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以太陽歷為基礎,中華先賢創造出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故此太陽歷具有中醫文化的基礎性要素全部具有的規定性與無限循環性。太陽歷最根本的兩個節令是冬至夏至,陰陽就是這里抽象出來的。不認識太陽歷,陰陽五行是玄學;認識了太陽歷,陰陽五行是精美精確的太陽法則。本書以兩種太陽歷為依據,重新解讀中醫文化,解答中醫難題,醫治西醫不能醫治的疑難病。
劉明武 ·中醫 ·36萬字
近年來,《中醫診斷學》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由于思維的缺失,中醫學整體、動態的診斷理論與方法被機械、靜止的還原分析的方法所取代,正因如此,李老師立足中醫辨證思維規律,強調整體觀念對四診和辨證的指導,能夠保證本書"是中醫診斷學"而非"像中醫診斷學"。
李燦東 ·中醫 ·41.1萬字
《千金方》全稱《備急千金要方》,也稱《千金要方》,系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一本醫學巨作,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孫思邈所著的這部巨作,是集唐代及以前的診治經驗之大成,也是孫思邈在長期的行醫過程中對臨床經驗的總結,書中不僅有他自己的診療經驗,也汲取了百家之長,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遍涉臨床各科及針灸、食療、藥物、預防、衛生保健等,可謂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原著按照婦、幼、五官、內、外等科室進行分別介紹,其中不僅有醫學知識理論的講解,亦有名方、驗方的介紹,這樣的分門別類,有綱有目,內容非常豐富,與當今的科別分類極其相近,可見當時孫思邈的醫學造詣是相當深厚的。作為綜合性臨床醫學巨著,《千金方》蘊含了與治病、養生有關的方方面面,對后世醫家影響極大,其中的經典方劑沿用至今,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何燕南編著 ·中醫 ·36.2萬字
簡單介紹各種皮膚性病的診斷,重點介紹各種皮膚性病近十余年來全國的中醫治療經驗(包括內治和外治法)特別介紹全國皮膚性病名醫的經驗治療方法。
徐三文 梁延平 唐島主編 ·中醫 ·28.2萬字
本書由“中醫復興之父”,繼醫圣張仲景之后的第二位醫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該書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說的千古奧秘,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古中醫學,從頭緒紛繁的古醫經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體觀”、科學實用的中醫系統科學。本次點校,以中國國家圖書館1947年版《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為底本。原書為5冊,第1冊收“原理上篇”、“古方上篇”、“溫病本氣篇”;第2冊收“兒病本氣篇”、“時病本氣篇”;第3冊收“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脈法篇”、“舌胎篇”、“藥性提綱篇”;第4冊收“《金匱》方解篇”、“《傷寒論》方解篇”;第5冊收“生命宇宙篇”。各篇均單獨列有目錄。今將5冊合為一書,將各篇目錄刪去,統一編排全書目錄,而各篇各章節內容仍遵循原書的順序。
彭子益 ·中醫 ·22萬字
本書系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晚年《傷寒論》講課的“完全現場”,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傷寒論講座》基礎上,加入日本弟子的錄音,進行逐條增補,使馮世綸教授的錄音能夠完全還原,從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現胡老的學術思想。全書稿按照《金匱要略》原文的順序,將胡老對原文的講解依次道來,理論聯系實際,內容深入淺出。適合于中醫臨床工作者與研究者,中醫院校師生,中醫文化愛好者及經方愛好者閱讀參考。本書市場潛力很強,深受讀者歡迎。
胡希恕 ·中醫 ·42.1萬字
