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肩門
  • (清)陳夢雷
  • 8926字
  • 2015-12-12 16:26:01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肩上熱。

【注 小腸名赤腸,為受盛之腑,其氣與膀胱相通,是以腰脊控睪而痛。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臂出肩解,此太陽之經脈病也。】

膀胱病者肩上熱。

【注 肩上乃足太陽經脈之所循。】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注 氣之盛虛,謂太陰之氣也。肺俞在肩背,因氣而痛于俞,所謂氣傷痛也。溺色變者,氣虛不化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所生病肩前臑痛。

【注 肩端兩骨間為髃骨。】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是動則病嗌痛,肩似拔,臑似折。

【注 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

膀胱足太陽之脈,其直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

膽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

手太陽之別,上走肘,絡肩髃。

手陽明之別,上循臂,乘肩髃。

經別篇

手太陽之正,指地,列于肩解。

【注 指地者,謂手之太陽下合于足太陽也。】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于肩髃。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上挾脊上項,其支者結于肩髃。其病脊反折,肩不舉。

手太陽之筋,上繞肩胛。其病繞肩胛引頸而痛。

手陽明之筋,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病肩不舉。

手太陰之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

骨度篇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五邪篇

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

師傳篇

五臟六腑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

本臟篇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注 肺居肩膺之內,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脆端傾。】

玉版篇

肩項中不便,逆也。

【注 太陽為諸陽主氣,肩項中不便,陽氣傷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木形之人大肩背;火形之人好肩背,肩背肉滿;土形之人美肩背;金形之人小肩背;水形之人小肩。

邪客篇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論疾診尺篇

肘后獨熱者,肩背熱。

【注 肘后乃手少陽之天井處。蓋以兩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也。】

九宮八風篇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背之膂筋。

中藏經 【漢 華佗】

肩痛

心病則胸中痛,四肢滿脹,肩背臂膊皆痛。

肺脈虛則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氣,肩背痛。

瘡瘍全書 【金 竇漢卿】

肩疽

病肩疽者,因負重傷動肩井穴,故生此疽。用內托散加烏藥、青皮、木香,外貼金絲膏。

肩疽受在腎膀胱,氣血凝滯不行,結成疽毒也。先用流氣飲、內托散,四圍以圍藥敷之,多服消毒散、內托定痛散。

此毒因怒氣上攻于心,酒后房事,下傷于腎,宜服加味托里散。如膿出盡時,服內補散三四貼。膿未盡時,服排膿內托散。小便赤濇,用五苓散加黃連、燈心服之,其毒從小便出。更服乳香護心散,日進五服;又服黃礬丸,日進三服。

上肩疽下鼠疽

此毒因怒氣上攻于心,酒后房事,下傷于腎,宜服加味托里散;胸膈滿悶,加陳皮、砂仁;熱盛,加小柴胡、黃芩、元參;咳嗽加麥冬、兜鈴、五味、杏仁、桑皮;口干煩躁,加麥冬、前胡、干葛、烏梅;寒多,加厚樸、防風、藿香,再服黃礬丸、通氣散,仍貼元武膏、金絲膏。如膿出盡時,服內補散三四貼;膿未盡時,服排膿內托散。小便赤濇,用五苓散加黃連、燈心服之,其毒從小便出。更服乳香護心散,日進五服;又服黃礬丸,日進三服。

左右搭

此證少陽經少血有相火,尤甚于厥陰。發于左搭肩骨上,生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于右搭肩者,必難治也。此證由于風變之來,以脈斷之。邪在表,其證大小便如故,飲食如常,口能知味,知其不在里也。不惡風,只燥熱,脈不浮,知不在表。若表里既和,則邪在經絡中,凝于經絡,其癰斯出。身半以上,風從受之,故云八風之變。法當卻寒邪,調和經絡中氣血,則氣血通暢自愈。

左右串

此證發于左搭肩骨上,生在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于右搭肩,必難治矣。可用雞黃皮及綿絮焙干為末,濕則干摻,干則清油調擦。

如證發于右搭肩骨上,生在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于左搭肩者,亦難治。用藥擦摻,依前左搭肩藥治之。

