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王三虎教授長期從事惡性腫瘤的中醫診療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在中醫理論和治療方面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在深入探討前賢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抗癌臨床實際,提出了"濕相混致癌論"、"寒熱膠結致癌論"、"人參抗癌論"等新學說、新觀點,井對自己較為成熟的處方用藥經驗作了詳細介紹。本書系統整理了王三虎教授關于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等疾病的治療經驗,突出了病機探討和用藥經驗發揮,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三虎 ·中醫 ·27.9萬字
本書是一本根據全身體征全面系統判查疾病的診斷書,收集了古往今來的許多簡便而實用的診病方法,重點介紹用眼看、手摸的方法,探查人體從頭到足各部位(包括分泌物、排泄物)所呈現出的色澤、形態和結構的改變,并闡述這些改變與人體內部器官正常與異常狀態的對應關系,進而分析其可能發生或易于發生的疾病。書中介紹的這些與眾不同的診法,既不用昂貴的儀器,也不需專門的場所,省時、省錢又方便。對于復雜、疑難病癥,這些診法也能提供一些早期線索,提醒讀者盡快就醫確診。
趙建成 ·中醫 ·23.2萬字
本叢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本草原始》由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中立撰繪,成書于1612年。本次整理以明萬歷四十年(1612)作者親手書畫原本為底本,參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共12卷。述藥508種,分草、木、谷、菜、果、石、獸、禽、蟲魚、人十部予以介紹。作者針對當時已很普遍的醫藥分家、醫不知藥的現狀,編繪《本草原始》,旨在講述藥物本原(即藥材的正確來源、形狀、炮制法等)。
(明)李中立撰繪 鄭金生 汪惟剛 楊梅香整理 ·中醫 ·24.9萬字
本書作為浙江省老年護理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培訓教材之一。主要將中醫節氣養生理論與現代人的健康管理有機結合,總結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辦法,并在內涵建設上有較大創新與突破。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將中醫節氣養生和現代健康管理有機結合的參考書。本書圖文并茂、普適性強,適合廣大老年護理人員及社區工作參考使用。
楊勇 許虹 ·中醫 ·21.6萬字
本書是魏雅君教授婦科臨床實踐與學術研究的總結。全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部分為魏教授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婦科綜合精準療法的簡要介紹。各論部分婦科臨床證治分為月經、帶下、胎病、產后、婦人雜病、婦人膏方,共六章。其中以病為節,首列經典病例。每例病名前示病機,并括西醫病名于后。意在突出中醫病機,從而統領治則方藥。病例之后均予解析,從而說明醫理方理。諸例之后尚有臨床分析,綜述其病之特色及鑒別等,從而使讀者對婦科諸病的診治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魏雅君 夏夢 ·中醫 ·21.3萬字
本書為作者師從路老十數載,整理并選取代表性跟師醫案所得。選取路老臨證驗案百則,囊括內、外、婦、兒各科,涵心、肝、脾、肺、腎、腦等系統,集中體現了路老“持中央,運四旁,怡情志,調升降,顧潤燥,納化常”的學術思想,對于傳承國醫大師的臨證經驗,啟迪中醫臨床思維大有裨益。主要內容為跟隨國醫大師路志正侍診期間,記錄、整理的路老診治患者的典型案例一百則,主要包括心系疾病、內科雜病、婦科疾病、皮膚疾病及兒科疾病五類醫案,通過案例展現了路老的診療經驗與辨證思路,及作者的心得體會與臨證思考。
馮玲編著 ·中醫 ·20.1萬字
本書為著名中醫眼科專家祁寶玉先生經驗集。祁寶玉先生從事中醫眼科臨床60余年,先后師從韋文貴、唐由之先生,深得其傳,對多種眼科疑難病癥深有體悟,如老年眼底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視神經萎縮、青光眼等,經驗豐富,效果顯著。本書分為醫家小傳、專病論治、用藥用方心得、診余漫話及年譜等,詳細介紹祁寶玉先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良好的醫德醫風。尤其在專病論治中,對疾病的辨治思路、病癥結合等頗具臨床意義。
