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法史學刊》是由中國法律史學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中國法律史學會秘書處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組織編輯的專業性學術集刊。集刊內容涵蓋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等法律史學科的各個分支,間或旁及法理學、部門法學、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法律史學得以滋養的學科領域。本書是總第14卷,旨在反映法史學科的最新探索,展現法律文化研究的多彩景觀,評析學術作品,介紹法史學界前輩學人。
王帥一 張生 ·理論法學 ·16.1萬字
《法律與倫理》定位在法學與倫理學的交叉研究上,以問題為導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則,開拓一片法學家與倫理學家自由交流的學術空間,構筑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識的思想論壇。本書為第四期,重點關注權利和善之間的優先關系、法律移植與文化沖突問題,分為自然法專題、法制史專題、行政法專題、環境法專題、人物訪談、跨域對談六個專題。
夏紀森 侯欣一 ·理論法學 ·16.6萬字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采取的是行政與司法并行的“雙軌保護”模式。如果二者間缺乏完善、科學的協調機制,當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對同一知識產權違法行為進行處置時,發生權屬沖突和運行矛盾的可能性較高。本書力圖探究沖突構造的連結點和生發機制,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制度建言,力求化解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與行政執法間的張力,建構二者的協同治理模式。
趙鑫等 ·理論法學 ·7.8萬字
本書論述法之原質的三大統制力,即信仰規范、德義規范、習俗規范。本書先細致梳理了禁忌的語義、本質、種類、成立與分化,闡明禁忌是人類規范有制裁后果的行為的起因,法律實際上就是該原始規范的進化產物;接著分章節系統詳述禁忌與法律、主權、婚姻、財產權、刑法的關系,進一步論證禁忌是法律之前的公共規范,是法律的前身。禁忌在人類社會生活之初,依靠對超自然力的恐懼在民眾間廣布不侵的戒律,至國家生活發達之后,執政者更往上增添現罰,禁忌方才成為法禁。
(日)穗積陳重 ·理論法學 ·9.8萬字
本書分為進路、方法和技藝三編,通過11講來指導學生如何做法社科研究。第一編主要講授如何做法律人類學、法律認知科學、法律與人文研究;第二編介紹了法律經驗研究和法律定量研究的過程,講授了如何運用社會理論進行分析,并將如何進行經濟分析與演化分析列入研究方法;第三編涉及如何觀察、如何敘事、如何對話與如何寫作。這樣的編排呈現出法社科研究從宏觀把握到微觀處理的全過程,構成了比較完整的社科法學知識體系。
侯猛 代偉主編 ·理論法學 ·24.2萬字
本書立足于當代中國實際,在吸收借鑒國內外有關刑法責任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系統、深入地討論與刑法責任理論相關的問題。既延續傳統刑法對責任理論的討論,又結合當前社會變化和理論發展新動態對既有理論提出新的見解。以“刑法責任理論的現代課題”為主題,重點討論刑法責任理論在現當代背景下的新發展。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討論刑法責任的本質、社會認知和歸屬判斷;第二個部分討論故意和過失理論;第三個部分討論違法性認識和期待可能性。
謝雯昕等 ·理論法學 ·13.2萬字
本書是對信托登記制度的一個制度性分析,作者從理論探討和制度構建兩個層面對我國信托登記制度的設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本書首先探討了信托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起源與發展,然后從理論上對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信托登記的功能和效力、信托登記與財產權變動登記的關系等基礎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分析,隨后結合我國現有信托法制度的實際,從宏觀上提出了未來我國信托登記立法的可能模式,并對我國信托登記制度的具體構建如信托登記的內容、登記機構的設置、登記的申請與審查以及登記的電子化、登記錯誤的賠償等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這些研究富有理論性和針對性,以期為將來的立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孟強 ·理論法學 ·12.9萬字