癰疽發

凡兩肩下兩脅邊成癰疽,因血虛而氣亦虛,切不可服補陽之藥。熱劑,即補陽也。倘受熱劑則虛熱愈盛,易致傷骨膜,切慎切慎。宜服十六味流氣飲、內疏黃連湯,治法與發背癰疽同。湯劑,附子、薄桂、烏頭之類禁用。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肩痛

脈經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郁甚也。當瀉風熱以通氣,防風湯主之。如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郁而不行,以風藥散之。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作痛

肩背痛,未辨何證,俱宜和氣飲,每服加烏藥半錢。

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積氣故也。

其人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導痰湯,下五套丸,更于嘔吐門停飲證選藥。

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每服加炒茴香半錢,炒水椒十粒。

有本體虛及病后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刷之劑,愈刷愈痛,發汗太多,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于氣無補法之說悞矣。經云:汗者心之液。又曰:陽受氣于胸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疼也。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痛屬火刑肺

肩背痛,屬肺分野病。經云: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是也。

運氣肩背痛,皆屬火攻肺病。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熱。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肩背臑缺盆中痛。又云:歲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劑。是也。

肩疽

丁疽:發兩肩,惡血留結,內外榮衛不通,發成丁疽。五日腫大,令人口噤寒戰。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陳干疽:腫發起兩肩及兩大臂胛骨,二十日痛不息,亦不可動;五十日身熱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無血者死。

使榮疽:腫起發肋及兩肩肘頭,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發赤白相間,膿多可治,全無赤白者不治。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左右搭手

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飲食感毒,廣一尺,深一寸,雖潰在危,內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內服護心散,外用敷藥,始不奔心,大要服藥截之。若通脊皆腫者不可救。

右搭肩發骨上生者,移動之處可治,若串左肩難治。左搭肩發骨上生者,移動之處可治,若串右肩難治。二證內服托里散加升麻、桔梗,外用去惡散,或棉絮燒灰為末摻之,干者麻油調擦。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肩背痛

按風寒汗出而肩背痛,小便數者,《脈經》既以瀉風熱之藥,通肺氣之壅,則寒熱氣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便遺失者,當以人參、黃芪之屬,補肺氣之虛,不言可知也。

濕熱相搏,肩背沉重而疼者,當歸拈痛湯。

肩疽

或問肩上生疽何如?曰:此處手足三陽交會之所,名曰肩疽,由風熱郁結所致,或因負重損傷而作。服烏金散、勝金丹、活命飲加柴胡、桔梗。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托之。

蓮子發

或問肩胛內痛,漸至潰爛成瘡何如?曰:此名太陰疽,即蓮子發,屬手太陰肺經積熱所致,宜活命飲加桔梗、黃芪,奪命丹,勝金丹,黃芪木香散選用。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赤色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喘嗽大渴,胸滿脈微者死。

左右串

或問左右搭串何如?曰:左肩骨上生疽,串于右者可治;右肩骨上生疽,串于左者難治。古有此說,愚謂不然。攻注左右者,氣血不調,陰陽交錯也,宜勝金丹、活命飲加羌活、桔梗。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七惡證少,何慮難痊?元氣虛憊,治之何補哉!

缺盆疽

或問一人年六十,肩前陷中生疽,寒熱大作,飲食少進,肩背拘急,小水不利,胸腹膨脹何如?曰:是名缺盆疽,又名鎖骨疽,屬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宜隔蒜灸,先服紫金丹、奪命丹而惡證退。惟苦小水不利,投以六一散而利;后服十全大補湯而安。若治之稍緩,必致潰爛。是經少血多氣,瘡口不合,危篤者多矣。

肩后疽

或問肩膊后骨上生疽何如?曰:此名上鼠疽,即上搭也。怒氣積郁所致,屬太陽兼少陽經。初覺宜隔蒜灸,活命飲加羌活、桔梗、柴胡,勝金丹,紫金丹,奪命丹選用。既潰,十全大補湯、黃芪木香散、人參養榮湯。

