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計劃分總論篇、中醫生殖基礎篇、中醫生殖方劑篇、男性不育篇、女性不孕篇、中醫輔助生殖篇、生殖健康篇、計劃生育篇;第一次從中醫的各個角度系統闡述中醫生殖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本著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突出中醫生殖的特色與優勢;遵循中醫生殖醫學理論,突出中醫學術特色與優勢;結合中醫生殖醫學當今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原有國內外一系列有關中醫生殖論述的基礎上,汲取中醫生殖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力爭成為一部中醫生殖醫學精品書籍。
孫自學 龐保珍 ·中醫 ·30.7萬字
《云林醫圣普渡慈航》乃明代著名醫家龔廷賢于崇禎元年(1628年)九十高齡時撰著,并由其子龔定國協助完成,于崇禎五年(1932年)付梓。本書以德、侔、天、地、道、貫、古、今為序,分為8卷,內容包括醫論及內、外、婦、兒各科病證160余種,是一部綜合性醫學著作。全書論病辨證,以臨證為據,逐條分述;選方用藥,切合實用,并附病案治驗,頗有臨床參考價值,廣泛適用于中醫藥臨床人員和中醫藥院校師生及中醫自學者學習參考。
連建偉 莊愛文 ·中醫 ·31.7萬字
全書共24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陰陽五行、藏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本書底本選用顧從德翻宋影印本為底本進行校勘。
馬融主編 ·中醫 ·25萬字
背誦是學習中醫必修的功課,有些內容需要反復誦讀,涵泳其間。但背什么、背多少、怎么背,則常常使初學者感到困惑。為此,劉更生教授于2003年編寫《中醫經典必背》,在山東中醫藥大學內部印行,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結合《名老中醫之路》97名前輩的背誦經驗,精選重要內容,于2010年編成《中醫必背紅寶書》《中醫必背藍寶書》。《中醫必背藍寶書》為中醫基本知識,包括總括、中藥、方劑、診法、針灸5個部分,主要選取實用、易記的歌賦。
劉更生主編 ·中醫 ·4.4萬字
根據健康的一般規律,本書又分為“防病”(即保健)與“治病”兩大體系,前六章分別從飲食、鍛煉、養心、日常養生、經絡養生等角度講防病,主要講述大師們的日常保健方法及經驗,如朱良春教授常喝的“長壽粥”,鄧鐵濤教授常練的“八段錦”,李濟仁教授常飲的“保健藥茶”,王綿之教授常用的“打坐養心法”,何任教授提倡的“中年進補”等。后十章則主要講述大師們對各類疾病的診療經驗,包括心腦血管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皮膚病、婦科病、兒科病等十大種類。
王耀堂 焦亮 ·中醫 ·17.2萬字
《藥性輯要》初刊于1917年。該書分為三篇,分為藥性總義、藥性輯要上與藥性輯下。以便于誦讀。該書對藥物所增補的注釋則采用《本草綱目》及《本草從新》。對于部分藥物,還加了按語,專門介紹了用藥的宜忌等。《沐樹德堂丸散劑》,作者丁甘仁,初刊于1907年。該書分先以功效與證類為綱,輯錄了補益心腎、脾胃泄瀉、痰飲咳嗽、諸風傷寒、諸火暑濕、痧氣的162種丸散膏丹劑。作者簡介:丁甘仁,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早期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培養中醫人才,成績卓著。最早主張傷寒、溫病學說統一;于臨床,打破常規,經方、時方并用治療急癥熱病,開中醫學術界傷寒、溫病統一論之先河。
丁甘仁 ·中醫 ·9.3萬字
本書分別收載了在50種癌癥中經現代藥理研究或有抗癌文獻記載證明可不同程度抗癌的食物、藥用食物和中藥870味(含附藥4味)。全書分為上下兩篇。本書體現了中醫與西醫、防癌與治癌、食療與藥療、辯證用藥與精簡食療或外用驗方的有機結合,融知識性、科學性和專業性為一體,涵蓋了中藥學、腫瘤學和食療學三方面的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通過本書,讀者可按癌癥名稱,選用其防治較宜的食物和中藥,也可按食物或中藥名稱及其抗癌情況,選用較宜的食物和中藥以防治相關的癌癥。本書的應用范圍也因這一“雙選”而較為廣泛,既可作為一般民眾防癌的科普讀物,又可作為醫患人員治癌的參考文獻。
