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學術體系內部尋找中醫理論研究全面擱淺的基本原因,揭示中醫理論研究中的焦點、疑點、熱點和敏感問題,剖析了兩大學術流派各自存在的深層問題,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和思考中醫。全書十七章,包括:中醫學在混沌中前行、古今中醫臟腑辨證體系的嬗變、雙軌制下的辨證論治體系、《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質疑、中醫動物模型研制舉步維艱、證的生物學特征研究面臨的尷尬局面、證候類中藥新藥研制的可操作性問題、中醫學的理性選擇等內容。
梁茂新 范穎 李國信 ·中醫 ·28.1萬字
本書稿匯集了寧夏地區二十位中醫的臨床經驗,其中既有寧夏名老中醫,也有學科的中流砥柱。本書以每位中醫獨立為章,內容包括個人簡介、學術思想、病案、處方。每例處方都是多年經驗的匯總,對年輕一代學習中醫具有實踐意義,也對中醫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李衛強 朱西杰 趙仁主編 ·中醫 ·20.8萬字
本書收載了作者從事中醫藥宣傳工作30年對中醫的感悟和生動詮釋,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展示了中醫藥悠久的歷史、特色優勢、文化價值和獨特魅力。主要包括大愛無聲、大師風范、感悟中醫、品味養生、民族藥苑等內容。
周穎 ·中醫 ·28.3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食道、胃腸常見疾病,每病按概述(包括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飲食表現、輔助檢查、飲食宜忌(包括飲食原則、食療藥膳方、飲食禁忌)、藥物宜忌(中西藥治療與禁忌)進行了詳細闡述。該書簡繁得體,內容全面,方法簡便,實用性強,是胃腸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常備用書,亦可供基層醫務人員學習參考。
孟靚靚 孟現偉主編 ·中醫 ·27.9萬字
本書是一部介紹傳統中醫服務行業與移動互聯網時代接軌及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開展智慧醫療服務的專業著作。全書分為兩部分:“背景篇”主要介紹“互聯網+”的特征和傳統中醫面臨的挑戰,“技術篇”主要論述中醫行業資源如何在互聯網新技術推動下發揮更大作用。全書約30萬字。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中醫 ·22.4萬字
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運用中醫中藥治療疑難雜癥學驗俱豐,見識獨到,彰顯了中醫疑難雜癥的特色與優勢,歷經多年積累,學術思想體系已經構建,病案十分豐富,體現國醫大師長期從事疑難雜癥研究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同類書中尚未見具有較全面的疑難雜癥理論和較系統的學術思想體系的著作。
陳四清主編 ·中醫 ·23.6萬字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疾病譜也隨之發生變化。骨傷科疾病中以骨退行性疾病為主的慢性筋骨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著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成為骨傷科疾病的防治重點。中醫藥防治慢性筋骨病有著獨特的優勢,其理論體系完備、技術方法實用、療效顯著。本書以慢性筋骨病中醫藥防治為主題,從理論溯源、臨床實踐及名醫經驗等方面做了系統的闡述,突出中醫藥特色、技術操作嚴格規范、圖文并茂、名醫醫案示范引領。在慢性筋骨病的內涵和外延、理論傳承與創新、技術方法的梳理及實踐經驗的總結等方面做了大量創新性的工作,集理論性、科學性、實用性為一體,對于中醫骨傷臨床、科研、教學等工作大有裨益,對于提高基層醫務人員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楊鋒主編 ·中醫 ·24.8萬字