翁維良繼承郭士魁老中醫活血化瘀的思想體系,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自身鮮明的學術特色,豐富了血瘀證的內涵,認為“百病多瘀”、“老年多瘀”、“久病多瘀”、“怪病多瘀”,擅從血瘀論治。同時亦主張化瘀不單活血,當知常達變,在辨證論治基礎上總結概括出“活血化瘀十二法”,包括益氣活血、養陰活血、溫陽活血、補血活血、理氣活血、清熱活血、祛痰活血、涼血活血、祛風活血、利水活血、軟堅活血、通下活血等十二個治法。應用活血化瘀十二法治療臨床所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病、老年病、久病怪病等,屢試不爽。
李秋艷 ·中醫 ·24.2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本書90卷,是清政府組織編纂的大型醫學叢書,也是清代廣為流傳的醫學教科書。將中醫內容分門別類,采精發蘊,編成醫書15種。即:傷寒論法、金醫要略法、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訣。內容涉及臨床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深入淺出,切合臨床,便于誦習。
(清)吳謙等編 鄭金生整理 ·中醫 ·39萬字
中醫臨床必讀叢書自面市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與認可,本次是我們從106種古籍中選出30種進行修訂。修訂原則是1、本次選出的古籍為臨床上常用、讀者需求量大的品種,上版多次重印。2、本次修訂力求原文準確,每種醫籍由專家嚴謹校勘,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3、原則上只做原文,不做校記和注釋。4、在裝禎形式上在保持上版風格的基礎上,以精裝版面市,在版式上也為了方便讀者而重新設計。本書由明代楊繼洲原著、靳賢補輯重編。共10卷,所述內容十分廣泛,首論《內經》、《難經》中有關針灸的論述,其次有針灸歌賦選、經絡腧穴、刺法針法、灸法、針灸證治、楊繼洲醫案和小兒按摩法。
(明)楊繼洲 靳賢 黃龍祥 ·中醫 ·25.5萬字
根據“十三五”期間高等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復合型、創新型醫學人才的目標,更好地適應我國高等醫藥教育、教學的快速發展,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的指示精神,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多家醫院的臨床醫師聯合完成了本書的編寫。本書編者長期從事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本書實用價值高,旨在為實習醫師、執考醫師、規培醫師提供必備的外科專業知識與技能指導,也可以作為初涉外科工作者的參考用書。本書共12章,包括手術基本知識、常用手術器械介紹、基本手術操作、常用穿刺技術、麻醉實習基本技術、普外科實習基本技術、泌尿外科實習基本技術、神經外科實習基本技術、骨科實習基本技術、腹腔鏡相關技術、婦科實習基本技術、耳鼻喉科實習基本技術部分。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雖經認真推敲修改,可能還會存在不嚴謹和遺漏之處,望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以便我們不斷完善。
朱良春 繆正來 ·中醫 ·23.5萬字
本教材分為四篇:上篇為基礎理論,介紹中醫氣功發展簡史、傳統理論及現代研究。中篇為實踐技能,介紹氣功修煉的基本操作、功法概論及各種功法。下篇為臨床治療,介紹氣功療法的特點、適用范圍、臨床辨治原則和工作規范及常見適用病種。附篇為古典文獻。
劉天君 章文春 ·中醫 ·29.5萬字
本書以中醫理論、經絡理論為基礎,以臨床實踐為綱,結合作者50年來臨床治療經驗,總結出針灸治療筋骨疼痛八大法則,即祛風法、溫經法、清熱法、祛濕法、調氣法、活血法、益氣養血法、寧心安神法,和十種針灸治療的具體方法,即循經取穴法、五輸穴法、交叉取穴法、同經相應取穴法、夾脊穴法、阿是穴法、阻力刺法、運動止痛法、淺刺法、龍虎交戰法,并且在中醫理論上作了深入的探討。本書詳細介紹了針灸臨床常見77種病癥的診斷、病因病機、辨證治療和經驗體會,是作者治療筋骨疼痛八大法則和十種治療方法的具體應用。在經驗與體會項目中介紹了作者治療疾病的實際體會和注意的問題,內容具體、實用、翔實,是作者數十年經驗的總結。
