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錢唐胡子浸云。問。于華藏單子曰。何謂道。單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廢歟。單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見。在礦之金。匪煉弗純。在纏之性。匪修弗顯。必曰。性也。而可以廢修也。彼蕓蕓者。熟無性耶。于是以靈峰老人所注南岳大乘止觀。授于胡子而告之曰。修道之要。盡于大乘止觀一書。而大乘止觀之要。盡于轉無塵智之一言。何也。心也者。萬法之體也。華嚴云。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首楞嚴云。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智旭 ·國學 ·6.7萬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阮閱 ·國學 ·18.2萬字
明文總集。明鄭元勛(字超宗)編。共18卷。今存有明崇禎間刻本。集前有陳繼儒、唐顯悅序以及崇禎三年(1630)自序。清乾隆間將其列入《禁書總目》中,傳本極稀。民國間《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第一集輯印了此集,使其得以較為廣泛地流傳。這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晚明小品集。
鄭元勛 ·國學 ·14.8萬字
佛教論典。古印度無著造,隋達摩笈多譯。二卷。本論首先以“種性不斷”、“發起行相”、“行所住處”、“對”、“不失”、“地”、“立名”等七個方面對《金剛經》進行總體論述。然后逐段引述經文,加以解釋,釋文較為簡練。本論為歷代大藏經所收,但《高麗藏》、《金藏》等中原系藏經所收為二卷本?!冻鐚幉亍?、《毗盧藏》、《磧砂藏》等南方系藏經所收為三卷本。前者逐段引用《金剛經》時只抄首尾經文,后者則抄錄全文,故兩者在形式上差距較大。敦煌遺書亦有收藏,與《高麗藏》形態一致,為研究藏經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達磨笈多 ·國學 ·9.9萬字
守一術經典。全稱《上清黃庭外景經》,亦稱《太上黃庭外景經》,相傳為魏晉之際魏夫人華存從景林真人處取得秘藏草稿,于晉成帝成和九年(公元334年)撰成而流傳于世。三卷。王羲之于晉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書以換鵝者,即此經。北宋歐陽修因曾親見王氏寫本(石本),認為此經的寫成在《內景經》之先?!饵S庭內景經》重在存想,此經重在守一。意守丹田、氣貫丹田之說,即肇始于本經。在中國養生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歷來注本甚多,其中務成子注本比較重要。務成子,唐代人,姓名事跡不詳。
佚名 ·國學 ·1576字
佚名 ·國學 ·1.3萬字
清末白話短篇公案暨世情小說集。1914年成文堂存板,每卷目錄后有“凱江省三子編輯”之語。首光緒己亥(1899)銅山林有仁序,謂:“中邑劉君省三,隱君子也。杜門不出,獨著勸善懲惡一書,名曰《躋春臺》。列案四十,明其端委,出以俗言,兼有韻語可歌,集成四冊。”每冊一卷,每卷十篇,以元、亨、利、貞標之?!胺e善必有余慶而余殃可免,作善必召百祥而降殃可消,將與同人共躋于春臺,熙熙然受天之祐,是省三著書之意也。”主要內容包括:元集、雙金釧、十年雞、東瓜女、過人瘋、義虎祠、仙人掌、失新郎、節壽坊、賣泥丸、啞女配、亨集、捉南風、巧姻緣、白玉扇、六指頭、審豺狼、萬花村、棲鳳山、川北棧、平分銀、吃得虧等。
省三子 ·國學 ·31.9萬字
清薛福成撰。六卷。薛氏平生見聞隨筆記載。光緒十七年(1891)將其同治四年(1865)以來二十七年之筆記擇取精蘊成此編。訂為史料、軼聞、述異、幽怪四類。其卷一《裕靖節公殉難》、《蒲城王文恪公尸諫》為有關鴉片戰爭史料;《訥相臨洺關之敗》、《江忠烈公殉難廬州》等則為有關太平天國史料。此外還有官場、文苑等軼事,及報刊資料之輯錄。此編與《庸盦文編》相表里。有上海文明書局所刊《清代筆記叢刊》本。
