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香山地區人文歷史積淀深厚,清代、民國、建國初期、改革開放以來均有重要的事件再次發生。本書收集了香山地區多年來的具有歷史感的老照片,用以記錄歷史,傳承香山地區的民俗文化。本書編纂歷時半年多,有十幾位作者撰文投稿,總字數約15萬字。本書出版后,將成為香山地區歷史的重要記載,也是香山歷史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一環。
香山街道辦事處 ·文化研究 ·12.3萬字
唐代文館文士是指曾在國子監、史館、秘書省、弘文館、崇文館、集賢院等機構任職的文人。這些文士或在朝,或在野。他們在朝野之間是如何遷轉的,對文學產生了哪些作用,都值得深入研究。該書綜合運用傳統考據學與文學社會學等研究方法,以“制度一文人一文學”及“制度一文化一文學”為基本闡釋框架,在詳考文士朝野遷轉路徑和方式的基礎上,論述文士空間轉換、角色變化、階層流動及其與文學之互動關系。本書指出文學互動的實質是權力與文學的聯動,主要表征為文士個體知識和能力的改變及其與地方文學群體之間的復雜關系。此外,文士朝野遷轉和角色變換還與文體變遷關聯密切,例如詩歌理性的回歸、游記文體的寫實性、碑志文發展的多樣化等,這些現象均有深層次的制度淵源。
吳夏平 ·文化研究 ·24.6萬字
《阿里斯托芬喜劇六種》本卷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阿里斯托芬喜劇六種,包括:《阿卡奈人》《騎士》《云》《馬蜂》《地母節婦女》《蛙》。
(古希臘)阿里斯托芬 ·文化研究 ·20.5萬字
本書按照四種元素劃分成相應的章節:水、空氣、土和火,而第五章則專門講述包含一些無法分類的生靈在內的鬼怪世界。人類自誕生之日起,由于從祖先那里繼承的恐懼,一直被這些鬼怪所困擾。書中包含神話中的怪物,如美杜莎、彌諾陶洛斯或九頭蛇勒拿;被賦予象征意義和隱藏力量的真實動物,如鱷魚、貓或蠑螈:雜交和不可能存在的生物,如蛇怪;在所有文化都中普遍存在的生靈,如龍;或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使我們恐懼的由人類想象出來的生靈,如狼人。這些怪物、動物和生靈構成了一個野獸世界。它們很少能做出任何善事,其中最好的怪物、動物和生靈也會構成令人不安的因素。其力量、殘酷性和象征性作用,無非是向我們展示我們自己的內心:一個既吸引我們又讓我們恐懼的魔幻和陰影世界。
(西班牙)康塞普西翁·佩雷阿 ·文化研究 ·7萬字
《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論》由導論:中國學問大傳統與古代文論綱目體系;“道”論;“圣”論;“文”論;“聞道”論;“詩教”論構成,主要包括:中國禮樂文化精神與文學觀念之形態;中國心性哲學的特質與古代文論的綱領;綜論作為綱的“道”等。
林衡勛 ·文化研究 ·47.5萬字
本書在晚清以來由帝國主義殖民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背景下來研究商務印書館這一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出版巨擘的崛起過程,在“媒介變革”“知識生產”與“文化轉型”三者錯綜復雜的關系格局中,討論商務1902年至1932年間在西學譯介、古籍整理、文學期刊運作、國文教科書編制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多種面向,分析其在深度參與中國文化/社會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所汲取的資源以及所探尋到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途徑,從一個側面來把握作為后發現代性國家的中國“現代”轉型的獨特性,為重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
董麗敏 ·文化研究 ·32萬字
蘭陵蕭氏作為齊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學史上都有獨特的位置,歷來都是南北朝文學、史學乃至哲學研究的熱點話題。本書不拘于學科限制,以晉唐佛教文獻以及傳世史部、集部文獻為基礎,以齊梁皇室的佛教活動與相關撰述為主要線索,融合文史,深入討論了齊梁時期的佛教、佛教影響下的士人思想變遷與詩文創作,以及內外典籍編撰等諸多領域的問題。本書是對目前中古史研究領域細致分析史料、詩文等文本的進一步延展和開拓,動態地解讀了佛教文獻的文本變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層次、史源,并發掘佛教文獻背后蘊含的豐富信息,對現有南朝文學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領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李猛 ·文化研究 ·28.3萬字
會黨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是社會史研究中既具歷史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一個重大問題,本書對從晚清至民國時期會黨與儒家文化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入考察,依次論述了儒家家庭道德規范對近代會黨組織規范的影響、儒家重義輕利的道德規范對會黨處理義利關系的影響、儒家忠君觀對近代會黨忠君觀的影響、儒家政治道德規范對近代會黨政權的影響,還以近代洪門為例,論述了儒家民本思想和“仁愛”規范對近代會黨組織性質的影響。
雷冬文 ·文化研究 ·22.3萬字
本書將火車作為觀察民國史的一個窗口,不僅講如何坐火車,也講火車上發生的故事,深入研究鐵路與歷史變遷的影響。利用散見于民國時期各種文集、書信、日記、游記及官方文件等相關資料,研究的問題幾乎全部是開創性的,題材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李子明 ·文化研究 ·11.9萬字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快文化發展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文化研究 ·14.7萬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其制度具有鮮明的蒙漢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禮俗與傳承千年的中原禮制劇烈碰撞,在元代國家祭祀中得以呈現。本書以蒙漢二元文化互動為主線,兼顧多元文化,注重多語言文獻的發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禮制體系,全書十九章,厘為祭天、祭祖、國俗舊禮、岳鎮海瀆、天下通祀五篇,立體展現元代國家祭祀的形成與發展,重估元朝的禮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統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傳承與變通。
