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西方醫學伴隨著歐洲民族重大的歷史拐點文藝復興,開啟了科學醫學的進程。但在近三個百年中,西醫對人類醫學產生了廣泛影響。本書從醫學近代史、社會史、人物史等方面梳理了西醫進入中國社會的過程,用史話形式寫出中國社會對西醫進入后的反應和變化。作者簡介:亓曙冬,副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社科部教研室主任、上海黨史學會理事。長期從事歷史學、政治理論的教學與研究。曾獲得“上海市‘兩課’優秀教師的稱號”。
亓曙冬 ·中醫 ·14.2萬字
《本草綱目圖典》是在明代醫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52卷本基礎上,精選精繪編集而成的一部書。全書分上、下兩冊,共介紹了670余種常用藥物,嚴格依照《本草綱目》部、類歸屬系統,分條逐一文字介紹,并配以精美中藥彩圖,真實還原中藥植物形態。每種藥物,以“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形態、栽培和采集方法,“修治”說明炮制法,“氣味”“主治”“發明”分析藥物的性味和功用,“附方”選輯古代醫家和民間流傳的方劑。
郭君雙主編 ·中醫 ·39.8萬字
周銘心先生畢業于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屆碩士研究生班(1978—1981),從醫46年,現為首屆全國名中醫,全國第四批、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本書是其長期臨床經驗的總結。書分縱論、治策、治法、蹊徑、自省等五篇。縱論篇卮言辨證,約說論治,別解病機;自省篇置于書尾,檢點臨證失察與謬誤,回顧覺悟改過之情,用以自勉。治策、治法、蹊徑三篇為書之主體。治策為立法之引領,治法為用藥之依據,兩篇為論治正宗,而蹊徑篇則為著者獨辟之論治思路。各篇之內,共收載著者本人驗案186則,他人驗案5則,涉及中醫病證68種,西醫疾病55種。書末附有醫案、名詞術語和自立方劑索引,以便查閱。本書立意新穎,內容詳實,思路清晰,處方用藥精當,對中醫臨床醫療與辨證論治研用有重要參考價值。
周銘心 ·中醫 ·33萬字
《本草真詮》為明·楊崇魁撰,成書于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本書共二卷,每卷各分為三集。卷上一集討論五運六氣學說,主要摘取《素問》七篇大論相關內容,類聚成篇,并用圖解說明之;二集討論經絡,以歌訣形式介紹十二經絡循行走向、是動所生疾病,及補瀉溫涼報使引經藥性,并附十二經絡圖;三集討論藥性分類,列風、熱、濕、燥、寒、氣、血、痰、瘡、毒、婦人、小兒十二門,共載藥1231種(包括重復藥物)。卷下一集首列諸品藥性陰陽論,繼分溫、熱、平、涼、寒五類,每類藥略述其畏惡、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最后介紹了諸水之應用;二集為“食治門”,分為米谷、菜蔬、果品、走獸、飛禽、蟲魚六類,收藥141種,以歌訣加注形式,分別介紹其功效主治;三集為用藥雜論,主要摘取金元醫家及本草序例中的相關內容,論述中醫辨證用藥必須注意的問題。本次以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建邑余良進怡慶堂刻本為底本進行校注整理。
(明)楊崇魁 ·中醫 ·10.4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全書共8卷。卷1前列“萬金統一述”,總論天地人、陰陽五行、臟腑功能、主病脈證等。次載藥性歌、諸病主藥、臟腑、經脈等項目。卷2~8分別論述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病證184種,每病均闡述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等內容,后附醫案。卷末附“云林暇筆”,載有“醫家十要”等,有的版本還附有“龔氏家訓”等篇。
(明)龔廷賢撰 張效霞整理 ·中醫 ·27.1萬字
本書精選首都國醫名師高益民先生從醫60余年所診療過的典型案例、疑難案例,以時間為主線對案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處方簡明,立法分明,【按語】部分更是化繁為簡,可使讀者輕松掌握名師診療思路,以使其他中醫從業人員從中獲得對臨床疾病的判斷、分析能力,進而提高診療水平。
王文娟主編 ·中醫 ·17萬字
