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采用傳統方言學和方言地理學的方法,利用大連地區18個漢語方言點(14個漢族漢語方言點、4個滿族漢語方言點)田野調查的材料,進行大連方言的語音專題性研究以及地域差異、民族差異的研究,以期揭示大連方言的全貌,加強大連方言形成歷史的研究,為遼寧省膠遼官話的研究提供參考;并結合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將大連方言與山東膠遼官話、與北京官話進行對比,深化大連方言的語音演變研究,推動大連方言與山東膠遼官話、與北京官話的接觸研究。
劉麗麗 ·文化研究 ·11.5萬字
巫鴻的這部新著希望突破傳統“仕女畫”、“美人畫”概念的藩籬,為理解女性題材繪畫打開新的視野。雖然他討論的是以女性為主題的繪畫,但其目的不是研究傳統意義上的仕女、美人或任何自給自足的圖像類型,而是再一次思考畫像藝術(pictorialart)的核心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畫面的構成、意義的生產、歷史的對話,以及作品與觀者間的互動。之所以把女性題材繪畫作為探索這些問題的一個園地,既是由于這些作品令人驚異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是因為這種豐富性和復雜性尚有待于發現和證明。
(美)巫鴻 ·文化研究 ·21.1萬字
本書將中日文學文化比較研究置于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性視野之中,從東亞俯瞰世界,聚焦“中日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日本文學與中國都市意象”和“中日文論與文化互系研究”等三大版塊,旨在構建“和而不同”“差異即對話”的東亞文學審美共同體。
寇淑婷 ·文化研究 ·20.1萬字
《中國越學》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領域是江南及兩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輯是第七輯。大致由中國戲曲史視野中的江南暨越地戲曲研究、越地先賢研究、越地文化史研究三個板塊構成,對越文化進行了深入探究。
潘承玉主編 ·文化研究 ·37.4萬字
絲綢之路是一條交通貿易之路,與中國關系密切,也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關,絲路貿易的興盛是各國共同經營的結果。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地理和政治環境并不甚佳,但從來也沒有完全斷絕。《絲綢之路研究》是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研究主題的首部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經濟學院、國學院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辦。本刊以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為支點,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探索“一帶一路”的內在動力,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多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編 ·文化研究 ·21.5萬字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20世紀初俄國象征主義文學流派的理論奠基人之一,他獨特的非現實主義小說詩學基礎,不僅影響著其同時代的別雷、索洛古勃、勃留索夫等象征派小說家,也影響著其后的小說藝術方向。對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象征主義詩學進行研究,不僅本身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可能闡明整個俄國象征派藝術形成的原因和規律,以及那些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之后俄羅斯文學發展方向的獨特創作形式規律。本書以作家在象征主義運動期間的主要作品:詩歌、政論批評、散文為研究對象,采用結構分析與歷史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詩學的某些成分和層次入手,深入到思考構成作家藝術整體的“普遍化二元論”詩學特征及其演化過程。
武曉霞 ·文化研究 ·32.2萬字
本書分四個時段,從文學、批評、大眾文化等三種形態出發,歷時性地探討了女性書寫與中國現代性想象的變遷。第一個時段是1920-1940年代,以女作家丁玲的創作為核心研究對象,探討現代文學中的女性寫作與中國革命的復雜互動關系;第二個時段是1940-1980年代,主要是對當代女性文學批評話語的反思,特別是其中的性別與階級話語的關系問題;第三個時段是1990年代,探討這個時期的女性文學熱現象中的作家作品與文化現象;第三個時段分析新世紀以來的大眾文化文本,以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社會文化想象的性別修辭與女性問題的呈現方式。
