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套童聲合唱作品集改編自中外經典兒歌、民歌、樂曲,共收錄65首,并根據排演難度分為四冊:第一冊,二聲部及簡單三聲部;第二冊,較復雜三聲部及簡單四聲部;第三冊,復雜三聲部及四聲部;第四冊,復雜四聲部及五至八聲部。本套曲集經典、實用,是華語地區童聲合唱團進行日常訓練或演出比賽的不二之選。
黃薈 ·音樂 ·1.8萬字
該書是馬生采戲曲音樂精選,全書收錄近200個作者眉戶劇、碗碗腔的經典作品,這部著作,僅是他全部作品的一角。馬生采先生創作的戲曲音樂,是陜西戲曲音樂寶庫中不可多得的財富,該書的出版,對研究發揚陜西戲曲音樂有重要意義。
馬生采 ·音樂 ·4372字
小提琴的樂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作曲家們所寫小提琴作品,二類是小提琴教師們,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而寫的教材。現在我編選的這套教學曲集,就屬于第二類,它既有好聽的小提琴音樂又能充分訓練演奏技巧。對于那些幼童來講,我建議使用《新編初學小提琴100天》,對于那些想認真學習小提琴的學生來講,我建議除了系統地學習這套教材之外,還應當系統地學習《小提琴初級練習曲》。這一教材系列是我從事小提琴教學五十多年經驗的系統體現,我正在抓住時代給我的機遇,完成我的使命,把現代科技的新成果與小提琴教學結合起來。
張世祥 ·音樂 ·1297字
孩子們的音樂之旅是一套專門為我國3-6歲的幼兒編寫的音樂繪本圖書。62首外國器樂作品,首首經典,曲曲動聽;人文主題為導引,寓教于樂,音樂與情感的滲透相得益彰。
包菊英 ·音樂 ·90字
《指彈吉他大教程》共分為十章,由淺入深地為指彈吉他愛好者講解了吉他的各項知識,包括必要的樂理基礎、演奏前的準備、基本演奏方法、核心技術訓練、特殊演奏技巧、和弦知識、特殊調弦等,作者還編寫了適用于每個階段使用的練習曲,再加上指彈風格樂曲和經典練習曲的選用,內容涵蓋了指彈吉他愛好者從入門到提高所需的技巧與樂理知識,非常實用。針對愛好者們常遇到的問題,作者也做出了解答,并且介紹了吉他的保養方法和可供參考的長篇,內容全面有價值。
任強編著 ·音樂 ·3.7萬字
《羅忠镕研究文選》囊括了羅先生各個時期的音樂作品,按形式分類、創作時間為序,分集編排、陸續出版。其中包括《羅忠镕文集》(收錄羅先生本人的文論26篇)、以及附錄《羅忠镕研究文選》(集他人研究羅先生所著的文論精選46篇)和《羅忠镕傳記》。其中包含四十余篇對羅忠镕的音樂創作、作品分析的論文集,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一、藝術人生;二、管弦樂作品研究;三、室內樂作品研究;四、鋼琴作品研究;五、藝術歌曲研究;六、綜合研究。
楊通八主編 劉誠副主編 ·音樂 ·12.8萬字
作品創作于2005年,分四個樂章,分別為篆書、隸書、行書、草書。該曲的創作構思來自于書法的輕與重、虛與實、快與慢、連與斷、緊張與松弛、發展與繼承、線條的流動與靜止以及字形結構的把握等。其中亦包含著時空與節奏脈沖的急促變換、豐富的表情力度,二胡與樂隊各種特殊技巧的運用,以及六個不同的五聲音階所組成的音高材料與"六音列"數列對全曲音高和節奏的控制。作品的四個樂章是四種字體的不同情趣對比,還有對書法中"氣"與"勢"的追求。作曲家以一把二胡的高超技巧抗衡龐大的民族管弦樂隊,展現出兩種不同音響所需要的平衡感。
溫德青 ·音樂 ·398字
本書由三張樂理知識對照表組成,分別為五線譜大譜表鍵盤對照表、五線譜音符對照表及五線譜節拍對照表。生動直觀的樂理知識對照表可以激發讀者學習樂理知識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樂理知識。對照表繪制采用了不同顏色、不同形狀,可以使讀者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強記憶效果。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樂理知識對照表幫助孩子整體認識和快速復習所學知識;在課后家庭練習中,家長也可以通過對照表提示孩子,提高練習效率。本書適合初學樂理的青少年和音樂愛好者使用,也可以作為音樂教師、音樂培訓機構的課堂教具使用。
楊青主編 ·音樂 ·530字
本書根據前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與1936年所作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作品67)而改編的鋼琴套曲。根據原曲交響童話的故事情節改為鋼琴曲時,分別逐一展示不同的形象,直至最后一段勝利的音樂。演奏程度適合于車爾尼練習曲849、299等,青少年學生。此次改版為無聲轉有聲版。
錢泥 ·音樂 ·986字
鄭國江在詞壇創作多年,他和不同歌手、詞人的相處,擦出了不同的火花。他和「哥哥」、陳百強、區瑞強等人,因甚么機緣相識、合作?他如何不自覺以幾段情歌,言中了梅艷芳一段異國情緣的起承轉合?從「我要走天涯」到「真的漢子」,鄭國江為林子祥寫了八十多首歌詞;他筆下的林子祥,個性又是怎樣的?
