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近年來,臨床診療指南的制定出現新的趨向,即基于診療資源的可及性,這尤其適合發展中或地區差異性顯著的國家和地區。本套指南是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自2016年推出的系列指南。本套指南由國內各癌種領域最權威的專家執筆,內容既參照國際指南,又結合中國特色,創新性地采用"基本策略"和"可選策略"兩種模式制訂更加符合不同地區資源可及性的臨床指南,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工作委員會 ·內科學 ·9094字
隨著外科學的長足發展,臨床麻醉的不斷進步,全身麻醉在手術麻醉中的比例逐漸增加,肌肉松弛藥(簡稱為:肌松藥)臨床應用明顯增多。近年來,不斷有新型肌松藥及其拮抗藥應用于臨床,肌松監測等設備和管理理念也在不斷普及,有必要對《肌肉松弛藥合理應用的專家共識(2013)》進行修訂,以便更安全且合理地指導肌松藥的臨床應用。
吳新民 ·內科學 ·8886字
本書參考國家電子病歷及信息化行業標準,以及最新胃癌領域診療指南,與南方醫學大學南方醫院專家共建而成。全數據集共集成15個標準模塊。數據集由模塊名稱、子模塊、數據元名稱、值域、參考標準組成。規范統一的標準術語體系為推進中國胃癌進入大數據醫療時代,及后續開展高質量的多中心真實世界數據研究筑基,使得利用高質量的真實世界臨床大數據不斷優化胃癌的診療決策成為可能。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等 ·內科學 ·2744字
本套指南是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自2016年推出的系列指南。本套指南由國內各癌種領域最權威的專家執筆,內容既參照國際指南,又結合中國特色,創新性地采用“基本策略”和“可選策略”兩種模式制訂更加符合不同地區資源可及性的臨床指南,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工作委員會 ·內科學 ·1.1萬字
本書主要通過解放軍302醫院中西醫結合肝病科主任、主任醫師劉士敬博士的博客內容,把劉士敬博士防治肝病的66個方案,提供給廣大讀者,這66個方案包括七大方面,都是博客中和讀者提問或臨床實踐驗證的,劉博士博客在搜狐網的點擊率很高,患者滿意度在85%以上。
劉士敬 ·內科學 ·13.4萬字
數據集主要內容包括:數據集的說明,患者的人口學信息,既往病史,其他合并疾病史,治療史,體格檢查,診斷,實驗室檢查(血生化、血常規),影像學檢查(消化系超聲、CT、MR)、肝臟彈性成像(瞬時彈性成像、二維剪切波彈性成像、點剪切波彈性成像),有創操作(肝穿活檢、肝靜脈壓力梯度檢查、胃鏡檢查),療效評估,并發癥及預后等。數據集由模塊名稱、子模塊、數據元名稱、值域/數據類型、參考標準等部分組成。
祁小龍 張文宏主編 ·內科學 ·4371字
呼吸道結構解剖與呼吸生理、呼吸系統疾病營養支持、呼吸道傳染病的診斷與預防管理。病毒感染性疾病、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與護理。呼吸道傳染病危重病例分析。
黃新造 滿寧 方志雄主編 ·內科學 ·26.7萬字
湖北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項目工作實踐一書,是項目活動執行單位、社會組織圍繞項目目標所做工作的經驗總結。內容包括擴大艾滋病預防、治療和關懷服務,支持感染者開展生產自救,促進高危人群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對艾滋病綜合防治服務的全面可及。艾滋病防治不僅僅是一個衛生問題,而是關系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社會問題。希望這些艾滋病防治工作經驗能對我省各地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起到借鑒作用。
詹發先等主編 ·內科學 ·14.1萬字
本書結合目前新型流感的情況,從該病傳播的特點,感染方式,預防方法,生活中注意事項,預防治療等方面以提煉通俗的語言,加上相關的圖片,分新型流感、流行性感冒、禽流感、人流感四大內容精編而成。
姜昌富 田德英 黃漢菊 ·內科學 ·3.7萬字
現代人生活壓力很大,每個人幾乎都背負著沉重的擔子勉力前行。這些精神上、心理上的壓力也會對心血管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長年累月得不到休息和放松,心血管極有可能發生器質性病變,“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容易找上門來。這也是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它們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導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這些疾病無一不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同時,“三高”之間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同時存在,互為因果。基于此,本書從如何降低“三高”著手,提供全面的維護心血管健康的知識和生活建議,以保持心血管的活力。
胡維勤 ·內科學 ·7.6萬字
本書用漢藏雙語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深入淺出的問答式闡述。第一部分簡單明了地闡述了甲狀腺的解剖生理基礎知識與主要臨床檢查。第二部分為本書的核心內容,常見的甲狀腺疾病種類(包括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功能亢進/減低,甲狀腺腫瘤)的病因、癥狀體征、診斷、治療、圍術期的管理及注意事項、居家自我護理,包括飲食、心理、康復等方面。
曾定芬 楊青主編 ·內科學 ·14.9萬字
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為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內科、介入科等科室的臨床醫生,也可供科研工作者以及生物工程和醫藥企業研發者參考。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心血管疾病與損傷機制。第二部分重點介紹了修復與再生的前沿技術;介紹了基因編輯技術、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的作用機制;分析了生物支架、可注射水凝膠、功能化生物活性材料及納米遞送系統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揭示了電刺激、光療等物理因子在修復中的作用;展示了組織工程血管和心肌補片的研究進展。第三部分聚焦于臨床轉化與瓶頸。同時,展望了未來發展方向,介紹了3D打印、類器官及人工智能技術在個性化醫療中的應用,特別闡述了外太空心肌損傷的修復再生與人類健康。
沈振亞 付小兵主編 ·內科學 ·3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