賀桂梅 ·文化研究 ·26.5萬字
宋代是行記創作的黃金時期,涌現出眾多行記佳作,其中不少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學內涵與審美價值。作者從文獻、文學、文化諸層面對宋代行記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分析,梳理其源流演變,明辨其文體內涵,探討其中折射的宋人行旅生活面貌。同時,以他者形象為切入點,分析宋人筆下的異域風物、異族形象以及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因子。并從旅行文化的視角研究行記中地—人—文三者之間的關系,借此剖析宋人的文化心態。
阮怡 ·文化研究 ·31.4萬字
本書作者在研究漢字的過程中,常常被漢字最初的美麗形態所打動而深感震撼。這本書從個人的視角精選了100個最有趣的漢字,不僅詳細講解了每一個漢字字形的演變,而且由漢字字形入手,講解了與此漢字有關的古代社會的生活形態、日常禮儀和文化常識,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許暉 ·文化研究 ·12.5萬字
在Web2.0時代里,互聯網上存在著大量可作為情感語料數據原型的評論,如何高效精確的獲取基于這些語料的情感信息,并依此進行相關研究成為當前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情感分析,又稱意見挖掘(opinionmining),是用于分析人對特定對象及其相關屬性的觀點、態度以及其他主觀感情的技術。本書在深入研究文本情感問題及現狀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計算語言學、統計學、機器學習等相關理論及其方法,利用語義塊、句子、文本等不同語言粒度進行文本情感傾向性建模、分析與研究,從而提出高效、精確的文本情感分類技術與方法。本書闡述的技術可廣泛應用于推薦系統、社會輿情分析、產品在線跟蹤和質量評價、影視評價、Blogger聲譽評價、新聞報道評述、事件分析、股票評論、圖書推薦、敵對信息檢測、企業情報系統等方面。
朱儉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本書收錄了討論中國古代書冊制度的論文若干篇,如《書冊裝潢考》、《中國書籍制度變遷之研究》等,對于了解古代書籍的裝幀頗有益處,而隨文插配相關圖片,更便于讀者的理解。全書由馬衡、余嘉錫等著。
馬衡等 ·文化研究 ·3.9萬字
本書基于文旅融合視角,針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實踐中存在的矛盾與沖突(如:遺產展示僵化、缺乏吸引力、商業化或工具化、文化斷裂等問題),將“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作為衡量標尺,對文化遺產地“物(Object)—場(Field)—人(Experience)”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探析,由此搭建文化遺產“二元三維”價值體系模型,進而通過實證方法檢驗文化遺產旅游中旅游者的體驗度和行為決策的影響因素,從而改變和糾正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中的不當行為及錯誤做法,有效實現文化遺產的價值活化,將遺產所蘊含的特色文化有效而全面的展示出來,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永續傳承。本書主要面向文化旅游專業領域的學者與研究人員、文化遺產相關機構的管理者、工作人員,以及廣大高校遺產旅游、遺產管理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教師及學生,既可作為利益相關者決策參考依據,亦可作為教輔材料、閱讀材料供所有對文化遺產感興趣的人士以資參考。
王毅菲 ·文化研究 ·13.4萬字
本書研究內容覆蓋1942—2001年的60年期間,時間跨度從二戰期間至9·11事件,其中包括《華美周報》《世界日報》《太平洋周報》《星島日報》等一批知名報紙,讓我們有機會系統地了解華人報刊的發展及其意義。研究依據JohnBerry跨文化適應理論模式及框架理論,歸類、整理和梳理了60年間互動演進的四個歷史階段報刊所呈現的美國華人對祖籍國與定居國之間的文化身份構建狀態、特點與影響因素。結論是:當祖籍國與定居國關系和諧時,華人報刊呈現出的文化認同環境較為寬松,認同模式以“融入”為主,即保留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在融入美國社會和文化,甚至構建“雙重文化認同”;當祖籍國與定居國關系表現為敵意、對抗時,報刊折射出的華人文化認同具有一定的極端性和復雜性,表現為文化隔離或文化邊緣化。
張海燕 ·文化研究 ·13.3萬字
敦煌游藝文化中蘊含著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本書將敦煌文獻和莫高窟壁畫中遺存的游藝資料悉數輯出,并分為武功技藝類游藝、歲時節日類游藝、博弈類游藝和兒童游戲類游藝等四個主要類型,采用文獻與圖像相印證的方法進行系統性討論,一方面豐富了中國傳統游藝研究內容,另一方面開啟了敦煌民俗研究的新視角。