本書是《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新進展大系》的一個分冊,全書主要內容包括急性腦血管病、周圍神經病、癲癇、偏頭痛、癡呆等常見神經病的中西醫結合優化選擇、中西醫結合難點探討、中西醫結合臨證思路分析和典型病案等內容。全書立足臨床,反映近3-5年中西醫結合腦病治療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突出中西醫結合點,對于臨床中西醫務人員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黃燕 郭建文 ·中醫 ·27.9萬字
《世醫得效方》,成書于1337年,元代危亦林著。全書20卷。卷一至卷十為“大方脈雜醫科”,分述了成人外感及內傷雜病證治;卷十一至卷十九分述了兒科、婦科、五官、骨傷及外科證治;卷二十附《孫真人養生書》,分述了養性、按摩、調氣、服食等養生的方法。
危亦林 ·中醫 ·37萬字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醫家小傳及學術思想,總結了仇湘中的學術理論和學術思想;第二部分,用藥心悟,總結仇湘中臨床常用藥物、方劑及藥對;第三部分,臨床效方,總結了仇湘中臨床治病有效方劑;第四至六部分,收集整理了仇湘中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炎、骨質疏松癥、股骨頭壞死、骨折等方面的病例病案,對每個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及論治用藥,臨證體會及典型病案和遣方用藥,并將診療理論思想以按語的形式附錄每個病案之后,能讓讀者按其思路游刃其中。
仇湘中 張信成主編 ·中醫 ·30.1萬字
本書旨在系統回顧近年來內科重癥感染疾病領域的中西醫進展,同時結合具體的臨床實踐案例,為促進重癥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水平的提高產生推動作用,全書通過深入剖析對各疾病的中醫認識、臨床辨證思路及用方配伍技巧,內容詳實,療效可靠
韓云等主編 ·中醫 ·39.1萬字
《醫經允中》系清·李熙和撰述的一部綜合性醫著,全書共24卷。書中纂集《內經》《脈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諸書內容,分別從醫理、脈理、診治、用藥等專題予以闡述。其中,首卷為總論;二至四卷論脈,分述36種脈象、16種怪脈及臟腑陰陽脈等;卷五至卷十六論病,將《內經》原文分隸于諸證,側重闡明醫理,而不載方藥,僅論《動氣》及《婦人保產》二篇略載數方;卷十七至卷二十三論藥,以臟腑各有溫涼補瀉之宜分配之;末卷集論醫格言及延年要訣。全書強調以切脈為首要,推崇《內經》經旨、仲景傷寒之論,立法嚴謹,方藥平和。本書資料豐富,內容簡練,切合實用,可供中醫藥工作者提高中醫理論水平、臨床診療水平參考之用。此次以清康熙刻本為底本,進行整理與校勘。
(清)李熙和 ·中醫 ·27.1萬字
本書共收錄抗癌藥328種,彩色照片650幅,抗癌驗方1000多條。每種抗癌壯藥均按正名、別名、來源、植(動、礦)物形態、分布、采集加工、藥材性狀、性味功用、用法用量、抗癌驗方等順序進行編寫。本書實用性強,驗方效果顯著并有特色。
劉華鋼 韋松基 ·中醫 ·26.7萬字
張西儉先生系第四、五、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7年被評為首屆全國名中醫。張西儉先生認為,正確的基礎理論和臨床理論、思維方法,能夠幫助醫者研判疾病,正確運用前人和自身經驗,是十分嚴肅的醫學課題,本書醫論篇匯集張西儉先生關于《內經》虛實理論、《傷寒》氣變規律、病機結構、氣機及方劑相反相成配伍等重要問題的學術見解,有其豐實的臨床實踐基礎。臨床篇系統整理了張西儉先生關于感證熱病、咳嗽、失眠、高血壓病、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及濕滯互結證的理性思維、辨治方略和成熟經驗,并附自擬經驗方18首。本書系《張西儉脈論與脈案》的姊妹作,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張西儉 ·中醫 ·28萬字
“中西排卵誘導法”治療方法是將中西醫證與病、整體與局部治療各自的優勢互補有機結合,突出了整體性的個體化中西結合治療內分泌失調性不孕不育癥的治療新法。本書有條理地闡述中西醫對不孕不育的認識及其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斷與治療,包括中醫周期療法及西醫誘導排卵法和輔助生殖新技術,詳細的介紹了“中西排卵誘導法”治療方法的適應癥及其優勢,并附案例剖析。
