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敘述中國小說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概述秦漢古小說、六朝志怪、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及近代小說的發展歷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國小說史上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的相對獨立演進和互相影響的趨勢,以及“史傳”傳統與“詩騷”傳統在中國小說藝術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行文雖高度濃縮,卻也多角度地體現了小說注重世態人情、細節瑣事、奇談怪論以及娛樂色彩深厚的特征,反映了作者獨到的眼光與見識,是一部適宜大眾閱讀的學術普及著作。
陳平原 ·文化研究 ·14.6萬字
漢畫像石、畫像磚是漢代出土且存量豐富的美術形式,也是中國美術作品具有本土特征的重要藝術形式。作者從漢畫像石、畫像磚的藝術淵源談起,分析了工藝設計文化及漢代喪葬觀念對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形式的影響,分地域探討漢畫像石、畫像磚的本土藝術特征,結合繪畫中的平面形式、形象特征等概念,對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圖例進行詳盡的分析,作者對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特征和藝術影響力的歸納總結都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黃雅峰 ·文化研究 ·22.2萬字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湖南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文化強省的建設目標,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穩中求進,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湖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本書由總報告、兩個重大專題、一個指數評價、九大行業報告、四個典型案例組成,對湖南文化產業總體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建立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2018年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分區域、分行業、分專題的調查研究。
劉尤碧 賀培育主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梁啟超派學人群的新文化方案和實踐,以及通過梁啟超與梁漱溟、“學衡派”等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化保守陣營的互動關系,探討新文化運動非主流一脈的實然狀態,進而全面把握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化保守陣營的概況。本書通過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學術實踐活動,闡述梁啟超對中國現代教育“全人格”理念和“事上磨煉”培養途徑的設想,剖析梁啟超未能完成現代學術體系建設的原因,以厘清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化保守陣營的互動關系,尤其關注梁啟超和梁漱溟、梁啟超和“學衡派”之間的學術思想異同,親疏離合。本書對于把握新文化運動中的右翼思潮和當時的思想版圖,進一步考察和評價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位置和貢獻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魏萬磊 ·文化研究 ·16.8萬字
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包括北京名勝概述、北京名勝與建筑文化、北京名勝與園林文化、北京名勝與宗教文化、北京名勝與碑刻文化、北京名勝與楹聯文化等內容,詳細介紹了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及其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李洪波 趙藝 編著 ·文化研究 ·12.2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研究 ·18.5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經濟一體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生態文明化四個方面的主題展開研究,其中經濟一體化和產業高級化方面的主題為研究重點。產業結構升級是貫穿全書的重要引導。全書通過統計分析和計量建模,對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揭示經濟一體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對海峽西岸城市群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陳燕武 ·文化研究 ·18.3萬字
魯迅作為出生在紹興的破落戶子弟,少年時代飽嘗了生活的艱辛。祖父犯案入獄,父親病故,家境敗落,備受歧視,艱難的生活在他少年時代的心靈上留下了多重創傷。這樣一位破落戶子弟,能夠成為世界級文化巨人,關鍵在于他離開了紹興,生活、成長在南京、東京、仙臺、北京、上海等城市之中。對于魯迅來說,“幼者本位”是根本性、原理性、結構性的觀念,與“立人”“中間物”“進化論”“革命”等重要命題直接相關,深刻地影響著其各類話語活動。1918年開始“吶喊”的魯迅,經過1922年《端午節》的嘆息、呻吟,1926年陷于“彷徨”。不過,這一過程并非悲劇性的。魯迅在此過程中重建了價值觀,重獲了主體性。當具有投槍、匕首功能的雜文被界定為“文學”的時候,文學干預社會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文學的功利性與藝術性達到了最大限度的統一。在此意義上,成為雜文作者,是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文學家魯迅的最佳生存方式。
董炳月 ·文化研究 ·17.5萬字
本書以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神話為研究對象,借助神話理論,以搜集整理的鄂倫春族神話研究豐富學術資料為基礎,以必要的實地調研數據材料為支撐,將紛繁復雜的鄂倫春族神話分為創世神話、人類起源與族源神話、英雄神話和薩滿神話四種類型,進行深入的主題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將鄂倫春族的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進行比較,同時闡釋鄂倫春族神話的社會文化價值與當代傳承,呈現鄂倫春族神話的特點與文化內涵。
楊金戈 ·文化研究 ·17.7萬字
楚辭同“詩三百”一樣,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具有源頭性、典范性意義的作品。向來是古代文人培育詩學素養的奠基之作。因其地位尊崇,故而評注之作甚夥。《楚辭精讀》由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專家施仲貞、張學城二先生撰著,憑借多年沉潛于文本的扎實功夫,于其精妙處多有發明,可引領讀者一窺堂奧。在諸多評注本之后,開啟了理解楚辭的又一獨特門徑。
施仲貞 張學城 ·文化研究 ·19.3萬字
本書以詩歌本體為切入點,通過宏觀概括與微觀分析,以文本細讀與文化學、發生學相結合的方式,對晚清詩界革命中詩歌本體的構成要素——語言、節奏、意象、體式等進行剖析,從中發掘出這些要素內部出現的相異于傳統詩歌新的質素與趨向,通過歷史的縱向比照,認為這些新質素解構了傳統詩歌的本體而孕育了現代新詩的發展方向,從而得出現代新詩的發生早于胡適等人的倡導和嘗試而肇端于晚清詩界革命的結論。
胡峰 ·文化研究 ·20.7萬字
