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洪雅境內瓦屋山、團寶山、總崗山歷來是川產道地藥材的主產區,蘊藏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祝老走遍洪雅山山水水,摸清洪雅中草藥資源,從而編寫出本書。本書簡述了洪雅中草藥的分布、特點、分類,收載了植物、動物兩大部分共3200個品種,為認識、保護、開發、利用洪雅動植物藥用資源提供了翔實的文字材料,中醫藥、林業、農業、園林綠化、食品加工、健康養生等領域提供可靠的資源概況,具有較強的學術及社會價值。
祝之友 張德鴻 ·中醫 ·21.4萬字
本書立足于梳理中藥臨床調劑實用技術、探討中藥臨床應用技術的規范化,在編寫中根據本職業的工作特點,從掌握使用操作技能,以能力培養為出發點,采用模塊化的編寫方式,共分為三部分。開展中藥臨床調劑前,要求掌握好中醫藥基礎理論知識和中藥飲片性狀辨識技術,是為基礎篇;開展中藥臨床調劑時,常用的實用方法主要包括中藥飲片調劑技術、中成藥調劑技術、中藥小包裝飲片調劑技術、中藥配方顆粒臨床調劑技術、特殊中藥的調劑與管理、中藥飲片的管理與養護技術等,是為技術篇;開展中藥調劑學的研究,需要加強與臨床藥學、臨床中藥學等學科的融合與交叉,是為研究篇。
翟華強 王燕平 ·中醫 ·26.4萬字
《法古錄》由清代魯永斌纂。全書共分為天集、地集、人集三卷。天集包括總論部分的“法古錄敘”“集古”“凡例”“用藥總義”和各論部分的草部藥物;地集主要收錄木部、果部、谷部和菜部藥物;人集主要收錄水部、土部、金部、石部、人部、禽部、獸部、鱗部、介部、魚部和蟲部藥物。全書共收藥物正品551種,附藥292種,總計843種。本書學術思想主要受《本草備要》的影響,正文內容主要節引或義引自《本草綱目》和《本草備要》等書。對于中醫藥學習、研究和愛好者來說,本書不失為一部集思廣益之作。本次校注以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年據原稿本影印本為底本。
(清)魯永斌 ·中醫 ·21萬字
張志禮教授是當代著名的中西醫結合皮膚科專家,是我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的首創者和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二批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和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的首任主任委員。系統整理總結張志禮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對于傳承名老中醫經驗,發展中醫、中西醫結合皮膚學科事業,提高臨床醫生的診療水平,具有很高的學術和參考價值。本書包括包括張志禮教授的醫家傳略、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名家前輩對張志禮教授的緬懷和相關文章的整理總結。
王萍 張芃 婁衛海主編 ·中醫 ·31.4萬字
本書作者為陜西省首批名中醫,陜西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中醫內科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醫學(中醫)師承博士專業學位導師,全國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學術傳承工作室(沈舒文工作室)傳承人。本書匯集作者從事中醫40余年的核心學術思想與臨床診療經驗,對推動中醫學術發展、提高中醫臨床療效有積極意義,并對中醫學術傳承有一定示范作用。
沈舒文 ·中醫 ·23.9萬字
谷曉紅教授和于河教授主編了《名老中醫傳承學》,對名老中醫的傳承內容提出了新的內涵,提供了傳承研究的方法,創建了傳承范式,該書創新性提出名老中醫全人研究的思路,強調“道術結合”的傳承與創新研究,通過應用文獻研究、循證醫學、定性研究、數據挖掘、實驗研究等多元定性定量混合研究方法系統挖掘名老中醫的道術,構建了多元方法的傳承范式和范例、平臺建設等,對于中醫傳承事業創建了方法學范式。本書的出版將為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工作提供系統、全面的方法學指導,幫助全國更多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開展名老中醫傳承研究,推動形成名老中醫群體治療重大難治疾病的推薦方案,這有利于推廣重大難治病中醫藥治療方法,進一步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
谷曉紅 于河 ·中醫 ·21.3萬字
