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經續疏》清?鄒澍撰,共六卷,載藥142種。是繼《本經疏證》之后依原書體例補充撰著而成。全文以《神農本草經》為經,以《名醫別錄》《唐本草》《本草圖經》為緯,兼取《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方互相印證,逐味詳釋,以《本經》原文分析古方的應用,以經方藥物配伍理論注疏《本經》的內容,其間或以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以佐證。。此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初刻本為底本。
(清)鄒澍 ·中醫 ·10.2萬字
本書以炎帝神農為核心人物,以炎陵縣炎帝陵文旅內容為基礎,圖文并茂,著重探索炎帝神農與中醫藥文化的淵源、內涵以及當代價值,從炎帝其人、炎帝與炎帝陵、炎帝與詩詞書畫、炎帝與華夏文明、炎帝與中醫藥源流、《神農本草經》的誕生與藥物成就、炎帝神農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等多個維度展現炎帝神農中醫藥文化的歷史價值及文化意義;目標讀者對象為中醫藥文化、歷史、文學、旅游愛好者;旨在形成具有趣味性、知識性且在思想性中突出創新的文化普及著作。
何清湖 孫相如主編 ·中醫 ·13.8萬字
本書系我國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搜羅古今名方,精心整理編撰而成,書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刊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全書共分3卷,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選錄古今臨床常用方劑700余首,其中正方388首。全書按方劑的功用性質分為補養、涌吐、發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等21類。每方除列述方名、說明主治,介紹組成及附方加減之外,并引錄各家學說闡明方義。書后附有提供倉促救急之用的”急救良方”及養生參考的“勿藥元詮”。
(清)汪昂撰 蘇禮等整理 ·中醫 ·23.2萬字
本書為《神農本草經詳解》,是柳少逸先生在其父講解神農本草經基礎上的增補。本書以神農本草經為依據,對原文進行斷句,并解詞,然后是柳吉忱先生的講解,其后柳少逸先生又以“續解”的形式,補充了每藥的基原及臨床配伍應用,并進行歸納總結,對讀者學習《神農本草經》頗有裨益。
柳少逸編著 ·中醫 ·24.7萬字
《溫證指歸》清·周魁著,成書于嘉慶四年(1799)。全書共四卷。第一卷闡述溫病的基本理論,計二十一篇。對溫病的基本概念、發病特點、發病規律及其治則治法進行了全面客觀的說明和總結。第二卷詳載溫病發病時各種證候變化、辨證要點、病機、與他病的鑒別以及治療所用的方劑等,計六十一篇。第三卷匯選治療溫證所使用的方劑,總計正方一百一十五首,附方十八首。第四卷為其搜集整理的十六則典型溫病病案。本次校勘的底本是原書的足抄本,主校本是《中國醫學大成》本,參校本是原書的殘抄本和《三三醫書》本。
(清)周魁 ·中醫 ·5.9萬字
沈舒文教授系全國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學科帶頭人。本書以中醫治法原創理論為基礎,以臨床制方的療效性為導向,積長期臨床實踐制方經驗,闡發中醫治法指導下的臨床遣藥制方的理論與技術,反映了沈舒文先生40余年的思考與探索。本書上篇二章,探討臨床治法的作用與特點以及構建臟腑臨床治法的原理與方法,下篇十二章,闡述個人臨床常用十二法制方用藥心得,臨床特色鮮明,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沈舒文 ·中醫 ·25.2萬字
胡珂教授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第五、六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西省名中醫。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近40年。崇尚經典,善用經方,在脾胃病領域建樹頗深,擅長治療口腔、咽喉、食管、胃腸、胰腺疾病,如口腔潰瘍、咽喉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便秘、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癥、腹瀉等;亞健康、內傷雜病的中醫調理。本書由胡珂教授弟子整理,其親自審校而成。全書選取胡珂教授臨床應用經方診治脾胃病醫案80多則,每則醫案均列患者基本資料、中醫診斷、西醫診斷、辨證、處方和分析等,反映出辨證施治的全過程。書中還收集了胡珂教授的臨證驗方,每個驗方從適用病證、藥理和加減等方面進行介紹。本書內容精簡實用,有理論分析和醫案實例,便于讀者學習掌握,適合中醫藥專業醫師、醫學生閱讀參考。