程涇 ·中醫 ·27.2萬字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本書分別從醫家介紹、學術觀點、臨床特色、病案精選四方面對12位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進行整理和分析。醫家簡介部分重點介紹醫家基本信息和主要成就,從傳統的客觀化、數據化的角度綜合簡要地介紹醫家情況。學術觀點部分力求全方位的展現醫家獨特的學術觀點,及其學術觀點形成的淵源及延展。或分條論述了學術創見及其對于兒科疾病治療的影響,或通過中醫理論的總學術觀點開展至兒科學術觀點。臨床特色部分簡潔、精準的展現醫家診治的特點,治療兒科疾病的特點。如診療特色、特色療法(針灸,泡洗等外治)、常用驗方、常用藥物、特殊藥物劑量、藥物配伍等。
谷曉紅主編 ·中醫 ·20.1萬字
該書從開展課堂設計的背景依據開始,較為系統地介紹了《中醫學教育標準》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課堂正在發生的變化、存在的問題,課堂設計的意義、指導思想、原則、方式、方法與要素;形成性評價與期末考試的設計;學生學習理念更新與主動投入學習的重要性;國外進展與趨勢等,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全面涉及了課堂(包括第二課堂)教與學的主要環節,對于普及推廣課堂設計工作具有較重要的參考價值。作者簡介:周桂桐,男,教授,全日制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從事針灸學、中醫臨床技能教學、科研和本科教學管理工作。在教學改革、課程與教材建設、學生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標志性成果,他主持編寫了《實驗針灸學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材;新增了《針灸臨床治療新技術》等教學實驗室;研制了《腧穴低電阻探測儀》等實驗教學設備;開設了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建設了《針灸學數字化模擬實訓教學基地》。《實驗針灸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溝通融合,創新實踐-實驗針灸學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等成果先后獲得了校級、市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周桂桐 張志國 ·中醫 ·32.6萬字
全書分為“醫家簡介篇”和“醫案篇”兩部分,“醫家簡介篇”主要介紹其生平簡介、學術思想和代表著作;“醫案篇”對具有補土派思想的醫案進行詮釋、解析,包括“醫案分享”、“醫案解析”和“編者謹按”三部分,其中“醫案解析”的末尾標明所選醫案叢書的點校者、著者、出版社、年份、頁碼;“醫案解析”提煉醫案要點,“編者謹按”結合臨床對醫案理論進行“升華”。
盧傳堅 ·中醫 ·26.8萬字
發展中醫診療設備,其目的首先在于臨床醫療的需要,包括健康辨識、辨病與辨證分型、療效評估、療效預測與治療方法指導等,其次是中醫教學與科研的需要,最根本還是在于中醫發展的需要,是把中醫推向世界的重要手段。本書的出版旨在提高中醫工作者對中醫診療設備的認識,并進一步規范臨床中醫師對儀器設備的操作,同時為培養中醫診療設備師等專業型人才提供指導和幫助。全書共分為十章,主要對診斷設備、針灸設備、中藥外治設備、按摩牽引設備、中醫光療設備、中醫電療設備、中醫超聲治療設備、中醫磁療設備、中醫熱療設備及其他設備從儀器原理、操作方法、臨床應用及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本書適用于各級各類中醫院、診所、康復中心、療養院等從業的中醫師、中醫診療設備師,以及從事中醫藥事業的工作人員、中醫工程類專業人員等參考。
王富春主編 ·中醫 ·20.3萬字
本書的內容主要有二:一是以六經病篇及附篇為基本內容,以方證分類為基本形式,逐條、逐證、逐方進行解讀,力求做到中心突出,主題分明,易于理解。尤其是對于每一條文方證的疑難爭論問題,重點進行解釋、論證,有分析,有觀點,有結論。二是以《傷寒論》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為重心,以專題闡述為基本形式,分列病證、脈法、方藥、讀注、臨床五個部分,共選擇83個專題。力求提出一個問題,分析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并且論證的過程中,注重“思維”的辯析和辯析的“思維”。
姜建國 ·中醫 ·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