消毒散 【《瘡瘍全書》,下同】  治肩疽。

人參 紫蘇葉 前胡 川芎 黃芩 桔梗 羌活 獨活 枳殼 白茯苓 甘草 防風 赤芍藥

右煎服。

內托定痛散 治證同上。

人參 黃芪 生地黃 白芷 川芎 赤芍藥 防風 赤茯苓 生甘草 烏藥 桂心 枳殼 桔梗 木香

右姜三片,棗一枚,不拘時服。

加味托里散 治肩疽。

桔梗 厚樸 人參 白芷 黃芪 當歸身 官桂 川芎 荊芥穗 黃芩 烏藥 防風 連翹 香附 枳殼 花粉

右水煎服。胸膈滿悶,加陳皮、砂仁;熱甚,加小柴胡、黃芩、元參;咳嗽,加麥冬、兜鈴、五味、杏仁、桑皮;口干煩躁,加麥冬、前胡、干葛、烏梅;寒多,加厚樸、防風、藿香,再服黃礬丸、通氣散,仍貼元武膏、金絲膏。

摻藥 治左右搭肩。

雞黃皮焙 血竭 花蕊石 冰片

右為細末,濕用干摻,干用清油調搽。

加味麻黃桂枝湯 治形實色黑,背生紅腫,胛骨下痛,脈浮數而洪緊,食則嘔。

(艸舌)蔞仁一錢半 生附子 羌活 人參 青皮 白朮 山藥各一錢 半夏 生甘草節各六分 黃芪二錢

右水二鍾,姜三片,煎服。冬加黃蘗。

牛膠飲 治搭肩,截癰疽惡瘡險處,服之使毒氣不攻于內,不傳惡證。

牛皮膠透明好者,四兩

右用好酒一碗入膠內,重湯煮,令膠熔透,服;或用酒煎米湯調和服之。

白芷升麻湯 治證同上。

官桂三分 白芷 紅花 當歸各一錢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 生地各一兩 黃芩酒炒 黃芪 連翹 歸梢各二錢 生黃連一錢五分

右十三味,水酒各一碗,煎至半碗,服之須睡,并怡養心神,不可妄想以動心火。

黃礬丸 一名蠟礬丸。治肩疽發背一切惡證,服此能衛護內膜,驅解諸毒。

通明礬一兩,為末 黃蠟七錢

貴人加木香,富人加沉香,平人加紫蘇葉,俱為末,熔蠟,下蜜一匙,少溫,入礬,眾手拌勻,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下,日三服。未破內消,已破易合。蠟性實大腸,礬性解諸毒,故用之也。

十六味流氣飲 未成速消,已成速退,疼痛漸減。前十二味,名托里內補散。

人參 當歸身 官桂各五分 川芎 大腹皮 白芍藥 桔梗 黃芪 炙甘草 厚樸 木香 白芷 防風 烏藥 枳殼 蘇葉各一錢

右為末,每六錢,酒調下。不飲酒者,木香湯代之,米飲亦可。輕重量人氣稟用之。服藥后飲酒,以助藥力。不退熱,加茯苓、白朮、地黃;不進飲食,加砂仁、香附;疼痛,加乳香、沒藥;水不干,加知母、貝母;瘡不穿,加皂魚刺;大便閉,加大黃、枳實;咳嗽,加陳皮、枳殼、半夏、杏仁、姜;小便閉,加麥門冬、車前子、木通、滑石、燈草。

內疏黃連湯 治一切癰疽嘔啘,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麻木,而皮肉不變色,根系深大,病源在內,臟腑秘結,當急疏利。

黃連 白芍藥 當歸 山梔仁 檳榔 木香 薄荷 連翹 茯苓 黃芩 桔梗 甘草各一錢

右除木香、檳榔為末外,馥銼,每一兩,水煎八分,入檳香二末和服之。吃三服后,加大黃一錢,再加二錢,以利為度。

烏金散 治疔毒腫痛,肩疽因負重損傷而作。

砒制 蟾酥 麝香各五分 血余煅 蛇蛻煅 蜂房煅,各一錢 蟬蛻酒洗 血竭 乳香炙 白僵蠶炒去絲,各二錢 辰砂研,水飛 雄黃研 穿山甲炙黃,各二錢半 全蝎三錢,湯泡七次 天龍四錢,酒炙,去頭足 牙皂四分 沒藥炙 川烏尖