張濤 章美玲主編 ·中醫 ·20.2萬字
本書為綜合性醫書,共四卷,為明代醫家周禮所著。周禮,周禮,明代醫家。字正倫,號梅屋老人,番易人。生卒年月不詳,明永樂年間任正八品迪功郎良醫所良醫正。周氏生性好學,精通醫術,在民間行醫達三四十年之久,積累了寶貴的診治經驗。
(明)周禮 ·中醫 ·3.3萬字
作者通過分析現代醫學治療惡性腫瘤的不足,結合作者及中醫名家的臨床實踐經驗,將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的補充或替代作用點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具體的治療方法和目的。全書特色鮮明,治法豐富。①填補選題空白。②中醫藥作為傳統治療的輔助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無法治愈的一些癥狀具有明顯的優勢。③本書適于腫瘤患者或家屬閱讀參考,有一定的市場前景。
吳萬垠 ·中醫 ·14.1萬字
劉紹武弟子康守義按照劉老依據三部六病綱要解構傷寒論的思想,將傷寒論重新編排解讀,并融入自身臨床診療思路,以擴充三部六病體系。全書分三部分,上篇為三部急性六病的分類、診斷與治療,主要方法來源于《傷寒論》,中篇為以三部六病綱要重新解讀《傷寒論》,此兩篇主要闡發劉老學術思想。下篇為三部慢性六病的分類、診斷與治療,此篇主要為康老對三部六病學術思想的補充,包括對慢性六病診斷治療較有幫助的腹診及方劑。作者對傷寒論理解精深,同時結合現代醫學的成果,將有效但醫理模糊的經方系統化、條理化,讀之頗有發人省思、豁然洞穿之感,臨床價值巨大,適合有一定臨床功底的中醫從業人員及愛好者閱讀。
康守義 ·中醫 ·25.7萬字
《圖解神農本草經》依據清代顧觀光的輯本加以編譯,精煉的白話譯文和方便實用的速查形式完全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通俗易懂。書中精選原著中300余種中草藥,對藥物的性狀做了簡單描述,并配有精美的植物手繪圖,對植物的根、莖、葉、花、子等部位做詳細的解讀說明,使植物各部位的藥性一目了然。本書更是集各家之精華于一體,在閱讀此書過程中,讀者同時可以瀏覽到眾多醫學名著精華。另外,其中還穿插了一些中藥的傳說和小故事,使讀者能夠獲得更全面的中藥知識,將中藥與日常生活更好地結合,發揮其最大的養生保健作用。
矯浩然 ·中醫 ·25.9萬字
本套叢書針對社區常見病、多發病和適宜社區推廣的技術、運動養生相關內容,由深圳市龍崗區中醫院各科臨床專家編寫而成,以期對社區醫生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對社區患者給予生活起居、運動養生方面的指導,提升醫生診療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套叢書共分為10冊,分別為:《社區中醫體質辨識與養生》《社區中醫師診療手冊》《社區常用中草藥》《社區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推廣》《社區糖尿病中西醫診療手冊》《社區脾胃病的中醫療法》《社區婦科常見病中醫診療》《社區兒科中醫療法》《社區傷病的中醫療法》《社區運動養生》
林艷 ·中醫 ·7.3萬字
葛琳儀,女,國家級名中醫、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17年6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葛琳儀"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待遇。本書主要介紹國醫大師葛琳儀學術思想溯源、論治脾胃病的主要學術思想、衷中參西治療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經驗、診治常見脾胃疾病驗方及醫案、從脾胃論治內傷雜病,以及葛琳儀脾腎觀、膏方養生和國醫大師工作室外延的內容。內容詳實,深入淺出。圖文并茂,書中插圖均由作者手繪,貼合圖書內容。
張爍主編 ·中醫 ·11.4萬字
彭靜山先生是我國著名針灸專家,彭氏眼針發明人,該療法臨床效果顯著,有重要推廣價值。本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遼寧彭氏眼針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建設成果。對彭氏眼針理論及臨床操作進行了詳細闡述,并突出介紹了彭氏眼針學術流派傳承團隊的臨床新成果。