四川綿陽自古便是名中醫薈萃之地,本書系統總結了當前綿陽各地名30余位名老中醫(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的臨床經驗,突出反映了老中醫獨特的學術見解、疾病治療經驗、辨證處方用藥心法,語言樸實,重點明確,有較強的臨床指導意義,反映了綿陽市老中醫的整體實力。
何正顯 秦曉明 ·中醫 ·21萬字
趙紀生,江西省名中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6載,涉獵內外婦兒,尤精專于中醫腎病。其學貫中西,循古拓今,通曉經典,精于辨證,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學術思想。本書系對趙紀生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整理與總結,內容包括醫案醫話、典型醫案和學術論文。其中醫論醫話是趙教授多年醫道求真的心得體會,其醫論理論聯系實際,不尚空談;其醫案思路清晰,辯證精確,資料完整,可資借鑒。
喻閩鳳 許正錦 ·中醫 ·20.7萬字
本書以2009-2011中醫藥防控甲流研究為主線,涵蓋中醫學對流感的認識、新發/突發傳染?。琢鳎┳C候特性研究、基礎研究、臨床研究、體系與平臺建設、專家組織系統、中醫藥防控方案制定與實施等等,系統體現了中醫藥在應對甲流過程中的重要成果和成功經驗
王永炎 ·中醫 ·20.6萬字
全書的內容來源于作者每日門診后的行醫感悟。包括德成而上(大醫之德:關愛患者)、藝成而下(針藥并用實踐錄)、行成而先(中醫治病新思維)、效成而后(效驗奇案)四個部分,既有具體經過,又有體會,均為原生態日記,記錄一位女中醫師酸甜苦辣的心路歷程。全書案例豐富實用,可供廣大中西醫臨床醫務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廣大中醫藥院校在校生學習參考。
黃濤 ·中醫 ·20.5萬字
本刊第四輯共收錄學術論文19篇,“名醫·名家訪談”欄目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教授在清宮醫案與老年醫藥文獻的整理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欄目既有法律制度、保護模式、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層面的討論,又有道地藥材、地理標志產品、中醫藥傳統知識持有人等具體個案的剖析,還有從國外法律分析、國際立法借鑒等視角對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的探討;“出土醫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欄目既對出土醫學文獻的激活與利用進行整體思考,又以《天回醫簡》的整理研究為例進行分析,還對出土醫藥簡牘與戰國秦漢醫療史研究進行了回顧與展望?!爸嗅t哲學研究動態”欄目評介了新近出版的《中醫學的邏輯哲學:中醫原創思維與中西醫邏輯比較》《宋元明清醫學哲學思想史》兩部學術著作。
陳玉梅 江鳳艷主編 ·中醫 ·26.8萬字
本書從《壽養叢書》中選取身心類《保生心鑒》《修真秘要》《養修要訣》、飲食類《食物本草》《養生食忌》《香奩潤色》、居處類《山居四要》《養生月覽》《養生類纂》《攝生集覽》、健身類《養生導引法》《錦身機要》《厚生訓纂》、延壽類《三元參贊延壽書》《壽親養老書》《攝生要義》等16部,從理論到技術、從原則到方法、從文字到表解,論述養生養性、食療食補、起居調攝、氣功導引、延年益壽等,以便具體的指導預防、康復、保養、增健,對當代人防治“生活習慣病”有著比較普遍的實用價值,必將成為新的“健康禮”,得到中老年朋友和離退休群眾的喜愛。
楊金生等主編 ·中醫 ·31.5萬字
在本書中,作者詳細解讀夢與健康的關系,告訴你做了什么夢、預示著什么病、怎樣來調養。一些夢境可能在提醒我們——身體有“病”了。人體內本來就有著嚴密的“收發信息庫與報警裝置”,一旦收到外來不良信息,或內環境(生物鐘)紊亂,影響疾病發生,報警器便頻頻發出信號,此信號就是夢先兆(病先兆),當然人體內也有著強大的抗病能力,因此往往會掩蓋疾病的潛在。夢兆可以早期揭示病理信息,早日發現隱患潛在的動態,無疑是揭示匿病的一個突破口,必然有利于推動醫學診斷水平的整體升級。夢病兆對疾病的早期預測與早期阻截治療,以鏟除孽生疾病隱患,根除細菌與病毒的萌芽苗頭,在預防醫學與治療醫學上均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楊峰 ·中醫 ·20.3萬字
皮膚真菌病是臨床常見病,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真菌病有悠久的歷史和非常豐富的經驗。本書系統總結了廣東省中醫院多年來承擔的廣東省和國家有關皮膚真菌病科研課題的成果。全書分為上篇、下篇兩大部分,并附少量臨床彩色照片。上篇總論簡要介紹醫學真菌學的基礎知識。下篇各論主要介紹臨床常見皮膚真菌病的中西醫診治,注意理論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納入前人經驗和最新進展。