何樹槐 ·中醫 ·25.1萬字
張志遠先生,日有所感,夜有所記,文辭暢雅,拔新領異,九百余條,皆系心血結晶,筆記簡潔精當,內容包括醫友經驗、先父經驗、師長經驗、個人經驗、古賢經驗、個人驗方、名家驗方、經典探求等,反映了張志遠先生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獨特的學術思想,有較高的臨床指導價值,深富教益。
張志遠 ·中醫 ·30.8萬字
本書系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晚年《金匱要略》講課的“完全現場”,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基礎上,加入日本弟子的錄音,進行逐條增補,使馮世綸教授的錄音能夠完全還原,從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現胡老的學術思想。全書稿按照《金匱要略》原文的順序,將胡老對原文的講解依次道來,理論聯系實際,內容深入淺出。適合于中醫臨床工作者與研究者,中醫院校師生,中醫文化愛好者及經方愛好者閱讀參考。本書發行以來,深受讀者歡迎。
胡希恕 ·中醫 ·32萬字
本書闡述了盧永定老師所傳授的鄭盧醫學中維護正氣,維護陽氣的醫理醫法。它突破了上千年不辨陰陽、錯辨陰陽,背時方、成方的狀態。認為“歷代注家俱未將‘一陽潛于水中’底蘊搜出,以致后學懵然無據,滋陰降火,殺人無算,真千古流弊,醫門大憾也”。非常重視辨別陰陽,陽虛不用陰藥,診斷辨證中要達到“心手相應,人我相合”。指出辨證的準則是“洞鑒陰陽,顯微畢露”,立法遣藥要注重維護正氣,要隨守“法有章法,法無定法,法隨證變,法定藥隨”的原則。出方則強調“病解靈法,法解靈方”
彭重善主編 ·中醫 ·37.1萬字
上篇診脈基礎篇,主要是對脈學有關理論的探討,對脈診原理和寸口分候臟腑法依據進行了闡述,提出了較有新意的看法。同時介紹了一些至今在民間上仍有所運用的古脈診法如遍診脈法、氣口九道脈法等。并闡述了脈診臨床運用方法,包括指力脈診方法的運用及癥脈同辨臨床運用方法等,對脈診其他臨床運用面臨的問題也進行了闡述。下篇診脈提高篇,主要是病脈的診辨及論治,以八綱二十八脈分類展開。重點論述了脈象辨析及體會,并結合古今醫家脈案案例詳解癥脈合參在臨床運用的具體方法。
徐培平 ·中醫 ·23萬字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是現存最早的中醫臨床經典著作,它所確立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開拓了中醫臨證醫學的新紀元,成為后世中醫診治疾病的準繩。全書以理、法、方、藥相結合的方式闡述了多種外感病和許多雜病的辨證論治,涉及中醫方劑學、藥劑學、護理學等多方面的內容,對中醫的發展和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的方劑被后世稱為“經方“,張仲景也被稱為““醫圣”。
李心機譯注 ·中醫 ·30.1萬字
《張錫純方藥選》,作者張錫純,分別節選自張氏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的“醫方”與“藥物”兩部分。《醫學衷中參西錄》初刊于1918至1934年間,“醫方”和“藥物”為其中的第三期和第四期,均初刊于1924年。
張錫純 ·中醫 ·25.5萬字
本書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周楣聲教授醫學專著中重要的著作,也是針灸教學、科研、臨床工作者的書目。全書共分三篇,上篇為“灸論”,列敘作者的觀點和見解;中篇為“灸賦”,以韻文形式闡述針和灸的關系,以及臨床治療的各項要點;下篇為“灸例”,是作者臨床案例的總結,翔實描述病人的癥狀、艾灸的穴位及其選擇該穴位配方的理由以及成效。
周楣聲 ·中醫 ·30.1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二十年來《中藥學》教學與感悟的總結,融入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而且毫無保留。本書從概說、性能特點、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臨床經驗幾個方面對臨床常用中藥進行了闡述,言辭語句運用靈活,通俗易懂,易于掌握。書中不管是選取的材料,還是作者個人的闡述,都引人入勝,別開生面,給人以啟發。
宋永剛 ·中醫 ·3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