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青春期孩子的18場關鍵對話
- (韓)尹多玉
- 3693字
- 2022-03-10 18:03:35
關鍵對話2
對異性的強烈好奇
他說如果我變瘦的話一定會很漂亮
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奇甚至沖動,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但并不一定都是愛。
父母在關心孩子的身心變化、尊重孩子情感需求的同時,還須告知孩子交往的底線是什么。
“我的孩子可以跟異性交往。”大多數父母說這句話時,看似態度堅定,其實內心充滿不安。就算知道現在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跟異性交往已經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但若真的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們還是會忍不住擔心:“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該怎樣對孩子表達關心?會不會影響功課?會不會有性關系方面的問題?”
孩子之所以跟異性交往,可能是因為對異性的好奇、對異性關系的憧憬,也可能是因為覺得孤單、沒有得到父母的關心,甚至是為了減少日常生活中的壓力等。孩子與異性交往可以視為友誼關系的升華,但也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感情損耗。
我經常聽到女孩子和男朋友分手后說:“我現在還是很喜歡他,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他,一直想要和他復合,但是他應該不會接受吧!”“我要減肥!他說如果我變瘦的話一定會很漂亮,等我減肥成功后,我會問他要不要再跟我交往。”“大家都在一起玩,我沒辦法不去看他,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曾經有個前來做心理咨詢的孩子,她在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沒有得到父母的充分照顧,與同性相處得也不太融洽。她對我說:“我想要去愛一個人,他能細心、溫暖地照顧我,真希望有這樣的一個人出現在我身邊。”后來她交往了一個已成年的男友,對于她的男朋友,她說:“我很喜歡他總是站在我這邊,擔心我、照顧我,也不太干涉我……”
由于同性朋友之間容易產生競爭,所以和年紀相仿的異性朋友交往時,孩子經常會認為異性朋友是站在自己這邊的,是真心地擔心與照顧自己的。同樣的話由父母來說會覺得啰唆,但是由異性朋友說出來,他們卻覺得充滿了關愛,認為對方真的是在關心自己。
與異性交往是建立多樣人際關系的重要環節,可以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就算父母會擔心,也要抱著“這會成為有意義的經歷”的想法給予孩子關心,而不是完全禁止。父母可以通過平時與孩子聊天,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讓他們清楚與異性交往的底線是什么。
從孩子正在就讀小學高年級或初中的媽媽們的談話中,我們不難發現,她們很擔心孩子與異性交往以及性教育的問題。我曾收到一張字條,上面寫著:“還在讀初中的女兒交往了男朋友后,經常很晚才回家,不知道要不要和她談談與性有關的話題。”相信很多媽媽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孩子跟異性曖昧、被異性告白或與異性交往的情況,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建議,當孩子坦誠地與她們分享自己與異性的交往經歷時,卻因為表達了否定與反對的態度,導致孩子失望地說“以后再也不跟媽媽說了!”“媽媽真是老古板!”最終不歡而散。
無論是孩子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還是接受青春期性教育時,父母首先應該告訴孩子:把重點放在了解與尊重自己的身體上。孩子在青春期階段會對不斷發育的身體產生很多疑問與煩惱,也很容易用消極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身體,甚至產生自卑感。因此,當女兒生理期來臨時,要教會女兒養成用日歷或專為女性設計的生理周期應用程序來記錄與掌握月經周期的習慣,并依照生理期的時間與周期,了解自己的身心變化。當女兒腋下開始長腋毛時,可以和孩子討論要不要祛除腋毛或者如何選擇合適的除毛產品。認同孩子的煩惱,對她說“原來你是在為這個煩惱啊”,比對她說“沒有啊,看起來還好,是你想太多了吧”,更有助于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在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性教育之前,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不僅會通過發展友誼關系來確認自我的存在,還會通過性來確認他人對自己的愛或是感受自己對他人的愛。也就是說,他們并不是單純地想要滿足性欲,更重要的是想要確認自己的整體性。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必須了解的一點是,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奇與性沖動,是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自然現象,但這些并不一定代表“愛”。現代社會的孩子在與異性交往時,很快就會發展到牽手或擁抱的階段,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知道這些行為很容易導致更強烈的性沖動,告訴他們自己的擔憂,并幫助他們了解交往的底線,到什么程度是可以被接受的。另外,父母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經歷,供他們借鑒反思。
父母還必須讓孩子明白男性與女性對性的看法不同,以及在交往中容易產生的誤會與危險。告訴女兒即使男朋友很溫柔、很善解人意,但在兩人單獨相處時還是要注意保護自己。
當孩子經歷分手時,父母一定要留心觀察他們的狀態,并且充分安慰他們受傷的心靈。如果是對方先提出分手,幫助孩子接受對方不再喜歡自己的事實;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先提出分手,要教導孩子認同并感謝對方喜歡自己的心意,并以和平的方式與對方分手。
如果孩子正在和異性交往,可以通過讓孩子回答下面4個問題,來檢測他們的關系是否健康:
1.在這段關系里,我如何對待我自己?(除了一直照顧對方,我是不是也照顧到了自己?我是不是認為自己希望與需要的東西也很重要?)
