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災難性損害補償制度研究
最新章節:
后記
本文擬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應如何對災難性損害進行補償,進而構建相應的法律制度。在本文看來,對災難性損害進行補償,不同于一般的民法上的損害賠償。對于普通的民事損害賠償,可以通過侵權法或合同法進行救濟,對此有著比較成熟的法律體系,但是,該制度設計是以行為人和受害人的人數都比較少為假設前提的,其表現為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比較簡單,加害行為與受損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比較清晰,損害賠償的金額比較確定,而災難性損害的特點卻與普通民事損害具有明顯的不同,其受害人數眾多,有可能成千上萬,并且,損害的金額亦難以確定,對損害賠償的分配也異常復雜,更為棘手的是,在自然災難性事件中,并不存在加害人,而在人為災難性事件中,雖然存在加害人,但是,加害人往往無力賠償規模如此巨大的損害,并且,有時候,受害人所受損害與加害人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往往并不明確,因而,受害人很難通過侵權訴訟獲得足夠的救濟。災難性損害補償,雖可以采用保險的機制,但是,其異于普通的財產保險。因為,在保險學上,對于損失風險的可保性一直有著嚴格的要求,其通常要求具有大量的同質的相互獨立的損失風險存在,只有這樣,保險人才可運用大數法規則準確地計算出損失發生的概率,進而確定保險費率,并能夠有效率地實現風險的轉移與分散,否則,保險機制就容易在運行中出現偏差。而災難性事件的發生次數非常少,一旦發生,則容易在很大的區域內造成大規模的損害,因此,無論是對于損害的發生概率,還是對損害數額的估計,保險人都有可能缺乏足夠的數據,在這種條件下,保險公司無法采用常規的精算方式來對巨災風險進行評估,因此,對于災難性損害承保,保險公司必須嚴格遵循巨災保險而非普通保險的規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償付能力不受災害的危及,才能保障保險機制的持續運行,也才能保證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在災難發生后真正地得到賠付。正是由于對災難性損害補償無法沿用常規的侵權損害賠償或保險賠付的規則,因而,其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本文寫作的一個主要目的在于,為構建中國的災難性損害補償制度提供研究基礎和針對性建議。
目錄(28章)
倒序
- 封面
- 書名頁
- 版權頁
- 前言
- 第一章 自然災害與巨災保險制度研究
- 第一節 中國巨災保險制度的現狀
- 第二節 綜合型巨災保險制度
- 第三節 洪水保險制度
- 第四節 地震保險制度
- 第五節 颶風保險制度
- 第六節 巨災保險制度比較研究的啟示
- 第二章 恐怖襲擊損害補償制度研究
- 第一節 特別補償基金機制
- 第二節 恐怖風險保險制度
- 第三節 侵權救濟機制
- 第三章 核事故損害補償制度研究
- 第一節 核損害補償責任的基礎理論
- 第二節 核損害補償制度的比較分析
- 第三節 日本福島核事故損害賠償案例研究
- 第四節 我國核事故損害補償制度的現狀
- 結束語
- 一、災難性損害補償的制度模式
- 二、我國災難性損害補償體制存在的問題與出路
- 三、關于建立自然災害巨災保險制度的建議
- 四、關于建立恐怖風險保險制度的建議
- 五、關于建立核事故損害補償制度的建議
- 六、關于風險分散與融資機制的建議
- 后記 更新時間:2019-11-22 16:48:13
推薦閱讀
- 法治國家的制度邏輯與理性構建
- 證券法律評論(2014年卷)
- 犯罪心理學
- 反就業歧視法基礎理論問題研究
- 法律鏈金術:區塊鏈法律實踐剖析
- 法治與和諧的中國路徑研究
- 民商法論叢(第67卷)
- 股東代表訴訟原理與律師實務
- 三晉法學(第9輯)
- 類案檢索方法指引
- 經濟法學評論(第十三卷)
- 遺骨檔案:一位法醫人類學家的告白
- 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法律研究
- 中國文化軟實力戰略轉向研究
- 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研究
- 轉型時期中國法治特點研究
- 行政法新解讀
- 憲法社會學(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包容性法治論
- 法與術:喻中讀韓非
-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 《SCM協定》中補貼利益的認定問題研究
- 繁星法眼論文集
- 旅游法論叢(第3輯)
- 中國專利強制許可制度的政治哲學研究
- 跨國合約論:兼論政府管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
- 中非法律評論(第二卷)
- 未罪學:預防犯罪新學科結構探索
- 成長中的法律
- 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