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6卷。清陳念祖(修園)原著,陳蔚(古愚)參訂,陳元犀(靈石)韻注。書成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全書自“痙濕暍病方至婦人雜病方”,共收載《金匱》206方,以歌括的形式簡要介紹諸方之方名、主治、藥用劑量及煮服法等,并附方解。本書以詩歌形式,逐一將《金匱》諸方的組成、主治、藥物及分量、煮煎方法、服藥方法等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便于記誦,膾炙人口。
陳念祖 ·國學 ·4.2萬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清)陳夢雷 ·國學 ·9899字
凡三十六條,解內丹名詞及步驟,多體內神名,重三丹田、日晶月華及齋戒咒。
佚名 ·國學 ·4173字
吉岡義豐《道教と佛教第二》將之視為唐代道經。元始天尊述二十四誡,勸人于諸齋日奉守。
佚名 ·國學 ·2640字
一卷,唐不空譯,以一印而成辦種種作法之念誦法也。
(唐)不空 ·國學 ·917字
書學雜著。南宋陳槱撰。二卷。末有至正七年王東跋。具體成書年代不詳。上卷有論石刻五則、論篆法一則、論諸家書格七則;下卷有論學書之法四則、論筆墨紙硯十二則。該書上卷論歷代石刻及諸家書法,分為總論古今石刻、秦璽文玉刻、前漢無碑、古碑毀壞、樂毅論、右軍書論、篆法總論、李陽冰書、章友直書、邵餗書、近世諸體書、蔣宜卿書、小王書等十三則,下卷論學書之法及筆、墨、紙、硯等,有學書須觀真跡、寫大字法、論細字說、總論作大小字、論筆墨硯、俗論筆墨、論紙品等等
陳槱 ·國學 ·7924字
王建 ·國學 ·3293字
《今水經》是記述清初全國水道源流的專書。清黃宗羲撰。一卷。宗羲有《(康熙)四明山志》已著錄。作者以酈道元注《水經》,雖引注廣博而無稽于事實,又因時代久遠,水道形勢變化很大,《水經注》與清初諸圖志多不相合,乃不襲前作,自定體例,條貫諸水,窮源按脈,于康熙初著成是書,乾隆三十八年(1733)付梓。后迭經翻刻。今有《黃梨洲遺書》(清光緒三十一年杭州群學社石印)本、《梨洲遺著匯刊》(民國四年[1915]中華書局排印)本、《知不足齋叢鈔》(乾隆至道光)本、湖北崇文書局匯刻本等。
黃宗羲 ·國學 ·1.8萬字
宋代茶書,《品茶要錄》一卷,宋黃儒撰。儒字道輔,陳振孫《書錄解題》作道父者誤也。建安人。熙寧六年進士。此書不載於《宋史·藝文志》,明新安程百二始刊行之。有蘇軾書后一篇,稱儒博學能文,不幸早亡,云其文見閣本《東坡外集》。上元焦竑因錄附其后。然《東坡外集》實偽本(說詳集部本條下),則此文亦在疑信間也。書中皆論建茶,分為十篇。一采造過時,二白合盜葉,三入雜,四蒸不熟,五過熟,六焦釜,七壓葉,八清膏,九傷焙,十辯壑源沙溪。前后各為總論一篇,大旨以茶之采制烹試,各有其法,低昂得失,所辨甚微。園民射利售欺,易以淆混,故特詳著其病以示人。與他家《茶錄》惟論地產品目及烹試器具者,用意稍別。惟東溪《試茶錄》內有茶病一條,所稱鳥蒂白合蒸芽必熟諸語,亦僅略陳端緒,不及此書之詳明。錄存其說,亦可以互資考證也。蘇軾跋稱其:“博學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錄》十篇,委曲微妙,……予悲其不幸早亡,獨此書傳于世。”
黃儒 ·國學 ·2693字
夏道人 ·國學 ·9534字
(北宋)施護 ·國學 ·3498字
(清)弘贊 ·國學 ·1.2萬字
佚名 ·國學 ·14.7萬字
朱鼎 ·國學 ·4.7萬字
樞字運之,自稱細林山人,華亭人。嘉靖戊子舉人,官至江西臨江府同知。是書乃所述松江一郡遺聞軼事,以補志乘之闕略者。松江本以吳淞江得名,明初因地多水災,故去水旁以禳之。此書標目,則猶仍其本名也。書中於地理、人物、行誼、藝能、文字、題詠以及詼諧、瑣屑之事,無不備載。其藝文籍用宋孝王《關東風俗傳》例,載陸績《渾天圖》以下凡百馀種,悉其鄉人著作,可為徵文考獻之資。至於元楊維禎之名,或從木或從示,諸書參差不一。樞以歲月求之,謂字本從木。入明后以諸王有諱楨者,始改從示。其言殊臆測無據。又李至剛在永樂時,以善於附會深蒙傾險之識,而樞信《明一統志》之虛詞,反目以德量寬宏,惜《松江舊志》略而不載。亦未免涉回護鄉曲之私也。
楊樞 ·國學 ·1.5萬字
佚名 ·國學 ·768字
亦名《征南錄》。孫沔鎮壓儂智高起義記。一卷。北宋滕甫(字元發,一字達道,浙江東陽人)撰。皇祐四年(1052),儂智高起義軍據邕州,宋朝派狄青、孫沔、余靖率宋軍前往鎮壓。次年,事平。狄青率宋軍歸朝,孫沔繼續追捕義軍余部。時余靖在長沙勒碑為記,專褒美狄青功,朝廷亦升青為樞密使,而沔僅加秩一等。甫以為南征之事出沔議,措施、計謀亦多出于沔,其功當不亞于青,因作是錄以頌沔功績,蓋甫為沔知己也。其文與余靖所作,互有詳略,可資考證。為研究儂智高起義事件的重要參考文獻。有《四庫全書》、《藝海珠塵》、《墨海金壺》、《續金華叢書》及清抄本等。
滕元發 ·國學 ·2833字
又名《寶女經》、《寶女問慧經》、《寶女三昧經》。印度大乘佛教經典。西晉竺法護譯。四卷或三卷。首尾皆殘,僅一紙二十八行。經中主要論述毗尼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菩提分、三十二相業因、三十二障大乘法、七十六種菩薩行法、三十二速成就大乘法等佛教理論。系《大方等大集經·寶女品》的異譯本,篇幅比《寶女品》約多一倍。歷代大藏經均收,敦煌本可供校勘。
(西晉)竺法護 ·國學 ·3.3萬字
佚名 ·國學 ·2429字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說五法得離依止等,及說戒七種差別。
佚名 ·國學 ·2357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