求助之手。請不要忽視孩子向我們發出的求助信號,好好傾聽他們的心聲吧。
老師一直夸他,我真的很笨嗎
自卑是一種貶低自我價值的情緒,這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了解并確認自我的必經過程。
請父母在孩子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幫助他們逐步認知自己的優點和弱點!
在我的女兒成為初中生后,讓她的情緒像過山車般起伏不定的事情多了很多。情況往往是:在我覺得她適應得不錯、初中生活趨于穩定的那一刻,又出現新的困擾,讓她的情緒陷入了低潮。
“媽媽,我們老師每次提到功課很好的××時,就夸獎他什么都做得很好,還會叫他‘我們××啊’!”“我可能腦子很笨吧。”“我沒有特別擅長的事。”“我以后要靠什么賺錢養活自己?”……
為什么青春期讓人這么煎熬呢?這是因為兒童期結束,開始進入青春期時,人的自我意識會逐漸增強,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會將自己與他人劃分開來,也會根據外界的眼光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他們開始從自我出發思考問題,會以更嚴格的標準審視自我。他們有時候會莫名地自信滿滿,有時候又會莫名地被自卑心理籠罩。再加上學業的影響,很多青春期孩子難免飽受挫折感與自卑心理的折磨。
自卑是一種貶低自我價值的情緒,它會讓人產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比較差勁、沒有價值”的認知。每個人都有感到自卑的經歷,不過自卑并不都是負面的,它有時也會成為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朝著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但是問題在于,自卑感很容易讓人在做事時缺乏自信,而這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則是很難克服的障礙。
在更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大環境下,我們必須先引導孩子思考并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我是怎樣的人?我的能力可以讓我做什么?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讓他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優點和弱點。
為了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學校策劃了很多活動,其中有一個活動叫作“改變觀點”。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可以練習用正向的觀點看待最近經歷的負面事件或自己的弱點。當然,這么做并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弱點也不會馬上消失,但卻可以讓孩子不再被負面情緒困擾,并且讓他們相信自己仍然可以懷抱其他希望。
例如,如果孩子非常敏感,并且他自己也不喜歡這種個性,這時不妨引導他了解“敏感也意味著小心仔細、觀察力敏銳”;如果孩子容易放棄,可以對他說“說明你考慮到了實際情況,避免了浪費時間”;當孩子一直忍讓,最后忍不住“大爆發”時,試著對他說:“你既懂得適時忍耐,又知道表達意見”等。“改變觀點”的活動開始之后,孩子的話令我印象深刻,“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弱點,它們好像也有不錯的地方”“我很驚訝朋友竟然不覺得我的弱點很奇怪”“原本我以為自己沒有什么優點,弱點卻很多,現在覺得我也相當不錯”“我從沒想過可以這樣思考,現在壓力減輕了不少,內心好像也有了一些變化,覺得很溫暖”。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有認知混亂的經歷,但這是他們了解并確認“自己是怎樣的人”必經的過程。幸好,孩子在青春期受傷的自尊心,在他以后的人生中是有機會得到修復的,而身為父母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們度過這個階段。父母只說“自信一點”“做事情要有信心”“你并不比別人差”,并不能給孩子帶來信任與愛,細心地觀察他們的情緒,并給予正確的疏解,才能讓他們獲得安全感。此外,父母要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并接受他們的失敗,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情感、情緒或想法是被認可的,教會他們做自己。
不想因為生病被排除在活動之外,我想試試看
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遭遇病痛與認知混亂時,最希望的是有人真心聽他說話。
父母首先需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與情緒,真正成為支撐孩子的力量,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多勇氣去尋找自我。
父母們聚在一起聊天時,經常會說“不知道養孩子這么難,知道的話一定會慎重考慮后再生”“成為父母之后才知道了人性的底線”之類的話。很多人在做了父母之后,以為自己很懂孩子,有了很多與孩子交流溝通的經驗,然而在與孩子相處時,卻會不斷地發現自己還不夠成熟的一面。父母們雖然很愛自己的孩子,會很小心地照顧他們,但是在養育他們的過程中,還是經常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對他們不耐煩,甚至對他們發脾氣,事后又自責或愧疚到坐臥不安。尤其當孩子身體比較虛弱或生病的時候,父母更是會忍不住自責:“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對,孩子會變成這樣?是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母乳喂養,還是因為沒有為孩子準備對身體好的食物或補品?是因為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沒有給他足夠的關愛?”父母總是這樣,想從自己身上找到造成孩子身體不舒服的原因與自己沒有盡責的地方。如果孩子患上慢性疾病,父母就更易產生這樣的想法,除了面對孩子時覺得很愧疚,自己也很受傷害。
