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基于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行業專項的課題研究成果,在原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收集當前國內所有中醫證候研究成果,將國內有關中醫證候碎片化的研究進行系統整理,為從事中醫藥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的各類從業人員就證候古訓的認識和思考提供一個全面而嶄新的視野。本書是目前國內首部全面系統整理證候研究的專用書籍,探討中醫證候的傳統認識和現代觀點,將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醫藥。
唐健元 王忠 申春悌 ·中醫 ·27.4萬字
《重啟——中醫新解》想讓現代的醫學生特別是西醫學生能真正了解中醫、相信中醫、學習并使用中醫。鑒于現代醫學所固守的科學思維方法,本書并沒有沿用以往中醫書里那種“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等以古釋今的方法去解釋原本深奧隱晦的中醫理論。與此相反,本書采用了一種現代人易于接受的故事加說理的方式去闡明并解析元氣、陰陽、五行以及藏象等遠古中醫理論中所蘊含的醫學哲理及方法,寄予期望本書的讀者能對中醫的思想有一個全新認識。由于本書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去闡釋并解析中醫理論的思想,因此,與其他介紹中醫理論的書籍相比,其最大不同點就在于涉獵的知識面相對較廣,也就是說,相比其他中醫理論專業書籍而言,本書的內容可能會稍顯凌亂和混雜。為便于讀者閱讀,我把本書內容分成了三個部分。
文勇 ·中醫 ·26.4萬字
全書依次分為清修妙論、四時調攝、起居安樂、延年卻病、燕閑清賞、飲饌服食、靈秘丹藥、塵外遐舉八箋,共19卷,含目錄1卷,總20卷。本書為養生學專著。作者廣征博引,采摭宏富,內容涵蓋儒、釋、道籍,經史雜著,醫藥著述等豐富的文獻。內容包括醫藥衛生、氣功導引、飲食起居、山川逸游、花烏魚蟲。琴棋書畫、筆墨紙硯、文物鑒賞等廣博的知識,論述了身心調養、性情陶;臺、生活調攝、衛生保健、疾病防治、氣功修煉、藝術欣賞等卻病延年、養生防病的知識與方法,取材精當,方法實用,文筆雋永,意趣高雅,不僅可使讀者增長養生知識,也可增長文學藝術欣賞情趣。因此,本書是一本流傳甚廣、膾炙人口的佳作。
(明)高濂著 王大淳等整理 ·中醫 ·37.7萬字
中醫病因是聯結中醫理論與中醫臨床的橋梁性知識,然而,最新版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關于中醫病因的內容卻只有24頁紙,約3.5萬字的內容,將病因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病理產物性病因和其他病因4類,介紹各類病因的致病特點。但是,中醫病因的生物學基礎及其致病機制并不清楚。中醫病因學是一門研究致病因素的客觀實在及其致病機制的中醫基礎學科。傳統中醫學命名了少量的疾病,如瘧疾、痢疾、天花,但更關注大量的癥狀和癥狀組合(即證候);現代西醫學描述了少量的癥狀,如發熱、疼痛、發紺,但更強調大量的疾病和癥狀組合(即綜合征),如何使傳統中醫學的癥狀、證候與現代西醫學的疾病、綜合征相互融通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關鍵科學問題。
張啟明主編 ·中醫 ·27萬字
作者本書著者吳生元教授乃著名中醫學家吳佩衡先生(“吳附子”)嫡子,早年就讀于云南大學醫學院(現昆明醫科大學前身)學習臨床醫學,1960年師從其父吳佩衡先生學習中醫,并在云南中醫學院系統學習中醫三年3年。本書強調理論知識與臨床思維、實踐經驗的結合,通過理論探幽、辨證發微、治法心要、臨床實踐心得、方藥辨析、扶陽實踐與學術傳承探討等6個部分,系統論述了著者對吳佩衡扶陽學術思想的傳承探索及其56年的臨證經驗、心得體會,也寄托了著者為中醫事業奮斗終生的熾熱情懷。
吳生元 ·中醫 ·21.2萬字
玄府理論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提出于《黃帝內經》,劉完素在《內經》的“玄府”論述基礎上吸納了道學、儒學等相關內容,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特別是對人體的視、聽、嗅、味覺以及大腦所表現的思維、意識、神志、精神等神經系統的復雜性、多變性和重要性的探索研究,對玄府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和發展,得到了發揚;明清醫家更是在劉完素的玄府氣液學說基礎上有所發展。但玄府的概念經過通過兩千多年的演變,觀察發現因為玄府概念抽象、形態結構不明、功能作用闡發不一等因素,導致醫家對其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將玄府理論更好的付諸于中醫學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本書深入探討了玄府定義、結構、生理功能、病理狀態、治療等,認為玄府是遍布全身、無物不有的至微至細的結構,是人體組織中氣血津液運行與交換的通道,物質與信息交流的場所,具有暢達氣機、輸布津液、滲灌氣血、運轉神機等功能。玄府空虛為玄府病變發病的根本,從而導致氣液郁滯,貫穿疾病始終,致病多樣,治法上以扶正祛邪、開通玄府為主。玄府理論廣泛用于指導內科、外科、五官科等疾病的診療,并獲得一定的療效。