本書選取多個省份駐村調研的經驗材料,以鄉村矛盾糾紛化解為切入口分析法治鄉村建設的現實經驗,并從綜合治理、鄉村內生秩序以及信訪依法分類治理等方面客觀呈現法律在鄉村矛盾糾紛化解中的治理機制。在此基礎上,結合法治鄉村建設的任務與目標,并立足鄉村治理法治化的實踐發展,從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人民法庭參與法治鄉村建設、構建黨建引領的“三治融合”模式等方面分析法治鄉村建設的行動路徑。
王裕根 ·理論法學 ·18.1萬字
本書屬于科研成果基金支持項目,內容豐富,體例科學。作者以國際法價值的中國立場和表達為主旨,通過對和諧價值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分析,闡明了中國對于國際法價值體系重塑可能提供的智識方案。本書充分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充分詳實地介紹了以中國“和諧發展”的國際法價值觀為主導的國際法價值體系的重塑路徑,不僅全面梳理了中國對于國際法所持的基本立場,還充分挖掘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價值的豐富內涵,為科學構建國際法價值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參考適用性較強。
鄭實 ·理論法學 ·20萬字
本書從風險社會下環境法與環境標準融合的角度出發,指明環境標準法律制度系實現環境法律規范與環境標準規范有序融合的制度保障。明確了環境標準法律制度保護與改善環境的價值追求,以及其保障環境標準在融入環境法過程中形式正當性、內容合理性以及規范有效性的功能定位,進而確立了由環境標準援引法律制度、制定修訂法律制度以及適用法律制度組成的“三位一體”的制度框架體系,并結合現有法律制度狀況闡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周驍然 ·理論法學 ·25.7萬字
針對中國目前食品分散化生產的國情,考慮從流通環節打擊和治理食品安全應更為有效。為規范食品銷售市場,加大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治理力度,整個社會的食品安全樹立正確的標準和形象。本書首先分別介紹食品流通領域和食品流通領域的食品安全現狀,其次分析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的困境,具體研究食品經營者、食品市場經營者、餐飲經營者小作坊、食品攤販的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的現狀與困境,再次分析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法律制裁的現狀與困境,最后提出完善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的具體建議。
陳金玲 ·理論法學 ·13.8萬字
基因衍生科技成果,必須對人體組織提供者的利益作出恰當配置,方能保證研發的有序規范進行,維系生物科技研發作為產業存在的持續性。本研究主要圍繞人體組織利用及其衍生利益、人體組織衍生利益的私權構造、個人基因信息權益之本權歸屬、人類基因衍生科技成果之專利化及利益分享思路、人體組織提供者對基因衍生科技成果的直接利益分享、其他主體對基因衍生科技成果的間接利益分享等六方面展開。作者提出,在人格權和財產權之間構建統一的“信息權利”概念,涵攝以“信息”為客體、既包含財產利益、又包含人格利益的混合性權利;區分對基因衍生科技成果產出的“積極貢獻”與“消極貢獻”主體,分別構建直接和間接分享模式。作者主張參照“市場分攤理論”、根據人體組織和基因信息對專利權的“貢獻率”確定其價值,兩者“貢獻率”可以采取“一般均等,容有差別”處理原則。
郭明龍 ·理論法學 ·23.6萬字
該書匯集了多位社會法學者、實務部門負責人的精選論文。分為“理論研究”、“本期專題”“臺灣法研究”“域外法學”“審判與案例”“青年法苑”和“學術綜述”等欄目,針對社會法、勞動法領域時下熱點的理論問題,審判過程的經典案例以及國外社會法、勞動法的制度借鑒等展開討論。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主辦,邀約了國內有影響的社會法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編輯委員會”,保證了論文的學術質量。本書已推出四卷,得到了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的一致好評。
林嘉 ·理論法學 ·31.4萬字
在我國現行的司法體制下,DNA證據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國家大數據戰略為DNA數據庫的鞏固和壯大提供了政策導向。全國公安機關各類DNA數據庫正是這國家大數據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多年的運行中在各個環節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和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書將DNA數據庫作為研究對象,在介紹DNA數據庫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從證據法的角度對傳統DNA證據和源自DNA數據庫的證據進行比較及區分,提出DNA數據庫證據的概念,從根本上明確其證據定位和屬性。以此為出發點延伸出兩條主線:一是DNA數據庫證據的運用,包括DNA數據庫數據信息的錄入與存儲、DNA數據庫數據信息的檢索與比對及DNA數據庫鑒定意見的解釋和使用。二是DNA數據庫證據的規制。在探析DNA數據庫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發掘產生錯誤的背后原因的基礎上,最終從技術和法律兩方面對DNA數據庫進行綜合規制。