薛福成 ·國學 ·13.9萬字
近代長篇小說。尹湛納希(蒙古族)著。約成書于19世紀末葉。作品系《一層樓》的續篇。《一層樓》以璞玉結婚不到兩年,妻子病故,而爐梅、琴默、圣如流落他鄉的悲劇結束。本書以璞玉夢中尋訪爐梅、琴默、圣如3位小姐開篇。這時,爐梅汗字他人,未婚夫為年近半百的商人;琴默的未婚夫是個丑陋不堪、駝背口吃的傻子;圣如則未婚先寡,孤苦伶仃。爐梅、琴默不滿家庭包辦的婚姻,爐梅于成婚前女扮男裝出逃,琴默則投江被救。最后幾經磨難,2人與璞玉在杭州重逢。這時圣如也由金夫人作主與璞玉訂婚。小說以璞玉同時娶3位小姐為妻的喜劇結束。作者在《泣紅亭》結尾處有詩云:“茫茫三年事,午夢荒唐語。若考其中實,兔生犄角龜生羽?!彼∷浦i底,道出了作家的本意:4位青年男女悲歡離合的故事,不過是紅樓一夢,并非封建社會的現實寫照。尹湛納希通過這部愛情的傳奇故事,對封建勢力予以入木三分的嘲諷和有力的鞭撻。然而作家受其世界觀的制約,其作品仍不乏封建主義的糟粕。作品的才子佳人大團圓的結局也落入了俗套。但小說故事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全篇穿插著的優美詞賦歌謠,又構成了作品獨具的藝術風格?!镀t亭》除出版有蒙古文版,尚有曹都、陳定宇翻譯的漢文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尹湛納希 ·國學 ·12.2萬字
南戲劇本。一般認為是南宋作品,作者不詳。寫書生張協赴考遇盜,得貧女相救,后結為夫婦。張協中狀元后,雖拒絕樞密使王德用的招贅,但貧女尋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貧世薄”,不肯相認,竟于赴任路上劍劈貧女。后貧女為王德用收為義女,終于重圓。
九山書會才人 ·國學 ·4.9萬字
詩總集。清沈德潛撰。十四卷。德潛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今蘇州)人。一生困于場屋,年七旬始得進士,高宗稱之為“老名士”,命值上書房,擢禮部侍郎。他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拘于“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也反映人民疾苦。此書選收自上古至隋代詩歌七百余首,唐以前一些著名詩篇(除《詩經》、《楚辭》外)多被選錄。原刻本今存《四部備要》排校本,通行本為1957年文學古籍刊行社、1963年和1977年中華書局排印、重印本。
(清)沈德潛 ·國學 ·14.8萬字
成書于明初。這部典籍不僅闡論道教義理,還收錄了張宇初的敘懷詩文,是研究道教思想史、天師世家史及道教文化的重要典籍?。
王欣若 ·國學 ·9.3萬字
清·陳修園撰于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4卷。此書為陳氏博采諸家之論,參附己見,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編輯而成,因其內容皆為女科證治之精要故名。卷1為調經、種子兩門,主論月經病、不孕癥之證治;卷2主論胎前諸疾;卷3主論產后諸證;卷4為雜證論治。該書注意女性調經的脾胃之治。
陳念祖 ·國學 ·4.5萬字
凡二卷。梁·僧伽婆羅譯。略稱文殊問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系佛應文殊師利菩薩之發問,而答以種種問題者。全經計分十七品,卷上十四品,卷下三品。內容包括菩薩戒、佛身、無我、涅槃、般若、有余氣、來去相、中道、三歸、十戒、無垢、無所著無漏、發菩提心、字母及部派分裂等問題。唐代不空譯“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即本經第十四品之別譯。
僧伽婆羅 ·國學 ·2.6萬字
倚云氏著。八卷五十六回。成書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現存初版石印函裝本及光緒己亥(1899)坊刊本。書敘明嘉靖間關東才子濟小塘赴京趕考,親見奸臣嚴嵩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也使自己仕途受挫。濟小塘從此看破紅塵,棄儒學道,后得到仙人呂洞賓的點化,學得仙術,懲惡濟困、除妖救災,又度化儒生韓慶云,鋤除嚴嵩奸黨后,濟小塘、徼承光、一枝梅、韓慶云、蘇九宮等升仙歸真。作品曲折表現的是人民痛恨現實的黑暗卻無力改變,幻想借助神仙法術懲惡除奸的愿望。