本套書內容主要包括概述、主要病因病機、辨證注意點、辨證思路、辨證思維程序示范、醫案、常用中成藥與經驗方,重點突出辨證思路及病例思維程序示范,詳細介紹各病癥的辨治過程,給臨床提供指導作用。本套書作為中醫系列教學參考書,注重實用,可適用于中醫學類專業學生的臨床教學及畢業后教育的各個階段。
裴建主編 ·中醫 ·9.4萬字
本書是陳意先生從醫50余年的學術經驗總結,由從醫經歷、學術思想、行醫心得、臨證隨筆、醫案匯錄、膏方抒見等六大部分構成,內容豐富,切合實際。該書的出版,對于中醫界的朋友,尤其是中青年醫生,拓寬臨床思路,提高臨床診治疾病的能力,大有裨益。
夏永良 陳珺 ·中醫 ·16.3萬字
本書系作者自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中醫藥雜志》連續發表郁證系列論文及《中國中醫藥報?岐黃論壇》關于郁證治驗專欄文章的基礎上整理而成。本書擬在系統地構建郁證診療體系,重新審視郁證的概念,厘定郁證的形態,考量從郁論治的內涵外延,總結歸納郁證的診治規律,并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有關郁證因機癥治作出深刻闡述。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創新學術觀點,以期進一步豐富了中醫診療學說,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為當代中醫傳承注入新的時代元素。
蔣健 ·中醫 ·46.4萬字
本書將臨床常見病咳嗽的中醫論述、中醫診治、中醫特色療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特別是對中醫診治篇中的臨床診治經驗方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并在后面附上臨床診治病例,對廣大醫務工作者具有很強的臨床指導意義。
薛漢榮主編 ·中醫 ·19.9萬字
本書系統介紹了人體全息的基本理論,全息診斷方法,全息治療原則和方法,全息元的定位及臨床應用,臨床常見病證的全息療法.配有彩圖40余幅。
齊鳳軍主編 ·中醫 ·24.5萬字
本書開篇介紹王檀教授從醫經歷,分享多年從醫心得,勸勉廣大學子自強奮進;第二章論述王檀教授學術思想大要,概括王檀教授中醫診療思維的整體框架,為其后篇章奠定理論基礎;第三章分別論述肺科各個疾病的診療思路,并配合醫案分析,進一步了解疾病的發病過程及分階段治療思維,讓廣大讀者從新的角度認識肺系疾病的發病和病因病機,并指導臨床治療;第四篇論述肺病康復理論,康復醫學在中國開展較晚,王檀教授前瞻性提出了中醫肺康復理論,將康復醫學與中醫辨證相聯系,應用于臨床15年之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受到廣大業界人士推崇,先后吸引了河南中醫院、北京中醫院等多家醫院來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肺病科學習交流,本章詳細論述了中醫肺病康復理論體系,包括運動、呼吸、情志等治療方案。第五篇論述了王檀教授雜病診療思路,突出了“臟腑相關”,“臟腑相干”等理論,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思維;第六篇醫論醫話篇主要介紹了王檀教授對“三因制宜”“陽衰”“腠理”等傳統理論的認識和獨到見解,為廣大學子及中醫愛好者提供新的思維切入點。
王檀 ·中醫 ·12.5萬字
秦老業醫50余年,著述頗豐。其著作涉及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多方面,頗多見解,尤其對《內經》進行了深入研究。臨床方面,對溫熱病、肝病、血液病、心臟疾患、潰瘍病等的治療,頗多見解。為當代中醫學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些著作既繼承前人余緒,又發掘古義,昭示后人;既有獨出之理論見解,又有實踐心得,為豐富中醫學術寶庫作出了貢獻。
秦伯未 ·中醫 ·4.1萬字
功善補血滋陰的阿膠,一直是歷代醫家推崇的名貴中藥,享有“補血圣品”的美譽。我國最早的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將阿膠列為“上品”,言其“久服,輕身益氣”,與人參、鹿茸并稱“滋補三大寶”。《滋補養生話阿膠》一書的編寫旨在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廣中醫養生理念,系統說明阿膠的道地知識、歷史評價、功效、適用人群、使用方法等,引導大眾正確鑒別和使用道地阿膠以滋補養生。
柴海強 ·中醫 ·1.3萬字