周劍主編 ·中醫 ·21.4萬字
本書系作者二十余年研讀《內經》的心得體會。全書收載作者關于《內經》理論闡釋及臨證發揮等文章30余篇,內容涉及《內經》的成書年代、理論淵源、教學體會、難點闡釋及臨床應用等方面。內容豐富,深入淺出,較好地展現作者研讀《內經》的有關理論及臨床心悟,使讀者夠將《內經》思維與實踐結合運用,對中醫藥工作者學習中醫經典及指導臨床有一定啟發。
翟雙慶 ·中醫 ·22.3萬字
《素問》共計八十一篇,各篇內容有所側重,各篇篇幅長短不一,歸納整部《素問》,主要闡述了人體生命活動規律、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養生學說及運氣學說,經絡及針法也有闡述。《素問》的醫學理論深邃又博大精深,注重人體生命與自然萬物的整體關聯,“人與天地相參”的這個對人體生命的獨特認識方法,也使《素問》的醫學理論更具有獨特性。本次注釋以明代顧從德宋影刊本為底本,每篇先講篇解,再將原文分段注釋,注釋力求簡潔明了,以助讀者正確理解原文。
蘇穎編著 ·中醫 ·28.6萬字
本書為《黃穗平中醫脾胃病經驗學術集》,由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大科暨消化內鏡中心行政主任、國家中醫重點專科脾胃病科學科帶頭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授學術繼承人張北平主編。全書分為六部分。第一本分為醫家小傳,介紹黃穗平的學醫從醫經歷。第二部分為繼承總結,主要是黃穗平學習梁乃津、吉良晨、余紹源的學術經驗集體會。第三部分為發揮運用,主要介紹黃穗平的臨床經驗、用方用藥經驗、醫案集錦及醫論醫話。第四部分為薪火傳承,為黃穗平的學生基地自總結的黃老師經驗。
張北平 張海燕主編 ·中醫 ·28.5萬字
中醫學的辨治體系是以辨證論治為核心,是融理、法、證、方、藥為一體的。其中“法”為“醫法”即指中醫學中辨治疾病的原則和方法,是中醫獨特的是為方法和臨床經驗密切結合的產物,具有法上貫理、法依證立、下統方藥的作用,高度概括了中醫治療學的基本規律和原則。醫法對于臨證遣方用藥,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書的第一部分介紹了“醫法”的內涵及其在中醫基礎理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中介紹了自己在臨證時最常用的十種醫法:調和營衛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消法、補腎壯骨法、健脾和胃法、活血通絡法、循經辨證法的內涵、淵源、分類、臨證運用體會及作者在辨治風濕病中運用的體會等等。
閻小萍編著 ·中醫 ·37.8萬字
膏方,又有膏滋藥之名,膏是劑型、方為方略,系理法方藥之概稱。膏方,作為人們在冬令養生調理、治病延年的重要手段,是中醫守護國民健康的獨特劑型。膏方既可滋養五臟六腑又可調治疾病,使人體復歸中和。楊志敏醫師自拜師滬上名家、國醫大師顏德馨先生以來,有感于膏方在劑型、療效上的優勢,便致力于整體膏方技藝在嶺南地域的落地、生根與成長。逾15載春秋的探索與實踐、改良與創新,楊志敏及其團隊將嶺南地域的自然風土、人群體質、適宜病證、民俗文化等要素熔鑄于膏方中,形成了別樹一幟的“嶺南膏方”學術經驗體系。茲以膏方源流、膏方方略、膏方脈案、醫論醫話等篇章,為讀者呈現嶺南膏方的內涵、治驗與特色。
楊志敏 管樺樺主編 ·中醫 ·38.9萬字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系南宋名醫陳無擇的代表著作。全書凡18卷。卷之一至卷之二前半部分,論述脈診、習醫步驟及致病三因;卷之二后半部分至卷之七介紹以“外所因”為主的疾病;卷之八至卷之十四的前半部分介紹以“內所因”為主的疾病;卷之十四的后半部分至卷之十八,依次介紹了外科、五官科、婦科、兒科諸病證。全書首論脈診、習醫步驟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為據載列臨床各科病證的方藥治療,門類清晰,次序井然。本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元刻本為底本。
(宋)陳言著 周堅等校注 ·中醫 ·20.1萬字
