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當代中國文化模式的選擇與構建”為主題,主要探究兩個問題:一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的模式選擇歷程,二是構建適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理想模式。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模式的選擇歷程并提出構建“層級化和諧”這一理想的文化模式,其意在增進多元文化共生與和諧的自覺,讓中國文化不僅成為中國人的生存方式的“表征”,而且成為指引人的發展的“設計”,讓我們的美好生活充滿陽光與希望。
付秀榮 ·中國文化 ·20.4萬字
許筠(1569—1618),字端甫,號蛟山、惺所、白月居士等,是朝鮮宣祖(1568—1608在位)、光海君(1609—1622在位)二朝著名文人學者,著述頗豐。許筠他雖是一個朝鮮人,但他熱衷收集中國的典籍,專注編撰中國的詩文集,積極與明朝各階層的人交往;他努力涉入中國文壇,又努力向中國介紹傳播朝鮮的書畫作品、文學創作,他是中朝文化、文學交流史上不容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許筠研究是一個熱門話題,無論是韓國還是中國,研究者甚眾,相關論文、專著也可謂汗牛充棟,要在此基礎上發人所未發頗為困難。本書在完成《許筠行實系年》的基礎上,從生平、思想、與明人的交流、詩歌理論、文學創作、典籍編撰等六個方面對許筠進行研究。在此過程中,尤其注意運用新材料及他人未關注的材料,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使用常見的材料,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做孤立的研究或論斷,既關注縱向的歷史脈絡,有關注橫向的四面輻射。本書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
左江 ·中國文化 ·34.5萬字
《阿里斯托芬喜劇六種》本卷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阿里斯托芬喜劇六種,包括:《阿卡奈人》《騎士》《云》《馬蜂》《地母節婦女》《蛙》。
(古希臘)阿里斯托芬 ·文化研究 ·20.5萬字
當前跨文化研究已成為全球性熱門話題,但它的歷史基礎與未來發展離不開跨文化學編年學的建設,本書正是為了這個目標而編輯出版的。它展示了中外學者近十年來從事跨文化研究的選題、目標、問題、范圍和方法,突顯出“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文化本位”這一關注點,討論了這些學術問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關系,并提供了一批有相當分量的學術成果。本書為有志于從事這門新興學科建設的研究者和關心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發展的中外同道(特別是研究生),提供基礎而前沿的學術視野。
樂黛云 陳越光主編 ·各國文化 ·45.1萬字
《從芙蓉城到希臘》收錄的是羅念生先生已刊或未刊的散文、詩歌以及書信等。其中《芙蓉城》曾于1943年由西南圖書供應社印行,《希臘漫話》曾于1943年由中國文化服務分社印行,1988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再版,《龍涎》則曾于1936年由上海時代圖書公司刊行,是羅先生早年創作的詩歌集。羅先生與詩人朱湘情誼甚篤,朱湘的突然離世成為他永遠的遺憾。羅先生曾撰寫過多篇文章,推崇朱湘的文學造詣,懷念這位富有才情的莫逆之交。1985年,羅先生與羅皚嵐、柳無忌一起合著《二羅一柳憶朱湘》,寄托思念之情。本卷予以收入,并搜集了羅先生早年紀念朱湘的文字,合編為“關于朱湘”。此外,本卷還收集了羅先生未曾結集的詩歌、雜文多篇。最后,本卷收入了羅先生的書信157通,新增寫給孫大雨、彭燕郊、盧劍波、楊德豫、田仲濟、王煥生、孫琴安等多位學者的書信。羅老治學之嚴謹,為人之熱忱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羅念生 ·文化研究 ·33.9萬字
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是一個龐大且具特殊意義的課題,這是近代史上中西學術交會、互滲、裂變與再造的復雜過程,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本書從兩大面向展開:一是探討中國傳統學術自身的分化,一是梳理西方科學式知識在中國的建構與實踐。試圖借此考察中國近代性的全面發展,建立中國學術本位,重啟中西對話。
張壽安 ·文化交流 ·26萬字
《中國越學(11輯)》內容包括越國新考、勾踐滅吳背后的越國農業經濟研究、紹興秦家山戰國木槨墓、東周越地考古出土擊打樂器的初步研究、再論楚滅越:基于文獻與考古材料的討論、溫嶺東甌貴族墓樂器明器芻議、漢代池州區域的置縣與越人移民和風俗——基于對池州境內的田野調查等。這些文章大多出自對越文化研究有素的專家之手,既有宏觀的概括,又有個案的分析,具備較高的學術價值。
汪俊昌主編 ·文化研究 ·23.1萬字