本書的結構,首先對該病的基本情況作一簡要概述;然后講述該病的診斷要點、辨證要點;之后敘述治療該病的名方驗方,其中分古醫籍方、國醫大師方、當代名醫方、驗方、秘方、單方、食療方、保健方等。全書要求通俗易懂,深出淺入,層次簡明清晰,盡量少使用醫學專業術語,重點介紹療效可靠,使用方便,簡單易行,適合家庭醫療、保健、養生的名方驗方。所記載的名方驗方,一般要求均要列出出處,以方便讀者查閱。
尚懷海 曹士華 馮尚彩 ·中醫 ·23.7萬字
陳雁黎先生1960年考入夢寐以求的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中醫系(本科六年制)。北京中醫藥大學和中國中醫研究院名醫薈萃、國手云集,是廣大中醫工作者心向神往、留戀忘返的學習殿堂。陳老想給常年在基層工作的中醫朋友們,介紹幾位“二院”建院初期的先正國醫名家,他們有深厚的中醫理論造詣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藥少力專,療效非凡。其學生慨然嘆“跟診手記”相見恨晚。陳老響應毛主席號召建設邊疆,早期在農村工作12年,沒電。進城后孩子們要做作業,無桌。退休后返聘忙于診務和帶教,只整理了《胡老帶教筆記》。轉眼已過去了50多年,陳老和其規培學生們加班加點,整理出這本塵封50年的《跟診“京城七老”筆記》,以冀對中醫傳承授受增磚添瓦,有所裨益。本書集有:劉弼臣未發表的98個兒科病案;董建華總結的77個溫病治療大法及歌訣;方藥中指點中醫要學些西醫;王文鼎、趙錫武善用經方、爐火純青;郭效宗獨特的針刺療法及歌訣;袁鴻壽校釋《標幽賦》發前人所未發。
陳雁黎主編 ·中醫 ·11.6萬字
全書分19章,共收錄醫案100余則,涉及不育癥、男性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疾病、睪丸附睪與精索疾病、男科雜病、不孕癥、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婦科雜病、消化系疾病、肝膽系疾病、肺系疾病、泌尿系疾病、癌病、心腦系疾病、水液代謝疾病、皮膚病、疑難雜病等,每則醫案基本上分為醫案初診、西醫診斷、中醫診斷、醫案證型、醫案治則、醫案主方、醫案藥物、藥物服法、醫案復診、醫案按語、醫案加減等11個部分;其中,醫案初診部分包含主訴、現病史、查體及輔助檢查等內容,醫案藥物部分包括處方藥物、具體劑量等,醫案按語部分包含病因病機、辨證分析、診療思想、處方方解等。
卓進盛 董秀娟 王立春主編 ·中醫 ·12.9萬字
此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免疫學”,詳細探討免疫系統的主要構成成分及其生物學作用;較完整的勾勒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輪廓與過程;簡略介紹免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下篇為“病原生物學”,總體描述病原生物、感染、病原生物控制、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分別闡明醫學病毒、醫學細菌、醫學真菌、醫學寄生蟲的生物學特性(涵蓋形態結構、基因及編碼產物、遺傳變異、致病性等)與相適應的人體免疫作用;有選擇地介紹各類重要的致病病毒、細菌、真菌與寄生蟲之特點與危害(包括其發現與描述、基因與結構、致病性與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等)。以期通過這樣的表述框架,使學習者獲得進入免疫學學術領域所必須的某種引領;探討病原生物學奧秘所應當持有的基本要素;進一步從事臨床醫學學習所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日常生活中維護健康生存所依賴的科學常識。
袁嘉麗 劉永琦 ·中醫 ·26.2萬字
本書的主要內容的選擇,以“臨床應用”為主。編寫內容以體現中醫特色治療方法為主,如外治法中之針灸、推拿、熏蒸等;具有中醫特色的內治法,以及灌腸療法等等。其中凡屬顯著中醫特色者詳細收錄。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本套叢書雖然是以介紹臨床各科疾病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但仍應以辨證論治為編寫原則。內容選擇上,為突出中醫特色,故原則上不介紹西醫藥治療方法,或略要述之,以備臨證參考。
李浩 李凡成 劉元獻 ·中醫 ·31.6萬字
《秦伯未方藥論著選》由秦伯未所著《藥性提要》、《常用中藥手冊》、《膏方大全》3書,“藥物之部”、“方劑之部”2章及“對甘草粉蜜湯中‘粉’的討論”、“防老方——首烏延壽丹的我見”與“漫談處方用藥”3篇組成。
秦伯未 ·中醫 ·1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