方朝義 馬凱主編 ·中醫 ·35萬字
唐蜀華教授,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在臨床上即繼承中醫傳統理論之要旨,又悉心鉆研現代醫學知識,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到之處,在治療上以中醫辨證為綱,且不妨取西醫之長,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
唐蜀華 方祝元 陳曉虎主編 ·中醫 ·26.6萬字
本書作者司言詞長期深耕于針灸臨床,臨證之于潛心研讀中醫經典,擅長情志疾病、頸肩腰腿痛及各種疑難雜癥的針灸保健與治療。本書內容乃作者臨床實踐所得及其他針灸師經驗驗證,主要內容包括針灸臨證瑣談、十四經常用穴位應用經驗、針灸醫案五十例三個部分,書中所列醫案從筆者近年來針灸臨證驗案中精選而來。本書內容真實原創,突出療效,經驗真實可靠,乃真正的針灸臨床“針”功夫,可堪中初級針灸師、基層醫務人員效仿學習,有助于臨床針灸療效的提高。
司言詞主編 ·中醫 ·22.4萬字
該書歷經3年整理,集中反映重慶市名中醫、主任中醫師、重慶市中醫藥學會會長、第四批、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專家周天寒從事中醫教學、醫療及科研工作40余年臨床經驗。從他在國內外醫學刊物上發表的250余篇中醫文論中,篩選128篇編輯成書。全書分岐黃求索、醫林證治、杏林教研、醫林傳新、醫案醫話等部分,內容豐富,編排有序,有較強的實用價值,適用于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的廣大醫務工作人員學習參考。作者簡介:周天寒,男,重慶市名中醫、主任中醫師、重慶市中醫藥學會會長、第四批、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專家。
周天寒 ·中醫 ·27.7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埃瑸樽x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全書共8卷。卷1前列“萬金統一述”,總論天地人、陰陽五行、臟腑功能、主病脈證等。次載藥性歌、諸病主藥、臟腑、經脈等項目。卷2~8分別論述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病證184種,每病均闡述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等內容,后附醫案。卷末附“云林暇筆”,載有“醫家十要”等,有的版本還附有“龔氏家訓”等篇。
(明)龔廷賢撰 張效霞整理 ·中醫 ·27.1萬字
本書初成于1987年,曾作為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首屆研究生班內部教材使用,系劉炳凡先生畢生研究《傷寒論》之心血結晶。劉炳凡(1910—2000),男,漢族,湖南省汨羅人,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書以辨六經病脈證為綱,以類方為目,條分縷析,闡微述要,匯通諸家,參以己意,議論平正,特色鮮明,又前冠導論,以為讀者學習《傷寒論》之進階,后附體會,悉載著者運用《傷寒論》之心得,充分展示了劉炳凡先生宏富的理論學養和高超的辨治水平。
劉光憲 顏學桔整理 ·中醫 ·31.7萬字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本書為名老中醫講述成才故事、深入解析名老中醫道術形成過程,大師在身邊,與名老中醫貼近,展現不同大醫風采。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采自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全景式地呈現名老中醫的群體鮮活形象。本書記錄了22位名中醫的訪談錄,分為名醫簡介、名醫寄語和名醫訪談三部分。名醫簡介是對名老中醫的基本介紹,名醫寄語是精煉總結了名老中醫對青年學子提出的期望和鼓勵,名醫訪談主要包括名醫之路、職業認同、學成中醫、擅治疾病、傳承發展等方面。名老中醫的治學方法、獨到創新的學術觀點、豐富鮮活有效的診療經驗、對中醫傳承發展的精辟見解,對發展中醫藥事業具有指導意義和借鑒意義。
高彥彬主編 ·中醫 ·24.3萬字
本書作者為陜西省首批名中醫,陜西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中醫內科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醫學(中醫)師承博士專業學位導師,全國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學術傳承工作室(沈舒文工作室)傳承人。本書匯集作者從事中醫40余年的核心學術思想與臨床診療經驗,對推動中醫學術發展、提高中醫臨床療效有積極意義,并對中醫學術傳承有一定示范作用。
沈舒文 ·中醫 ·23.9萬字
本書收集歷代名醫用茶本草及茶方防治疾病之經驗精華,歷經三載編寫而成。全書分歷代茶論、各科茶方、茶療醫案三章。茶論按唐、宋元、明、清、民國排序,茶方按內、婦、兒、外、五官科及養生分類,茶案按內、婦、兒、外、五官科及嗜茶排列。本書可使醫師者用茶之偏,養生者趨茶之利,愛茶者明茶之性,嗜茶者避茶之害,充分發揮茶葉防病治病與食療功效,使茶回歸藥、食、文化本位,為今后研究茶療打下基礎,也為開發相關新藥提供參考。