右各為細末,稱準分兩,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蔥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奪命丹 治諸般腫毒疔疽惡瘡。

朱砂三錢 白礬枯 寒水石 銅綠 滴乳香 明沒藥 麝香各一錢 蝸牛三十一粒,另研 蟾酥 輕粉各五分

右為細末,丸如菉豆大,如不就,加好酒糊。每服一丸,生蔥三五莖,嚼極爛,吐于手心,包藥在內,熱酒和蔥送下,如重車行五七里,汗出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勝金丹 治證同前。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雄黃 辰砂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半 全蝎炮炙 穿山甲炙 天龍去頭足炙,各三錢 白僵蠶炙去絲,五錢 蟾酥一錢

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蔥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一粒金丹 治證同前。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錢五分

各為細末,和勻,用黑肥棗個半,去皮搗爛,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量人虛實,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氣壯實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過。后用水一口,送藥下行,盡數,次以米飲補之。

仙方活命飲 又名真人活命飲。治一切癰疽,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圣藥也。

滴乳香研 防風 香白芷 赤芍藥 當歸尾 貝母 沒藥研 皂角刺炒 天花粉 甘草節 穿山甲炙,各二錢 陳皮 金銀花各三錢

右為粗末,大者四兩、小者二兩作一劑,無灰酒十茶鍾,瘡小五茶鍾,入有嘴瓶內,以厚紙封口,勿令泄氣,煎至三大鍾,去滓,作三次服,接連不斷,隨瘡上下服。能飲酒者,服藥后再飲三五杯。此藥并無酒氣,不動臟腑,不傷血氣。忌酸薄酒鐵器。服后側睡,覺腫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人參養榮湯 治一切潰瘍并老弱人之病。

白芍一錢半 人參 陳皮 黃芪蜜炙 桂心 當歸酒拌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酒拌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分半 遠志去心炒,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十全大補湯 治證同前。

人參 肉桂 生地酒洗,蒸焙 川芎 白芍炒 茯苓 白朮 黃芪鹽水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棗煎服。

單方

肩疽:吳茱萸用鹽腌過,炒研酢和涂之。 【《活幼口議》】

頸肩胸背有大腫赤發,即封之,令不成膿。用(石卜)硝五兩,香豉、生地黃汁各半升,三味合搗,煮令地黃爛熟,敷腫處,厚二分,日三四易,至瘥止。兼治一切腫。【《千金方》。】

針灸

《素問》曰: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靈樞》曰:足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踵,跟痛骨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春痹也。

手陽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上結于肘外,上臑結于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夏痹也。

肥人廣肩,腋項肉薄皮厚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于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癰發于肩及臑,名曰疵癰[癰 原作「疽」,據《靈樞》癰疽篇改。],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甲乙經》曰:肩痛不可舉,天容及秉風主之。

肩背痹痛,臂不舉,寒熱凄索,肩井主之。

肩腫不得顧,氣舍主之。

肩背痹不舉,血瘀肩中,不能動搖,巨骨主之。

肩中熱,指臂痛,肩髃主之。

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

肩胛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

肩胛周痹,曲垣主之。

肩痛不可舉,引缺盆痛,云門主之。

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曲池主之。

肩肘節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髎主之。

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

肩不可舉,不能帶衣,清冷淵主之。

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

肩痛不可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陽谷主之。

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養老主之。

肩背頭疼,時眩,涌泉主之。

《千金方》曰:氣舍,主肩腫不得顧。

曲池、天髎,主肩重痛不舉。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肉麻木。肩貞、關沖、肩髃,主肩中熱,頭不可以顧。巨骨,主肩中痛,不能動搖。支溝、關沖,主肩臂酸重。清冷泉、陽谷,主肩不舉,不得帶衣。天宗,主肩重臂痛。曲垣,主肩胛周痹。后溪,主肩臑痛。腕骨,主肩臂痛。養老、天柱天柱 原作「天盲」,據《千金》卷三十改。,主肩痛欲折。涌泉,主肩背頸項痛。前腋,主肩腋前痛與胸相引。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主肩痛。巨骨,主肩背痛。膈俞、譩嘻、京門、尺澤,主肩背寒痓,肩甲內廉痛。

