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刑法教義學的面向:經驗、反思與建構
會員

當代中國刑法教義學經歷了政治化工具的教義學、作為解釋學工具的教義學及作為學科精致化工具的教義學三個發展節點。開展教義學研究需要警惕對德、日刑法教義學的過度路徑依賴,突破“移植教義學”研究瓶頸,自覺立足中國法律實踐觀照中國法律問題,在承繼與反思德國刑法教義學理論基礎上努力嘗試本土教義學理論建構。《中國刑法教義學的面向:經驗、反思與建構》即是一本嘗試建構中國本土刑法教義學理論的體系化的學術專著,也是一本致力于引入德國理論解析中國刑法中的爭議問題的創新之作。《中國刑法教義學的面向:經驗、反思與建構》將德國刑法教義學的基本理論與中國本土刑法教義學研究方法有機融合,充分應用于中國刑法總論的方向性、基礎性基本命題和刑法分論的多發、熱點、新型問題的研究中,為中國刑法情節犯、不作為犯、財產犯罪、網絡犯罪等問題困境尋找教義學上能夠證成的答案,為我國司法實務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工具,也嘗試以中國刑法命題為試金石對德國相關刑法教義學理論進行科學性、適用性檢驗,并以此為基礎致力于探索建構中國刑法教義學的路徑與方案,不僅有鮮明的實踐意義,也有突出的學術價值。

王瑩 ·理論法學 ·25.9萬字

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
會員

《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有自然資源使用權配置研究”的終成果,共計十章。自然資源特許權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經特許取得的持續排他使用國有自然資源的權利。在范圍上,國有自然資源范圍的開放性決定了自然資源特許權是一個開放的權利概念,現行資源法上設定的自然資源特許權包括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以及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無線電頻率使用權等。在市場條件下,自然資源特許權是國有自然資源有償出讓和市場配置的對象。實現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市場化配置,是我國國有自然資源配置體制改革的方向。但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市場化配置涉及的問題有很多:哪些資源可以進行開發利用,哪些資源應以保護、修復為主;在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中,哪些資源可以設定為排他的特許使用和有償使用,哪些資源應由公眾共同使用、無償使用;在有償使用中,哪些特許權應當實行市場化的競爭出讓,哪些特許權宜以行政配置為主,政府與市場在特許權出讓中各自作用的邊界如何進行劃分和界定;我國國有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和市場配置面臨哪些體制與機制性障礙;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如何平衡資源使用的效率與公平,如何兼顧自然資源的經濟性、生態性、社會性、公共性等多元屬性,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理論上的深入研究,需要通過改革不斷積累經驗,并終通過法律的立改廢釋落實。《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將圍繞市場條件下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及其法律制度構建展開研究。《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主要是為自然資源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廢止和解釋提供理論依據和理論指導,為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提供對策或建議,推動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制度化、法治化。同時,《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可以填補我國理論研究在這一領域的不足。自然資源特許權的有償出讓是一個跨越行政法學、民法學、資源與環境法學等部門法學的課題,又都不是各學科關注的重點和主要的研究對象。行政法學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自然資源特許權不是傳統民法物權,也不是民法學關注和研究的重點,環境與資源法學研究的重點是環境保護而非自然資源特許權的配置,因此,《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填補了部門法學研究在這一領域的不足。

王克穩 ·理論法學 ·33.1萬字

環境法的法權結構理論
會員

當代社會正在進入“環境時代”或“生態文明時代”。環境治理由傳統的“管控—壓制型”治理模式向現代“參與—回應型”治理模式的轉變適逢其時,換言之,走向多元合作共治,是生態文明時代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審視當下中國環境法規范的整體架構,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有關環境權利和環境權力的規范存在著內在張力下的結構失衡和運行沖突。作為對社會形態的制度應因,環境法對生態文明建設負有重要使命。在生態文明時代,無論對于政治國家的環境權力,還是對于市民社會的環境權利,環境法都不可能舍此求彼,而必須“兩面作戰”,環境法學理論研究應當具備這種全景式的面向。本書從經驗和事實出發,在對學界關于環境法學核心范疇的現有理論和學說進行分析批判的基礎上,提出“環境法的法權”這一命題。認為基于環境利益之上的環境權利、環境權力是環境法學領域最基本、最重要的元概念,二者不具同質性,但彼此合作共進、競爭成長,共同構成環境法制度大廈的基石。論證的核心問題是:當下主流的“權利義務法學”路徑在環境法學領域存在統合力不足、缺少普遍解釋力等局限性;環境法學研究應當從環境法保護和調整的環境利益出發,以環境法法權的規范建構作為學科的核心范疇;把環境權利和環境權力置于統一的法權結構體系內,著力探究圍繞實現法權目標所形成的“環境權利—環境義務”、“環境職權—環境職責”二元結構的內外部互動關系,確定各自的邊界,消解其內在張力和沖突,促進兩者在競爭中成長,實現法權運行的動態平衡和協調穩定。本書通過嚴密的學理論證,力圖達到以下預設目標:第一,在理論層面,整合環境法學領域有關環境權利、環境義務、環境利益、環境責任等基本范疇的各自表述,打通研究者因各自為陣而呈現出的理論割裂和碎片化狀況,為各類環境權利、環境權力的體系化分層建構和均衡配置提供一種“俯瞰式”的全景參照,從而建立起符合學科本質特點的環境法學核心范疇。第二,在制度層面,在統一的法權結構框架內,審視法權的現實運行邏輯,進而提出對多元主體的環境權利和義務、環境職權和職責進行均衡配置的思路和設想,推動構建內在協調、動態平衡、邏輯自洽的環境法法權結構體系,促進環境治理邁向多元合作共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史玉成 ·理論法學 ·25.4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惠东县| 甘洛县| 拜泉县| 辉县市| 方山县| 深泽县| 青海省| 敦化市| 赤水市| 界首市| 务川| 兴义市| 调兵山市| 石河子市| 惠水县| 明水县| 雅江县| 石楼县| 那曲县| 开原市| 江安县| 山东| 宁海县| 皋兰县| 美姑县| 大港区| 孟州市| 会同县| 北碚区| 襄垣县| 屏南县| 汉中市| 高雄县| 台北市| 高阳县| 浙江省| 乌拉特前旗| 云阳县| 玉山县|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