鄭國江 ·音樂 ·6.8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共收錄7篇論文,包括還愿儀式音樂研究、鼓吹樂與民間婚喪禮俗的關系、上黨梆子的生成發展、河北吹歌辨等。該研究不僅對中國各地區的禮俗儀式進行了客觀和具體的描述,還折射出了民間信仰、禮俗和藝術形式的關系、功能性問題,有利于學者對我國各地區民間儀式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有微觀認識與宏觀把握,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樂種研究體系。
李衛 ·音樂 ·22.6萬字
曲體研究,是對曲的聲樂因素的構成形式與內在規律加以探討與研究。有關曲體的研究,是我國古代戲曲理論的重要內容。本書在前人基礎上有所開拓與深入,主要在三個方面做出了創新:一是在研究的視角上,不局限于文人律曲的曲體。二是力求深度,不僅考察曲體的外在形式,而且探討其內在規律,加強理論深度。三是用動態的視角來審視和考察曲體的沿革與流變,通過對曲的發展流變過程的考察,尋繹出其中的規律。全書視角獨特,論證翔實,資料豐富,多可借鑒。
俞為民 ·音樂 ·27.8萬字
南音,作為一種未受過西方音樂元素影響過的原生態地方歌謠,最能傳達出廣東珠三角居民的語言特質;它眾多出色的作品又反映出人性共有的無助困境和飄泊心緒。南音的主要作品和主要傳人,實際上見證并傳承了過去一二百年來,嶺南民眾對自己那種語音之美的癡迷和眷戀。
沈秉和 ·音樂 ·4.3萬字
《新少兒小提琴集體課教程(第5冊)》里充滿了音樂材料,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是大家熟知的民間音調和國外音樂材料,很容易使學琴的孩子接近音樂藝術,愛上音樂藝術,這是最大的長處。技術性指示也安排的簡明扼要,一讀即懂,一學即會,可以順利的幫助初學者步入正路。樂理的知識巧妙的和學琴入門融合起來。不至于把學生至于盲目的手足無措的境地。這幾個長處足可以證明這是一本可用的好的初學教材。這本教材的出版,會給少年兒童學習小提琴新的力量,給少年兒童追求美的一個自由天地。
邵光祿 邵尉 ·音樂 ·3431字
《金湖大合唱:總譜》這部交響音詩是作者在深入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采風獲得靈感所作,作者根據自己的選材,立意,集中筆墨寫人的內心世界,把側重點放在抒情內容的表現上,作品融合朗誦、聲樂和管弦樂的多種藝術手法,用詩和音樂的語言,記敘一個青年初到林區的種種感受。作品的音樂語言未采用現成的民歌,而是作者自己從生活出發創作的,使作品具有一種抒情的氣質,并體現了作者的創作個性。
張敦智 ·音樂 ·534字
本書是一本針對中國民族民間舞風格性教學的訓練與教法編寫的實用性藏族民間舞蹈教材。高度,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曾參加編寫《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與教法》并任副主編,獲國家教委頒發的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一等獎。
高度 黃奕華 ·音樂 ·8.8萬字
河南墜子在河南生成,流布全國,具有自然、質樸、親切、生活化等特點,是具有河南地方審美特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表演實踐,研究河南墜子的唱念方法與技巧,全面解析了河南墜子唱念的語音、發聲、呼吸、吐字、歸韻等方面的基本功與技巧,包括五音和四呼,字的頭、腹、尾及十三轍,藝術節奏、聲音化妝及特殊潤腔手法等。豐富了中國曲藝、河南墜子的理論體系,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出版價值。
盧臻編著 ·音樂 ·10.1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以明清國家吉禮小祀之三皇先醫為切入點,一方面,把握小祀之全國“通祀”性質及官/民共同參與性,并結合京師宮廷、各級地方官府教坊機構體系之全國化存在,以及其中在籍官屬樂人為主承應小祀祭禮儀式用樂(鼓吹細樂)和場合用樂(戲曲、歌舞等)等情狀。另一方面,在把握禮制——儀式——用樂三者關系基礎上,通過將歷史上三皇先醫儀式及用樂與當下民間祭祀用樂進行對比互證,深入探究封建制度解體后,國家禮制儀式用樂轉化為民間禮俗儀式用樂的原因、條件和過程等問題,并以此進一步辨析在國家制度性傳播影響之下,官方、宗教(佛道)、民間三者之間的用樂關系,以及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呈現出的"整體一致性,區域豐富性"情狀的深層原因。
常江濤 ·音樂 ·19.3萬字
本書是聲音訓練與聲樂教學實踐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鄺氏演唱演講訓練體系的六大唱法(真聲、假聲、咽音、嗚咽、美聲、喊唱)的基礎理論及應用,KSST少兒演唱教學法等。本書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創立極具中國特色的聲樂教學體系,對推進中國的聲樂教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填補了中國聲樂教學體系的空白。
鄺賢妍 葉芷睿 ·音樂 ·10.4萬字
收錄了近二十篇關于蒙特威爾第以及巴洛克時期音樂研究的論文。由中國音樂學院發起并組織的"蒙特威爾第與早期巴洛克音樂"研討會上,全國各大音樂院校的專家學者的講座。此書被列為北京市屬市管高等學校人才強教計劃資助項目。作者:李秀軍現為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方音樂史學科帶頭人,藝術管理系主任,中國西方音樂學會常務理事。
李秀軍 ·音樂 ·1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