《醫學綱目》曰:針灸肩背痛有二法:其一取肺。經云: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又云:肺手太陰之脈,氣盛有余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是也。

肩背痛連胛:胛縫,在背踹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五樞,二寸半,瀉八吸。

肩背胛痛,昆侖、懸鍾、肩井。

肩背頸項腋前痛,與胸相引,取涌泉一分,見血妙。前腋刺面上一寸。

又法:氣舍五分,天髎灸,曲池一寸半,天井五分。

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針灸肩痛有三法:其一,取手陽明。經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所生病者,肩前臑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手太陽。經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肩似拔,臑似折,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筋。經云:手太陰之筋,病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手陽明足太陽之筋皆病,肩不舉,皆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俞也。

肩不可動,臂不可舉:肩髃二寸半,巨骨五分。

清冷淵一寸,關沖五分。

肩端腫:取肩髃二寸半,瀉九吸;腕骨七分,先瀉后補。兩胛痛:取肩井二寸半,不宜久停;針支溝。

醫案

《儒門事親》曰: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內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言:陷下者灸之。為陽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已上證皆宜灸刺,謂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后灸二七壯,及至瘡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穴,次于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薛氏醫案》曰:一男子肩患毒,腫硬作痛,惡證迭見,用白礬末三錢糊丸,以蔥頭七莖煎湯調下,腫痛悉退。再服,諸證亦退。更以仙方活命飲二劑,出水而消。此秘方名千金化毒湯,本礬末蔥湯調服,因末難服,故易為丸。一方士治瘡疽,不問腫潰,先用此藥二三服,后用消毒藥,甚效。常治蒭蕘之人,用此即退,不用托里藥亦愈。蓋止熱毒為患,血氣不虧故也。若金石毒藥發疽者尤效,蓋礬又能解金石之毒也。一方用礬末五錢,朱砂五分,熱酒下,亦效。此藥托里固內止瀉,解毒排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有益無損,其藥易得,其功甚大,偏僻之處,不可不知。此方或蟲犬所傷,熔化熱涂患處,更以熱酒調末服,皆效。

上舍陳履學之內,先從左肩下一點寒,三日后,右肩下發一白,腫如甌,中紅如酒盞,自用消解涼藥一劑,不散,次投十宣散四劑,加痛略紅;次連投參、芪、丁、桂、防、芷之劑,膿潰后,惡心嘔吐,頭運不止,厥逆寒戰,鼓牙虛汗,頂平膿清,此投解散涼劑之誤;急洗去圍藥,投以參、芪、歸、朮、地黃、姜、附大劑一服,原從左肩下舊寒一點先熱起;又進一服遍腫浮熱,腫高膿稠,兼纴烏金膏數日,出腐筋如脂膜大小數片,日進前藥二服,參、芪投至八錢,逾兩月始安。愈后,時以勞厥,即投參、芪、歸、朮、姜、附大劑,乃蘇。

一男子肩患毒臖痛,飲冷煩躁,便秘脈數而實,以清涼飲二劑,少愈;以金銀花散四劑,悉退。又以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數劑,瘡潰而痊。此脈與證皆屬有余也。

一人肩患疽,脈數,以槐花酒一服,頓退;再以金銀花、黃芪、甘草十余貼而平。槐花酒治濕熱之功最妙速。若胃寒之人,不可過劑。

一婦人患瘰疬不消,膿清不斂,予以八珍湯治之,少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郁所致,當以防風通氣湯治之。蓋膀胱之脈,始于目內眥,上頂巔,下耳角,復上頂至腦后,過風府,下項走肩膊,一支下腰膂,是經氣動則脊痛項強,腰似折。按此非膀胱經證而何?彼乃云:瘰疬膽經病也,其脈主行項側,即是經火動而然,遂自服清肝降火之藥,反致不食,痛甚。復請予診,其脈胃氣愈弱,先以四君子湯加陳皮、炒芍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進痛止;繼以防風通氣湯,二劑而愈。

