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著者為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專家陳瑞春先生、朱進忠先生弟子,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精研典籍,推求師意,于經方體會尤深。本書總結了著者關于桂枝湯、當歸四逆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30余首《傷寒》《金匱》方的應用經驗,探討了六經辨證實踐方法,并對方證難點疑點予以分析,系點滴思考日積月累而成,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馮向東 ·中醫 ·12.7萬字
清·莫文泉輯注《神農本經校注》3卷,是清末時期研究《神農本草經》有特色的一部專著。全書共收錄365種《神農本草經》藥物,上卷120種,中卷120種,下卷125種,是對中醫藥工作者研究本草著作有重要參考價值的一部書。本次整理以《神農本經校注》月河莫氏家刻本為底本。
(清)莫枚士 ·中醫 ·10.2萬字
《醫貫砭》是徐大椿針對明代趙獻可《醫貫》所論命門學說、先天要論、后天要論,崇尚溫補及濫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及部分臨床問題進行批駁,兩書同時閱讀,后者補偏救弊。本書分導讀、原文校點兩部分,末附后人研究成果,使導讀、古籍、附錄三位一體,古今并舉,學術爭鳴,推陳出新,拓展視野,古為今用。
刁青蕊 王琳 ·中醫 ·13.1萬字
本書擷取當代著名中醫臨床家余國俊2015年春天在美國講學內容的精華:1.美國加州中醫藥大學中文博士班講課實錄——“江爾遜的方證對應觀”和“時方方證對應選粹”;2.世界傳統醫學聯盟高級班臨床實證講座實錄——“臨證漸悟”和“芻蕘雜譚”。全書醫理深入淺出,醫案示人以巧;語言輕松活潑,不乏幽默風趣,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余國俊 ·中醫 ·13.1萬字
本書是一本腦癱患兒進行家庭康復訓練的讀物,全書共10章,約30萬字300幅插圖。內容切合實際,可操作性強。此次應讀者要求修訂。●在一版基礎上增加一些真實病例或病友反饋?!裨黾硬糠终鎸嵃咐掌??!裥薷囊话娌蛔阒?。
徐明成 ·中醫 ·10.2萬字
本書為著名《傷寒論》研究專家聶惠民教授研究傷寒論的臨床心得及用經方的臨床經驗。書稿包括《傷寒論》與經方理論研究心法、經方臨床應用研究心法、臨床驗案及弟子傳承等。聶惠民師承秦伯未、陳慎吾、劉渡舟、宋向元等中醫傷寒學名醫大家,數十年來,全心致力于傷寒學術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并且在劉渡舟教授領導下,工作了20多年。通過臨床運用傷寒論,實踐中反復驗證,勇于探索,深入研究,對六經辨證理法方藥的運用規律提出具有獨創性的學術思想。
聶惠民 ·中醫 ·16.3萬字
《醫經小學》由明代醫家劉純所著,撰成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原為初學中醫者的入門讀物與私塾教材。本書首輯朱丹溪與門人問答之習醫要語,其后廣輯《內經》、《難經》以及金元諸家醫學著作之精要,通過分類編次,撰作歌括,間附按語而便利誦讀與領會。全書所引醫學著作二十余種,共分六卷七十二節。卷一本草,卷二脈訣,卷三經絡,卷四病機,卷五治法,卷六運氣。書中所論內容十分廣博,選文較為精煉,分類清晰而又能切合臨證應用,歷來均作為初學者研讀中醫很好的入門書籍。
劉純 ·中醫 ·7.5萬字
《心印紺珠經》,明·李湯卿撰。分上下兩卷,上卷對《素問》中闡述的運氣、臟腑經絡、脈法理論作了歸納整理;下卷則融會劉、張、李諸家之說,依次扼要闡釋中醫病機、傷寒論治、15種常見疾病的辨證治療、90種中藥的性味主治等,可作為中醫學入門之書和研究金元醫家的參考書。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二十一年邢址刻本影印本為底本,以明嘉靖二十六年趙瀛刻本影印本、明崇禎六年閔齊伋刻本為校本。
(明)李湯卿 ·中醫 ·4.3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介紹了拔罐發泡療法的原理、適應證、禁忌證,以及拔罐發泡療法的臨床選穴等內容;下篇介紹了臨床常見各科疾病,如兒科、婦科、消化科、骨傷科、皮外科等的拔罐發泡療法。該法為非藥物療法,簡、便、廉、驗,易學、易懂、易掌握,相比針刺,安全性較高。
劉一儒 ·中醫 ·14.1萬字
《針刀辨因論治》由理論篇、論治篇、領悟篇三部分組成,理論篇闡述針刀醫學理論及作者觀點——辨因論治;論治篇選取47例臨床常見疾病進行辨因論治,并對針刀配合藥物治療進行論述;領悟篇為作者對朱漢章教授《針刀醫學原理》的體會及對未來針刀發展的期望。《針刀辨因論治》編寫目的是從更多的角度解析朱漢章教授的《針刀醫學原理》,觀點尚不成熟,只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對從事針刀醫學或即將從事針刀醫學的同道們有所啟發。
楊戈 ·中醫 ·6.2萬字
《元匯醫鏡》為敲蹻道人劉名瑞編撰的一部醫學著作,完成于光緒戊申年(1908)。全書凡五卷,所載內容以醫學為主體,兼涉相術,具有濃郁的道教色彩。在《自序:天道人醫論》中,劉氏暢言三教貫通之說;卷一載五運六氣、望色、驗舌、聞聲、問原、切脈概說;卷二詳述三十一種脈象、諸家脈論、東垣脈訣、李時珍奇經八脈之說;卷三記述醫林掌故、婦人脈候、小兒脈法、痘瘡、傷寒、反藥忌用、十九畏、妊娠禁服等內容;卷四匯錄各科常用方劑,又載辟谷之術、白喉證治;卷五列心性合說、一氣合說、精氣神說、身形總說、器量直論、勤敏直論諸篇,專論道教天人性命之學。