王占彬編著 ·中醫 ·45.7萬字
書稿收集最新的國內外資料關于肺癌的病因和預防措施,內容簡明通俗易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尋找節節攀升的發病原因,執行切實有效的防癌措施,張開診斷肺癌的天羅地網,運用日新月異的治療手段,解答患者關心的問題,語言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使讀者能夠掌握防癌措施并應用于生活,指導行為,實用、管用。是一本聚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防治肺癌好科普書籍。
毛偉敏 許沈華 ·中醫 ·15.2萬字
本書是一本疑難病癥臨床辨治專著。全書著力分析了疑難病癥難辨和難治的7方面原因,以作者近百例的治療實案,全方位地展示了20類疑難病癥的治法,分別采用了20種思維方法,并對這些方法一一進行了講解。論中的20法,每法獨立成篇,每篇以論該法之理用為第一部分,兩例疑難病癥治療驗案為第二部分,講析所采用的思維方法為第三部分。鮮明地突出了種種不同治法,詳細地講授了作者的具體運用,生動地體現了各種思維方法,從而,總體地呈現了作者深刻獨到的辨治經驗。
劉方柏 ·中醫 ·12.7萬字
熊傳榘先生從一名初中學歷的鄉村醫生成長為中醫學博士、患者心中的名老中醫,經歷了數十載的艱辛探索,而今已年逾古稀,回顧當年師從以雷雨田先生為代表的基層醫生和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夏度衡、張珍玉先生的求學路程和自己長期的醫療實踐,認真總結先師所傳和個人所驗,化為十余萬文字,以教育門人,也奉獻社會。本書分醫程聞見、病證方藥、治驗舉隅、醫學散論等部分,字里行間反映出熊傳榘先生熱愛中醫、踐行中醫的的專注態度和身處逆境不退縮,“位卑未敢忘憂民”的拼搏精神,而其中的碩果——獨特的學術見解、明晰的辨證思路、翔實的理法方藥也有助于讀者的精進。
熊傳榘 ·中醫 ·17.9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書為走方醫治療技術方面的專著,書中所載治法及單方驗方,需要在熟練掌握診療技能、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予以采用,該書有價值、有影響,是學習外治法必讀著作,對中醫臨床及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趙學敏纂輯 (清)吳庚生補注 鄭金生 紀征瀚整理 ·中醫 ·11.8萬字
《家藏蒙筌》為清代醫家王世鐘所輯,成書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本書屬綜合性醫書,共16卷。卷首主要論脈學、經絡、五臟苦欲補瀉、十劑、服藥法等。卷二上為傷寒門,卷二中、下摘錄諸家注釋《傷寒論》之精義。卷三至卷十四,分別論述內科、婦產科、兒科、痘疹、外科等各科疾病證治,并附針灸法,卷十五、十六為本草,載藥387種。此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文盛堂重刻本為底本
(清)王世鐘 ·中醫 ·30.4萬字
本書記載近百例針刀醫案,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疾病,有相當一部分是歐洲羅馬尼亞的案例,醫案中介紹具體診治部位、診治方法和進針角度深度及愈后。本書證實了針刀醫學可以跨科別、跨地域兼容診治疾病,并被異國患者認同和接受,驗證了針刀醫學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普及性。有些病例彌足珍貴,病案揭示和擴展了臨床過去無法診治或診治無效的案例,該書是國內第一本針刀醫案專著。
肖德華 ·中醫 ·5萬字
本書圍繞THz波生物醫學成像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以國家科研目標和重大需求為導向,闡明THz波生物醫學成像理論、核心技術上在臨床醫學應用中的研究進展,本書是中國在太赫茲在生物醫學應用領域內的第一部專著。
府偉靈 羅陽 ·中醫 ·29.1萬字
耿建國,國家級名老中醫,首都名中醫,首都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原中醫臨床基礎學學系主任,仲景書院示范導師,北京市師德先鋒,科技部和北京市科技成果評審專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研究生論文評審專家。從醫40余年,潛心鉆研經典,對《傷寒雜病論》研究尤有心得,臨床以陰陽寒熱辨證為主線,以不變應萬變,統領內、外、婦、兒等科的辨證論治,擅長救治疑難雜癥和危急重癥。本書按照口述實錄、辨證細節、學生提問等師承全環節來進行精心原創。