李成文 衛明主編 ·中醫 ·31.2萬字
中藥注射劑是我國特有的藥物劑型,問世已逾70年。其改變了中藥傳統的給藥方式,在心腦血管病等多類別疾病的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和療效評價引起業內廣泛關注,本著作以系統評價為切入點,全面重點介紹活血類、抗癌類、清熱類等多品種注射劑治療多種疾病的臨床系統評價結果和評價結論思辨,對于臨床醫學工作者、臨床評價研究者和醫藥企業均具有重要實踐價值,本書包括中藥注射劑臨床評價理論與方法、各類中藥注射劑系統評價實踐。每一種具體中藥注射劑下設【處方】、【性狀】、【劑型規格】、【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系統評價研究】等項目,并針具體疾病的治療方案,提出具體完善建議,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吳嘉瑞 張冰 ·中醫 ·25.5萬字
本書系中醫臨床必讀叢書之一。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均為精善底本,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更新使用說明等。本書以《醫經小學》為藍本,參考諸家學說分類編纂而成。內容包括醫學略論、醫家傳略、經穴圖說、經絡、臟腑、診法、針灸、本草、外感病、內傷病、內科雜病、婦人病、小兒病、外科病、各科用藥及急救方等。正文為歌賦,加注文以補充說明。是一部較有影響的醫學門經書。此次整理,以明萬歷三年初刻本為底本。
(明)李梴編撰 田代華等整理 ·中醫 ·44萬字
劉志明先生系我國著名中醫藥學家,國醫大師,首屆首都國醫名師,首批及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出身岐黃世家,自幼承名師親授,刻苦攻讀,發奮學醫,精研醫經,博覽群書,學識俱豐。年方弱冠,即屢起沉疴大疾,于湘潭醫界頗有影響,至今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行醫60余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書系統整理了劉志明先生臨證驗案300余則,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較為細致地反映了其治療內、婦科疾病(并有少量外、兒科)的診療思路和富有教益的處方用藥經驗,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劉如秀主編 ·中醫 ·25.4萬字
本書分上篇、下篇、附篇三部分。上篇三章,重點闡釋中藥臨床有效性、臨床安全應用及中藥臨床應用的經濟學特點。下篇根據藥物主要功效分為21二十一章,分別闡釋各功能系統中藥性效特征、臨床用藥分類與藥物警戒相關知識。具體藥物著重介紹其臨床性效特征、臨床鑒別用藥、臨床常見藥對配伍、用藥告知、藥學監護、藥物警戒等。附篇包括臨床常見病辨證辨病選藥舉例、藥名索引等內容,不僅指導臨床有效擇選藥,還為準確用藥及查詢提供方便。本書以中藥基本理論為基礎,以臨床合理用藥為核心,以全程藥學服務為目標,詳細闡述中藥臨床安全、有效使用的方法和規律。本書可作為從事中藥學、臨床中藥學與中醫學的專業人士的參考書,也可作為臨床藥師和執業中藥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用書。
張冰 林志健 ·中醫 ·45.2萬字
本書分為理法方藥、疾病治療、臨床與實驗研究三部分。上篇重點介紹軟堅散結法的基本理論和應用要點。其內容包括軟堅散結法的內涵與外延、適應病證、具體方法,以及含軟堅散結功效的中藥160余種、古代方劑130余種及現代中成藥40余種,其中包括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及國家醫保目錄中具有軟堅散結功效的中成藥,方便臨床醫生檢索使用。中篇以疾病為線,囊括了以癥瘕積聚、腫瘤、纖維化、斑塊、硬化、結節、囊腫等為表現的多種疾病共50余種,總結了現代醫家對軟堅散結法的理論認識及臨床經驗,對臨床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下篇重點整理現有的臨床試驗與動物實驗研究,從科研證據層面為臨床醫生的醫療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王志國主編 ·中醫 ·30.4萬字
晁恩祥教授是享譽海內外的我國著名國醫大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會長,在中醫、中西醫結合領域辛勤耕耘近六十載,治療疑難危重癥經驗豐富,尤其是在呼吸系統急危重癥方面更是獨樹一幟。在方邦江教授、張洪春教授的組織下,特總結歸類門人對晁師救治急危疑難病癥學術經驗歸類整理,以饗后學。全書共分七章,從大師傳略、學術思想、學術特色、臨床驗案錄、臨證經驗藥對、常用經驗方及薪火相傳等七方面,進行了歸納整理,重點介紹了晁恩祥教授治療危急重癥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
方邦江 張洪春主編 ·中醫 ·2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