范瑞強 ·中醫 ·22.5萬字
“針刀元老嘔心力作,臨證醫者取法錦囊。”本書為針刀醫學??漆t師和疼痛科醫師提供了實用依據。同時也可作為針刀醫學進修醫師和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針刀醫學專業課的參考教材。上篇首先闡述了作者在針刀醫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觀點,然后對臨床醫師必須掌握的病史采集、專科檢查、臨床檢查方法、相關疼痛的心理障礙檢測,以及本專業常用的輔助檢查項目各自特點作了特別介紹。在診斷方面,作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提出了功能分析法、綜合分析法等新的見解。中篇用圖文密切結合的形式,介紹了針刀常用施術部位的體表定位方法,繪制了局部解剖示意圖,結合局部尸體解剖圖、體表觸診圖可直觀地了解施術部位的組織結構和毗鄰關系。重點全面推出了作者獨特、創新的科研成果--脊神經觸激術、交感神經觸激術、神經干觸激術,及手術入路、操作方法。下篇收載經過臨床實踐驗證且療效確切的病種,對針刀治療痙攣性疾病的脊神經觸激術、切割松解術、延長術作了詳細介紹,尤其是將針刀治療腦癱的概念、理論、具體實踐操作等獨立成章,重點推薦給讀者。最后,闡述了針刀治療的意外及預防。附篇結合針刀醫學新學科的特點介紹了??撇v的書寫及格式,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種值得借鑒的臨床參考。
任月林 任旭飛 ·中醫 ·20.2萬字
該書基于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行業專項的課題研究成果,在原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收集當前國內所有中醫證候研究成果,將國內有關中醫證候碎片化的研究進行系統整理,為從事中醫藥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的各類從業人員就證候古訓的認識和思考提供一個全面而嶄新的視野。本書是目前國內首部全面系統整理證候研究的專用書籍,探討中醫證候的傳統認識和現代觀點,將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醫藥。
唐健元 王忠 申春悌 ·中醫 ·27.4萬字
本書第一部分首次系統闡述了楊教授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學術思想的形成必然源于學術創新,楊教授應用益氣活血法防治慢性腎臟病,是將傳統經典的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的相關研究,驗證于臨床,再反復改進診療方案,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完美結合。第二部分著重通過驗案來反映楊教授的診療策略、組方特點及用藥經驗。楊教授行醫多年,積累了眾多的典型驗案。這些醫案是傳承楊教授中醫經驗的重要載體,后學者若能認真汲取,應能有效提高臨證療效。
包崑 林啟展主編 ·中醫 ·29.6萬字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本書分別從醫家介紹、學術觀點、臨床特色、病案精選四方面對12位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進行整理和分析。醫家簡介部分重點介紹醫家基本信息和主要成就,從傳統的客觀化、數據化的角度綜合簡要地介紹醫家情況。學術觀點部分力求全方位的展現醫家獨特的學術觀點,及其學術觀點形成的淵源及延展。或分條論述了學術創見及其對于兒科疾病治療的影響,或通過中醫理論的總學術觀點開展至兒科學術觀點。臨床特色部分簡潔、精準的展現醫家診治的特點,治療兒科疾病的特點。如診療特色、特色療法(針灸,泡洗等外治)、常用驗方、常用藥物、特殊藥物劑量、藥物配伍等。
谷曉紅主編 ·中醫 ·20.1萬字
古代名醫診治疾病的故事、診治范圍與原則、四診合參內容、作者診治實例等,包括常見病、疑難雜癥等的治療。全書語言通俗易懂,可讀性很強,不僅有趣味性,還有實用性,是輕松學習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參考書。
楊峰 ·中醫 ·24.5萬字
本書的主要特色為反映了汪受傳教授熟讀經典、悉心臨床、博采中西,在小兒肺系、脾系疾病及傳染病等多方面的學術建樹,能從學科學術發展高度、當今兒科臨床實際闡精發微,以溫陽、調氣、運脾、消風等理論觀點帶動適應當今兒科臨床需要的思路與方法的具體應用,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
汪受傳主編 ·中醫 ·2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