劉雁軍 ·理論法學 ·23.2萬字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始建于1957年,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科研事業單位。多年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始終秉持“國家高端專業智庫產業創新發展平臺”的發展定位和“厚德實學興業致遠”的核心文化價值理念,在行業發展的重大戰略、規劃、政策、標準和測試認證等方面發揮了有力支撐作用,為我國通信業跨越式發展和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壯大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4G/5G、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未來網絡、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智能硬件、網絡與信息安全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理論法學 ·19.8萬字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將人格權的保護作為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黨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為民法典的編纂指明了方向。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回應了互聯網、高科技、大數據時代的立法要求,符合民法發展的最新趨勢,符合民法典科學性和體系性的要求。人格權請求權獨立于侵權請求權,不以過錯和損害為要件;人格權不僅具有傳統的防御性功能,而且具有積極利用的權能;人格權立法既強調對侵權的事后救濟,更強調對損害的事前預防,允許權利人在事前采取合理的措施預防侵害行為的發生。因此,以獨立的人格權編來具體規定人格權的概念、效力、行使要件及權利沖突等內容,有利于法律適用的準確與統一,充分體現了民法典的時代性特征。
王利明主編 ·理論法學 ·56.4萬字
本書明確地將具有知識產權意義的傳統文化資源區分為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木、傳統設計與傳統名號,為紛繁復雜的傳統文化資源知識產權特別權利保護制度構建理清了思路,論述了傳統文化資源知識產權特別權利保護制度的立法理念、目的與基本原則,構建了傳統文化資源知識產權特別權利保護制度的權利主體、授權條件、權利內容與限制、侵權行為及其民事法律責任等規則,可以為我國制定傳統文化資源知識產權保護法(如“傳統知識與傳統設計保護條例”“傳統名號保護條例”等)、參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國際組織傳統文化資源保護立法和政策討論提供理論支持。
嚴永和 ·理論法學 ·24.5萬字
本書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和對法律實踐深層次問題的探討,對異域法律文化及法律人物亦有關注,包括理論法學專論、部門法學探討、訪談、隨筆、演講等,旨在開拓視野、創新思維,推動我國法學研究事業尤其是中青年法學人才的不斷成長。
羅玉中 ·理論法學 ·31.2萬字
本書收錄了多位國內知名法律學者近兩年在數字法治研究領域的代表性論文19篇,均發表于法學類知名核心期刊,主題涉及計算法學、數據權利保護、大數據治理、算法規制、算法自動化決策、人臉識別與數字人權、用戶畫像與個性化推薦、數字貨幣與人工智能的法律規制、法國司法大數據禁令、司法區塊鏈的復合風險、公共衛生領域的算法治理、電商法視角下的定制搜索結果條款等數字法治前沿領域。全書主題集中、立論扎實、各作者行文流暢,聚焦學術前沿的特點突出,是“法與科技”這一研究領域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孫笑俠主編 ·理論法學 ·40萬字
本書在西方現代法律理論核心原理的基礎上對我國當前相關研究中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回應,并借助語言分析哲學的洞見,提出了把常識制度性轉化為法律制度的二級模式。本書的研究視角和核心命題為揭示法律規范性的基礎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深入規范理論內部的理解,為思考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葉一舟 ·理論法學 ·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