(清)敲蹻道人 ·中醫 ·18.7萬字
中草藥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許多中草藥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和療效,能夠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認識中草藥不僅有助于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個人健康素養,還能促進中西醫結合,重視自然療法和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書匯編了30種常見常用的中草藥材,方便讀者了解其生長環境、習性和藥理作用以及注意事項,幫助讀者每天認識一種中草藥材。
貓朵媽媽編 ·中醫 ·3.4萬字
書分九章,理法方穴術皆有涉獵。鉤玄針灸要穴,提要九針所宜,論手法探幽述真,匯驗方摘萃集錦,讀書心悟不乏獨到見解,診余隨筆旨在啟人思路。重點著墨經得起重復驗證的治療方法,分別列于證治輯要章節之中,其中既有古哲今賢的捷法效方,也有二十幾位老師親傳的秘方絕招,更多的是作者臨證三十余年經驗與教訓的實錄。其中經筋病從西醫解剖著眼,臟腑病按中醫經絡論治,對于針灸臨床頗具指導意義。本書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立足臨床、務實求效,對于臨床針灸工作者,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參考書。
王文德 ·中醫 ·18.2萬字
本書內容分“理論探討”和“臨床驗證”兩部分:在“理論探討”中,包括傷寒的病因病機、傷寒三陽三陰的實質、傷寒三陽三陰辨證論治與八綱八法、傷寒傳經與直中和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證治的研究心得;在“臨床驗證”中,包括感冒、咳嗽胸痛、心悸悶痛、失眠、腹痛泄瀉、噫氣痞滿、脅痛、眩暈頭痛、麻痹振顫、黃疸、痢疾、水腫、腰痛的治驗體會??晒氖轮嗅t教學、臨床和科研人員參考。
萬友生 ·中醫 ·12.9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服飾穿戴、飲食營養、睡眠住宿、運動保健、美容化妝、日常用品、社交處事、醫療用藥以及不同人群的宜忌等,非常全面、系統,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非常易懂和易用,是廣大讀者用以指導現代生活、創造幸福家庭的良師益友。
林曉軒編著 ·中醫 ·5.6萬字
《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一卷,又名《丹溪重修脈訣》。原題元?朱震亨撰,一題為金?李杲撰,本次考證為后者所著。全書主要以三部九候、五運六氣、十二經脈等為理論依據,分30余論闡述脈證診法,辨析男女各種病脈之異同等,最后附有診脈歌訣。書中保存了金元部分已佚脈書的內容,且附有數十幅手圖和圖表,簡明直觀,為讀者理解枯燥難懂的脈學理論提供了方便。此次校注以明嘉靖八年己丑(1529)抄本為底本,以明萬歷29年辛丑(1601)新安吳勉學校刻本、清初尚德堂《丹溪心法附余》刻本、1934年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為校本。
李杲 ·中醫 ·3.6萬字
《胡希恕醫學全集》,是胡希恕及其弟子整理胡希恕先生代表性作品的精品系列著作。胡希恕作為中國現代杰出的傷寒思想家、中醫臨床家、師承教育家。其經方學說尤其注重“謹守病機”,開創了以“八綱氣血”為核心的“六經—八綱—方證”辨證體系。作為“謹守病機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與“臟腑經絡派”代表的劉渡舟先生、“方證藥證派”代表的葉橘泉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傷寒學術史上的三座高峰。
馮世綸 張長恩主編 ·中醫 ·12.4萬字
本書共十一章,詳細介紹小兒常見疾病的病因,癥狀、預防及調養方案,具體內容包括:中藥方劑、藥茶、藥粥、藥湯、果蔬汁、保健菜肴、藥浴、按摩、刮痧、拔罐、敷貼等方法。本書從各方面綜合考慮,提供預防與調養方案、即有效有安全,既管用還省錢。
郭力 李廷俊主編 ·中醫 ·11.1萬字
查玉明先生是我國第一批500名老中醫,在中醫界有較大影響,本書主要整理了查玉明先生的臨證經驗,包括專病論治和方藥經驗兩部分,內容精當,解析詳明,反映了查玉明先生的學術思想,對讀者提高臨床水平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尹遠平 ·中醫 ·18萬字
本書介紹了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著名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專家李堪印教授的臨床經驗和學術專長。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介紹了李堪印從醫之路;第二章介紹了李老的學術思想;第三章李老臨證經驗介紹25種專病診療特長;第四章為李老從醫50余年的典型醫案;第五章介紹了骨傷科常用中醫方劑50余首;第六章為李老骨傷科醫論。
劉德玉 袁普衛 ·中醫 ·1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