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玄府理論研究與應用
會員

玄府理論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提出于《黃帝內經》,劉完素在《內經》的“玄府”論述基礎上吸納了道學、儒學等相關內容,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特別是對人體的視、聽、嗅、味覺以及大腦所表現的思維、意識、神志、精神等神經系統的復雜性、多變性和重要性的探索研究,對玄府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和發展,得到了發揚;明清醫家更是在劉完素的玄府氣液學說基礎上有所發展。但玄府的概念經過通過兩千多年的演變,觀察發現因為玄府概念抽象、形態結構不明、功能作用闡發不一等因素,導致醫家對其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將玄府理論更好的付諸于中醫學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本書深入探討了玄府定義、結構、生理功能、病理狀態、治療等,認為玄府是遍布全身、無物不有的至微至細的結構,是人體組織中氣血津液運行與交換的通道,物質與信息交流的場所,具有暢達氣機、輸布津液、滲灌氣血、運轉神機等功能。玄府空虛為玄府病變發病的根本,從而導致氣液郁滯,貫穿疾病始終,致病多樣,治法上以扶正祛邪、開通玄府為主。玄府理論廣泛用于指導內科、外科、五官科等疾病的診療,并獲得一定的療效。

方朝義 馬凱主編 ·中醫 ·35萬字

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證治綱要
會員

本書運用三陰三陽理論,對六經理論進行了探討和分析;運用《內經》等經典理論考證了衛氣營血(三焦)理論和寒溫紛爭的歷史,并分析了寒溫之爭的原因以及對外感熱病目前存在的幾種主要辨證方法進行對比分析,論證了各種辨證方法可統一于六經辨證;系統論述了六經所屬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外感熱病的發病;提出了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理論:外邪入侵,首先侵犯六經所屬臟腑之虛處,故臟腑在表之營衛必應之,天人合一則病有寒化熱化之別(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正勝邪則病退,邪勝正則病進,邪氣因而入里,臟腑在里之氣血必應之,邪正相爭則病有寒化熱化之分(陰虛則熱,陽虛則寒),故外感熱病的寒溫走向不僅僅與外邪的寒溫屬性,更取決于人體的三陰三陽體質;本書確立了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一綱一目,一辯一用的辨證方法,即以六經三陰三陽所屬臟腑為綱,統一辨證方法;以四時為目,節氣為別,參以運氣,審證求因;以衛氣營血為辯,確定病理變化;以八綱為用,辨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在綜合歷代名醫經驗的基礎上吸取了當今諸多名家六經辨證論治經驗,補充和完善了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證治綱要。

周曉虹主編 ·中醫 ·44.5萬字

智能中醫輔助診斷技術與裝備
會員

20世紀70年代起,國內研發了中醫脈診儀等診法客觀化設備和儀器,為中醫裝備輔助診斷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中醫診療裝備企業數量少且分散,目前這些儀器多用作科研和治未病用途,真正用于臨床診斷的尚不多,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使用。由于中醫理論自成體系,難以用現代生物學等現代科技進行醫理解釋,中醫工程研究長期面臨中醫理論自身的復雜性和綜合性,適合中醫理論的工程技術標準難以建立,中醫界人員和其他學科人員存在溝通困難,跨學科人才難以培養和極度缺乏等諸多問題。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之間似乎存在一道鴻溝,需要搭建接口和橋梁來進行對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促進中醫理論與互聯網、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等現代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牽頭,聯合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多家單位進行了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重大專項戰略研究,并體現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研究設立關鍵技術裝備重大專項”,“研發一批先進的中醫診斷裝備和中藥制藥裝備”。本專著作為研究成果之一,通過研究總結智能化、客觀化中醫診斷信息采集方法和技術,以及對現有較為成熟的十余種中醫診斷裝備的檢測原理、組成和操作規范等進行全面梳理,搭建一座中醫工程化以及科技中醫化的橋梁,為中醫診斷裝備及智能中醫輔助診斷模型研發和應用提供參考,也為中醫診斷裝備的操作和使用提供培訓資料。

王俊文主編 ·中醫 ·28.8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南县| 宜川县| 察雅县| 自贡市| 和静县| 钟山县| 金门县| 沂南县| 大名县| 台州市| 扬中市| 龙游县| 阿拉善盟| 巴南区| 石渠县| 娄底市| 罗源县| 沐川县| 含山县| 涞源县| 渝中区| 库车县| 沾益县| 新野县| 阿拉善盟| 长白| 监利县| 留坝县| 无极县| 宜宾县| 宁波市| 安化县| 奉新县| 玉溪市| 阿合奇县| 兴隆县| 永泰县| 赣州市| 石泉县| 阿坝县|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