倚云氏 ·國學 ·18.1萬字
共16卷。成書于晚清,有民國間《遼海叢書》本行世。作者盛昱身為清朝皇族的后裔,一生以發揚弘大滿族文化為己任,曾輯有《八旗文經》一書,以保存和傳播滿族文化。此后對滿族文獻的搜集也并沒停止。晚年辭官家居時,得知北京近郊一帶留存有許多滿族故人的墓碑,碑上或多或少都題有文字。于是他就親自尋訪考察,認為這些文字內容,對于了解和研究滿族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他就請來拓工,把這些文字都拓了下來,妥為保存。日積月累,收藏漸多,于是著書。
盛昱 ·國學 ·26.4萬字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是道教經典之一,旨在闡述清靜之道。該經文強調通過內心的清靜來達到修行的目的,不涉及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通過“清靜”法門來澄心遣欲,參悟大道?。
侯善淵 ·國學 ·7256字
明朝南極遐齡老人臞仙(朱權)撰。原書二卷,今本分作八卷,收入《萬歷續道藏》。卷首有作者自序,稱此書考訂道教教義制度,大宣玄化,立規定制,凡道門之所用,皆載此書。原書上卷分作九章,以老莊思想為本,參考史籍道典,詳述宇宙生成,天地演化,日月風雷運作,陰陽五行生克之道。以及老君顯化靈變、天師家世傳承、道教南北宗派、三洞經書目錄、官秩品位、符箓階次、齋醮科儀、清規戒律等等,無不詳載。下卷分十章,記述道教名物制度。凡宮觀殿堂式樣、天尊玉皇神像、旙燈香果等供品、天樂仙杖等法器、全真坐缽等儀式、冠服床梳等用具,以及修真口訣、朝圣吉日、記事名數、隱諱禁忌等等,皆載之甚詳。全書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實為研究明代道教義理規制之百科事典。作者朱權乃明太祖第十七子,受封甯王,曾為燕王南伐草檄,后懼禍而遁入玄門,專心著述以自韜晦。其敘事辨理之才,由此書可見一斑。
朱權 ·國學 ·7.7萬字
全稱《佛說般舟三昧經》,亦稱《三昧經》。佛教經典。東漢支婁迦讖譯。一卷?!鞍阒邸?,梵文Pra-tyutpanna的音譯,意為“出現”、“佛立”?!鞍阒廴痢保础胺鹆⑷痢?,佛教禪法的一種。本經主要述說修持般舟三昧之法,謂一心念佛,觀想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會見佛,死后往生極樂世界。異譯本有:西晉竺法護譯《般舟三昧經》三卷(一說為支婁迦讖所譯)、東漢失譯《披陂菩薩經》、隋阇那崛多譯《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見載于《金藏》及《高麗藏》。
(東漢)支婁迦讖 ·國學 ·2.3萬字
筆記。近代李慈銘著。不分卷。系由云龍輯錄《越縵堂日記》中有關讀書札記編成。由輯本民國間曾經排印,但并未發行,建國后商務印書館據原輯及李氏二種日記原書,加以補訂、標點,重新分類排列,分為“哲學思想”、“政治·社會經濟”、“歷史”、“地理”、“科學技術”、“軍事”、“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綜合參考”、“劄記”十二類,出版行世。此書可見作者一生學問成就,其中“確有一些前人所未發的創見,往往能在短短數語中擊中要害,又能觸類旁通,剖析入微,而不流于瑣屑的考證”(排印本出版說明)。內“文學”部分篇幅最多,內容最富,評詩文總集如《唐文粹》、《明詩綜》、《歷朝詩集》,評詩文別集如《柳河東集》、《白氏長慶集》、《樊川文集》、《袁中郎全集》等,皆有卓識。論清代詩文家尤多,亦有較高參考價值。有1959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1963年中華書局用商務印書館紙型重印。
李慈銘 ·國學 ·2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