《醫林類證集要》,明代王璽編撰,成書并刊行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即春德堂本。全書十卷,前八卷以各科病證為門,卷一為中風、厲風等16門,卷二為傷風、中寒等16門,卷三為氣、痰飲等8門,卷四為傷寒1門,卷五為積聚、脾胃等9門,卷六為脹滿、水腫等12門,卷七為癰疽發背、疔瘡等6門,卷八為遺泄、淋等17門,凡85門。卷九為婦人門,列月經不調、血氣作痛等。卷十為老人、小兒2門,老人門列治法、食戒及酒方、粥方等,小兒門列觀形、察色、聽聲、視手紋等診法及疾病證治。各門一般先為總論,后列治法、灸法及易簡諸方。此次整理,以明成化十八年春德堂刻本為底本,以明嘉靖八年書林劉氏自新堂刻本為主校本。
(明)王璽 ·中醫 ·23.2萬字
本書倡導中醫重視脈診,對《傷寒論》之綱目“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等等所列,以“辨…病脈”為綱。進行從脈診為切入點的解讀,回歸《傷寒論》之原點。以臨床實踐為依據,總結“八綱六經脈法”解讀《傷寒論》之“六經辨證”。創立“八綱六經脈法”之“宏觀脈圖”“微觀脈圖”對《傷寒論》之方脈進行解讀。以“八綱六經”為綱,以“經方”為目進行分類。以宏觀脈象對《傷寒論》之八綱六經進行辨證,以微觀脈象對《傷寒論》之癥因、病機、氣血陰陽、病理產湯及病因、病理及進行辨方證及疾病診斷。以期達到“診脈知病”、“一脈一方”的診療景界。書中對每一常用“經方”進行六經歸類下的詳細脈診解讀,對“經方”內在脈象內涵進行分解,讀者可據脈對“經方”病機及組方深入理解,并可據不同“脈象”異同進行靈活化裁。做到“指下澄明、心中了了”。
陳日含 ·中醫 ·33萬字
銀川易德中醫醫院通過多年來的臨床實踐,以“是否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是否有利于患者的治療”為標準,堅持走學好中醫、用好中醫、發展中醫的臨床之路,在每周兩次的查房過程中,講學內容從患者的西醫疾病診斷、中醫辨病辨證、臨床處方用藥、非藥物療法應用等方面,進行教學、討論、制定和調整治療方案、和患者雙向溝通、治療效果反饋等方面,這些教學和講解讓患者和臨床醫生都受益匪淺。基于這樣的教學查房在青年醫生臨床能力提高方面、優秀中醫人才培養方面、臨床思維和治療方法應用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我們團隊即把查房教學的內容真實記錄下來,擬成冊《劉敬霞教學查房實錄》,讓這些經驗和心得能夠惠及更多的中醫臨床工作者,從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本書可供所有從事中醫醫療的工作者參考使用;也可用于中醫院校的臨床教學;對于西醫臨床醫生,同樣不失為一本可以參考閱讀以擴展思路和提高臨床能力的醫學書籍。
劉敬霞主編 ·中醫 ·24.5萬字
作者本書著者吳生元教授乃著名中醫學家吳佩衡先生(“吳附子”)嫡子,早年就讀于云南大學醫學院(現昆明醫科大學前身)學習臨床醫學,1960年師從其父吳佩衡先生學習中醫,并在云南中醫學院系統學習中醫三年3年。本書強調理論知識與臨床思維、實踐經驗的結合,通過理論探幽、辨證發微、治法心要、臨床實踐心得、方藥辨析、扶陽實踐與學術傳承探討等6個部分,系統論述了著者對吳佩衡扶陽學術思想的傳承探索及其56年的臨證經驗、心得體會,也寄托了著者為中醫事業奮斗終生的熾熱情懷。
吳生元 ·中醫 ·21.2萬字
本書主要收集、整理、總結了現在臨床常用的拔罐、針灸、推拿按摩、刮痧、放血療法等數十種中醫治療技術,詳細闡述了各種治療技術的概念、治病機理、操作方法、適應證、禁忌證、注意事項及其臨床應用等。尤其在具體操作方法方面,力盡詳明,以使初學者容易掌握,便于中醫治療技術的普及、推廣和發展。
姜海歐 ·中醫 ·24.5萬字
本書是我社策劃組織的《實用中醫臨床醫學叢書》之一。本書介紹了臨床各種常見腫瘤的中醫診斷、治療、鑒別等內容。并論述了臨床常用的現代醫學診查方法和特點,源流部分的內容詳細摧了中醫經典著作有關腫瘤相關內容的描述,供臨床中醫藥工作者參考使用。辨治思路、治療原則、治療手段等突出中醫藥特色,體現中醫治療腫瘤的思維邏輯。對于中醫腫瘤工作者來說,不失為一部實用經典參考著作。
林洪生 張英主編 ·中醫 ·48.2萬字
本書總結國家名老中醫王彥恒主任多年在精神專科醫院里治療焦慮癥的理論感悟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編著《焦慮障礙的辨病辨證治療》一書。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特點一、從現代精神病學的角度重新認識中醫內科情志門中諸病種分類的合理性;特點二、有多年臨床實踐支撐的對焦慮癥病因病機新的認識;特點三、確立以精神癥狀為主辨治焦慮癥的中醫辨證論治的新的思維路徑;特點四、有多年臨床實踐支撐的對焦慮癥治則治法新的認識。
賈竑曉 康玉春 ·中醫 ·4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