為深入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迎來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從院黨組和院內專家學者公開發表的關于講話精神的研究闡釋成果中,遴選一批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章、學術論文和筆談文章,匯編成《中國社會科學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專題文集》。文集分為上下冊,分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兩個結合’的思想內涵”“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五個專題,共收集了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期間正式發表的62篇文章,集中展示了講話發表以來的階段性研究闡釋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編 ·文化事業 ·41.9萬字
后殖民理論與傳播學有一種天然的同構性,本書題為“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乍看時略顯抽象,翻看目錄可以看出其實更多是一次對于全球后殖民理論重要觀點的述評。書中全盤梳理了后殖民理論進入中國的這趟理論旅行,如今后殖民理論的時髦感或許過去了,但它所提供的視角與啟示卻并不過時,全球化時代殖民主義自有其新的變種,這依然是十分值得觀察與反思的研究對象,因此本書在今天再版也依然有其當下意義。本書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曾獲第四屆吳玉章獎(2007年)和第五屆胡繩青年學術獎(2009年)。
姜飛 ·文化研究 ·28.1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五卷為同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的“近代卷(下)”。本卷主要研究19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尤其重視巴爾扎克、司湯達、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狄更斯、哈代、馬克·吐溫、安徒生、左拉等世界經典作家重要作品在源語國的生成以及在歐美和中國傳播過程中的再生成,并且特別關注報刊、圖書出版與流通對經典生成的催發作用,以及影視等媒介在經典傳播與再生成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蔣承勇 ·文化研究 ·48.4萬字
本書根據元代詩學發展的實際情況提煉問題,設置章節,形成元代詩學的特有的框架。全書分十三章,首章概述元代詩學的發展歷程,以下分論元代詩壇風氣、元代詩壇性情論、自得論、風格流派論、詩風追求清和論、元人詩法、師古師心論、宗唐宗宋論、鑒賞論等。其研究方法將詩學觀念史、詩歌發展史、詩學學術史結合起來,對詩歌現象綜合考察,很好地充實了研究薄弱的元代詩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查洪德 ·文化研究 ·47.5萬字
本書從家世家學與詞集詞論、生平事跡考述及發覆、“文化遺民”身份與《山中白云詞》思想傾向、《詞源》的詩學取向與詞學法度、《詞源》的理論創新與美學規范、張詞的藝術風格及詞史地位、清代對張炎接受的深刻歧異與理論淵藪等七方面,對張炎其人、其詞、其詞學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孫虹 ·文化研究 ·44萬字
本書是作者上的課程《中國文化概論》的配套教材,用于學生閱讀朗誦的輔助教材,在課程的教學中也需要有對一定量的經典深入研討,從元典入手,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而編寫的標準是基于“文化”的含義:以文教化。另一方面,作者也申請了校級課程《中國文化概論》的范式教學改革項目,這本書也是其中的成果之一。內容包括儒家的“四書”、道家的《老子》、《列子》、《莊子》等。
朱懷清 ·中國文化 ·26.4萬字
這是2017年3月底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由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和浙江大學亞太休閑教育研究中心主辦的“審美與文化創意”高端學術會議的與會論文集。議題將圍繞“審美與文化創意”的主旨,在審美與創意思維、審美與創意環境、審美與創意設計、審美與創意產品、審美與創意景觀、審美與創意養生、審美與創意經濟等方面展開,探討審美對于文化產業的意義,探討美學經濟的前景。
潘立勇 ·理論 ·24.5萬字
俄國19世紀唯美主義文學包括文學理論與詩歌創作兩個方面,在19世紀后期的俄國文壇曾占有令人矚目的地位,也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20世紀又對俄國詩歌尤其是現代派詩歌、“靜派”詩歌和形式主義理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無論在我國、西方還是俄羅斯,這一課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書首次梳理了純藝術理論,研究了整個純藝術派詩歌,并把唯美主義理論和詩歌這相互關聯的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既指出其淵源,又論述其特點,更清理其影響,填補了國內乃至國際上此方面研究的一個空白。本書是國內乃至國際第一部頗為全面、系統、深入的19世紀俄國唯美主義文學研究專著,填補了國內外此方面研究的一個空白,在某種程度上推進、完善了我國對俄國文學發展史和俄國文藝理論史、美學發展史的研究。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9世紀俄國唯美主義研究:理論與創作的》(項目批準號:06BWW013)終期成果的增補本,2003年結項后作者又花了兩年時間對它進行了一定的增補。