2.在這段關系里,我對對方很好嗎?(當對方的觀點與我的不同時,我是不是不會去批評對方,而且通常能夠接受對方不同的觀點?)
3.在這段關系里,對方對待我的方式讓我感到滿意嗎?(如果我不喜歡,要拒絕的時候,我是不是會擔心對方因此生氣?對方是不是認同有不同意見的我?)
4.在這段關系里,對方對待他(她)自己的方式讓我感到舒服嗎?(在我心情不好時,對方是不是不會覺得與他(她)有關,是不是會有意識地反省自己?)
如果回答皆為“是”,代表孩子與異性的交往狀態是健康的;如果不全是“是”,父母就需要介入,并對孩子加以引導。
想偷看禁片,假裝關心媽媽“您幾點回家?”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與朋友互相分享、評價彼此的照片,這可能是自信的表現,也可能是缺乏關愛和自我認可的表現。
父母在跟孩子探討性教育時,不妨以“你正在向成人邁進,現在已經是個小大人了呢……”開頭。
“媽媽,你什么時候回家?”兒子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算是在放假期間,也總是對我的行蹤很好奇,有時候還會打電話問我。我以為孩子是因為想要更多的陪伴才給我打電話,我一方面因為陪伴孩子少而感到心痛,另一方面又因為彼此關系親密而感到欣慰。但后來才知道,他是因為正沉迷于在網絡上搜尋裸露照片,才想知道我回家的時間。面對兒子來得比我預期的還要早的青春期,我急急忙忙地開始尋找對策。我雖然不知道判斷青春期性教育方式的對錯標準,但既然兒子通過偷看裸露照片滿足他對性的好奇,那么借著這件事與他談關于性方面的問題,也就沒有什么顧慮了。所以,針對他偷看裸露照片一事,我想我采取的對策還算是不錯的吧。
如今,處于青春期孩子的性意識和愛情觀與父母年輕時所持的觀點已經不一樣了,與異性交往時,在肢體接觸、性行為等方面的觀念也和過去不同。現在的孩子更加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并且會積極地去表現。典型表現是:雖然許多孩子討厭拍照,但是對于拍攝自己身材的照片卻又充滿興趣,想要借此展現自己的身材。他們會與同齡人交換照片,借此增進友誼。有些孩子還會對這些照片進行評價,像是在玩評價游戲。從表面上來看,互相評價似乎是孩子很有自信的表現。但事實上,這也可能是一種缺乏關愛與缺少自我認可的表現。這些孩子因為沒有把握從那些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人身上獲得關愛與認同,但又想要確認自我價值,于是就將目光轉向四周,無論是誰,都可以對自己進行評價,至少這些評價能讓他們暫時忘卻內心的孤單。
在教室里,孩子之間開玩笑時,和性有關的話題很容易就脫口而出,但是在進行心理咨詢時,愿意談論性的孩子并不多,讓他們公開或分享與性有關的事情很困難。現在的孩子更習慣通過Facebook(以下稱為臉書)或Kakao Talk(以下稱為夸克)等來表現自己,但是由于社交網站具有強大的擴散力與永久保存信息的功能,這很可能會讓孩子成為不法分子利用與犯罪的對象。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父母的確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性教育問題,但大多數父母并不知道該如何開始,一點兒頭緒也沒有。建議父母先確認自己對性的看法,如果父母對“性”這一話題感到別扭、不自在,孩子也會隱藏自己的想法,拒絕與父母交流。父母要理解孩子對性感到好奇的行為,并認同這一行為,它是每一個青春期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無論孩子對性的哪一方面感興趣,父母都可以用“你正在向成人邁進,現在已經是個小大人了呢”的態度與孩子展開對話。另外,由同性別的父子或母女一起討論這個話題,孩子會更容易產生共鳴,也會比較自在。我的兒子經常和他爸爸分享彼此的經歷,父子兩人的關系也因此變得更加深厚。但是也無須過分強調這一點,把問題都推給與孩子同性別的父親或母親,以免耽誤解決問題的好時機。如果對子女的性教育沒有信心,父母可以在社區的性教育機構先接受一些指導,或者帶子女去專門的性教育機構上課。我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為他們準備了很多相關書籍,可能因為孩子還處在充滿好奇心的時期,他們并不抵觸,安安靜靜地把書全部看完了。其實,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讀這些書,并分享閱讀心得會更好,可惜我們沒這么做,只是偶爾會很認真地問一些自己感到很好奇的問題,有時也會說說自己擔心的事情。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并不是一次談話就完成了,而是要對孩子保持持續地關心,并及時地與他們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