王鵬琴 ·中醫 ·15.3萬字
《喉科秘鑰》二卷。清代醫家鄭麈輯,經許佐廷增訂并刊行。上卷喉癥要說,敘述咽喉病辨證概要及其方藥,有歌訣二十二首,并列通治之方十二則、外用秘方十八種、應用湯藥丸散十八種。下卷喉癥圖說,設左右手六脈部位、頭手穴部及喉口七十二癥圖說,各癥論治多以六味湯加減。書末附許氏《喉癥補編》,論及白纏喉風及治驗四癥,主張白纏喉風當用清潤之劑治療。
(清)鄭麈 ·中醫 ·2.2萬字
1981年至1985年,周鳳梧、張奇文、叢林主編的《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至第三輯相繼正式出版發行。記錄了著名中醫學者和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對一代青年中醫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奇文作為原作者之一,繼承《名老中醫之路》之志,繼編《名老中醫之路續編》。《名老中醫之路續編》,載名老中醫近200位,他們學習中醫理論,則記誦、精讀、覃思、博覽,夜以繼日;學習中醫臨床,則嘗藥、侍診、求師、省身,未曾停頓;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更是來自實踐,豐富多彩,理論創新成一家之言,臨證積累殊多真知灼見和獨到之秘,誠為中醫藥學之瑰寶;而他們百折不回、艱苦奮斗、精誠專一的治學態度和高尚的醫德醫風,更令人肅然起敬。合集將之前我社出版的1—6輯何在一起,按照老中醫姓氏筆畫排序,分冊出版,這對于宣傳中醫,繼承和發展名老中醫之學術經驗,以及培育新一代名中醫,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張奇文等主編 ·中醫 ·64.3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當代名老中醫診治慢性胃病的臨證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系統總結了名老中醫關于慢性胃病的診治規律。本書系統整理了我國50余位著名老中醫診治慢性胃病的臨床經驗,在精選的基礎上,注重內容安排,突出實用和臨床價值,在經驗方選介、藥物使用獨特經驗、病機新觀點方面著墨尤多。著者有深厚的學術底蘊,能在掌握大量文獻的基礎性上,結合當前臨床實際,圍繞治療難點和理論熱點進行選材,從而使此書成為精品薈萃之作。
唐旭東 胡建華 ·中醫 ·21萬字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華醫學著作,對于后世中醫學影響深遠,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中“靈樞”部分重點講授中醫針灸治療實踐。本書是對《黃帝內經·靈樞》的全文翻譯和解讀。參考的底本準確,譯文及講解通順流暢,詳盡全面。作者出身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世醫家庭,先后師從文字訓詁大家錢超塵、內經研究大家王洪圖,是傳統文化及國醫養生專家。本書不僅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講義精華,更囊括了醫學世家對于國醫養生的精辟獨到見解。相信在講明《黃帝內經》這部巨著的微言大義、普及傳統文化經典的同時,也能為有志于中華醫學、養生的讀者提供較多啟發。
張其成 ·中醫 ·22.8萬字
許二平教授為河南中醫藥大學校長、傷寒學科學術帶頭人,長期致力于方劑配伍機制和臨床應用研究及仲景方藥的現代研究,臨床擅長中醫脾胃病及其他內科雜病的診治。本書結合許二平教授多年的臨證驗案,系統論述了其辨治脾胃病的學術思想精華“臨證五法”,即以和為本、以通為用、祛濕為要、寒熱并用、疏調氣機。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脾胃病辨治總則,下篇為脾胃病各論,每種病證包括病機特點、辨證精要、分型論治、常用藥對、醫案選錄等內容。本書的出版,可為中醫脾胃病的診治提供思路和參考。
許二平主編 ·中醫 ·20.4萬字
本書論述了中醫原創思維研究的背景、意義、哲學基礎;論述了中醫理論思維的重要性,闡釋了中醫理論思維的形式和特質、中西醫理論思維之比較,指明中醫理論思維存在的局限性和發展路向;討論了中醫臨床思維的現狀和困惑,探討了解決中醫臨床思維的策略以及臨床思維診療模式的構建;介紹了方藥應用思維模式,從經方、名方、專方、小方、自擬方、辨體用方、主病主方等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闡明了中醫思維與方藥應用的關系,進一步揭示中醫思維程序的規律性。
王琦著 鄭燕飛整理 ·中醫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