王喬年逾三十,肩患毒,以人參敗毒散一劑,更以十宣散去參、桂,加金銀花、天花粉四劑而潰。因怒動肝火,風熱上壅,頭面赤腫,焮痛飲冷,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薄荷二劑,不應;急砭患處,出黑血盞許,仍以一劑,勢退大半;再進人參敗毒散四劑而愈。夫病有表里上下之殊,治有緩急攻補之異。若不砭刺,毒氣結于肉理,藥不能及,焮腫日甚。使投峻利之藥,則上熱未除,中寒已作,必傷命矣。

一男子患肩疽,作渴,脈數有力,以黃連解毒湯三劑而止;更以仙方活命飲四劑,潰而愈。

一婦人肩下患毒,脈弦緊,以白芷升麻湯二劑,表證已退,更以托里藥潰之而愈。

一男子肩下患疽已數日,漫腫微痛,頭甚多,皆如粟許,色不變,不起發,此氣血虛也。診其脈果然。先以仙方活命飲二劑,殺其大勢;更以托裹藥而起發,瘡頭雖潰,但流血水,氣血尚虛,不能為膿也。彼欲服太乙錠子,予謂此藥止能攻毒,不能托里。彼不深信,仍服之,至四次,飲食不進,瘡色黑陷,呃逆不絕,胃氣虛極也。不治。強投溫中健脾之劑,不應而死。

一婦人癸卯冬失物發怒,缺盆內微腫,甲辰春大如覆碗,左肩胛亦腫,肉色如故。或針出鮮血三碗許,腹痛如錐,泄瀉不止,四肢逆冷,嘔吐惡寒,或時發熱,絕食已七日矣。其脈洪大,時或微細,此陽氣脫陷也。用六君加炮姜三錢、附子二錢,早服至午,不應;再劑,加附子五錢,熟睡,覺來諸證頓退六七,少進稀粥;再四劑,諸證悉退,飲食如故,缺盆始痛,針出清膿二碗許,諸證復至,此虛極也。以十全大補加姜、桂、附各一錢,三劑而安。后減干姜、桂、附各五分,與歸脾湯兼服,五十余劑而愈。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六旬有二,發生右搭,先用艾灸,漸次形勢高腫,堅硬不痛,十五日后,尚未潰膿,日生煩悶。恐其毒陷,先用針通,隨行拔法,拔出惡血鍾許,已后稍得輕便,擦上化腐之藥膏蓋,用至三日,其瘡漸作腐潰;至二十日,亦出正膿,壞肉漸脫,新肉漸生。此外治之法盡矣。因病家與內科一醫,平交甚切,托彼用藥內服,而不遵外科補托之法,自執己見,不聽予言,失于峻補,每日人參不過二錢以為足用。予曰不及,法當五錢,兼熟附二錢,方為稱病,不然必生變矣。彼俱不信,后果肉色淡白,瘡口散大,膿水清稀,飲食減少,此敗證具矣。后雖強投溫中健脾大補之藥,終則不應。至于形體消削,膿水臭穢,延至六十日,瀝盡氣血而亡,然后方自懊悔。殊不知凡大瘡每日膿出一碗,用參必至三錢,以此為則。況本病出膿,日有三碗,用參二錢,謂之大損小補,豈不歸死?又外科乃破漏之病,最能走泄真氣。如損補兩不相敵,無以抵當,往往至于不救者多矣。此為不信于補,而執俗見,自取敗亡者也,可惜!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邱县| 观塘区| 靖江市| 五大连池市| 长丰县| 台东县| 东阳市| 涿鹿县| 南京市| 西昌市| 临潭县| 孟连| 新绛县| 阜阳市| 大冶市| 石城县| 竹山县| 乡宁县| 嵩明县| 徐汇区| 察雅县| 邹城市| 孝义市| 宣汉县| 天台县| 开封市| 阳原县| 儋州市| 盘山县| 平安县| 乳山市| 洛扎县| 双江| 镶黄旗| 乐陵市| 竹山县| 南充市| 新乡县| 思茅市| 西宁市|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