曾思藝等 ·文化研究 ·46.5萬字
五岳祭祀是中國古代山川崇拜的最高形式,深入研究五岳祭祀演變,是研究古代山川信仰的重要突破口。本書通過對秦漢以來歷朝五岳祭祀做出通代考察,總結歸納出五岳祭祀史上的主要環節,揭示五岳祭祀變遷的思想動力以及五岳在歷朝的政治地理意義。書中提出了若干新論點,指出東漢“五岳”融入了朝廷的禮制體系,這與受儒家影響的西漢神爵之制是一脈相承的;提出隋代在五岳祭祀制度上的創新頗多,其建樹不亞于兩漢等。
牛敬飛 ·民俗文化 ·27.1萬字
為國家重大課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的主體部分,在理論上提出了“生生遺續”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代表性概念。在緒論中,首席專家提出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崇高性”概念,凸顯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觀,并與西方文化遺產的“紀念碑性”進行對話。上編主要從遺產體系的知識構成形制,包括文化遺產的生成原理、文化傳統與文化傳承、“禮”之體與“儀”之用、鄉土知識與家園遺產、遺產與博物學譜系等。下編圍繞“生生遺續”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綱要展開論述,主要分為六大部分:生命之活態遺產的身體踐行、生態之寫于水上的文化遺產、生養之文化遺產的養育制度、生計之美味“大羊”尚可饌享、生產之形制工作工具與功名、生業之以生為業的世俗神圣。在結論部分,將中國文化遺產的“崇高性”與“中華本草學與生命本體”相互呼應,突出我國文化遺產的體系的生生不息,體現“天人合一”的崇高性,并以關照生命本體為踐行原則和實現手段。
彭兆榮 ·文化研究 ·44萬字
本書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任務,以分析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推動作用為出發點,緊密聯系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的優勢,深入分析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過程中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外在挑戰和自身制約,系統論證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和策略。中國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加強了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卻也引發了某種程度上的文化沖突。中國如何與他者交流,如何理解他者又如何被他者所理解,如何與他者進行價值觀對話,如何與他者建立信任關系,如何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本書以期從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做深入解析。
張驥等 ·非遺 ·48萬字
本書是基于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的社會文化批評。八個悖論式文化議題:學術研究與民俗生活之間的矛盾、學科的自然成長與運動式發展之間的矛盾、學術求真與大眾傳媒眼球效應之間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評與地方經濟訴求之間的矛盾、文化多元性理念與獨占性訴求之間的矛盾、民間文化遺產的共享性理念與私有化訴求之間的矛盾、城鎮化變革及民俗生活的空間轉換所造成的經濟發展與文化迷失之間的矛盾、求仙問道與世俗利益之間的矛盾。六個傳統文化現代性話題:傳統宗族社區在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與信息流通、災難敘事中的靈異謠言、謠言傳播中的情緒煽動及語言暴力、傳統話語資源的商業化運用、江湖藝人的適應性生存、網絡文化中的偶像崇拜與英雄生產等。
施愛東 ·民俗文化 ·47.3萬字
落后西歐文學至少100年的“晚生子”,如何實現逆襲?為什么俄羅斯文學有動人心魄的力量?是什么造就了俄羅斯文學最與眾不同之處?為什么我們今天仍然需要讀俄羅斯文學?——這些來自極北之地的書頁中,有別處罕見的精神品格。一個10世紀才擁有文字的國家,何以在19世紀登上世界文學的巔峰?百年來,中國人是怎樣接受俄羅斯文學的?作者張建華從普希金講起,直至契訶夫,通過俄羅斯文學史上的一顆顆文學巨星窺見俄羅斯民族的內心世界,領略別樣的人生世相、人性百態、靈魂奇觀。
張建華 ·文化史 ·26.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