叢振 ·文化研究 ·16.9萬字
傅義春編著的《漢字與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系統介紹漢字的起源、形體演變以及孳乳衍生方法等的基礎上,緊緊依托漢字闡釋其所蘊含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寢文化、行旅文化、祭祀文化、喪葬文化以及婚姻文化等諸方面。該教材注重將文字學、文化學理論與漢字形音義的分析相結合,既充分揭示出漢字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功用,又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啟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傅義春 ·文化研究 ·15.9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發展。全書分上、下編。上編涉及初唐時代重要人物尉遲敬德、武則天與狄仁杰、姚崇事跡,以及唐朝與武周政權交替時期朝野政治演變,永泰公主與懿德太子關聯問題,新出土的武氏家族后裔石刻墓志探討等。下編首先考察唐代飲食與官場政治,涉及唐代仕宦的飲食觀、唐代的獻食、政事堂食、廊下食、公廚、道教徒的養生飲食,相信對當今社會會有所啟示。其次論考唐代帝王巡幸文化、唐代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唐代文化與長安、唐代學術文化的發展、隋唐官吏的用笏等。附錄收錄了26件武則天家族及其后裔石刻墓志資料,堪稱學界的第一次集中搜羅,對探討唐與武周交替時期政治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本書對唐代朝野政治、唐代文化發展的一些具體事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的專門之作。
拜根興 ·文化研究 ·27.1萬字
本書根據傳統詩學的內涵與范疇,并吸取現代詩學的研究方法,對宋詩大家黃庭堅的詩學體系作了全面的研究。聯系創作實踐與理論批評兩方面,深入探究根本說、情性說、興寄說、學古說、法度說等山谷詩學的重要范疇,并且將它們放在廣泛的詩學史與文化史的背景中來把握,凸現山谷詩學淵源深厚而又創新成果突出的整體性格,并就中國詩學史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分體詩學的部分,首次對黃詩各種體裁的創作歷史作系統研究,對黃詩藝術作精到分析。全書立論新穎、征引豐富、論證細密,融義理、詞章、考據為一體,是宋詩與中國詩學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錢志熙 ·文化研究 ·32.9萬字
《明清時期的“官當”》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金開成 ·文化研究 ·2.4萬字
思維方式是構成一個文化體系的最深層、最關鍵的因素,是區別不同文化體系的質的規定性,也體現著一個民族的邏輯思想及邏輯傳統。“中和”思想作為儒家哲學的核心范疇和理論基石,鑄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與民族精神,對中國邏輯傳統具有一定的影響。而先秦時期中和思維方式的形成與同期辯證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權正致中”式的中和思維方式融嵌在傳統辯證思維方式中并對先秦邏輯思想產生了影響,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傳統中的主要內容。本書從中國古代邏輯傳統角度,以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萌芽、形成、繼承、拓展為主線,選取了古代傳統邏輯思想高峰時期的先秦、兩漢、宋明、清初四個時期,爬梳融嵌在中國傳統辯證思維方式中的中和思維,論述具有中國古代邏輯傳統特色的“權正致中”式的中和思想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及特點,以及這種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邏輯思想及辯證思維方式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及影響。本書認為,“權正致中”的理路作為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傳統的主要內容,其具體展開則是“權—正—中”的辯證思維樣式在不同時代的逐步演進和成熟。
劉琪 郎需瑞等 ·文化研究 ·29.5萬字
本書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園”作為一個新興的西方文明裝置,如何進入晚清及民國北京,在這個過程中又如何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的對接與轉化。旨在從公園入手,以小見大,呈現晚清至民國北京政治、社會、歷史、文學、文化諸方面紛繁復雜的變革。
林崢 ·文化研究 ·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