在學校里,我經常遇到一些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因為患有小兒糖尿病、脊椎側彎類疾病、甲狀腺疾病、低血壓,甚至因為青春痘、脫發等問題無法隨心所欲,變得畏縮、憂郁,甚至痛苦。父母雖然會讓孩子及時地接受治療,但是要照顧與理解這些孩子,好好地與他們相處,有時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經有一個孩子在初二時被診斷出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他剛開始以為這病沒什么大不了,“應該很快就會好了吧”,但是在聽了父母對病情的說明,自己上網查證之后,才驚覺這種病的嚴重性。父母很坦誠地向他說明病情,并鼓勵他要懷抱希望,雖然這多少讓他找回了幾分安全感,但是當癥狀一個接一個的出現時,他還是抑制不住一天比一天憂慮。當我問他在這些癥狀當中,最讓他擔心的是哪個時,他想都沒想,馬上回答“眼睛凸出來的樣子”,因為其他癥狀通過外表是看不出來的。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不去在意外貌的變化。
就算帶著這樣的不安,他看起來仍然很開朗。但其實,他總是覺得自己拖累了父母,對父母感到愧疚;也因為害怕與朋友相處時氣氛會變得沉重而日漸消沉。他雖然討厭被當作“生病的人”或“虛弱又沒能力的人”,但是當大家對待他像對待一般人時,他心里又有些不是滋味,覺得“對方一點兒都不關心自己”。有一次在上體育課的時候,班上的同學建議他不要參與那些需要消耗很多體力的活動,他聽了之后,覺得同學在排斥他,因為他“看起來沒力氣又虛弱,是個病人”。后來他邊哭邊向我吐露心聲:“我不想因為自己生病就被大家忽略或排除在活動之外,我想要參與其中,盡全力試試,但是沒有人問我或聽我說。”這個孩子透露了他最渴望的就是有人傾聽他的內心的想法。
孩子生病時,父母當然很難受,尤其當孩子患上并非幾次治療就可以治愈的疾病時,父母便會陷入自責的狀態:“是不是自己沒照顧好孩子?是不是沒有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但是,請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他們所經歷的痛苦與焦慮超乎我們的想象,所以父母一定要好好調整自己的狀態,成為支撐孩子的力量。
父母必須先了解孩子在現有狀態下的心情與想法,才能更有效地引導他們。請不要對孩子說“小心點兒,好好照顧自己”這類話,也不要把病情講得比實際還嚴重,讓孩子更害怕、更不安。當然,表現得這沒什么大不了,或者什么都不和孩子說也不太恰當。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知道接下來自己的行動與選擇會給身體帶來哪些不一樣的結果是很有必要的。
看到孩子在治療的過程中遭受痛苦,父母也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心痛到難以承受,不知道該怎么鼓勵孩子堅持下去,所以當聽到孩子說“不想再繼續”時就妥協了。然而,如果連父母也因為憂慮而疲憊不堪,孩子看到后,便不好再開口向他們求助了,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千萬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與精神狀態,陪孩子一起堅持下去。
小學六年級時智商只有七八歲的程度,我是有點傻嗎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智力測驗結果遭遇不公平對待,因為該結果可能會成為父母采取何種方式養育他們的評判標準之一。
父母需要明白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若非必要無須測試孩子的智商,更不應該基于測試結果調整養育方式。
“孩子不是很聰明,但是很努力,成績還不錯”和“孩子很聰明,可是不努力,成績不太好”,如果要求你從中選擇不太排斥的一句話,你會選擇哪一句話呢?
父母在子女還小的時候,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一邊想著“我家孩子會不會是天才”,一邊滿懷期待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許多父母開始認為“我家孩子雖然聰明,但是并不努力……”或許是“頭腦不聰明”這個想法令許多父母感到害怕,他們會抵觸這個想法,試著用“雖然孩子現在有點落后,但只要努力還是會有好結果”的想法說服自己,然后把一切都怪罪到孩子不良的讀書習慣或其他習慣上,并且盲目地把許多學習資源強加給孩子,逼迫他們更加努力地去學習。
去年臨近暑假時,有一個孩子來到心理咨詢教室。這個孩子在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和同學的關系也不太融洽。
他對我說:“別人都認為我是個笨蛋。”我問他為什么會這樣覺得,他則回答:“因為我上課時都在睡覺,成績也不好。”“我長得不好看、又笨,連我自己都不能接受。我總是彎腰駝背,沒有精神和力氣思考或做任何事情。遇到麻煩事情我就只會說‘不知道’。”
他從小就沒有得到父母的精心照顧,在情感方面比較脆弱,在學習方面沒有打好基礎,也因此無法融入班集體。不過,讓他最受打擊的是另外一件事。他說:“我在上小學六年級時接受了智力測驗,報告說我的智商只有七八歲孩子的水平,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打擊,我經常因為這件事哭鼻子。我都這么大了……爸爸特別喜歡喝酒,有一次喝醉時說已經放棄我了……我之前并不覺得自己有智力障礙……”
我雖然不知道這個孩子的智商到底處于哪個水平,但是我發現他非常喜歡動物、畫畫,看漫畫書,對制作料理也很感興趣,是個很不錯的孩子。后來,我實在不希望孩子一直懷疑自己,就建議他去醫院又做了一次智力測驗,而那次的檢測結果是“普通”。后來,這個孩子的學習狀態一直都還算穩定。
在“孩子雖然很普通,但是好像適應得還不錯”的情況之下,真的有必要做智力測驗嗎?當然,如果孩子的智商疑似很高或很低,還是有必要去專門機構做進一步的檢測。若智商很高,可以通過特殊教育來開發大腦的潛能;若智商很低,也能夠及時對孩子不健全的方面施以對策。然而,一旦測驗結果顯示智商偏低,許多父母并不是帶孩子積極地接受治療,他們往往把測驗結果等同于孩子的“能力”,進而在孩子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就算測驗結果顯示“智商偏高”,也可能產生弊端,孩子或許會因為父母過高的期待而被迫過度學習,最后反而削弱了自身的潛力。
大部分孩子的智商都分布在平均范圍內,約有70%的孩子智商為“普通(IQ85~115)”。而且按照智力測試的測驗原理,測驗結果只能說明孩子的智商在某個年齡層的全體孩子中所處的大概水平。比起孩子自身的能力,智力測驗更像是對孩子“到目前為止學了多少知識”的評估,因此并不能把測驗結果看作孩子未來是否會取得成功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