馬曉林 ·文化研究 ·39.2萬字
本書為學部委員專題文集,收入作者關于近代思想與文化研究的論文。本書所收論文,寫于1985—2011年,26年之中,作者一直關注著近代中國的社會、思想與文化轉型的問題。這是關涉中華民族整體命運的大問題。作者試圖揭示這個轉型過程的內外機制與種種條件,揭示我們已經走過的軌跡,這對于我們如何走向未來,真正擺脫種種中世紀式的羈絆,邁入現代社會健康持續的發展軌道,是很有意義的。
耿云志 ·文化研究 ·36.2萬字
本書以南宋浙江詞人群體活動的地域平臺為切入點,將原本作為創作背景的“空間”“地方”等因素作為研究視角,通過對南宋浙江詞人群體活動的地域文化場、詞人群體的交際網絡、群體酬唱的地域面向等內容的探究,力圖還原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四明、臺州等地詞人群體活動與創作的真實狀態,揭示浙江地域文化在南宋詞人群體酬唱中發揮的作用,以把握浙江地域文化對南宋詞壇、明清詞壇的走向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為詞的發展演變提供多樣化的闡釋視角。
吳冬紅 ·文化研究 ·21萬字
作為具有多重身份、兼具文學史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女性學者作家,楊絳的文學活動以及她面對歷史變革、新舊文化傳統的姿態立場,是反映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重要個案。本書結合了楊絳的文學作品、學術成果、相關傳記等一手文獻,以及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以“身份”為視點,從文化人格、性別身份、學者身份、作家身份等方面對楊絳的“為人”與“為文”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上,本書將楊絳的文學風格視為作家主體人格的外化,對楊絳的創作精神與審美趣味進行闡發,對楊絳之于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發展的意義做了整體性思考。
陳浩文 ·文化研究 ·18萬字
本書以明末清初的話本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本的細致解讀與分析歸納,對它們的題材選擇、價值取向、體制嬗變進行考察,深入分析理學對其產生的影響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楊宗紅 ·文化研究 ·24.7萬字
本書放眼清代學術版圖,在經學與地域學派的互動關聯中,從細讀《論語》詮釋文本出發,注重地域學派形成發展及相互影響變異的比較觀照,深入辨析不同地域學派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深度審視清代《論語》詮釋的種種形態和復雜問題,清晰勾勒清代吳派、皖派、揚州學派、常州學派、浙東學派、嶺南學派、湖湘學派《論語》詮釋的鮮明個性和治經風格。本書呈現有別于傳統研究的新觀點、新形態,對拓展經學研究領域有所裨益,為傳統經學的現代轉型提供參照。
柳宏 宋展云 ·文化研究 ·24.2萬字
絲綢之路是一條交通貿易之路,與中國關系密切,也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關,絲路貿易的興盛是各國共同經營的結果。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地理和政治環境并不甚佳,但從來也沒有完全斷絕。《絲綢之路研究》是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研究主題的首部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經濟學院、國學院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辦。本刊以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為支點,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探索“一帶一路”的內在動力,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多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編 ·文化研究 ·21.5萬字
本書分四個時段,從文學、批評、大眾文化等三種形態出發,歷時性地探討了女性書寫與中國現代性想象的變遷。第一個時段是1920-1940年代,以女作家丁玲的創作為核心研究對象,探討現代文學中的女性寫作與中國革命的復雜互動關系;第二個時段是1940-1980年代,主要是對當代女性文學批評話語的反思,特別是其中的性別與階級話語的關系問題;第三個時段是1990年代,探討這個時期的女性文學熱現象中的作家作品與文化現象;第三個時段分析新世紀以來的大眾文化文本,以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社會文化想象的性別修辭與女性問題的呈現方式。
賀桂梅 ·文化研究 ·26.5萬字
《明清時期的“官當”》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金開成 ·文化研究 ·2.4萬字
本書突破了以往研究多注重單一區域、單一民族歷史的局限,從我國南方民眾的生存環境、原始的靈魂觀念、神靈崇拜、圖騰與祖先崇拜、巫儺之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文化等方面進行探索,并力圖從文化人類學、神話學、哲學、文化心理學等多重角度,展示南方鄉間群落的發展歷史,詮釋其民間文化的豐富內涵。筆者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南方民眾的原始信仰文化,其內核與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這就厘清了南方民間原始信仰文化研究的當代社會意義。
胡晨 ·文化研究 ·3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