耿建國 ·中醫 ·13.4萬字
祖國醫學擁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國醫瑰寶是我國歷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當今世界,中西醫結合治療促進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前,全國西醫學者學習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熱潮正在蓬勃發展,廣大醫務人員迫切需要學習中醫的參考書,我將自己從醫經歷和臨床實踐所得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廣大的醫務同行及醫學愛好者。
陳厚才 ·中醫 ·17.6萬字
《靈素節要淺注》為陳修園的代表著作之一,約成書于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全書共12卷,18篇。陳氏采用分類研究的方法,有選擇地將《靈樞》、《素問》的內容按不同性質分為道生、臟象、經絡、運氣、望色、聞聲、問察、審治、生死、脈診、病機等十一類,與滑壽、張介賓所輯互有出入。注則約取張志聰之說,并間附己意,畀以津梁,確有獨到之處。是學習《內經》的一部良好參考書。
陳念祖 ·中醫 ·21.9萬字
《陳士鐸外科集驗良方》一書是以陳士鐸《洞天奧旨》內容為主,輔以陳氏其他幾本著作,將其中外科部分提煉集結而成。全書共收錄外科方證837個,書中以證帶方,并附加減、方解、筆者按、臨證參考、驗案選要,層次分明、選料精當,讀來令人不忍釋卷。全書精選歷代名家醫案數百例,并附外科驗方近千個,兼顧臨床實用與學術研究,適合廣大中醫藥行業從業者及中醫藥愛好者閱讀。作者簡介:王海鷗,男,1983年畢業于湖南中醫學院。主任中醫師,全國第一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兼職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三十余年。對骨傷、疼痛及外科疾病等的中醫診療,有豐富的臨證經驗和獨特的臨床療效。
王海鷗 ·中醫 ·26.5萬字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緊密圍繞中醫藥臨床研究與評價方法學,介紹不同方法的起源、基本原理、適用范圍、注意事項,選擇中醫藥研究的熱點與難點,以及有代表性的重大疾病、疑難疾病、中醫證候為示范,應用循證醫學的理念,系統、科學地詮釋方法學在中醫臨床研究與評價中的應用。本書是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國家“863”高新技術與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新藥創制、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課題研究成果的結晶。研究團隊于2012年底列入中國中醫科學院第一批創新(培育)團隊,有穩定的研究方向,勇于創新,敢挑重擔,重視凝練升華,非常關注國內外中醫藥臨床評價領域的熱點和新方法。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本書堪稱是中醫藥領域臨床評價方法及其實踐的典范,堅持走在中醫藥臨床科研方法的前沿,對促進中醫藥臨床研究領域的循證與轉化醫學研究,乃至該學科的發展均有重大現實意義。
謝雁鳴 ·中醫 ·42.2萬字
《中藏經》又名《華氏中藏經》,舊署華佗撰,具體成書年代不詳,或疑六朝人手筆,或疑華佗弟子吳普、樊阿依據華佗遺意編撰而成。全書3卷49論,稟承了《內經》天人相應、順應自然,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發展了陰陽學說臟腑學說的理論系統化,提出了以形色脈證相結合、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次出版是以清嘉慶十三年(1808)太歲戊辰春平津館孫氏刊本即孫星衍校本(簡稱孫本)為底本進行校勘。
(漢)華佗撰 ·中醫 ·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