本書以鳩摩羅什長安弘法這一事件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印度佛教文化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的輸入與演變過程。印度佛教輸入中國持續了近千年之久,這一輸入是人類文明交往史上的罕見典范,也是中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然而,印度佛教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在經過嚴格的篩選后才被加以吸收和改造,最終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崔峰 ·文化研究 ·29.4萬字
《意大利簡史》收集的是羅念生先生翻譯的歐洲小說和一部意大利簡史。哈代小說選譯包括《悲慘的德國驃騎》、《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傳說》三個短篇。《傀儡師保爾》是德國作家施篤謨(TheodorStorm,1817—1888,一譯施托姆)的一篇頗為有名的小說,發表于1874年。小說情節簡單、純樸,文字清晰、優美。《意大利簡史(AShortHistoryof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從“干校”回北京后,由羅先生和朱海觀先生應商務印書館的約請共同翻譯的,于197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原書由英國人艾迪(C.M.Ady)和懷特(A.J.Whyte)編寫,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韋利(D.P.Waley)改編。翻譯時采用的是劍橋大學1963年版(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3年)改編本。書中對意大利歷史由古代(古羅馬)一直敘述到當代,敘述簡明扼要,是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外國歷史系列叢書之一部。
(英)赫德 韋利 ·文化研究 ·23.5萬字
甲骨文前身,并不是常規文字,而是軒轅黃帝用來記載“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特種圖示。我們把這種特種圖示稱為“源頭甲骨文”。“源頭甲骨文”被重新解讀出來,就好像按下了照亮“人類文明整體進程”燈塔的開關,讓我們一下子看清了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目前世界所處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背后的大背景就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僅有的一次,從“前(幼稚)文明”向“后(成熟)文明”的跨越,這個跨越已經到了交替臨界點。而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突破這一臨界點,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中的歷史使命。因此,唯有中國才能完成這一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歷史使命。本作品將站在“人類文明進程”的高度,對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將來進行全方位論述。
徐筠 邱戀戀 ·文化研究 ·10.7萬字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掀開新篇章、邁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新篇章展現新氣象,新時代召喚新作為,新征程提出新要求。中國公共關系事業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茁壯成長,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新時代背景下,公共關系行業已經成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推動新時代中國公共關系行業發展,凝聚行業智慧,整合公共關系實踐經驗和創新理論,中國公共關系協會特面向社會各界進行征集活動,廣泛吸納國內外公關公司、企事業單位、新聞媒體等的實踐經驗,交流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地方協會等的理論探索發現,并遴選優質文章匯集成冊。最終以立足傳播中國價值的學術理論,梳理中國公共關系發展脈絡及階段特征,以廣泛、多元、全面的理論、觀點與案例,生動立體地呈現現代公共關系行業的發展進程,充分呈現社會各領域多元主體在積極建設現代化進程中,公共關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郭衛民主編 ·文化研究 ·13萬字
德國著名古典學學者保羅·赫爾曼以其博大宏深的研究,采擷冰島、挪威、瑞典的民間傳說習俗,深入探討《詩體埃達》、《伊林格傳奇》、冰島的《史前傳說》等傳統文獻,加上考古學和字源學的佐證與推敲,構筑成一部翔實完備的北歐神話總論。斯堪的納維亞傳奇里的諸神一一躍然紙上:阿薩神族、女武神、沃坦和奧丁、弗蕾亞和弗麗嘉、天空之神提烏斯和提爾、巴德爾、索爾和洛基。北歐神話屬于泛靈論信仰,除了諸神之外,大自然森羅萬象當中也莫不充滿神靈:山川水澤里的精靈、妖精、侏儒、巨人。北歐民族也盛行祖先崇拜以及靈魂不滅的信仰,于是也有種種守護神和家神、亡魂和夢魔的傳說。關于他們的種種民間傳說和故事,是童話、戲劇、奇幻文學、歌劇源泉不竭的靈感原型。
(德)保羅·赫爾曼(PaulHerrmann) ·文化研究 ·42.1萬字
本書是寧夏藍皮書系列之一,全面總結寧夏2019年整個文化系統的面貌。全書從總報告、精神文化、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個案研究等各個方面,系統地介紹201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文化事業發展情況,敘述全面嚴謹而翔實,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寧夏社會科學院 ·文化研究 ·16.6萬字
本書以《水滸傳》的洤釋史為研究對象,在哲學詮釋學的透視之下,從本體論的維度全面解析中國古代在倫理道德文化背景下、現當代在西方思想理論影響下對這部小說的評點、闡釋和評論,展現了《水滸傳》文學文化意義的生成與嬗變,探討了此在性理解何以可能的問題。
張同勝 ·文化研究 ·30.9萬字
當前中國的崛起正處在關鍵時期,必須樹立“文化立國”新理念,使文化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根據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和國家新近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求,結合當前各地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要全面增強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營造文化經濟的發展優勢,必須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管理方式,本書即以此為研究背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與馬克思社會主義文化觀這個視角出發,進一步挖掘與拓展文化軟實力建設理論,形成新的理論突破。通過充分認識文化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地位,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為經濟發展注人新活力、形成新的增長點,進而實現文化資源的整合,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劉瓊 ·文化研究 ·18.6萬字
在這本書中,Edge創始人約翰·布羅克曼攜手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進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藝術哲學家丹尼斯·達頓、復雜系統研究專家布萊恩·阿瑟、非小說作家與歷史學家喬治·戴森、《全球概覽》創始人斯圖爾特·布蘭德、“虛擬現實之父”杰倫·拉尼爾、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等,給你帶來一場關于文化的大思考。作為Edge系列之一,《文化》一書著重關注了文化、藝術、智能和信息的種種問題,以及大眾感興趣的環境、進化、互聯網、技術等話題。文明因何興衰?藝術的起源和目的是什么?技術怎樣改變社會?社會網絡如何運行?
(美)約翰·布羅克曼 ·文化研究 ·1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